【專家名片】
蔡路武,湖北省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國家文物局文物進出境陶瓷類責任鑑定員、中國古陶瓷學會第四及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期致力於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在中國古陶瓷研究與鑑定領域具有很深造詣。
「這件元青花之所以珍貴,不僅因其稀少、體量大,更在於它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很高的藝術價值。」11月19日,談及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湖北省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蔡路武研究員滔滔不絕。作為長期研究瓷器的專家,他信心滿滿地說,「本次湖北省博物館評選十大『鎮館之寶』,我力薦這件元青花。」
故事經典 畫工精湛看點頗多
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湖北省博物館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之一。梅瓶因瓶口小到只能插入一枝梅花而得名。這件梅瓶高38.7釐米,胎潔白細膩,釉溫潤明淨,青花發色青翠鮮豔,腹部的四個菱形開窗內描繪了四個經典故事,整件器物製作精美,優雅精緻。
蔡路武介紹,一般而言,瓷器中瓶子的價值高於盤子、罐子等,人物題材又比山水花鳥更稀有。這件梅瓶的主題圖案繪製了中國古代四位著名文人的故事,尤為罕見。
這四幅圖案分別是「王羲之愛蘭圖」「周敦頤愛蓮圖」「陶淵明愛菊圖」和「林和靖愛梅、鶴圖」,簡稱「四愛圖」。畫中人物故事廣為流傳,而梅、蘭、菊、蓮則象徵君子美德。
王羲之愛蘭圖
第一幅「王羲之愛蘭圖」,畫中人手指前方一盆綻放的蘭花,似在讚美花中君子。其寬衣解帶、袒胸露腹的形象,讓人聯想到王羲之坦腹東床被選中做女婿的故事,反映了他灑脫的風貌。蔡路武說,王羲之愛蘭,主要以其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推測。
周敦頤愛蓮圖
第二幅「周敦頤愛蓮圖」,畫中人手執拂塵,撫琴賞蓮,別有一番意境。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一生酷愛蓮花,在庭院築「愛蓮堂」,堂前鑿「蓮池」。他的《愛蓮說》名聞天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其高潔心志的流露。
陶淵明愛菊圖
第三幅「陶淵明愛菊圖」,畫中人於庭院內手握一長杖,正回首觀望菊花。菊花插在一個小口鼓腹的瓶內,由一侍童雙手捧於胸前。東晉陶淵明放棄仕途,歸隱田園,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名句。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眾,但無人能與這位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著名詩人相提並論。
林和靖愛梅、鶴圖
最後一幅「林和靖愛梅、鶴圖」,畫中人端坐巖石上,正凝視著一隻展翅的舞鶴,鶴曲頸回首,似與主人相處融洽。在人物頭頂,有一枝或綻放或含苞的梅花。北宋詩人林和靖,個性恬淡,隱居杭州孤山,在山前種梅三百餘株,並以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
蔡路武稱,這四幅圖題材經典、內涵豐富,景致各不相同,但都描繪中國古代名士寄情山水的情景,體現了淡泊明志的追求。從繪畫水平上來看,這四幅圖筆法純熟,色彩濃淡變化自然,構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畫工精湛,推測並非一般工匠所畫,應是有一定功底的畫家所為。
中國瓷器史上佔重要一席
何謂青花瓷?蔡路武介紹道,工匠先用特殊顏料在瓷坯上描繪圖案,再施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形成「白地藍花」效果的瓷,統稱為青花瓷。締造這種中國藍的,是顏料中的關鍵成分——鈷。元代的青花瓷大多採用從波斯進口的鈷料「蘇泥勃青」,因此燒制一件元青花瓷器,成本不菲。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何以珍貴?蔡路武細細道來:元青花小件居多,如碗、高足杯、玉壺春瓶等,大件少,畫有人物典故的大件更少,全世界也僅十來件,因其稀少而顯得特別珍貴。湖北省博物館這件梅瓶不僅體量大,是元青花的重器,且造型端莊,製作精美,人物典故豐富,毫無疑問是精工細作的上乘之作。此外,它是經科學考古發掘出土,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和紀年,比傳世品更有價值。
「元青花開闢了由單色釉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作為極為難得的元青花精品,在中國瓷器史上無疑佔有重要一席。」蔡路武說。
這是一件「陶瓷中的熊貓」
青花瓷給人優雅明淨、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從生產伊始就遠播海外,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上的重要外銷商品,深受國內外喜愛。元、明、清三代,因而成就了一種風靡世界的「中國瓷」。
蔡路武介紹,至今,國內外博物館界仍以收藏元青花為榮,但元青花存世量極少,國內外現存完整器僅400餘件,其中國外有200多件,主要存於英國、伊朗等多個國家的博物館。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入展在國博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圖片來自網絡)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2019年5月至8月,「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這次展覽是配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舉辦的「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之主展覽,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入展,並榮登展覽序廳。2019年5月16日的《人民日報》報導:「在一個清新淡雅的花瓶前,習主席和外賓停下腳步,凝神觀看。這是一個距今700多年的元青花的花瓶,圖飾表現的是中國古代四位才子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與陶淵明愛花的故事,故得名青花四愛圖梅瓶。」「習主席聽到這裡,向周圍的外方領導人介紹說:『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來非常少,這件藏品可以說是陶瓷中的熊貓。』聽到幽默妙喻,外方領導人會心微笑,他們圍攏在梅瓶周圍,仔細品鑑。」
(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