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代言】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陶瓷中的熊貓」

2020-12-14 荊楚網

【專家名片】

蔡路武,湖北省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國家文物局文物進出境陶瓷類責任鑑定員、中國古陶瓷學會第四及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期致力於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在中國古陶瓷研究與鑑定領域具有很深造詣。

「這件元青花之所以珍貴,不僅因其稀少、體量大,更在於它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很高的藝術價值。」11月19日,談及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湖北省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蔡路武研究員滔滔不絕。作為長期研究瓷器的專家,他信心滿滿地說,「本次湖北省博物館評選十大『鎮館之寶』,我力薦這件元青花。」

故事經典 畫工精湛看點頗多

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是湖北省博物館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之一。梅瓶因瓶口小到只能插入一枝梅花而得名。這件梅瓶高38.7釐米,胎潔白細膩,釉溫潤明淨,青花發色青翠鮮豔,腹部的四個菱形開窗內描繪了四個經典故事,整件器物製作精美,優雅精緻。

蔡路武介紹,一般而言,瓷器中瓶子的價值高於盤子、罐子等,人物題材又比山水花鳥更稀有。這件梅瓶的主題圖案繪製了中國古代四位著名文人的故事,尤為罕見。

這四幅圖案分別是「王羲之愛蘭圖」「周敦頤愛蓮圖」「陶淵明愛菊圖」和「林和靖愛梅、鶴圖」,簡稱「四愛圖」。畫中人物故事廣為流傳,而梅、蘭、菊、蓮則象徵君子美德。

王羲之愛蘭圖

第一幅「王羲之愛蘭圖」,畫中人手指前方一盆綻放的蘭花,似在讚美花中君子。其寬衣解帶、袒胸露腹的形象,讓人聯想到王羲之坦腹東床被選中做女婿的故事,反映了他灑脫的風貌。蔡路武說,王羲之愛蘭,主要以其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推測。

周敦頤愛蓮圖

第二幅「周敦頤愛蓮圖」,畫中人手執拂塵,撫琴賞蓮,別有一番意境。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一生酷愛蓮花,在庭院築「愛蓮堂」,堂前鑿「蓮池」。他的《愛蓮說》名聞天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其高潔心志的流露。

陶淵明愛菊圖

第三幅「陶淵明愛菊圖」,畫中人於庭院內手握一長杖,正回首觀望菊花。菊花插在一個小口鼓腹的瓶內,由一侍童雙手捧於胸前。東晉陶淵明放棄仕途,歸隱田園,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名句。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眾,但無人能與這位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著名詩人相提並論。

林和靖愛梅、鶴圖

最後一幅「林和靖愛梅、鶴圖」,畫中人端坐巖石上,正凝視著一隻展翅的舞鶴,鶴曲頸回首,似與主人相處融洽。在人物頭頂,有一枝或綻放或含苞的梅花。北宋詩人林和靖,個性恬淡,隱居杭州孤山,在山前種梅三百餘株,並以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

蔡路武稱,這四幅圖題材經典、內涵豐富,景致各不相同,但都描繪中國古代名士寄情山水的情景,體現了淡泊明志的追求。從繪畫水平上來看,這四幅圖筆法純熟,色彩濃淡變化自然,構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畫工精湛,推測並非一般工匠所畫,應是有一定功底的畫家所為。

中國瓷器史上佔重要一席

何謂青花瓷?蔡路武介紹道,工匠先用特殊顏料在瓷坯上描繪圖案,再施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形成「白地藍花」效果的瓷,統稱為青花瓷。締造這種中國藍的,是顏料中的關鍵成分——鈷。元代的青花瓷大多採用從波斯進口的鈷料「蘇泥勃青」,因此燒制一件元青花瓷器,成本不菲。

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何以珍貴?蔡路武細細道來:元青花小件居多,如碗、高足杯、玉壺春瓶等,大件少,畫有人物典故的大件更少,全世界也僅十來件,因其稀少而顯得特別珍貴。湖北省博物館這件梅瓶不僅體量大,是元青花的重器,且造型端莊,製作精美,人物典故豐富,毫無疑問是精工細作的上乘之作。此外,它是經科學考古發掘出土,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和紀年,比傳世品更有價值。

「元青花開闢了由單色釉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作為極為難得的元青花精品,在中國瓷器史上無疑佔有重要一席。」蔡路武說。

這是一件「陶瓷中的熊貓」

青花瓷給人優雅明淨、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從生產伊始就遠播海外,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上的重要外銷商品,深受國內外喜愛。元、明、清三代,因而成就了一種風靡世界的「中國瓷」。

蔡路武介紹,至今,國內外博物館界仍以收藏元青花為榮,但元青花存世量極少,國內外現存完整器僅400餘件,其中國外有200多件,主要存於英國、伊朗等多個國家的博物館。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入展在國博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圖片來自網絡)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介紹,2019年5月至8月,「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這次展覽是配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舉辦的「亞洲文明聯展」系列文物展之主展覽,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入展,並榮登展覽序廳。2019年5月16日的《人民日報》報導:「在一個清新淡雅的花瓶前,習主席和外賓停下腳步,凝神觀看。這是一個距今700多年的元青花的花瓶,圖飾表現的是中國古代四位才子王羲之、周敦頤、林和靖與陶淵明愛花的故事,故得名青花四愛圖梅瓶。」「習主席聽到這裡,向周圍的外方領導人介紹說:『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來非常少,這件藏品可以說是陶瓷中的熊貓。』聽到幽默妙喻,外方領導人會心微笑,他們圍攏在梅瓶周圍,仔細品鑑。」

(文/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相關焦點

  • 專家談「鎮館之寶」: 長江畔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專家委員會名單中,除館方專家外,有「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考古界泰鬥李伯謙,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以及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的多位專家教授等。在評選過程中,多位專家就珍寶價值、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並錄製代言視頻,向公眾推介。曾侯乙尊盤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之一,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站臺」為曾侯乙尊盤代言。
  • 明清御窯青花瓷作的最高水準: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此件作品代表了明清景德鎮御窯青花瓷作的最高水準,用蒼翠的蘇麻離青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元雜劇的繁榮開始元青花瓷器人物畫片新篇章
    元雜劇是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流派,對元代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以至於影響到了元青花畫片。元青花中人物畫片題材多來源於元雜劇人物故事,且多表現元代雜劇的故事場景。 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於元雜劇。人物的服飾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風格。
  • 君子風度,高士情懷一直是文人嚮往的精神——從元四愛圖梅瓶說起
    2006年出土於湖北省鍾祥市郢靖王墓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釉色白中泛青,色彩青翠豔麗,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這件梅瓶腹部設有四個開窗,分別繪製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故名「四愛圖」。
  • 元 青花雲龍紋獸耳盤口大罐鑑賞
    檢閱當今公開出版資料,此式鋪首罐繪飾雙龍題材者總共不過八例,而與本品類似風格者僅見山東明魯荒王戈妃墓出土的青花雲龍紋鋪首殘罐和香港葛氏天民樓典藏青花雲龍紋鋪首罐,(圖一、圖二)而且前者整體紋飾分布與本品最為相似,尤其輔助紋飾畫法、布局皆幾無差別,如出自同一人之手。
  • (格古.古陶瓷)小敘明隆慶/萬曆民窯青花瓷(下)
    萬曆青花的主流繪畫特徵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輔助紋飾繁密乃至密不透風,且經常出現無主題的畫面。如圖3的蓋梅瓶,整體畫面沒有突出的核心內容,但是纏枝紋遍布器身、密不透風。圖3明萬曆青花纏枝花卉梅瓶萬曆中後期瓷器的青花繪畫逐漸走向主次分明、畫面疏朗,還出現了部分文人畫的清新風味和內容。這種紋飾風格便是「轉變期」的濫觴。如:圖4青花文人故事葫蘆瓶。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藍釉白龍紋梅瓶
    目前陶瓷界公認傳承有序的元代藍釉白龍紋梅瓶僅存世3件,除了此次展出的這件外,另兩件分別收藏於揚州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但是隨著元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張,對外貿商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元政府對官辦手工業生產格外重視,特別是在制瓷業方面發展迅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而使元代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根據《元史》記載,元朝統制者於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便在江西景德鎮專門設立了由官府掌管的「浮梁瓷局」負責瓷器燒造。
  • 景德鎮陶瓷,我鍾愛青花玲瓏瓷
    景德鎮陶瓷,我鍾愛青花玲瓏瓷元旦和先生回了趟老家江西高安,看望看望父母和弟妹們,回鎮時自駕。我雖然是江西人,但對除了高安以外江西的其他地方並不了解,去的地方不多,自從上大學離開江西後,難得在江西久留,每次回家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甚是愧對「我是江西人」。
  • 我為來自景德鎮的陶瓷世家而自豪!
    國內外陶瓷專家和及科研人員雲集於此,楊勇的外祖父龍一飛先生作為陶瓷材料專家受邀與會。當時正值暑假,外祖父執意要把當時還不到10歲的楊勇一起帶上。從此,宋代青瓷名窯、陝西省銅川耀州窯及系統採集瓷片與傳統制瓷工序在楊勇幼小的心靈鐫下了深深的烙印;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除曾侯乙邊鍾、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文物入選。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多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如此豐富的文物瑰寶是荊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