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趙佗:朕與海珠石有個約會
古代廣州有著名三石:海珠石、海印石、浮丘石。
島廣袤二畝,上有「古榕十餘株,四邊蟠結,遊人往往息舟其陰」,小商販們搖著小船,向遊人兜售荔枝、蒲桃、芙蓉、素馨,隨潮往來,怡然自樂。
關於海珠石,有兩個傳說,其中一個傳說與南越國開國君王趙佗有關。
相傳東晉某年三元宮演大戲,有個討飯的婆婆碰翻了酒檔的酒,被檔主抓住要賠錢,婆婆身無分文,無法脫身。過路書生崔煒替她賠了錢。這個婆婆原來是仙人鮑姑(成仙前是東晉道教學者、醫藥學家葛洪之妻,也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的化身,她後來施法術讓崔煒遊了趙佗墓。崔煒在墓中得到趙佗的鎮國之寶——陽燧寶珠。
南越武帝趙佗是史上待機時間最長的帝王,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活過了70歲七人,活過了80歲五人,活過100歲的,僅趙佗一人。他在位70年左右,喜歡搜集曠世奇物,陽燧珠就是其中之一。陽燧珠迎著太陽一照,陽光經過寶珠的折射的聚攏,在折射點集中處形成一個溫度極高的點,將易燃之物引燃,相當於我們今天使用的放大鏡一般的功效。但在趙佗時代,絕對是了不起的發明。
據說,趙佗搜集的大量金銀珠寶做了陪葬,陽燧珠也在其中。第二代南越王文王趙眛為防盜墓,打開番禺城的四門,並命手下多路出殯。正因如此,至今也沒有人發現趙佗墓(仙人例外)。
讓我們回到傳說,崔煒得到的陽燧寶珠被波斯商人以重金購買。波斯商人回國時,船剛出碼頭,就遇上狂風,寶珠從他掌心躍起,鑽到江中一塊巨石下面去了,銷聲匿跡(不知是不是又回到趙佗墓中)。從此,人們便把這條江叫做珠江,那塊巨石便是海珠石。廣州有海珠路、迎珠街、連珠街等地名,都是源於這塊海珠石。20世紀初,海珠石仍然聳立中流, 1928年島上建了一座「海珠公園」。1931年,政府認為海珠石造成這個河段水流過急,對於航船有危險,遂炸毀了海珠石,填江築堤,開闢馬路(今沿江西路)。
故事二 趙嬰齊:孫權,還我玉衣!
雖然趙佗的墓至今還是個謎,但不等於歷史沒人惦記,最惦記就是孫權。讓曹操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讓蘇軾嚮往「親射虎,看孫郎」的孫權,竟然做過盜墓賊。
看過盜墓筆記的人都知道三國時期曹操所設的官職: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都是專門負責盜墓的,不要以為這是古代唯一的官方盜墓組織,孫權的盜墓比曹操更瘋狂,為了積聚財富,解決軍餉,他在位期間曾親自坐鎮,在東吳全境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盜墓運動,東吳境內幾乎所有的大墓都被他挖掘一空。
三國時,咱們嶺南是孫權的地盤,被盜墓自然在劫難逃。據《太平寰宇記》記載,黃武五年(226年),孫權因聽聞趙佗的陵墓多奇珍異寶,遂派遣呂瑜領兵數千人前來廣州挖掘趙佗的陵墓,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呂瑜卻挖掘出了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的陵墓,在陵墓內發現了玉衣和皇帝信璽、皇帝行璽等金印。
1983年,在廣州西村發現了一座大型的南越國時期陵墓,曾被嚴重盜掘過,殘餘的玉飾等文物和南越王墓相類似,考古學家推測此墓可能就是孫權派人挖掘過的趙嬰齊的陵墓。
墓中出土的玉舞人
故事三 趙建德:未有光孝,先有我家
光孝寺被譽為嶺南第一名剎,廣州佛教界的大哥大。
廣州民諺曰:「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不是真的就指光孝寺的歷史比廣州城還要悠久,而是強調光孝寺的厚重歷史和崇高地位。光孝寺有達摩祖師鑿的井、慧能六祖的瘞發塔等名勝古蹟,說明沒有達摩祖師、慧能六祖之前,光孝寺已經存在。
據《光孝寺志》記載,光孝寺之地最早是公元前二世紀最後一位南越王趙建德的故宅。
趙建德就是被孫權挖了陵墓的南越王趙嬰齊的長子,其母橙氏是南越(今廣東揭陽)人,越族橙姓。趙嬰齊在前往漢朝當人質之前娶她為妻,生下長子趙建德;當人質之後,又娶邯鄲樛氏,生下兒子趙興。趙嬰齊繼位後,不知是受到了來自漢武帝的壓力,還是被十年的人質生涯改變三觀,總之,他沒有聽從丞相呂嘉等人的勸告,按常理把長子趙建德立為太子,而是把趙興立為太子。趙嬰齊去世,年幼的趙興繼承王位,成為南越國第四位南越王,趙建德獲封術陽侯。這種舍長立幼的舉動,使南越國在嬰齊死後,產生了激烈的權力之爭。生於中原趙興和來自中原的樛太后都願意歸屬漢朝,掌握南越國實權的丞相呂嘉極力反對,並由此產生叛亂之心。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人率兵兩千前往南越國準備刺殺呂嘉。呂嘉先發制人,殺趙興和漢朝使者,擁立趙建德為第五位南越王。漢武帝非常震怒,同年秋天,下令兵分五路進攻南越國。這場戰爭十分激烈,持續一年,呂嘉和趙建德被擒,南越國滅亡。漢武帝將原南越國屬地設置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
故事四 南越國亡,中原聞喜
上面說到末代南越王趙建德在位時間極短,而且是在丞相呂嘉叛亂殺死第四代南越王趙興後,被呂嘉匆匆推上王位,南越國的實權始終掌握在呂嘉手中。呂嘉叛亂後,使漢武帝找到出兵南越國平亂的藉口,在漢朝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南越國終於走向覆亡。可憐的趙建德被割下頭顱送給漢武帝報喜。當時漢武帝北徵匈奴至左邑縣,欣聞平南越大捷,始改縣名,賜名 「聞喜」。唉,南越之哀乃中原之喜。漢武帝不只改了地名,還借南越王的頭顱威懾匈奴人,這算不算南越王為中華民族出了一份力?
兩千年之後,平南越得來的「喜」還成就了聞喜縣一項吉尼斯紀錄:「天下第一雙喜門」。
故事五 天亡南越,檳榔何辜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一首《採檳榔》讓多少人記住了熱帶植物檳榔?當然湖南湘潭等地的人就算當地不產檳榔,對檳榔也不陌生。檳榔是棕櫚科家族的一員,傳統醫學認為,檳榔具有「殺蟲,破積,降氣行滯,行水化溼」的功效,曾被用來治療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寄生蟲感染。從古代傳下來治療疾病的藥方中更是有不少都含有檳榔,如主治肝氣鬱結的四磨湯、主治溼熱痢疾芍藥湯等。一直到了現代,檳榔仍在醫藥領域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藥監部門透露,我國目前仍有兩百餘種藥品含有檳榔。抗疫新冠病毒的處方中也有檳榔的身影。
不過,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已經將檳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十個口腔癌,九個嚼檳榔」已經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南越王嚼不嚼檳榔,我不得而知。但漢武帝能在短時間滅南越國,檳榔是出了大力的。《史記》中可以看到記載,漢武帝沒料到,對南越國來說,比南越軍隊抵抗更有力的法寶,是當地的瘴氣。漢軍進入南越境內以後,因為瘴氣關係,出現了不少傷亡,漢軍戰鬥力大打折扣。這意味著,鬧不好,漢朝對南越的戰爭,很容易重蹈秦朝對百越徵服的後塵。但是漢軍很幸運,發現了檳榔,可以解除瘴氣的危害,於是,漢軍依靠檳榔,挽回了敗局,最終,一鼓作氣滅掉了南越國。說南越國因為檳榔而亡國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嬰齊不行廢長立幼之事,漢武帝是不是就不會派十萬大軍下南越?亦或是若嬰齊不行廢長立幼之事,也會成為漢武帝十萬大軍下南越的藉口呢?歷史是沒有也許的,漢軍能找到檳榔,也是天意吧,把南越滅國歸咎檳榔,檳榔表示很無辜。漢武帝功成後,建扶荔宮於西安,廣種南木,檳榔入列。
如果你還知道關於南越王(國)的冷故事,歡迎為本文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