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從「零」到「五六七八九」:中國民營經濟的「量」與「質」
中新社北京8月16日電 題:從「零」到「五六七八九」:中國民營經濟的「量」與「質」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七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7.4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7.31萬億元,增長11.8%,增速居各類型企業之首。有分析稱,民營企業已成為中國外貿增長生力軍。
資料圖:工人在車間工作。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事實上,除了外貿領域,民營企業還在經濟增長、市場主體數量、稅收貢獻、城鎮就業等方面都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輿論普遍認為,民營經濟是如今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之一。
僅在40年之前,民營經濟這一經濟類型在中國並不存在。新中國建立後的一段時期,受制於主客觀因素,單一公有制經濟成為絕對主流,社會發展活力得不到充分釋放。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日益迸發,民營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不斷深化。現在,當人們形容民營經濟時,都會用到「五六七八九」,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營經濟發展之優、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實現「量」的繁榮之餘,民營企業的「質」也日漸邁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之初,由於缺技術、缺資金、缺人才,多數民營企業走粗放型發展道路,彼時條件有限,能發展就是硬道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經濟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既有外在競爭壓力,也有內在發展需求,正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從專注智能製造的格力、大疆,到引領數字經濟的阿里巴巴、騰訊,再到厚植基礎科研的華為、華大,不一而足。
民營企業在國際舞臺上愈發閃光。入選世界500強的民企從2010年的1家,增長到2018年的28家。
中國民營經濟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視。中共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予以進一步確定。
去年底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肯定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強調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提出中國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廣闊舞臺。
他的這次講話將中國執政黨對民營經濟的重視提升至一個空前高度。
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這一「無形的手」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法治建設和營商環境臻於優化。民營企業與中國的發展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民營經濟扮演了「晴雨表」的角色。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加之國際市場不確定因素激增和自身存在的問題,民企面臨較大的困難和挑戰。
去年底開始,中國官方加緊營造民企發展新環境,著力暢通融資渠道、打破準入障礙、優化營商環境、保護民企權益。目前,各地區各部門正加快落實、出臺具體政策,為民營企業發展「雪中送炭」。各種各樣的「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正在被打破。
從無到有,由小到大,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民營經濟走過不平凡歷程,未來還將繼續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