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
中國一直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從遠古發展而來的禮儀形制形成了一個龐大且複雜的體系。尤其是祭祀禮儀,作為統治者管理天下、統治民心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每朝帝王的重點關注事宜。
然而,各朝各代的祭祀制式皆有不同,很容易造成混淆,這對禮制而言會產生負面影響。乾隆看得頗為清楚:「漢唐以後,雖粗備郊廟,朝廷之儀具其名物,藏於有司,時出而用之。時雖縉紳學士,皆未能通曉,至於閭閻,車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紀,皆未嘗辨其等威。議其度數,是以爭為侈恣,而耗敗亦由之。將以化民成俗,其道無由。」
於是,就「本朝會典所載,卷帙繁重,民間亦未易購藏。應萃集歷代禮書,並本朝會典,將冠婚喪祭一切儀制,斟酌損益,匯成一書,務期明白簡易,俾士民易守」,乾隆下令繪製了《皇朝禮器圖》,規整了各種典章器具。
《皇朝禮器圖》第一、二卷便是「祭器」,與吉禮相對應。吉禮實為祭禮,所祭者基本分為兩大類,一是祭祀自然神靈,一是祭祀祖先神靈,分屬於自然與社會禮儀系統。所祭者有11壇9廟2殿,即天壇、祈谷壇、地壇、社稷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先蠶壇、天神壇、地祗壇、太歲壇,奉先殿、傳心殿,太廟、文廟、帝王廟、先醫廟、都城隍廟、內城隍廟、永佑廟、天下第一龍王廟、昭靈沛澤龍王廟。
同時,這本清代大成的政書,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歸納了共14種類型的祭器。
1、璧(bì)
璧是古代漢民族用於祭祀的玉質環狀物,凡半徑是空半徑的三倍的環狀玉器稱為璧。一般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玉璧用途很複雜,一般認為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和禮器;二為國事中禮儀饋贈;三作佩系,也作不同身份的標誌。
蒼璧:天壇正位
《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可見蒼璧之重。
赤璧:朝日壇
璧、琮、圭、璋、璜、琥被稱為「六瑞」和「六器」。璧是古代權力的標誌和等級制度的象徵,祭祀禮上必有其身影。
白璧:夕月壇正位
著名的「和氏璧」便是白璧,秦昭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可見其尊貴地位。
2、琮(cóng))
琮乃古代玉質禮器,方柱形或長筒形,中有圓孔。
黃琮:地壇正位
《玉篇》中言:「琮玉八角,象地」,而《周禮·春官》言:「以黃琮禮地」。因此黃琮在祭祀中作為地之代表。
3、圭(guī)
圭:社稷壇正位
《周禮·大宗伯》:「以青圭禮東方。」
圭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徵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權力。
4、爵(jué)
爵是古代的青銅酒具,屬貴族階層使用,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匏爵:天壇正位
匏爵乃匏制的爵,古人於祭天時用之。後世相承,用為郊祀的禮器。《宋史·樂志七》中:「酌以匏爵,洽我百禮。」《元史·祭祀志二》中:「自第一等以下,皆用匏爵先滌訖,置於坫上。」 明代鄒德溥的《郊禋賦》中:「饋食申之以盎齊兮,又亞以匏爵之醍。」
陶爵:天壇從位、地壇從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天神壇、太廟東廳
陶製的爵,用以盛酒。
玉爵:社稷壇正位、太廟正殿
《周禮·天官·大宰》:「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玉爵乃玉制的酒杯。
金爵:奉先殿
金質酒具。
銅爵:文廟正位
銅爵是一種有較深杯狀腹的酒具,口沿有為傾倒酒液用的「長流」,後有呈尖狀的短「尾」,流上近口沿處有兩個「柱」,杯狀腹的一側有半環形握手「」,腹底有三個尖足,它是一種功能並不單一的酒具。
銅爵是中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禮器,可以說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見和最基本的酒禮器,是當時等級、身份標誌的青銅禮器組合的核心器。
5、豋(dēng)豋:天壇正位、祈谷壇配位、地壇正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太歲壇正位、太廟正殿、文廟正位
豋是祭祀時盛放肉汁的器皿。
6、簠(fǔ)簠:天壇正位、祈谷壇配位、地壇正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太歲壇正位、太廟正殿、太廟東廳、文廟正位
《周禮·舍人》中:"凡祭祀共簠簋。"
簠是古人盛放黍、稷、稻、粱的方形器皿,故稱「祭祀盛粱器具」,文獻中又稱「胡」或「瑚」。此器呈長方形,口外侈,腹下收,下有四矩形短足。上有蓋,蓋與器形狀相同,上下對稱,合成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7、簋(guǐ)簋:天壇正位、祈谷壇配位、地壇正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太歲壇正位、太廟正殿、太廟東廳、文廟正位
簋,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在商周禮制中,青銅簋通常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以奇數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8、籩(biān)籩:天壇正位、祈谷壇配位、地壇正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天神壇、太廟正殿、太廟東廳、文廟正位、天下第一龍王廟
《疏》:「籩,以竹為之,口有籐緣,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棗、慄、桃、梅、蔆芡、脯脩、膴鮑、糗餌之屬,祭祀、燕享所用。」
籩指古代祭祀宴饗禮器的一種。似豆而盤平淺、沿直、矮圈足。籩從豆分化而來,有竹編,又有木製、陶製和銅製的多種。用於盛果脯之類的食品。竹豆。古代多用竹編成的食器,形狀如豆,祭祀宴饗時用來盛果實、幹肉 。
9、豆(dòu)豆:天壇正位、祈谷壇配位、地壇正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天神壇、太廟正殿、太廟東廳、文廟正位
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
10、篚(fěi)篚:天壇正位、祈谷壇配位、地壇正位、社稷壇正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先農壇、天神壇、太廟正殿、太廟東廳、文廟正位
《說文》:「所謂篚如竹篋是也。古制用篚不一,皆盛物。今祭祀專以承幣,蓋《詩·鹿鳴》『序實幣帛筐篚』之遺意。」
篚是長方形帶蓋容器,表面帶有紋飾或銘文,多以青銅製成,屬於禮器的一種。因常用以盛放絲帛,因此也稱帛篚。
11、俎(zǔ)俎:天壇正位、天壇從位、地壇正位、地壇從位、社稷壇正位、太廟西廳
俎是古代祭祀、設宴時用以載牲的禮器。有青銅製,亦有木製漆飾的。
12、尊(zūn)尊:天壇正位、地壇正位、社稷壇正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天神壇、太廟東廳、文廟正位
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
犧尊:太廟正殿
《魯頌》云:「犧尊,將取犧牲享食之義,周以農事開國為尊,取全牛、象以享之,不忘本也。」
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彝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
象尊:太廟正殿
象尊是商周時祭祀禮儀中使用的盛酒禮器之一,取形於象獸,大而有德者莫如象。
著尊:太廟正殿
《明堂位》云:「商尊曰著,謂著地而無足也。」著尊乃盛酒器,其制如雲雷尊,質素無文,酌獻用之。
壺尊:太廟正殿
壺尊為古代盛酒器,亦為禮器。
《周禮·春官·司尊彝》:「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黃彝,皆有舟。其朝獻用兩著尊,其饋獻用兩壺尊,皆有罍,諸臣之所昨也。」鄭玄註:「壺者,以壺為尊。」《宋史·禮志四》:「壺尊實清酒為終獻,陳於阼階之下,皆為酌尊。」
山尊:太廟正殿
山尊為古代祭器名,即山罍。
13、琖(zhǎn)琖:
天壇從位、地壇從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先農壇、太歲壇正位
琖就是小杯子,《說文》中或作盞。
14、鉶(xíng)鉶:天壇從位、地壇從位、朝日壇、夕月壇正位、太歲壇正位、太廟正殿、太廟東廳、文廟正位
《周禮》「祭祀供太羹、鉶羹。」
鉶是古代盛羹的鼎,圓口、身長、有蓋、上寬下窄、如杯,兩耳三足,有蓋,常用於祭祀。
收藏價值
祭祀時每類所用祭器多寡不一,各種祭器擺放皆有要求,要根據禮制規格具體使用。
在古代,「器」與「禮」被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以器象徵:如以器象徵天地四方、以器象徵社會等級、以器象徵吉兇等。作為從商周起出現便延續發展了數千年的重要文化,其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魅力不言而喻。
如今,如此莊重的祭祀禮儀基本已不復存在,也許只有大型廟殿的活動中才能管窺一二。甚至很多種類的祭器早已失傳,只有在博物館中才能得見。也是正因如此,精緻的祭器在收藏市場可謂珍之又珍,價值不菲。
清乾隆·豆青地描金團龍爵杯 (一對)
北京盈時國際2014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5,175,000
清·玉琮
北京翰海2015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3,680,000
清乾隆·黃玉圭璧
北京東正2017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 4,025,000
清·「陳漢文」款紫泥仿古饕餮紋簠
中國嘉德2011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1,955,000
清早期·蚰耳簋式爐
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920,000
清·銅嵌綠松石「太平有象」尊 (一對)
北京遠方國際2014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 264,500
清早期·銅灑金漢壺尊
中國嘉德香港2014年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624,036
在所有收藏品中,禮器的收藏價值是非常高的,無論從文化價值還是研究價值上來看,都是非常有升值潛力的收藏物品。藏友們在遇見時大可放心收藏,不過也要注意防偽藏精,別被不良商家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