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通俗文藝正名:王凌對我通俗文藝研究的理論貢獻

2021-01-14 中國日報網

為通俗文藝正名--王凌對我國通俗文藝研究的理論貢獻

王凌獲「中國通俗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

本世紀初,福建通俗文藝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王凌老師接連在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主辦的《神州》雜誌發表了三篇論文,為通俗文藝正名:《什麼是通俗文藝--為通俗文藝正名之一》(《神州》2001年第8期)、《淺談通俗文藝的主流--為通俗文藝正名之二》(《神州》2001年第10期)、《努力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通俗文藝--為通俗文藝正名之三》(《神州》2002年第1期)。

三篇文章提綱挈領,切中肯綮。這組以"為通俗文藝正名"為主題的系列文章,解決了什麼是通俗文藝、通俗文藝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通俗文藝的主流、如何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通俗文藝等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

關於什麼是通俗文藝,理論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論。上世紀80年代,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流行歌曲、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金庸為代表的武俠小說風靡內地,受到大眾的歡迎,也引起了正統學者的恐慌。但是港臺通俗文藝的引進不僅沒有被扼殺,因其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特性,最終被主流意識所接納。同時它又催生了內地通俗文藝的興起。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可謂通俗文藝之集大成者:小品、相聲、歌舞、雜技……文學方面,以公安文學為首的通俗文學迅速佔領市場,各地紛紛創辦公安探案類期刊,發行量都在數十萬份以上。通俗文藝的興起,引起學界有識之士的重視,通俗文藝研究會應運而生。擺在通俗文藝研究者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就是:什麼是通俗文藝?

王凌老師開宗明義地指出,"什麼是通俗文藝"?這是"當前學術界不得不明確回答的問題"。"通俗文藝在中外文藝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越來越充分的肯定。通俗文藝在當今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對什麼是通俗文藝,卻至今學術界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給通俗文藝一個"明確的說法",是通俗文藝在新時期異軍突起迅猛發展所必然提出的訴求。當時對於什麼是通俗文藝有不少模糊認識,有人認為通俗文藝為民眾喜聞樂見就是好作品;有人認為通俗就是庸俗的別稱。這些模糊認識不利於通俗文藝的發展。對此王凌認為,"任何片面性的界定都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他認為"要給通俗文藝一個中性的界定"。因為,"任何時代的通俗文藝,都是精品和非精品存於一體,精華和糟粕匯於一爐"。如果這個判斷成立,那麼我們應當進一步研究的是,通俗文藝作為某一類別文藝形式的概括,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應當說,王凌要給通俗文藝以"中性的界定"的判斷是成立的,這是他對通俗文藝的歷史與現狀長期思索、深入研究所得出的正確判斷。"中性的界定"避免了對通俗文藝或全盤肯定、無原則唱讚歌,或全盤否定、一棍子打死的片面的錯誤的觀念。因而他對通俗文藝主要特徵的分析概括就更具說服力:"從宏觀角度看,通俗文藝有兩個最主要的特徵:其一是通俗性(從創作特點看),其二是平民性(從創作服務對象看)。文藝創作的通俗性,保證了通俗文藝易於為廣大平民百姓所接受;而創作服務對象的平民性,則決定了通俗文藝的創作者們必須注重通俗性。二者互補互動,不可或缺。"他還進一步引用我國明代通俗文學大師馮夢龍關於"宋人通俗,諧於裡耳"等論述,指出馮夢龍所說的"通俗"、"裡耳",即通俗性與平民性。

王凌獲「中國通俗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

"通俗性"與"平民性",準確抓住了通俗文藝的主要特徵,從而抓住了通俗文藝的本質。這樣,他給通俗文藝下定義便順理成章:"如果一定要給通俗文藝下一個定義的話,那麼我的初步表達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域中廣泛流傳,為平民百姓所接受和欣賞的文藝即為通俗文藝。"給事物下定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僅需要紮實的功底,對研究對象儘可能詳盡佔有資料,更需要理論的膽識和勇氣,需要善於宏觀把握的敏銳眼光。王凌老師對於通俗文藝特徵的分析、對通俗文藝所下的定義,可謂鞭辟入裡,揭示了通俗文藝的本質及規律。

相關焦點

  • 謝承匯:通俗講史領域的辛勤耕耘者
    而在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中,通俗講史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分支。在當代通俗講史領域,謝承匯是一位在幕後的辛勤耕耘者。謝承匯以國內多個通俗歷史類影視節目的幕後撰稿人在通俗講史領域享有盛名,為通俗講史的發展、變革做出了重要貢獻。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在謝承匯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
  • 上古薦書丨宋元通俗敘事文體演成論稿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戲曲小說研究。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浙江省哲社重大課題等多個項目。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出版有《中國古代小說與戲曲關係史》等專著。
  • 我院三部作品入選全國「優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2020年「優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經論證評選,最終確定我院陳晉同志編著的《中國道路與文化自信》、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著的《列寧畫傳》(列寧誕辰150周年紀念版)、王均偉同志編著的《信仰至上》3部作品入選重點扶持和推薦目錄。此次全國共評選出15部作品。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第八章 馮夢龍的批評形式第九章 馮夢龍與音樂第十章 馮夢龍與妓女第三部 馮夢龍及俗文學的環境第一章 明末白話小說的作者與讀者——致磯部彰第二章 通俗文藝與知識人,主要研究方向為通俗文學,特別是戲曲文本。
  • 歌德與希勒的文藝理論
    歌德德國文學家、文藝理論家,是狂飆突進運動和德國古典文學的代表在文學界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其文藝理論影響了後來西方很長時間的藝術創作。歌德的文藝理論1.系統闡釋了藝術與自然的關係,認為自然處於優先地位,自然不僅僅指自然界,也包含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文學活動的基礎。文學作品必須來源於生活,並在自然生活的基礎上超越自然。即使一部作品在想像和自由的創作下,也無法擺脫現實生活的土壤。
  • 文藝傳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2020-10-13 08:32:01 來源:新華日報文藝傳播問題,是關係到文藝本質、文藝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文藝傳播力場這一解決當前文藝傳播問題的動態結構與理論範式,進而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以嶄新的理論內涵。
  • 利用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揚文藝傳統
    1983年,錢學森將「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從6部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更新為8個部類,增加了軍事科學和文藝理論(後又增至11個部類,增加了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他認為文學藝術的創作不是科學,而是屬於藝術的範疇。文藝理論是研究藝術創作的規律,是從人的主觀實踐與客觀實際的相互作用後,主客觀達到統一而得到美感這個角度來研究整個客觀世界。
  • 劉璇:2019-2020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本書以此為主要論點,從三個層面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戲曲。著有《中國祭祀演劇研究》(東京大學出版會1981年)《中國演劇史》(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中國地方戲曲研究——元明南戲在東南沿海地區的傳播》(汲古書院2006年)等書。
  • 文藝青年|作家|青年_鳳凰讀書
    這些描述,把文藝青年的特徵總結為,第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第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第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啊音樂啥的。這幾個特徵互為因果,愛好文藝,所以不會掙錢,窮,因此更加痴呆。我不敢說這樣的描述是否準確,甚至不知道是否有這一類人物存在。我的確在一些選秀節目上看見過住在地下室的歌手,他們夢想進入娛樂界,這跟文藝青年的想法可不太一樣。
  • 【股指期貨是什麼意思通俗解釋】什麼是股指期貨簡單通俗的講一講
    ,我是做期貨的。 Q:股指期貨是什麼意思,能不能說的通俗點什麼是股指期貨,請解釋的通俗易懂些?
  • 古人的文藝審美理論,六觀說
    六觀說是古人常研究的文藝審美理論,首先提出這一理論的是南北朝文學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指出,體會作者的用心,實現對作品的審美評價,要從六個角度衡量。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關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六個審美衡量角度,構成了六觀說的核心論點。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將關注的焦點從文藝的倫理功能轉向文藝自身的審美意義;四是以唐宋之際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成熟和深化階段,體現出由綜合而成熟、由轉型而深化的兩大特點;五是以元明清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近代蛻變和古典總結相互碰撞交織的階段。
  • 張永峰 | 通俗劇/主旋律劇/類型劇:新時期中國電視劇文本形態變遷
    ,《電視研究》1994年第1期。5.蔡驤:《話說單本劇——兼論單本劇生產優勢的喪失》,《中國電視》1991年第8期。6.蔡毅:《電視劇的「水腫病」》,《人民日報》1993年05月12日第8版。7.蔡驤:《話說單本劇——兼論單本劇生產優勢的喪失》,《中國電視》1991年第8期。
  • 田松林|延安文藝牆報及其演變
    因此,田松林老師在史料梳理的基礎上,力圖還原延安文藝牆報的發展脈絡,進而揭示其在延安文藝運動中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發表於《文藝理論與批評》2020年第6期,感謝文藝理論與批評授權保馬轉載!
  • 盛世歡歌頌黨恩,豪情滿懷學會議精神丨烏金山社區文藝匯演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謀劃「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全面準確、生動活潑、多形式多途徑地宣傳全會精神,充分發揮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作用,使全會精神宣傳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
  • 趙益:「竄句脫文」及「錯誤一致原理」與通俗小說版本譜系考察
    既然運用推理,就必須具有原理意識,亦即從人們已經建立的因果關係和邏輯法則中去推導出可以為我所用的各種原理,並進行具體的應用。而這樣一種原理意識和推理實踐,正是目前本土文獻學研究中較為缺乏的。太太想我這話如何?」王夫人嘆息道:「你說的【事二則也省些用度太太想我這話如何】何嘗不是![11]王三慶教授在南京大學文學院做學術講座【】中為抄重之字。抄手因「的」字的前後重出,視線前移,又再次抄寫了一遍「的」後面的文字。
  • 聊城市6項文藝作品獲國家級、省級文藝大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張同建聊城市文藝精品創作成果豐碩。2017年聊城市6項作品獲國家級、省級文藝獎項:空中雜技《穿越——大飛輪》、雕塑《東方印象·門神》、行書《東坡志林選抄》、篆刻《德堂印痕》、文章《周代三大祭祀中的樂調研究》分別榮獲第十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雜技類藝術作品獎二等獎、美術類三等獎、書法類一等獎、書法類三等獎、藝術理論和評論類二等獎,《海源閣》獲省精品工程。
  • 文藝大咖的作息故事 | 第31期文藝聯合書單
    趙焰 著安徽文藝出版社2019年5月 該書為著名作家趙焰長篇小說精編卷,是以「天下第一靈秀之山」黃山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姊妹篇,分為《彼岸》《無常》。除了最著名最具爭議的《洛麗塔》,還有超高難度實驗文本《微暗的火》、戲仿通俗劇的黑色寓言《黑暗中的笑聲》、最具自傳色彩的詼諧經典《普寧》及別具一格的回憶錄《說吧,記憶》。五部作品各具特色,皆代表納博科夫創作過程中的獨特面向。 精選集套裝還附贈精美藏書票五張,極具收藏價值。
  • 聚焦「後理論」時代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論壇開幕式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11月27—29日,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深圳大學主辦,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深圳大學當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學身體美學研究所承辦的「2020後理論與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前沿論壇」在深圳舉行。
  • 周思明:文藝評論一大病灶是缺少勇氣
    按照哲學上的劃分,本體論分存在本體論和關係本體論,前者主要研究事物本身的內容價值意義,後者則研究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並從這種關係中推演出新的結論。從存在本體論角度看,文藝評論是評論者在文藝欣賞的基礎上、文藝理論的指導下,對文藝創作、文藝現象、文藝思潮等文藝實踐活動進行科學理性的評判與闡述,是評論者科學理性認識的體現;而文藝經典創造離不開文藝評論的理論支持,包括正面肯定和負面批評,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激濁揚清、褒優貶劣。從關係本體論角度說,文藝評論與文藝經典創造是彼此砥礪、互動互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