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文藝審美理論,六觀說

2020-12-14 薩培喇談藝錄

六觀說是古人常研究的文藝審美理論,首先提出這一理論的是南北朝文學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指出,體會作者的用心,實現對作品的審美評價,要從六個角度衡量。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關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六個審美衡量角度,構成了六觀說的核心論點。

歷代學者注釋《文心雕龍》的時候,都很重視六觀說,並且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解讀。由於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導致了後人很少提到這個審美理論。不是說這個理論有問題,而是過於高深不易於普及。

就拿「一觀位體」來講,如果沒有任何語言,這句話根本無從解讀。幸好,《文心雕龍》中有個篇章叫《體性》,正好可以解釋這句話。體性就是風格的意思,風格要從兩方面體會,作者創作時形成的風格,以及讀者感受體會到的風格。無論從哪個方面解讀,都需要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作者需要寫作訓練,讀者需要反覆閱讀。在六觀說中把「風格」的審視鑑賞當作第一條,可見,風格是審美鑑賞中的重要元素。

二觀置辭,《文心雕龍》中《麗辭》一章系統談論了這個問題。置辭探討的是修辭手法的問題。修辭在寫作中有多麼重要,喜歡文學的人都懂得。如果有兩篇描寫同一個事物的作品,一篇文採飛揚,激昂文章;另一篇寫得像說明書。你更愛看哪一篇,結果當然顯而易見了。

六觀說中並不全是晦澀難懂的理論,也有好理解的內容,比如「三觀通變」。《文心雕龍》的核心觀點就是「通變論」。通變源於哲學思想,更多強調在文學創作中保持理性因素,要熟知各種文學體裁變化的規律。變是為了求新,變也是為了出奇,有了新奇,才能保證作品有新鮮感。

至於其他幾種觀點,分別強調了在創作中的主次關係,事理情理和音律音韻。從創作入手,發現總結文學鑑賞、文藝審美的秘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可以猜想一下,古人為什麼要總結這些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的出現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幫助?

審美觀的形成和職業、身份有關,每個階層都有與之對應的喜好。六觀說的出現,嘗試統一更多人的審美觀。滿足了物質需求後,必然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審美的形成,有助於讓精神世界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拓展閱讀

飄零詞客,納蘭性德好友,清代文學家顧貞觀

文學家的哲學思考,蘇軾代表作《前赤壁賦》

憂國憂民、匡世濟俗,杜牧代表作《阿房宮賦》

尋找歷史真相,金石與金石學

相關焦點

  • 為通俗文藝正名:王凌對我通俗文藝研究的理論貢獻
    為通俗文藝正名--王凌對我國通俗文藝研究的理論貢獻這組以"為通俗文藝正名"為主題的系列文章,解決了什麼是通俗文藝、通俗文藝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通俗文藝的主流、如何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通俗文藝等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關於什麼是通俗文藝,理論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論。上世紀80年代,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流行歌曲、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金庸為代表的武俠小說風靡內地,受到大眾的歡迎,也引起了正統學者的恐慌。
  • 美術研究|劉繼潮著《遊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理論本體詮釋》集評
    從筆者對「本體之觀」與「物象之原」的論述結構,揭示出中國文化倡導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與意象觀、審美觀;第三,空間與筆墨的重建,提出「中國畫最為基礎的兩個方面,筆墨和空間是古典繪畫的獨特性賴以生存與演進的兩條腿,缺一不可」。中國畫空間的建立是以「本體之觀」和「物象之原」為核心,並對「散點透視」的偏離之說進行有說服力的理論批評。
  • 歌德與希勒的文藝理論
    歌德德國文學家、文藝理論家,是狂飆突進運動和德國古典文學的代表在文學界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其文藝理論影響了後來西方很長時間的藝術創作。歌德的文藝理論1.系統闡釋了藝術與自然的關係,認為自然處於優先地位,自然不僅僅指自然界,也包含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文學活動的基礎。文學作品必須來源於生活,並在自然生活的基礎上超越自然。即使一部作品在想像和自由的創作下,也無法擺脫現實生活的土壤。
  • 蘇軾奠基的「尚意」書法及理論,在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展
    從書法美學的角度看,「尚意」並不僅僅是宋代書壇的一時之風,它甚至可以被作為書法審美的本質特徵來看待。早在東漢時期,蔡邕就從書法創作上提出重意,「欲書先散懷抱,任情致性」。南朝粱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更明確地提出重意;唐代孫過庭在其《書譜》中指出書法抒情達意之功能,「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然而這種「尚意」的審美觀充分明朗化並成為一種風尚,仍是在宋代。宋代書法尚「意」,是對唐人書法尚「法」的一個創作理念上的更新。
  • 古人的養生智慧:觀天之道,可以養生也
    在《陰符經》中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其實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金平自己的大腦,就能從身邊的小事入手探尋萬事萬物的規律,並從中尋找到養生的方法。
  • 意境、移情說和異質同構理論:究竟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意境?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文藝理論家在他們的文藝創作與批評當中就提出來了「意境」這一美學概念,只不過當時這一概念用的詞彙是境界和意象。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律詩的發展和文藝的繁榮,藝術家們對於文藝理論有著更為深入的探討和總結。在這一時期,釋皎然和王昌齡提出來了「緣境」理論和「取境」理論。此後,司空圖和劉禹錫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與境偕」等創作見解。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這種理論層面、思想層面上的互補性,也便構成了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基本理論框架和思維範式。從另一角度也可以說,這種儒、道學說的互補性,正是我們解讀、闡釋中國文藝美學的基本精神、價值取向、思想特點等等的主要路徑和內在根據。當然,從具體理論效應說,這一階段文藝美學思想所依憑的理論根基大致以儒家為主,道家的影響相對次之。
  • 宇宙起源的古典理論
    中的「物」指的就是「道」,這個「物」就是現代科學宇宙大爆炸理論中的「奇點」。現代科學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是一種無中心、無邊際的混沌狀態。沒有體積大小,也沒有邊際界限可言。《道德經》·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
    黃岡日報訊 (記者範小翠 通訊員楊文斌 郭偉)11月21日,黃岡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在黃岡師範學院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了協會成立的相關章程和辦法,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監事會、主席團成員,沈嘉達當選為市文藝家協會主席。
  • 來和學生觀劇(展)團的成員們一起聊聊文藝吧!
    來和學生觀劇(展)團的成員們一起聊聊文藝吧!·澎湃號·政務 SAJ學生觀劇
  • 古人說「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是啥意思?老祖宗說的挺有道理
    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的智慧,就比如說我們村裡經常會聽到有人說「男佔二五八,女佔三六九」。仔細想想其實這句話其中,蘊含著很深的古代哲學理論。男佔二五八男佔二五八,這句話說的是,男子在農曆的二、五、八月出生,大概率會過得比較瀟灑。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青鸞耀輝:歷代銅鏡彰顯古人審美情趣
    銅鏡是中國古代一種生活用品,亦是古人對美的追求。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至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出現銅鏡,此後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裡,先後經過夏商、西周、春秋戰國,至漢唐臻於繁榮輝煌,而宋元逐漸衰退,在清代,西方玻璃鏡傳入之後,銅鏡的歷史使命才宣告結束。
  • 用專業的理論來告訴你
    傳統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是作曲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即和聲學、對位法(復調)、曲式學、管弦樂法(配器)。也就是俗稱,《和聲學》、《復調學》、《曲式學》、《配器學》。三、作曲理論的「第五大件」是什麼? 旋律學是作曲理論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李重光也曾說過,古今中外,還沒有任何一個音樂家,做出「旋律」的定義,可見《旋律學》的重要性。
  • 大雪降溫,從詩畫中看古人過冬的文藝範兒
    宋代詩人陸遊《暖閣》詩文中的冬天,溫暖愜意又帶著卓然的詩書文藝氣息,相較而言,我們空調+暖氣的「貓冬」生活就有些實惠接地氣。回望千年,少了空調、暖氣、電熱毯等「御冬」利器,在傳世的古畫中,看古人如何過冬,就成了一件引人遐想,好玩又獵奇的「貓冬」趣事兒。
  • 古人說「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竟和相對論效應相似,是巧合嗎?
    而且我們也能發現「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的古老說法也正好契合或與相對論效應相似,曾經我一度也想過我國古人真是了不得,居然道出了如此深奧的科學知識。那當時古人這種看似超乎時代的思想是怎麼來的?有科學依據?還是隨口一說的巧合?
  •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經法·六分》45觀國者觀主
    觀國者觀主,觀家<者>觀父。凡觀國,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雖強大不王wàng。其○謀臣在外立(位)者,其國不安,其主不(五目)(悟),則社稷殘。其主失立(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國]憂而存。主失立(位)則國芒[荒],臣失處則令不行,此之胃(謂)頹國。<主暴則生殺不當,臣亂則賢不肖並立,此謂危國。>主兩則失其明,男女掙(爭)威,國有亂兵,此胃(謂)亡國。
  • 走進馬未都的藏品和「觀復貓」 歷史在這裡有了溫度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一點資訊聯合觀復博物館舉辦了「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的線下活動,邀請10多位知名文化學者、資深自媒體作者近距離參觀展品,感受古代器具的溫度。
  • 馬未都說架子床是最科學的床,藏風聚氣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古人對床的追求更是達到了極致,我們從古代的架子床便可以看出古人對床的要求極其嚴格,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架子床被設計成「最科學的床」。它選材的精良、造型的多樣、做工的考究,無一不反映出古人的審美與智慧,也使得架子床成為明清時期的經典家具。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直到明代,架子床的結構樣式才固定下來。
  • 「好書推薦」闡發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經驗——《當代中國文藝政策...
    「好書推薦」闡發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經驗——《當代中國文藝政策發展史》創作談 2020-03-11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復原樣貌,網友:不懂古人審美
    從畫像中,我們可以看到,王昭君的面部稜角分明,是我們如今所說的國字臉,鼻子和嘴巴比較小巧,頜骨比較寬大,額頭也比較寬。從圖像來看,她與我們想像中的四大美女完全是天差地別。如果以現代的審美標準,這樣一張臉連美女都算不上,更不要說聞名古今的中國四大美女之一了。長得這樣就能被稱為「四大美女」?這讓許多見到王昭君真實樣貌的人非常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