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觀說是古人常研究的文藝審美理論,首先提出這一理論的是南北朝文學家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指出,體會作者的用心,實現對作品的審美評價,要從六個角度衡量。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關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這六個審美衡量角度,構成了六觀說的核心論點。
歷代學者注釋《文心雕龍》的時候,都很重視六觀說,並且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解讀。由於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導致了後人很少提到這個審美理論。不是說這個理論有問題,而是過於高深不易於普及。
就拿「一觀位體」來講,如果沒有任何語言,這句話根本無從解讀。幸好,《文心雕龍》中有個篇章叫《體性》,正好可以解釋這句話。體性就是風格的意思,風格要從兩方面體會,作者創作時形成的風格,以及讀者感受體會到的風格。無論從哪個方面解讀,都需要有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作者需要寫作訓練,讀者需要反覆閱讀。在六觀說中把「風格」的審視鑑賞當作第一條,可見,風格是審美鑑賞中的重要元素。
二觀置辭,《文心雕龍》中《麗辭》一章系統談論了這個問題。置辭探討的是修辭手法的問題。修辭在寫作中有多麼重要,喜歡文學的人都懂得。如果有兩篇描寫同一個事物的作品,一篇文採飛揚,激昂文章;另一篇寫得像說明書。你更愛看哪一篇,結果當然顯而易見了。
六觀說中並不全是晦澀難懂的理論,也有好理解的內容,比如「三觀通變」。《文心雕龍》的核心觀點就是「通變論」。通變源於哲學思想,更多強調在文學創作中保持理性因素,要熟知各種文學體裁變化的規律。變是為了求新,變也是為了出奇,有了新奇,才能保證作品有新鮮感。
至於其他幾種觀點,分別強調了在創作中的主次關係,事理情理和音律音韻。從創作入手,發現總結文學鑑賞、文藝審美的秘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可以猜想一下,古人為什麼要總結這些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的出現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幫助?
審美觀的形成和職業、身份有關,每個階層都有與之對應的喜好。六觀說的出現,嘗試統一更多人的審美觀。滿足了物質需求後,必然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審美的形成,有助於讓精神世界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拓展閱讀
飄零詞客,納蘭性德好友,清代文學家顧貞觀
文學家的哲學思考,蘇軾代表作《前赤壁賦》
憂國憂民、匡世濟俗,杜牧代表作《阿房宮賦》
尋找歷史真相,金石與金石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