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新冠病毒鬥爭著的這段日子裡,日本政府為了呼籲市民提高防範病毒感染的意識,向大眾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如「Stay Home」、「三密」等建議,在第一波疫情感染擴大時還發出了全國「緊急事態宣言」。
然而即使日本政府向民眾提出了許多強制性or非強制性的政策,有一個對防止疫情感染擴大至關重要的問題至今也沒有辦法解決。
那就是:
「滿員電車」
在中國,疫情期間不要說是地鐵,因為沒有戴口罩而被拒絕乘坐公共汽車的事件也頻頻發生,政府對人們乘坐交通工具的限制非常嚴格。
然而在海的那一邊,日本東京的滿員電車卻每天淡定地正常運行著,每一次看到日本新聞發的今日滿員電車照片,和東京持續增長著的感染途徑不明感染者數,小編的心都在顫抖。
其實日本民眾也並不如我們想像中淡定,「滿員電車」這個話題,從疫情爆發之初到現在都時常會被推到日本趨勢上位,每一天都有許多人呼籲「減少滿員電車現象」,但「滿員電車」還是每天都在正常運行,而日本也進入了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withコロナ時代。
人們期盼著「滿員電車」的消失,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日本社會的標誌。
而實際上,日常被民眾嫌棄的「滿員電車」在日本社會中已「存活」了100多年,困擾了日本民眾一整個世紀。
今天想在這裡與大家一同追溯日本「滿員電車」的百年歷史。
二戰以前就被稱為「東京名物」、「文明國的恥辱」
從日本明治時代開始,電車便成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1903年東京和大阪的有軌電車開始營業,次年,日本省線(現JR線)第一輛電車啟動,位置距離大概是今天中央線的飯田町到中野之間。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發展,有軌電車的搭乘者集中在勞動者和學生之間,「滿員電車」現象也由此出現。
1919年東京市電一日乘客數突破100萬人。雖然與如今東京地下鐵和都營地下鐵一日1000萬的平均乘客數無法相比,但是那畢竟是100年前的有軌電車,一日100萬人可以說是非常擁擠了。
當時的滿員電車現象已經被稱為東京的「風物詩」,甚至出現了以此為靈感的流行曲。
下面是1918的流行曲·東京節的一部分。
「東京の名物 満員電車 いつまで待っても 乗れやしねえ 乗るにゃ喧嘩腰 いのちがけ ヤットコサとスイタのが 來やがっても ダメダメと 手を振って 又々止めずに 行きゃあがる なんだ故障車か ボロ電車め」
「東京名物 滿員電車 等了又等 還是坐不上 使出打架的氣勢 拼了老命 才好不容易快要坐上 結果對我揮揮手 沒有停下來就走了 什麼嘛 車子故障了嗎 這破電車 」
物理學家中的隨筆大師寺田寅彥在1922年將「滿員電車」記錄進自己的隨筆中。他仔細觀察了東京各地有軌電車的混雜情況,對不願意等待下一輛空電車,非要擠進滿員電車的人們助長了市電混雜的現象進行了分析:
「大多數東京市內電車的乘客——也許是無意識地——為了自身需求選擇乘坐滿員電車。第二,這樣的個人行為正在逐漸加重滿員電車的擁擠程度。」
大正時代,鋪設了直到如今仍有大型私鐵經營著的城市郊外線路,當時就已經定下了電車的尖峰時段。社會上已經出現各路市民對滿員電車的哭訴,1925年編撰的調查書《民眾們對於東京市抱有什麼樣的希望》中,眾多學生們留下了非常切實的話語:
「我們每天清晨傍晚,就像日常行走在道路上一樣,乘坐著被稱為文明恥辱的電車上。無論是哪個階層的男男女女,都不得不每天在電車中保持著這樣悽涼的狀態。真的要把爭先恐後地坐電車的窘像變成我國的特有現象嗎?有時候還會聽見老人和小孩的悲鳴聲,實在是不堪入耳。另外還有在擁擠中對婦女進行著某種無語行為的瘋子。對於這些現象,真的非常需要緊急實施緩解對策。」(商業學校在學學生)
像這樣,大正時代的滿員電車上已經出現一些「對婦女進行著某種無語行為的瘋子」,也就是所謂的「電車痴漢」。
於是1912年,政府在中央線導入了日本最初的女性專用車「婦人專用電車」。
二戰後出現「殺人電車」
二戰過後,隨著退伍與歸日人員增多和鐵路設施的荒廢,鐵路的混亂情況日漸惡化。
雖然現在還缺少對於1970年以前鐵路混雜率的正確統計,但是已經估計出最嚴重時候的鐵路混雜率約達到300%(「混雜率」即滿載率,描述交通工具擁擠程度的指標,計算方法為實際客流除以車廂定員乘100%)。
1946年2月上映的新聞電影《日本新聞》,記錄了在站臺中被擠得無法動彈的群眾的影像。
日本經濟復興後,東京人口再次激增,從1945年的約350萬人增到1955年的800萬人,在1962年突破1000萬人。
當時尖峰時段的電車擁擠情況已經超越「滿員電車」,被稱為「殺人電車」。
1961年的周刊雜誌《周刊產經》中出現「殺人電車 我已經崩潰了!」的標題。1968年新聞電影《朝日新聞電影》——《啊上班》中記錄的滿溢乘客的站臺景象,和二戰剛結束時的情形根本沒有任何差別。
隨著線路增加和地鐵建設的進步,日本鐵路的輸送能力上升,平成時期鐵路混雜率相比昭和時代的300%有所下降。
然而據2018年數據統計,東京地鐵東西線的混雜率為199%,JR橫須賀線記錄為197%。
從平均值來看,也有不少混雜率超過200%的列車。
但是就東京「滿員電車」的百年歷史來看,如今的電車情況已經算是較為可觀。
為了緩解滿員電車現象,早在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就已經提出錯峰出勤的政策。
當時錯峰出勤的目的,主要是為緩和向日本軍資工廠運輸勞動者的列車混雜情況,提高生產效率。
二戰後1956年,日本運輸官僚角本良平發表論文《錯峰出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對民眾有所呼籲,但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依然持續著200%的混雜率。
然而錯峰出勤政策對滿員電車的緩解效果遠遠不及最近出現的「新冠病毒」。
日本「緊急事態宣言」發布之後,東京「滿員電車」現象的一時緩解震驚了不少日本群眾。
然而不到一個月「緊急事態宣言」解除之前,網絡上又再次出現東京「電車滿員」的相關投稿。
雖然電車混雜現象不如疫情以前,但是由於日本大多數公司仍然難以接收線上工作的形式,緊急事態宣言結束後,每天乘坐電車上下班的人不斷增加,現在,日本的滿員電車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
今後,日本的滿員電車現象將會如何發展?
與滿員電車現象共存了一個多世紀的日本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又將有什麼變化呢?
來談談你對日本「滿員電車」的看法吧。
以上です。
圖片資料來源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作品,請持續關注日本物語,並動動您的小手給我們加星標,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標的添加方法,在這裡要感謝各位讀者,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你們的支持是我們一所懸命的動力!
別忘了點「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