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鞋子》講的是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阿里無意中丟了妹妹莎拉唯一的鞋子,於是兄妹輪穿哥哥的球鞋上學。後來區裡舉辦五公裡長跑賽,三等獎就是一雙運動鞋。為了給妹妹爭取這雙鞋子,阿里求老師讓他參賽。阿里只有一個願望,就是給妹妹贏得一雙鞋子,可以走著上學,不用奔跑上學。可是最後他是冠軍,而不是季軍,他很傷心,因為冠軍的獎品是夏令營和運動服!阿里成了最沮喪的贏家。
故事的開頭,一雙粗糙蠟黃的手正在一針一線縫補著一雙已經破爛不堪的粉紅色的小鞋子,接著,阿里的出現讓人知道了原委,這就是貧困者的生活:
全篇很多部分用的都是近景特寫,配合當地貧困人民的生活,使得整個故事情節更加壓抑,更加真實
劇中有一幕是阿里的父親帶著阿里到城市裡打工,鄉下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讓我詫異,阿里父親與富人的對話也讓我感受到了貧富的差異,他總有些瑟縮而阿里卻毫不畏懼,也應是這種責任感促使他成長。但這種責任感也是我們恰恰缺少的。父親在鄉下一貫的說話方式到了城裡變得奇怪起來,當富人家的小孩拉著阿里的手一起玩耍時,又讓人感到純真可貴。
妹妹在這部影片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她從開始有些不懂事的埋怨哥哥到後來的漸漸理解,很好地詮釋了成長的意義。成長並不是外貌或是行為舉止的成熟,完全的成熟更體現在內心的改變,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視覺看問題也是一種成長。而在只是個一年級學生的妹妹身上。
再回到阿里身上,他從頭到尾都背負著責任。他認為自己有責任不讓自己的家庭增加負擔,於是不告訴父母自己弄丟了妹妹的鞋子,他認為自己弄丟了妹妹的鞋子就必須讓妹妹有鞋子上學,於是幾乎天天為了等妹妹而遲到,但又因為經常遲到被教務主任勒令退學,就算如此,他也沒把自己真正遲到的原因說出來,只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家庭懷有一種責任。
而故事的高潮也悄然而至——長跑比賽。阿里純屬是為了第三名的獎品,也就是一雙鞋去的,他只是為滿足妹妹的心願。而這種信念則支撐著他奔跑下去,中途的摔倒只不過是一個激勵人奮進的插曲。
阿里憑著堅強的意志贏得了比賽,但他並沒有獲得第三名,他拿了冠軍。哪怕冠軍的獎品更豐富,冠軍獲得歡呼聲更多,冠軍的頭銜比其他的更響亮,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但那些都不是阿里想要的。
於是最後的鏡頭沒有例行的歡呼擁抱,只有妹妹失望的眼神和一群小魚陪伴在阿里左右。
這部電影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阿里為了爭取這雙鞋,費盡了心思,我們也應像阿里一樣—-珍惜所得的一切。緩慢的節奏是這部電影的基調,而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打動觀眾的心。阿里和妹妹在上學途中的奔跑,或是妹妹帶著哥哥去找回自己的鞋子時發現撿到鞋子的家庭甚至不比自己家富裕時,選擇了默默離開,這部電影中描繪出的孩子們都天真而善良,如同生活在白雲彼端的天使。如此真實的的普通的生活,就像白開水一樣潤溼了我們的心。
樸實的鏡頭,敘述著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直指人心,久久不能平復。
整部電影看完,大家都能用幾句話把整個劇情描述出來,但是那種細膩的心靈觸動卻不是一臉句話能夠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