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但是它真的明智嗎?就讓我們看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明明有著20多個兒子,卻偏偏選擇了最傻的司馬衷,原因僅僅因為他是老二(老大夭折),結果司馬衷登基後,成為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導致八王之亂,引發了中原百年的浩劫。
第二個是朱元璋,放著一幫身強體健的兒子不管,在太子夭折以後,鐵定心思要立皇太孫朱允炆為接班人,結果上臺的建文帝,無法掌控局勢,還是被燕王朱棣連同幾個兄弟篡奪了皇位。雖然建文帝算不上昏君,但他明顯不是自己叔叔的對手。
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古人為何要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就算他無能?實際上,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這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嫡長子繼承制度,正是構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歷朝歷代,也明確的頒布法則予以維護,比如明代的《大明令》就提出:「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
不單單是中國如此,古時候的日本、朝鮮都採取嫡長子繼承的方式,中世紀的英國甚至更加極端,強調長子財產的絕對繼承權,其餘幼子和女兒,則一無所有,這也導致了英國在17世紀的一種古怪現象:前往修道院的女子和參軍的人數大幅度增加,而他們大部分都是次子。
嫡長子最重要的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嫡」,通常來說,在昔日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會下,能夠擁有多名女性配偶和子嗣的人群,基本都是大戶。
然而他們的正妻,來歷大多也是非同尋常,尤其是皇后,唐宋元清,基本都是出自於門閥世家,官僚權貴的政治聯姻,這也就能保障嫡子,能夠在母系氏族中獲得支持。與此相伴生的,還有媵妾制度,也就是陪同正妻一起陪嫁過來的姬妾或者丫頭,他們擁有正式身份,可以在妻去世,或者是沒有子嗣的情況下取代上位,這樣可以保障聯姻家族的利益,(參考孫權母親妹妹)。
至於廢長立幼的做法,很容易引發士族大家還有重臣的不滿,從三國袁紹廢袁譚,劉表廢劉琦立劉琮,隋文帝廢楊勇立楊廣,都是如此,進而引發宮廷還有朝政的動蕩。
至於第二點,在於長,這個不難理解,相比於其他幼子,成年的兒子心智更加成熟,逐漸成長羽翼,的確是繼承皇位的最佳選擇。
因此客觀上分析,嫡長子的繼承制度,這種不帶任何感情的選擇方式,既照顧了君王的私心,又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統治,因此才被舊社會所推崇,其實它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一個王朝一旦積累下了矛盾,嫡長子制度雖然可以繼續將這個王朝延續下去,然而一旦繼承者無能,他也只能起到拖延,而不是解決矛盾的作用。
這個時候,廢長立幼也需要莫大的勇氣,漢景帝廢太子立劉徹,成為漢武帝,唐太宗廢長子李承乾立李治,成為唐高宗,康熙廢太子立胤禩為雍正,這幾個都算是廢長立幼的正面教材,然而期間面臨的種種風險風波,通過史料一看便知。
過去的歷史上,繼承權引發的王朝風波,數不勝數,期間的興衰成敗,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和邏輯可尋,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感興趣,那麼這本《中華上下五千年》也是一本不錯的選擇哦!為您從方方面面,揭開了歷史的不斷變遷,現在有著重大折扣,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