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2020-12-14 文史天天見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但是它真的明智嗎?就讓我們看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明明有著20多個兒子,卻偏偏選擇了最傻的司馬衷,原因僅僅因為他是老二(老大夭折),結果司馬衷登基後,成為了「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導致八王之亂,引發了中原百年的浩劫。

第二個是朱元璋,放著一幫身強體健的兒子不管,在太子夭折以後,鐵定心思要立皇太孫朱允炆為接班人,結果上臺的建文帝,無法掌控局勢,還是被燕王朱棣連同幾個兄弟篡奪了皇位。雖然建文帝算不上昏君,但他明顯不是自己叔叔的對手。

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古人為何要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就算他無能?實際上,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這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嫡長子繼承制度,正是構築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歷朝歷代,也明確的頒布法則予以維護,比如明代的《大明令》就提出:「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

不單單是中國如此,古時候的日本、朝鮮都採取嫡長子繼承的方式,中世紀的英國甚至更加極端,強調長子財產的絕對繼承權,其餘幼子和女兒,則一無所有,這也導致了英國在17世紀的一種古怪現象:前往修道院的女子和參軍的人數大幅度增加,而他們大部分都是次子。

嫡長子最重要的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嫡」,通常來說,在昔日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社會下,能夠擁有多名女性配偶和子嗣的人群,基本都是大戶。

然而他們的正妻,來歷大多也是非同尋常,尤其是皇后,唐宋元清,基本都是出自於門閥世家,官僚權貴的政治聯姻,這也就能保障嫡子,能夠在母系氏族中獲得支持。與此相伴生的,還有媵妾制度,也就是陪同正妻一起陪嫁過來的姬妾或者丫頭,他們擁有正式身份,可以在妻去世,或者是沒有子嗣的情況下取代上位,這樣可以保障聯姻家族的利益,(參考孫權母親妹妹)。

至於廢長立幼的做法,很容易引發士族大家還有重臣的不滿,從三國袁紹廢袁譚,劉表廢劉琦立劉琮,隋文帝廢楊勇立楊廣,都是如此,進而引發宮廷還有朝政的動蕩。

至於第二點,在於長,這個不難理解,相比於其他幼子,成年的兒子心智更加成熟,逐漸成長羽翼,的確是繼承皇位的最佳選擇。

因此客觀上分析,嫡長子的繼承制度,這種不帶任何感情的選擇方式,既照顧了君王的私心,又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統治,因此才被舊社會所推崇,其實它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一個王朝一旦積累下了矛盾,嫡長子制度雖然可以繼續將這個王朝延續下去,然而一旦繼承者無能,他也只能起到拖延,而不是解決矛盾的作用。

這個時候,廢長立幼也需要莫大的勇氣,漢景帝廢太子立劉徹,成為漢武帝,唐太宗廢長子李承乾立李治,成為唐高宗,康熙廢太子立胤禩為雍正,這幾個都算是廢長立幼的正面教材,然而期間面臨的種種風險風波,通過史料一看便知。

過去的歷史上,繼承權引發的王朝風波,數不勝數,期間的興衰成敗,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和邏輯可尋,如果你對中國古代的歷史感興趣,那麼這本《中華上下五千年》也是一本不錯的選擇哦!為您從方方面面,揭開了歷史的不斷變遷,現在有著重大折扣,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是雙胞胎怎麼辦?古人智慧令人折服
    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是雙胞胎怎麼辦?古人智慧令人折服。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而嫡長子繼承制,我想大家喜歡歷史的話,就會比較清楚這個古代的制度。其實嫡長子繼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一般來說,在君皇世家,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也就是嫡長子是指古代宗法制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 為何會有嫡長子繼承制?歷史課本沒告訴你的事(準考生可收藏)
    古人有云:「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從這句話就可看出嫡長子或者庶子中的貴子地位是非常高的,所以電視劇中的庶長子地位非常高其實是誤導。那今天我們從兩個問題出發,分別是1.為何有嫡長子繼承制?2.古代皇位為什麼立嫡長不立賢?這兩個問題解決完,相信各位看官對嫡長子繼承制也會有一定的了解。
  • 古代貝殼作為貨幣,為何窮人不撿貝殼來脫貧?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所以其實漢字的學習是相對更簡單的,因為你看看那個字的「模樣」,就算是不知道它是怎麼讀的,也能知道他大概是個什麼意思。比如「資、財、貨、貴、販」,我們看了它的字形之後,大概就能知道這些字跟貨物、財產有關係,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曾經以貝殼做貨幣。
  • 古人和現代人的高矮對比,為啥古人的實際身高和記載的不一樣呢?
    他們是古人中的「巨人」呢?還是古代人普遍都是高個子呢?據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靈樞·骨度篇》中記載:「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我國最早的一本字典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人長八尺,故曰丈夫。」由此看出古人是以七尺五寸或八尺為一般人的高度。這豈不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高半截子嗎?
  • 通過古人是如何養金魚的,來反觀現代人的「作」
    古人養觀賞魚與現代人有很大不同,比如飼養品種,現在可以說你想養世界各地的什麼品種都可以,咱們古人則主要集中在如繡球、珍珠、蝶尾等傳統觀賞魚品種上。咱們今天不聊這些,單純從飼養方式上來反觀一下,現代人是如何"先破後立"的。至於被"破"的好些,還是新"立"的好些,那就見仁見智了。
  • 明明殺生丸天賦更強,為何犬大將要將遺產都留給犬夜叉?
    正常情況下,身為父親應該培養天賦更為強大的兒子,可犬大將卻將自身遺產多數給了犬夜叉,包括威力強大的鐵碎牙。反觀殺生丸並沒有獲得父親的遺產,天生牙還是自己在搶奪鐵碎牙的過程中被犬夜叉重創,重傷瀕死後才發揮作用。那麼為何犬大將不培養天賦更加強大的殺生丸,而將遺產留給犬夜叉呢?個人認為犬大將的教子法則,和中國歷史上的秦始皇有些相似。
  • 古代將軍頭盔上為何都有槍尖,起什麼作用呢?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人類智慧,拿人類來說,從猿類逐步進化成人的過程非常不易,可以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用古人的智慧換來的,古人的智慧我們究竟可以領悟多少,完全取決於自己。在漫長的戰爭史中,我們能想到笨重的鎧甲、實用的兵器以及士兵的頭盔,細心的人會發現,古代將軍頭盔上為何都有槍尖呢?⑴士兵的備用兵器我們拿明朝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頭盔來說,都有高高隆起的尖刺,起什麼作用呢?看後恍然大悟,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首先,槍尖也是士兵的備用兵器。
  • 為啥古人以胖為美,現代人卻以瘦為美呢
    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點可謂不分朝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這點上可以說從未產生過本質上的變化。不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審美觀和現代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大多數朝代中,人們的審美觀都是以胖為美,哪裡聽說過有人會想著減肥。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我們的審美是以瘦為美,稍微胖一些都會感覺很難看,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選擇藥物減肥。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古今的這種審美差異呢?
  • 古人是咋認識死亡問題的?古人為何那麼怕死人?親人死了也怕
    沒有人敢起來看一看,那魂靈是以什麼樣的模樣回來的,更不敢去跟他團聚敘舊。最多只是在堂屋大門口上撒上一些糠灰。看看他留下什麼腳印,然後判斷他死後會變成什麼。人們為什麼這麼怕死人呢?其實,如果知道一個人死了以後,他還可以以靈魂的方式存在,他的靈魂還可以依附在其他的生物體上。就算是變成另外一種生命,至少表明生命是不滅的。這多少是一件讓人寬慰的事情。但沒有人會這麼想,人們總是很害怕。
  • 古代將軍頭盔為何都有槍尖,它到底有啥用?古人智慧令現代人嘆服
    在古代,盔甲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如過有士兵在私下裡將盔甲藏起來,那麼,所受的刑罰也是相當嚴重的,在當時,私藏的盔甲若是達到了3套,那麼,就會將自己的性命葬送,由此也可見,在當時,盔甲的是多麼重要的東西。不知你是否注意過,在相關的出土文物中,那些出土的盔甲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在頭盔上,都會有一根像槍尖一樣的尖銳物,這又是為何呢?
  • 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相當令人敬服的。因為要透風,透光,所以,在很早的時候,窗戶這玩意兒就存在了。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古人是用野獸的皮毛來遮擋窗戶,雖說確實是可以在寒冷的時候很好地擋住風,但是不透光,依舊不是最佳的選擇。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又逐漸出現了紗布窗戶、錦布窗戶,絲布窗戶等等。
  •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那古人是如何禦寒的?古人的智慧讓現代人嘆服
    棉花傳入到中原地區是在宋朝末年,有青、黃、白三種,那時的中國人把棉花叫做「白疊子」,並不知道棉花有禦寒的作用,就把它當成觀賞植物。9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就在他所寫的《蘇萊曼遊記》中提到,中國人把棉花種在花園裡,大家圍在旁邊觀賞。
  • 古人不刷牙?口臭怎麼辦?
    根本不敢想繼續發展下去的事了,畢竟這嘴誰下得去口啊。口臭不僅僅影響找對象啊,還影響仕途啊。唐朝武則天時期,有個官員叫宋之問,這小夥子長得帥氣,人高馬大的,出門不老少小姑娘流口水。就這樣長得好看的人,關鍵人家還有才情,寫的詩啊,被不少人傳頌。
  • 繼承制度的退演,為何嫡長子繼承制始終居於主流地位?
    文丨深度歷史觀(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古代確定繼承人的方式通常以立嫡長子為主流,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作為主流確定繼承人的方式外,古人立儲的方式還有立長
  • 古人身上的荷爾蒙 可以穿越時空
    離開茅廬那一刻,諸葛亮為何看重Loser劉備?霸氣曹操VS悲情曹操,一代奸雄如何迎接他的至暗時刻?從暖男到槓精,讓梨的孔融竟有雙面人格?李白、杜甫、李商隱、劉禹錫、李清照,相似的人終會相遇……在《歷史的荷爾蒙3》中,作者「歷史的囚徒」用詼諧和激情,還原歷史深處古人的浪漫與孤獨,將過往人物超絕豪邁的詩酒盛情、不為人知的非凡遭際一一道出。
  • 為何古人喜歡娶十二歲的小女孩?其實古人也不願意,實在時代所迫
    文/行走天涯為何古人喜歡娶十二歲的小女孩?其實古人也不願意,實在時代所迫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女子平均年約十二三歲,就要考慮婚嫁的事宜了,即便這些女子的年紀也放到現如今,還不過是一個幼童。不少12歲的女孩子還在讀小學,但是在古代卻已經成為了一位妻子,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母親。這不禁讓人引發怒火,為什麼古代人喜歡娶年紀如此小的女孩子為妻呢?
  • 古人可以拉開200斤的弓,現代人為何拉不開了?我們體力在退化?
    不知道有沒有讀者試拉過弓,就是古代射箭的那個弓。小編某次有幸嘗試,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把弓拉開。不禁想,古代弓箭手得有多大力氣,才能拉得開這麼難拉的弓?最強的是,他們並不是只拉一次就完事,而是射一箭拉一次,簡直就是大力神轉世。
  • 現代人的臂力拉不開古人戰弓?真是這樣嗎?
    直到齊宣王死,他也不知道自己用的其實只是三石弓。 其實,這都是因為古人測弓拉力的方法和今天不同所導致的。我們今天測弓拉力,是將上弦後對弓弦施加力,測出這個力的大小作為弓拉力的讀數。然而,這種測力方法直到明代才見於記載。之前的測法,並非如此。
  • 古人在沒有現代科技產品的情況都在做什麼,其實古人在忙著健身?
    「每天不跑個十幾公裡,都不好意思發朋友圈。」 你現在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慨?全民健身這種口號是現代人提出的,但咱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身體力行,十分注重鍛鍊。雖然我們的古人在古時候沒有電腦,手機,但是他們可一點都不落後,他們可先進著呢。早早就意識到了健身的好處。
  •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被古人的智慧折服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被古人的智慧折服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前言這些禮儀規範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很多都被沿用了下來,這就說明古人在禮儀方面的制定是非常周詳且完備的。而關於吃飯的禮儀除了在一些講究禮儀的書上有明確的記載,要求人們按照禮儀行動,還有一些則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中就有一句話叫做: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