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歡香港電影?

2021-01-08 毒舌電影

問個問題。

除了黑寡婦,顏值能打,腿腳更能打的女神還有誰?

Sir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

沒錯,米拉.喬沃維奇(Milla Jovovich)。

但,就是這樣一位別人恨不得捧在手心的寶貝,被高高舉起,又狠狠摔碎,把一個威武的女戰神,捏成一個逗比的女神經。

「他」,又是誰?

沒錯,爆米花港片。

《素人特工》

—1—

《素人特工》應該跟米拉.喬沃維奇「有仇」。

片中,米拉飾演一個神秘特工組織「幽靈騎士團」的頭領。

出場,很「米拉」。

她漫不經心丟出菸頭。

既是秀技能點,也是對《生化危機2》中這一幕經典鏡頭的致敬。

打起來,也咄咄逼人。

無論身手,槍法,又準又狠,毫不拖泥帶水。

這麼颯的女戰神,所以,米拉接過港片的「橄欖枝」,只是為了重複自己,賺片酬嗎?

不不不。

事實上,米拉這一次要打趴下來的,恰恰是自己的「女神」形象。

她要展示人們快要淡忘的逗比一面。

△ 圖為米拉早期代表作《第五元素》,充滿呆萌少女感

細數港片,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女神,不被「糟蹋」過。

莫文蔚齙牙了(《食神》)。

李嘉欣禿頭了(《豬扒大聯盟》)。

就連一向瘦得讓人心疼的鄭秀文,也在《瘦身男女》,吃成一個「熱氣球」。

米拉當然也不被例外。

貴為老牌特工組織的大BOSS,排場自要高大。

她上門招募趙風(王大陸 飾),先拿出一塊科技感滿滿的手錶。

全息影像的。

問題是,這麼一塊高大上的玩意,擺在一堆零食中間,是不是有點,高處不勝寒?

下一個鏡頭就更有深意了。

秘密文件,裝上了個極具「中國特色」的牛皮紙袋。

——說好的未來無紙化辦公呢?

說白了,裝*在這裡,就是「水土不服」。

香港電影只信任一種英雄——

草根英雄。

越是抱著拯救世界目的來的人,越被世界教育怎麼做人。

如果你理解了這一點。

你就能料到接下來米拉的「愛麗絲」形象,將一步步崩壞。

一身本領,被縛住手腳。

一張帥臉,被紮成篩子。

只有鼻青臉腫的一頓「胖揍」,另一個「米拉」才能重生。

這,就是爆米花港片最得心應手的「反精英」。

角色比人設大。

管你什麼天王老子,絕世美女,為了博觀眾一笑,通通先自讓三分。

娛樂嘛。

何必端著架子。

—2—

《素人特工》,其實可拆分。

素人,押的是「喜劇」。

特工,押的是「動作」。

這也是香港電影兩條大腿。

看片前,Sir最關注的,除了導演袁錦麟,就是動作指導,董瑋。

董瑋的名字,叫起來不像成龍、袁和平、洪金寶那麼響。

但他合作過的導演,卻囊括半個娛樂圈:

張藝謀、陳凱歌、徐克、王家衛、吳宇森、林超賢……

由他做動作設計的影片,部部是上乘之作。

《英雄本色》《旺角卡門》《特務迷城》《神偷諜影》《七劍》《畫皮》《湄公河行動》……

迄今為止,董瑋提名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獎17次,獲獎6次。

深諳詠春拳術的董瑋,有一套自己的動作哲學。

對他來說,「為什麼打」比「怎麼打」重要得多。

不應該想怎麼樣打那一劍應該想為什麼要刺那一劍

簡單說,「動機」比「動作」更重要。

舉個例子,《英雄本色》最經典的一段——

楓林閣復仇。

小馬哥在與舞女親熱中,把手槍藏於花盆。

推門,開槍,後退,又在走廊抽出藏好的另一把槍。

我們為什麼至今念念不忘。

不是因為小馬哥殺多少人,怎麼殺,是他殺人的時候,那種與個性呼應的風度。

粗俗之上的道義。

血腥之外的優雅。

就連中槍,都中得那麼帥。

好的動作設計,一定是配合故事的。

它力求讓觀眾記住的,一定不是某個人的一招一式,是人物,是情感,是戲。

《無極》,在他看來帶有「童話」的虛無。

於是董瑋設計了一些有違常理的招式,一把不符合動力學的迴旋扇,還承擔起武器職責。

《如果·愛》,一曲愛情悲劇。

因此董瑋設計動作時,也把這種悽美貫徹到底,兩棟大樓間危險的空中互動,戲裡戲外,都是情感高潮。

乃至他做動作指導的《湄公河行動》,緝毒警為逮捕罪犯卯著一股勁兒,直接追車拿人,那種果決的「狠」與緝毒題材的「九死一生」遙相呼應。

你可能沒記住具體某個人,但會記住影片從頭到尾被血與火纏繞的狂暴風格。

動作戲難就難在,導演的意見,觀眾的理解,都得考慮。

不多不少,董瑋永遠只比觀眾走快那麼一兩步。

共鳴是你帶著他(觀眾)走你又不能跑得比他遠太多你遠太多他不想追了可是你又不能跟他並排走讓他猜到你下一步是什麼的時候他又沒有興趣了

《素人特工》也一樣。

你總猜不到他下一招要怎麼打,可他真打了,你又會覺得,就該這麼打。

比如開頭一場爬樓戲,趙風與肖戰飾演的跑酷愛好者,兩人爭奪誰能登上塔頂,爭鋒相對。

只需一個動作就能看出董瑋的水準。

王不見王的兩人,爬樓幾乎保持著同樣的動作,一致的節奏。

這時,越接近避雷針頂,空間越窄,兩人旋轉著往上爬,越接近勝利,越逼近死亡。

視覺上的緊張帶來心理上的壓迫,精準,刺激。

這,也是爆米花港片最得心應手的「反常規」。

情感比邏輯大。

管你什麼力學定理,運動定律,為了博觀眾一驚,所有奇技淫巧通通可行。

娛樂嘛。

就是要盡心賣力。

—3—

米拉進了素人的局,不再端起架子做女戰神。

董瑋繼續癲狂過火,撐起手藝人最後的臉面。

坦白講,看《素人特工》,Sir有一瞬間,想到了香港電影午夜場文化。

三教九流濟濟一堂,聞著汗臭,腳臭,在枕頭和拳頭的極致娛樂中,或拍爛手掌,或破開大罵。

據說,鼎盛時期的午夜場,就是香港導演的修羅場。

主創們常常躲在座位,隱於觀眾,悄悄觀察現場反應。

即使如此,遇到太爛的片子,導演仍會被堵在門口親口道歉。

——徐克就曾在採訪中表態最怕香港午夜場。

上一秒緊張兮兮,下一秒神經兮兮。

這種蹦極式的快樂,能深刻麼?

當然不。

但我們為什麼喜歡港片?

因為它不裝深刻。

它總是堅定地站在群眾這一邊,以觀眾的喜為喜,以觀眾的怒為怒。

他們或許偏激,至少直率。

他們或許粗糙,至少生動。

這也是香港的最大「行規」,觀眾大過天。

電影裡——

舶來的,本地的,高雅的,低俗的,白的,黑的,就這樣雜糅出一起,雜糅出來自世俗,又超越世俗的夢幻彩色。

就像一杯地道的鴛鴦奶茶,或許談不上營養,但總能讓你在某個疲累不堪的下午,喘喘氣。

當然,必須承認,《素人特工》離經典港片有一定距離。

——尤其是個別小生的演技。

問題是,這全是創作者偷懶麼?

想飆車,無奈路障太多;

想飛船,無奈處處險灘。

在今年這個被撤檔消息,撤得快人心惶惶的暑期檔,有一部守住檔期的華語娛樂片。

太不容易。

且看且珍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很多喜歡香港電影的人,卻很排斥粵語?
    在今年疫情期間,我們紛紛遠離繁囂,躺在家為國家作「貢獻」,百般無聊都會在網上刷電影。不過我在刷的時候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就是我明明在各大網絡影視平臺搜的都是香港電影,大部分都找不到粵語原音,全都是普通話配音版。
  • 為什麼我們只願意活在對香港電影的想像裡?
    張建德我們都是喜歡香港電影的,但是說到香港電影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這也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張建德是馬來西亞華人,一直非常熱愛電影,從小看粵語片,後來去美國學了導演。但是他後來沒有拍電影,到香港之後,先是參與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工作,然後慢慢又成為了研究者,開始教電影。他到澳洲教書,然後又到新加坡,所以書上會寫他是一個新加坡學者。
  • 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說香港本土電影死了?
    所以你問我香港電影為什麼這麼好看,其實它就是幫我們打開了一扇門。因為那時候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而香港電影吸引的地方,是它展示了太多我完全不知道的東西。第一次看到一蹦一跳的殭屍時,實在是大開眼界。很多人很喜歡關於賭神、賭聖的電影,不為別的,就香港拍的好。
  • 我們強烈推薦幾個香港愛情電影,香港式的愛情就像和辛酸一樣浪漫
    除了放棄影片的情節,更感人的三部電影是城市代入感:香港、北京、臺灣。我不知道為什麼在世界上有兩個人喜歡志明與春嬌,似乎有一種東西與神性相似的聯繫2、《別戀》導演:麥兆輝長度:91分鐘發布時間:200主演:林峰、李彩樺推薦理由:天使與凡人之間的愛情故事雖然不算太宏大,但看完後回憶起電影中的每一個小細節,都讓人覺得溫馨甜蜜
  • 守護童心,我們為什麼那麼喜歡宮崎駿的電影?
    電影中的一切,或許只是我們兒時的美夢,卻倒映出童年的心聲,一切都是那麼充滿期待、希望和驚喜。,我們明白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我們也應該心存感激,揮手道別。但童心的世界裡,小肉手告訴我們,手牽手是最初的感動;因為牽了手,所以這一生都不會分開。宗介說:不管她是魚,是人類,還是半人魚,我都喜歡波妞。誰也不能否認,這就是愛呀!
  • 守護童心,為什麼我們那麼喜歡宮崎駿的電影?
    很喜歡宮崎駿的一句話:歲月永遠年輕,我們慢慢老去,你會發現,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用「造夢大師」、「童心守護神」這些稱呼來形容宮崎駿再合適不過。電影中的一切,或許只是我們兒時的美夢,卻倒映出童年的心聲,一切都是那麼充滿期待、希望和驚喜。《千與千尋》人世間的善良,始終要多於醜陋。
  • 1994年的武俠電影《刀劍笑》,為什麼只有劉德華是香港演員?
    《刀劍笑》【為什麼會有這樣一部《刀劍笑》?劉德華林青霞與斯琴高娃於莉合作】網上有個很著名的傳言,說1994年是世界電影大年,這一年全世界影壇精品電影倍出,是電影觀眾最美好的福利年。這一年對劉德華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林青霞、王祖賢、周潤發,我們還回得去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金庸武俠小說的流行,香港電影也邁入了一個新的高潮,這段時間被稱為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我們熟知的林青霞、王祖賢、周潤發等港星,都是從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中走進大陸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的。
  • 肥貓鄭則仕:香港電影最低潮那幾年,是王晶拍爛片讓我們有飯吃
    但不知道為什麼,有一段時間王晶卻是拍了許多爛片,而且還是一部接一部的爛片,因此很多網友都給他貼上了「爛片之王」的標籤。那王晶真的是「爛片之王」嗎?其實也不盡然,在香港的黃金時間,他拍出了許多經典電影,比如周潤發的代表作《賭神》系列就是由他執導的,而且他還因此被稱為香港賭片的開山鼻祖。
  • 香港電影的維度:粵語片與國語片形成電影的脈絡
    歐美與香港電影相關的大學課程,一般都會把這本書作為重要的參考書籍。這本書1997年初版,等我翻譯的時候已經過了十多年,香港電影有了很多新的發展,我聯繫了作者,希望他增補一章,介紹「後九七」時代香港電影的狀況,作者也同意,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中文版。主持人:我們都是喜歡香港電影的,但是說到香港電影的時候到底在說什麼,又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 為什麼偷走的不是那些悲傷?——香港電影《歲月神偷》
    而惦記的理由,是我一直以為這只是一部反應香港小市民在那個經濟尚未起飛的60年代的平常、平淡以及平穩的故事,會有TVB中常見的吵鬧、規勸、委屈、釋懷,還有那些著名的嘮嘮叨叨……但是,都沒有,也許電影畢竟是電影,它永遠做不到太真實,總是帶著一點刻意,就象任達華飾演的爸爸——沉默、正直、倔強,標準好男人,標準好父親;又象吳君如飾演的媽媽——做生意巧舌如簧,有家內任勞任怨,對孩子慈愛寬容,還在精神上支撐著這個艱難度日的家庭
  • 香港恐怖電影分析:如何定義殭屍電影?
    希望本系列作品的完成能全面、深入地了解香港電影。。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些分析可以看到香港恐怖電影方向的未來發展。在本文中,我們將重點了解香港殭屍電影的定義。香港殭屍電影的研究對象在理解香港殭屍電影的定義之前,首先要確定香港殭屍電影的研究對象。
  • 為何香港電影喜歡把錢捲成一捆?難道是彰顯社會人的身份嗎?
    對於很多90後來說,不少童年時光是在港片裡度過的,那時香港電影的發展處於巔峰期,很多明星都拍過不少經典影片。好像那時香港電影的風格都自成一派,男主角要麼是英雄,要麼是從混混成長為英雄,而且很多電影都少不了出現金錢交易,上演什麼叫「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 周潤發與劉德華,對中國香港電影界貢獻巨大,你更喜歡誰電影佳作
    周潤發與劉德華兩大影帝,都對中國香港電影界貢獻巨大,你更喜歡誰電影佳作。周潤發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幫母親打零工補貼家用,過著悲慘的生活,但也很享受。1955年5月18日出生在香港南丫島,她是全國一流的演員,世界頂級的中國超級巨星和國際巨星。
  • 可惜的是,隨著香港電影一起沒落的,還有香港的音樂
    既然夢想是空想,那為什麼還要做夢,因為要相信過程呀,這樣的模式化電影,之所以不把它稱作「爛片」,只是因為有劉德華。《熱血合唱團》是一部勵志片,可它卻空有勵志的殼。所謂的奮發向上只有幾聲生硬的啼哭和乾澀的眼淚,但這種努力看不到力量,像一拳打在棉花上。
  • 有一種電影叫香港
    在香港英雄宇宙裡,他說了算!撰文:李維林三月末,《蝙蝠俠大戰超人》兩個D罩杯男人價值十個億的撕逼,在中國電影院上演。然而,D罩杯之戰遠沒有結束,各種罩杯之間的英雄之戰也還將繼續下去,因為只要觀眾喜歡看,市場還在,屬於英雄的鬥爭就會繼續下去。
  • 每逢佳節思佳片,詳談許冠文與香港喜劇電影為什麼那樣經典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沒有此種類型氣質的喜劇,而在如今的香港也沒有如此風格的喜劇電影。然而電影作為一門大眾藝術,尤其是商業至上香港喜劇電影,並非是靠藝術家靈感的偶得,而是靠整個電影工業的電影語言技藝的積累和發展。香港黃金時期輝煌的各種類型片都是歷史過程中一步一步積攢下來的。正如吳宇森的英雄片與張徹的武俠片,成龍的現代動作片與民初武俠片。
  • 《國產凌凌漆》那些年我們一起笑過的香港電影之國產007
    我們可能在太多的電影和電視劇中看到太多的英雄,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中的007是當時最真實、最有血有肉的。他笨手笨腳,虛榮自負,好色之徒,庸俗無足輕重,但他也善良,真誠,浪漫,滄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腦海中的這些形容詞永遠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但這部電影對我這個不大也不小的人來說是如此的震撼。我第一次相信,普通人可以成為英雄,英雄可以擁有普通人的悲歡離合。
  • 成龍與香港電影
    說起成龍,總會想起那段香港電影輝煌的時代,而成龍從影這60年來也是伴隨著香港電影的起始萌芽,盛極一時,衰敗沒落,歷經了整個香港電影完整的一個周期,只不過如今的香港電影是真的沒落了,而成龍依然奮戰在一線,依然具備號召力!一.
  • 從《無間道》開始談起,香港電影為啥會沒落?
    為什麼當時眾星捧月的香港電影卻變成了小眾電影?劉德華,古天樂等家喻戶曉的港星為什麼年過半百還在拼命拍戲?我們是該唏噓港片沒落還是感嘆山河日下?90年代末期港片的集體啞火港片一直是華語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80年代港片更是達到了頂峰,年產達到兩百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