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海軍2022財年的造艦計劃,而伴隨著這一計劃被一併提交國會的,還有一份沒有明確命名的、具有遠景性質的、對美國海軍未來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兵力建設進行了初步規劃的海軍「2051兵力計劃」。
當然,考慮到美國海軍的這個「三十年規劃」早在今年十月份就被時任美國防長的埃斯帕放過風、後來又在多個場合被拿出來反覆說,所以現在這份被提交給國會的文本多多少少有些「塵埃落定」的感覺。同時,雖然倒黴的埃斯帕已經被川普「大統領」給開除了,但這一由美軍軍政系統主導、海軍深度參與的兵力遠景規劃的出臺似乎並沒有受到影響,多少證明了美軍軍政體系的穩定性。
「2051年兵力規劃」概況
提到美國海軍祭出的「2051年兵力規劃」或「三十年遠景規劃」,大多數讀者最先驚異的都是該規劃那規模龐大的財政預算與巨大的造艦數量。
確實如此,先從財政預算來分析:根據這份「遠景」規定,也根據美國海軍的2022年財政預算案規定的數據,美國海軍在2022財年,將得到大約2000億美元的天價軍事預算。但是別急,這一預算是整個「三十年規劃」裡金額最低的一年,隨後的29年中美國海軍每年得到的預算將水漲船高,幾乎年年都將保持在2000億美元以上。再根據美國海軍的計劃,這些海軍經費中將有大約1/6到1/7用於採購新型艦艇與裝備,也就是每年花在造艦上的預算將常年維持在200到300億美元之間,相比而言,美國海軍往年用於造艦的軍費一個財年不過200億美元左右,這樣一比較,咱們無疑就能看出來,美國海軍搞的這個「三十年遠景」在兵力建設規模上到底有多麼瘋狂了。
既然有了財政預算,能造出來多少戰艦就值得注意了:同樣是根據這份「遠景」,再加上美國海軍之前放出來的幾個「補充說明」:美國海軍預計自己在2030年左右,海軍戰艦總數將達到350艘以上,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全面壓倒美國海軍規定的「最大假想敵」——中國海軍。隨後,美國海軍將繼續在擴充艦隊規模上發力,並爭取在2051財年,將海軍的規模擴充到400到500艘,前面這個數字是這份「2051兵力計劃」規定的數據,而後面這個數據是今年10月份埃斯帕防長放出來的數據,二者可以互相作為參考。
不過,不管是哪個數據,根據這份「遠景」的規定,從2022財年開始,美國海軍將以每年10艘以上的速度更新軍艦,造艦高峰期如2025、2026財年等,美國海軍將以每年20艘的速度更新戰艦。這麼一路造下去之後,到2051財年,美國海軍預計將新建大約400艘戰艦。伴隨著新建戰艦的則是美國海軍開始大量退役老舊艦艇,從2022財年開始,美國海軍將以每年10艘左右的速度退役老艦,預計到2051年將退役300艘老舊艦艇。估計我們目前見到的大多數美軍戰艦,比如「尼米茲」級航母、「提康」級巡洋艦、海軍陸戰隊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等,到那個時候都將退出現役。美軍認為,這樣「一增一減」之後,到2051年,美國海軍將能夠維持住405艘艦艇的巨大規模。
如何認識這一計劃?
那麼,對於美國海軍在這一關頭拋出來的這樣一份看起來異常嚇人、幾乎等於是在三十年時間裡把美國海軍水面戰、水下戰兵力「全面換血」的造艦遠景規劃,咱們應當怎樣認識?
戰略角度
大伊萬認為,從戰略上看起碼應該明確兩點:
首先是美國海軍已經下定決心要開始向「大國對抗」轉型,而海軍水面戰、水下戰部隊將作為「大國對抗」的先鋒。畢竟美國海軍提出的這份「兵力整備計劃案」,已經明確提出了自己的建軍目標就是對抗中國和俄羅斯這樣的「主要假想敵」,而未來美軍的大多數主力艦的預期部署地點人家也毫不避諱地說出來了,就在亞太。在俄羅斯海軍的規模與遠洋勤務能力已經極度萎縮、俄太平洋艦隊實際上已經萎縮成一支有限近岸防衛力量的當下,美國海軍的這個將大多數水面主力戰艦都配置到亞太地區、建軍規模又卯足勁要「壓倒中國海軍」的「遠景規劃」,相信大家都知道要對付的對手是誰。
其次,大伊萬認為,對於這份「遠景規劃」,咱們也應該在態度上有一定的保留:畢竟說得複雜一些,這份由美國國防部牽頭、美國海軍軍政系統深入參與搞出來的「2051年兵力規劃」,多多少少體現出來的只是美國海軍部那幫頭頭腦腦們的意志。而且很有可能牽涉到美軍諸軍種「分蛋糕」的內部鬥爭,現在美國海軍搶先拋出來這麼一份規模龐大的造艦規劃,你讓美國空軍、美國陸軍都怎麼想?好處全給你了,軍費大頭全給你造那些水面艦艇去?故而,伴隨著後續美國空軍、美國陸軍估計也要出臺類似的遠景規劃,估計圍繞著未來數十年美軍軍費怎麼分、蛋糕怎麼切,華盛頓還要發生大量的權鬥,而這些就不是咱們能了解和關注的範疇了。
說得簡單一些,三十年之後的事情,誰知道還能出現啥變數?尤其是這份「遠景規劃」裡美軍的軍費每年都在上漲、海軍的造艦軍費甚至比軍費漲幅還要誇張兩三成,而這一切實際上都有賴於美國的國勢依然處於上升勢頭,能夠彈壓住大多數小弟、收到足夠的鑄幣稅和保護費、再用保護費去造更多的戰艦,從而形成軍費的「良性循環」。這一戰略目標在世界已逐漸多元化的當下,有多困難就不用咱們說了吧。
裝備與戰役角度
而從裝備與戰役層面上看,大伊萬認為,咱們也應該起碼看到兩點:
首先是美國海軍並沒有放棄主戰艦艇的建設,原先炒得火熱的「輕型航母」之類的小型艦艇的概念並未得到美軍的垂青。
到2051年,美國海軍預計仍將維持10艘重型航空母艦的編制,但其中有9艘都是新銳的「福特」級航母,「尼米茲」級航母可能只會剩下最後一艘「布希」號在役;
而大型水面戰艦預計將建造50多艘,小型水面戰艦也將建造同樣的規模,估計前者將由「伯克III」與「伯克」系列的後續艦組成,而後者則可能是「星座」級護衛艦(也就是FFGX),從而在2051年形成70多艘大型水面戰艦、70餘艘小型水面戰艦的格局;
另外,美國海軍依然極端重視水下戰部隊的建設,力爭將「維吉尼亞」級和「維吉尼亞」級的後續艇建造數量維持在80艘左右,而以「哥倫比亞」級為代表的戰略飛彈核潛艇的建造數量不變,依然維持在12艘。
這意味著美國海軍未來的這400艘戰艦裡,起碼有250艘左右都是大型主力戰艦,這樣的規模對於任何一個軍事強國的海軍來說,無疑都是一支不可小覷的龐大的力量。
其次,美國海軍似乎相當重視新銳的「分布式殺傷」理論,在這海軍的400艘建軍規模中,除了250艘主力戰艦,美國海軍還準備建造70艘左右的無人艦艇,這些無人艦艇將以何種面貌出現目前還不清楚,美國海軍也沒有拿出任何一個可信賴的樣品。
但是,從美軍預定賦予這些無人艦艇的任務看,美軍打算讓這些無人艦艇承擔兩個任務:
一是在大量的主力艦隊蝟集到亞太地區之後,在全球其它地區會同美軍的小型水面艦艇(估計就是護衛艦)承擔地區存在型任務,畢竟從美國海軍目前的兵力運用情況看,美軍的「全驅艦隊」在兵力配置上抓不住重點、部分地區力量不足而部分地區力量太強、全驅艦隊運作費太高的問題已經非常突出,嚴重損耗美軍實力。
二是在亞太地區的「危險水域」承擔進入前沿地帶的高威脅任務,伴隨著中國海軍、空軍、火箭軍、戰支部隊組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任務體系日漸完善,尤其是反艦彈道飛彈的威脅越來越大,美軍在戰時將成規模的大艦隊部署到第二島鏈以西、第一島鏈以東的海區事實上也已經無法確保安全了,至於第一島鏈以內和組成第一島鏈的戰略支撐點,戰時大概率是難以發揮作用的。
故而,美軍提出來的反制措施包括水面戰兵力分散配置、空戰兵力靈活部署,後者主要體現在咱們提過很多次的「快速猛禽」戰術和「快速猛禽」的升級版「機動兵力」上,前者主要體現在「分布式殺傷」上。它對海軍兵力運用的要求是大艦隊儘量疏開配置,在前沿密布大量模塊化、易修復的態勢感知節點,態勢感知節點與各主戰兵力間利用海軍高速數據鏈組網作戰,每個作戰節點均可以作為「感知-決策-打擊」殺傷鏈中的任意一個環節存在。
因此,在「分布式殺傷」的思想下,美軍試圖將具備較強態勢感知能力的無人艦艇配置在危險的前沿地帶,一方面用來承擔最容易遭到我軍區域拒止攻擊的前沿存在任務,另一方面可以作為配置在後方的大艦隊的「眼睛」和「耳朵」,承擔指示目標與攻勢反潛等任務。而後方利用廣袤的太平洋海域、利用美軍艦隊的外線機動優勢疏開配置的大艦隊將極大地增加我軍ISR(情報-監視-偵察)體系的作業難度,為我軍反艦彈道飛彈與航空制海兵力的使用製造困難。相比美軍打算用這些無人艦艇去填全球存在的坑,這些無人艦艇、以及以此為基礎構築的美國海軍新型軍事戰略思想與新型戰役戰法,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注意的方面,大伊萬認為是這一造艦遠景計劃最值得注意的內容。
那麼,面對來勢洶洶的美國海軍、面對「2051年壓倒中國海軍」的「帝國艦隊」,我們應如何反制呢?咱們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