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設法分化信孝和信雄,德川家康在幹嘛?
織田信長命喪本能寺之後,眾家臣在清州會議中將三法師立為織田家的繼承人,當時織田信雄、信孝兄弟二人都是三法師的後見人,而羽柴秀吉、柴田勝家、丹羽長秀和池田恆興四人進行合議和輔佐。
之後,羽柴秀吉推舉信長的第五子同時為自己養子的羽柴秀勝主持信長的葬禮,隨著織田信長葬禮的結束,信雄、信孝兄弟也按捺不住了,致信正在甲斐與北條家對峙的德川家康,希望其趕緊了結東線的戰事。而北條、德川兩家也確實在十月底達成和睦。可見秀吉的行為已經刺激到織田兄弟的神經,二人似乎有聯手的傾向,不過最終被秀吉分化了。
信雄、信孝兄弟的矛盾是當時後信長時代的真正的主要矛盾。畢竟都不是嫡子,信雄雖然年長(只是排行,實際上年齡比信孝小),信孝則更加賢明(相對),自然誰也不服誰,彼此爭奪不會停止。
所以,信雄、信孝兄弟的矛盾要大於羽柴和柴田的矛盾,一個爭的是家督之位筆頭重臣一個爭得是筆頭重臣,根本不在同一層次上的。而且,信雄、信孝兄弟儘管有聯合的可能,但矛盾太大,單從後來信雄殺信孝的殘忍程度就可以看出來,所以他們被秀吉分化也在情理之中。
察覺到信雄、信孝兄弟共同致信家康後,秀吉開始採取行動。他先讓弟弟秀長收丹羽長秀的第三子仙丸為養子,後又接連拉攏池田恆興、高山重友、中川清秀等共同剿滅明智光秀的攝津眾,通過徵收人質等手段將筒井順慶、若江三人眾等大和、河內勢力納入自己麾下。
除了儘可能拉攏更多人成為己方勢力外,當時三法師在織田信孝手中,其背後的支持者是柴田勝家,羽柴秀吉則與丹羽、池田兩人背著勝家計劃推舉信雄為織田家督,不僅能與織田信孝、柴田勝家抗衡,同時還能拆散和離間信雄、信孝兄弟二人。
1582年12月,信雄被三重臣推舉為織田家家督,並要求原織田家麾下的各方勢力到安土城參覲信雄。次年正月,羽柴秀吉致信小早川隆景,明確了上述事項。同月,瀧川一益舉兵,3月,柴田勝家、織田信孝舉兵,賤嶽合戰勝家敗北後退回北莊城自殺,失去後援的信孝也在岐阜城自殺。至此,秀吉分化兩兄弟的計劃徹底成功。
很多人奇怪,柴田勝家、織田信孝和秀吉爭鬥的時候,德川家康沒有任何動靜,直到織田信孝死後,德川家康才聯合織田信雄對付秀吉,這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柴田勝家和秀吉相爭的時候,德川家矛頭主要對準東方的甲信二州,這裡的森、河尻根本鎮不住場子,大規模一揆使織田信長留在這裡的統治體系近於崩潰,基本上是一塊空白地帶。
德川家康為人謹慎,當時的織田內戰局勢尚不明朗,他自然先把擴張領地作為首要事務,儘量不去摻和。後來織田信雄求助,織田家的爭鬥開始明朗化,幫助織田信雄擊潰秀吉他的利益不會少,織田信雄後來的背叛是他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