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靖港,是讀唐浩明先生的著作——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這裡曾是曾國藩兵敗投水之處。可以說,靖港是曾國藩及湘軍的「傷心地」,自此,曾國藩陷於「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之中。當然,靖港也是曾國藩及湘軍的「發跡地」,湘軍從此一路北上,先後攻克嶽州、武昌,最後攻佔南京,橫掃太平軍,消滅太平天國,贏得了天下「無湘不成軍」的美譽。
這是大概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具體時間已不甚了了,那是曾國藩三部曲出版以後不久,當時我在省直機關工作。不過,就在那時候,我想有機會一定要到靖港去看看。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願望竟然在1996年我有幸調入長沙市政府機關工作後差不多15年才得以實現。
2010年12月的一天,我帶領市政府研究室的有關同志到望城調研,望城縣安排去靖港古鎮調研考察。
靖港位於望城西北部的湘江之濱,距離長沙城區約30公裡。靖港原名蘆江,因地處溈水入湘江口,多洲灘,蘆葦叢生,故名蘆江,又名溈港。靖港已有上千年歷史。靖港之名相傳是為紀念唐朝大將李靖。唐武德四年(621年),內亂頻仍,高祖皇帝李淵派大將軍李靖南下戡亂,駐兵蘆江。明朝《一統志》說:「唐李靖討蕭銑駐兵於此。」清朝同治年間的《長沙縣治》也說:「唐李靖駐兵於此,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靖港百姓為感佩李靖的功德,還專門建李靖祠以祀。
記得當時靖港鎮黨委書記佘浩宇,親自陪同我們參觀並講解。佘浩宇曾經擔任望城縣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年輕幹部。據介紹,靖港古鎮自2008年啟動保護性開發建設以來,經過3年的努力,古鎮旅遊開發已經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了品牌。就在2010年,靖港先後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全國優美鄉鎮」等榮譽。
其實,當時靖港古鎮的開發建設還遠沒有完成,雖說考察調研,其實不過走馬觀花,對古鎮並沒有留下多少深刻印象。只是記得佘浩宇在講述中專門提到湖南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汪涵在古鎮有置業,當年每弄兩層樓的物業只是花了數千元,兩年後應該價值數萬元了。很是佩服汪涵先生的投資眼光。
第二次到靖港是在2011年五一假期。當時父母來長沙暫住,便趁假期與愛人孩子陪同父母去遊覽靖港古鎮。心想5月1日那天遊人可能會多一些,便選擇5月2日出行。不過,或許是天氣晴好的緣故,古鎮上遊人如織,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很是熱鬧。
真是無巧不巧。因為假期,本不想驚動望城縣及靖港鎮的熟人,卻不料在古鎮「偶遇」了佘浩宇。浩宇當時在陪同其他客人,見我父母年邁,在「埋怨」我的同時,「知會」陪同的客人後,轉而陪同我們參觀遊覽。途中,不知不覺又聊到古鎮的開發,浩宇告訴我,就在前一天(5月1日),鎮政府與望城縣建華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籤訂了收購協議,由建華旅遊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收購靖港古鎮經營權,提質古鎮景區,打造國家5A級旅遊度假目的地。雙方約定,預計投資20億元對鎮港古鎮進行深層次保護開發。「要讓靖港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需要更大的投入,政府沒有辦法做到。而且政府作為經營主體顯然不適宜以後靖港的發展。」浩宇解釋說。對此我是外行,也沒有進行過研究,不敢置評。
此後的這些年,或陪同領導視察調研,或陪同外地客人參觀遊覽,或受邀「指導工作」,多次親臨古鎮。最近一次,就在2020年12月的一個周末,彭楠副市長即將結束在長沙的掛職工作,提議去古鎮看看,我欣然陪同。到古鎮多了,所見所思,或聽或議,他人見解,自身感悟,古鎮今昔,過往未來,或走馬觀花,或仔細品味,無來由想起作家鄧建華先生在他的《望城文化視點·且留古鎮說昨天》中說:「佇立長堤,傾聽江濤拍岸,心靈與身後曾有『小漢口』之稱的古鎮一起震顫,一起感受那江、那河、那廟宇、那古街、那悠渡、那清清脆脆圓圓潤潤的叫賣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靖港古鎮吧——
遠去的駐軍戰船可是你預示時代和平發展的潮流?
靖港扼湘江逆上長沙之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靖港之名就是為紀念唐朝大將李靖駐軍蘆江而來。為爭奪這一戰略要地,歷史上曾發生許多戰爭,留下了刀兵相見的血腥記憶。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楊么與鐘相、夏誠、周倫等發動農民起義,鐘相犧牲後,被推為總首領,稱「大聖天王」。因在首領中年齡最幼排行第四而被稱為「楊泗將軍」。紹興五年(1135年)被叛徒出賣,被擒犧牲。因楊么主張「等貴賤,均貧富」,很受人們尊敬,並死後被立廟祀奉,為「楊泗將軍廟」。該廟為靖港鎮內唯一保存良好的廟宇,每日有許多遊客前來參觀、朝拜,香火旺盛,曾出現「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之盛況。
靖港最著名的一場戰役當屬曾國藩率領湘軍與太平軍在此交戰的靖港水戰了。在曾國藩行營,遊客可以了解到,鹹豐四年(1854年)2月,曾國藩命湘軍傾巢出動,揮師北上。然而出師不利,是年4月28日,湘軍與太平軍昏天黑地一戰,血染湘溈,湘軍在靖港水戰中被太平軍擊敗,靖港團練中炮身亡。湘軍統帥盡失威顏,曾國藩投水自盡,幸被部下所救。
此後,1918年,數百名假「護國軍」竄至靖港強行索餉,搶財奪物;1923年,軍閥趙恆錫、蔡鉅獻火拼,分別在銅官、靖港駐紮,隔江對峙,騷擾月餘;1944年,日本兵進犯靖港,無惡不作……
在中共湖南省委舊址,我們能感受到當年革命戰爭的殘酷。1927年,長沙發生「馬日事變」,大部分黨組織和工農團體遭到破壞,10000多名中共黨員和工農運動骨幹被屠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轉入低潮。1930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幾經轉移後遷到靖港,駐守機關的是省委委員王首道的夫人王紹坤和她的妹妹王紹蘭,兩人公開的身份是望江樓鞋廠的女工。後來省委機關暴露,不得不再度轉移,在轉移途中由於叛徒出賣,王紹坤和王紹蘭兩姐妹被捕,後在長沙識字嶺英勇就義。
新中國成立後,昔日戰爭的血跡已為湘江衝刷而去,靖港早已沒有了駐軍戰船的蹤影。黨和政府慮及百姓安危,防洪保安,于靖港築堤圍垸,攔河建壩,改道溈水……靖港,與全國各地一樣,走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和平發展道路上。
和平年代,戰爭故事的傳頌會越來越微弱。靖港,作為歷史多次重演悲壯的地方,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於是,靖港成為中南五省最大的國防教育基地,曾服役於南海艦隊的021型飛彈快艇現泊於蘆江之畔,仿佛在告知人們靖港軍事重鎮的歷史地位,也仿佛在告誡人們不忘歷史,不忘戰爭。
厚重的文化底蘊可是你昭示時代發展的繼往開來?
靖港古鎮擁有許多歷史遺存,顯示出千年古鎮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靖港古鎮最古老的遺存當屬恐龍化石了。恐龍化石館裡陳列的恐龍化石,最長的是雲南的祿豐龍,身長8米,體型龐大,頸部較長,但頭較小,屬於植食性恐龍。恐龍化石還有雲南孺豐龍化石、貴州龍化石、初龍化石、恐龍蛋化石等。此外,還有三葉蟲化石、珊瑚化石、鸚鵡螺化石等生物化石,總計數百件,讓人感受到太古時期生物和地輿變遷。
當然,隕石的歷史也非常悠久。隕石被稱為「天外來客」,是指來自地球以外的一些小行星脫離自己的運行軌道,受到地球吸引力影響,經過大氣層沒有完全燃燒掉落到地球的石頭,俗稱「流星石」。在隕石館大廳的中間,是由各式各樣的石頭拼湊起來的,被譽為「滿漢全席」的石制美味盛宴。「滿漢全席」一般有108道菜,其中南菜54道,北菜54道,可見隕石種類之豐富。
在鋤禾源農耕文化展覽館,能夠感受靖港人的淳樸、勤勞,以及靖港的稻作文化和漁民文化。古代靖港屬於「八百裡洞庭」的邊緣地區,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是典型的稻作農業地區,是江南農耕文化的源頭之一,同時孕育著湖區漁民文化。館裡展出的舊時農具、漁具,體現了靖港濃厚的農耕文化、漁民文化色彩。
還有族譜陳列館。族譜是記載氏族世系的文書。靖港地區姓氏眾多,生於斯,長於斯,少數世居本土。元末明初,湖南幾經戰亂,喋血千裡,遍地荒蕪,人口大減,於是有大量外籍移民過來。眾姓族丁為開拓靖港,自古到今,繩繩繼繼,湧現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靖港族譜陳列館,集中展示靖港地區139個姓氏的源流、派語(字輩)、遷徙情況。
江南民俗文物館更是集中反應出靖港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風俗。民俗文物館
由花轎館、千尊古神殿、珍藏館3個小館組成,館藏以明清民俗文物為主,可上溯至五代唐朝,總計上萬件。民俗文物多為古代百姓喜慶、祭祀等大型活動中的常見物品,千尊古神殿裡陳列了36尊非常古老的石神像和很多小神像;珍藏館陳列著宋朝皇帝趙構賜給禮部尚書鄧三鳳的生日禮物,已有900多年歷史。花轎、面具、佛像、各類珍稀文物,勾勒出一幅幅鮮活的靖港先民的生活場景。
在毛主席手跡展覽館,我們看到大量各個時期毛主席的書法作品,如《沁園春·長沙》、《清平樂·六盤山》等。毛主席的書法龍蛇飛舞,大氣磅礴,豪放酣暢,獨具特色,自成一體,被稱為「毛體」。不僅如此,該館還收集到了周恩來、郭沫若、胡喬木等的書畫真跡,收集了賀龍、朱德、彭德懷等30多位革命先輩的書法手跡,有的甚至是平生唯一流傳墨跡。讓人在領略、品味、欣賞先輩書法藝術的同時,緬懷先輩的人格魅力和傳奇人生。
躑躅徜徉在一個個陳列館、展覽館裡,端詳凝視一件件歷史文物遺存,我們能夠感受到靖港先民以及湖湘子民、華夏兒女一代一代的民族傳承和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感受到鏗鏘前進的時代步伐和繼往開來的歷史腳步。
夯實的經銷叫賣可是你悠悠歲月不息的人間煙火?
(圖片均由 天心之子/攝)
靖港昔為天然良港,水路暢通,靖港成為船隻進出長沙的北大門和避風港,湘陰、益陽、寧鄉及本地糧食土產多在此集散,每天帆影不絕,當時流傳著一句俗語,「船到靖港口,順風也不走」。因為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市場活躍,靖港形成了「八街四巷七碼頭」,臨河所建房屋均為吊腳樓,獨具江南水鄉特色,蔚為壯觀。古鎮民居達1000餘棟,主街道長達1275米,時稱「小漢口」,為長沙境內第一繁榮集鎮。
隨著人口聚集,市場繁榮,古鎮的各行各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古鎮保健街陌頭,一座名為「宏泰坊」的青樓便應運而生。宏泰坊穿越300多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清朝風月史,也見證了靖港古鎮曾經的榮華是清朝以後保存最完好的青樓遺址。在這個埋藏著靖港濃重情感故事的舊址,如今規復了宏泰坊昔時的原貌,將其改建成了一座青樓汗青文明博物館。館內展現了中國幾千年的倡寮文明,用丹青、筆墨、鐫刻、陶藝、什物等詳細地介紹了青樓文化的生長和消亡。
隨著造船技術的不斷進步,水運業日趨發達,至清末民初,靖港僅糧行就有50多家,糧棧、米號各20餘家,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後,投奔靖港經商者大增,工商業達500多戶。僅往來於溈水、湘江的寧鄉「烏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隻達千艘左右,來靖港從業的寧鄉人接近4000人。於是設立寧鄉會館,又名八元堂,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建成,作為當時管理寧鄉船舶和穀米銷售的據點,也為來靖港的寧鄉老鄉下榻休息和聯絡鄉情等的服務機構。「西接湖垸,金稻銀棉憑集散;東依湘溈,風帆雲影任驅馳。」便是詩人對當時靖港古鎮的頌讚。寧鄉會館現座落在古鎮保健街上。
正因為如此,靖港人自古以來就有經商的傳統。古鎮保護性開發建設以來,隨著國內外遊客的不斷增長,古鎮的商業也日漸繁榮起來。不過,住在古鎮裡的居民有很多還保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真正地商業化,街道兩旁的門面房有好多還閒置著,賣的東西也很本土化。古鎮裡從頭到尾只有一家還在營業的咖啡館,更多的當地居民是在自家門口擺攤賣甜酒和豆子芝麻茶。有的甚至還向遊客吆喝:「甜酒,小缽子甜酒!」以招攬顧客。
寧鄉會館大廳可容納百人,每天上午和下午有兩場湖南地方戲——花鼓戲演出。演出時,舞臺上身著彩裙的女子在古箏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演繹花鼓戲的精彩。二樓還有皮影戲演出。遊客到此可以坐下來聽聽戲,一邊品嘗豆子芝麻茶,一邊聽戲休閒,度過一段悠閒時光。
古鎮上有許多特色小吃,有槓子面、毛毛魚、糖油粑粑、木錘酥等,炸好的毛毛魚吃起來香脆無比。出產蘿蔔的季節,古鎮人家醃製的辣椒蘿蔔也相當不錯,不是特別辣,吃起來非常脆。
如果在靖港就餐,靖港八大碗是必須要品嘗的。八大碗是靖港人引以為榮、可以作為本地標牌的菜譜,古鎮人家無論紅白喜事,都是按八大碗規格製作宴席的。靖港八大碗的頭碗是全家福,第二道菜是魷魚筍絲,第三道菜是老薑煨雞,第四道菜是紅燒肚片,第五道菜是八寶果飯,第六道菜是肉丸湯,第七道菜是黃燜鮮魚,最後一道菜為虎皮扣肉。大菜系湘菜組成的重要地方菜,楚越文化的蘊育,
漫步在古鎮的青石板上,聽著巷子中買賣人的吆喝聲,能讓人感受到古鎮人最古樸、夯實的生活方式。忽然記起古鎮居民或者說業主汪涵先生在他的《有味》一書中曾這樣評價靖港:「靖港給我的美感在於它生活的節奏,它固執地在緊鄰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時間感:那裡的水鳥,總在黃昏的時候沿著固定的線路歸巢。那裡的木匠午睡醒來總在同一個時間,然後擺開自己的工具,打開他的窗戶。那裡的豆腐作坊,不用任何鐘錶,也知道在什麼時候開磨最好。然後,開磨的豆香蔓延到整個石板長街。」……
我沒有在古鎮靜靜地觀察、細細地體驗,自然沒有這樣的感受。不禁想,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哪怕在古鎮住上一晚,看看古鎮的日升日落,或者在靜謐的夜裡獨自走過那條石板長街……
【作者簡介】
蔣集政,長沙市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