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來到「2020中國博山琉璃雙年展」(9月29日-10月7日)舉辦地——山頭古窯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動了兩次。
2
一次是雙年展古雅高端的氣氛和舉辦地山頭古窯村令我讚嘆不已的護改蝶變。
高手的介入,是琉璃雙年展顯得高大上必不可少的條件。當然,不只是「顯得」,實際上我認為也是。琉璃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是擔任過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米蘭三年展中國建築師展、深圳雙年展、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釜山建築文化節等眾多展覽策展的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上海當代建築文化中心館長李翔寧。宣傳材料上稱其為「策展大師」,是否名符其實,百聞不如一見,置身現場的感覺最有說服力。
雙年展的氛圍與層次完全不能脫離其展場環境與建築平臺——山東博山山頭鎮古窯村。古窯村不是個行政村名,過去它是一片夾雜著一座廢棄了的大體量的原博山陶瓷廠五車間(生產匣缽)及其大煙囪、民國乃至清季遺存倖存下來燒制陶瓷的饅頭狀的20餘座老式圓窯與大量民居院落、一條拐彎的小河、一組橫斜無定的寬窄路巷所組成的區域,面積有200多畝。如果把附近尚存的民居以及原淄博美術陶瓷廠等在產和停產的陶瓷廠區都算在內,面積還要大好多倍。
說到古窯村的保護改建,不得不提大名鼎鼎、我早有所知並感佩敬重的阮儀三先生。這位保護過山西古平遙、江南古鎮周莊、同裡、甪直、南潯、烏鎮、西塘等等舊跡的阮先生可謂建築界和文保界有眼光、有擔當、有思想的大家,我視為既能挽舊又能煥新的公共知識分子,其言其行對留住、延續瀕危破敗的城鄉古舊區域和在此基礎上營造、創建新功能新動能功德無量。雖然山頭古窯遺址村的保護改造總執行是其弟子李亞明,但阮儀三先生給予過非常的關注和意見,是古窯村護與改的精神領袖。
不出所料,正如所見,從規劃到執行,從保護到改造,從守舊到創新,從邏輯到審美,從大處到細節,都大見非凡、回味無窮、令人驚嘆。在這裡,建築藝術與琉璃藝術交相輝映,古老與現代並存一爐,斷裂連接,新舊合一,中西合璧,時空交錯,光影動靜,物色迷離,目不暇接,拙而巧,土而洋,俗而雅,華而實,大氣而靈氣,優美而精緻,大師手筆兼匠心獨運,遺產加建但渾然天成,有守先而不拘泥,有魅力又有活力,有故事有新潮,粗糙感合細膩感、親切感加疏離感、迷失感帶魔幻感、藝術感生時尚感和高級感……它好就好在千言萬語述不盡、百感交集十分酷。
的確,這是一個非常專業地道而經驗豐富的、擅長對歷史遺存作整體性保護開發的、中國最頂級團隊的大作、大師風範之作。什麼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這就是!
我已不在世的奶奶就是山頭(西寨)出生長大然後嫁給我爺爺的,而我爺爺又是從位於山頭的曾經是中國最大陶瓷企業博山陶瓷廠退休的,爺爺去世前的「老保」和去世後奶奶的遺屬費,大多是我每月一次地騎自行車往返十裡去博陶領的(那時發錢還沒用銀行帳戶劃款),所以我恰巧來過雙年展舉辦地這一片近百次之多。有時領了錢以後出於好奇,我會騎車子在這一片的小胡同隨意穿行一陣。所以我對這個地方是非常非常有感情的,這是奶奶出生長大生活過的地方,這是爺爺退休前工作過二十多年的地方,這是我十幾年間來過一百次的地方。所以今天見到這情景,讓我真是心潮起伏、感慨萬千。遺憾的是過了小橋就領老保和遺屬費的小院和小樓被拆了,有些舊懷不上了。
3
另一次震撼和感動,是看見了古窯村東面屬於山頭河南東村的一大片民居和迷宮一樣七七八八的小胡同。這些胡同有的我曾走過,更多的是我從未涉足過,是第一次見過和知道,我甚至不斷地責怪自己:這麼美這麼好的地方,以前怎麼不多往遠處走走?探索得真是很不夠很不夠啊!
庭院深深深幾許,窯巷彎彎故事多。廢墟也美,無人自戀。
這些胡同和民居,因為遠離繁華地處偏僻,牆壁未曾被統一粉刷過,基本上妥妥的原生態本真風貌,幽深,曲折,或寬,或窄,即使寬的也不便通行汽車。很多人家院子裡、院門口草木叢生,是多年無人居住了。胡同裡除了偶有狗吠,除了偶爾出現一個原住民,大多數時間是無人無車、四下無聲、空靈淡定、風光寂然。美,在這裡和熙熙攘攘的雙年展現場恰恰相反,是沉默、靜謐、幽然、含蓄的。如果說改造過的古窯村光彩奪目、攝人心魄、令人感到奇幻驚異,那麼這一大片民居胡同則是原味清歡、素樸靜好、讓人感覺踏實入心。但它們同樣地有品有味、有美有魂,令人心生歡喜,覺得生活美好。
民居的牆壁與院牆,要麼由青石與紅磚、耐火磚或青磚混合砌成,要麼由燒窯貨(即陶瓷,博山人把窯爐裡燒出來的陶瓷叫「窯貨」,非常形象)用的「容盆」(也寫作「籠盆」,即燒制時用來盛裝陶瓷胚的匣缽。容,容納,容器。盆,盆形,盆裝。這個方言用詞又是精準貼切)堆砌而成。不論用哪種材料,都顯得古樸、淳樸、質樸、自在、自然、美觀,有濃濃的煙火氣和生活感,耐用,耐看,耐人尋味。
有的牆頭上長了多多少少、高高低低、各式各樣的雜草乃至小灌木,長的低垂下來,行人伸手可及,更讓胡同民居洩露情趣、充滿生機。
我好擔心這些美好可愛的胡同民居突然有一天被徹底平掉、再也無影無痕。類似這樣的擔心,這些年坐實的太多了!這個時代天翻地覆的奇蹟,有的其實是敗筆和恥辱,付出的代價太大,令人追悔莫及!舊的東西要不要為新的讓路,不可一概而論,這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需要理論地、務虛地討論,也需要務實地、具體問題具體個案地討論。對,就是討論,儘可能廣泛周到平等地討論、議論、爭論,而不是突如其來、不容分說、不容置疑的一論、定論、不論。
很多時候,很多地方,很多方面,都需要停一停,等一等,醒一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