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障崗近300年清代老祠堂即將完成修繕
障崗近300年清代老祠堂即將完成修繕 2020-06-1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今年2月至3月間,福鼎市太姥山鎮屯頭村部分村民在明知屯頭黃氏宗祠(含麟江歷史紀念堂)系已列入「福鼎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情況下,組織人員對其拆除重建,經勸阻後仍然繼續拆建,造成黃氏宗祠整體損毀滅失,僅剩部分石碑、旗杆石等。目前,相關行為人正被追究責任,福鼎市人民檢察院亦啟動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督促相關部門啟動殘體保護、評估受損情況、落實後續修復等工作。
-
五蓮叩官鎮王氏祠堂塌損過半 修繕需四五十萬
王氏祠堂在2006年被認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卻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顫微微地在風中搖曳。相關部門表示,正在設計搶救性修複方案,預計要花費四五十萬元,但最困難的是沒有資金,呼籲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祠堂破舊不堪,玉蘭樹花開似錦 記者看到,祠堂內部一片凌亂,外部也慘不忍睹,雜草、柴火、碎磚還有側翻的水甕都證明了祠堂的破敗。如果非要找出零星生機,便要算是院內的雞籠和狗窩。
-
白雲|村民自籌資金,障崗清代老祠堂修繕下月完工
記者13日從廣州市白雲區獲悉,鍾落潭鎮障崗村民及經濟社籌資百萬修繕村內的耀鬥胡公祠,目前,整座祠堂修復工程已經完成八成,有望下月中旬全面完工。耀鬥胡公祠是障崗古村的主要建築,建於清代乾隆初年,距今近300年,雄偉壯觀,氣派高雅堂皇,曾做過村民集體飯堂、小學校舍等,如今祠堂閒置未作他用,且因年久失修,損毀嚴重。
-
寧波馬徑村建於清代的祠堂修繕完畢!這個古村曾走出不少名人
近日,村中張氏祠堂進過數年的修繕,再次對外界開放。在張氏後人張惠康老人的陪同下,記者走入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祠堂,一個村子,一個家族,乃至一段「寧波幫」的奮鬥史躍然眼前。祠堂正門牌匾始建於道光五年,現在重新修繕 。
-
紅色經典重煥光彩 思享無限直播芭蕾舞劇《沂蒙》
中央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助理、總排練者、芭蕾大師徐剛擔任編導,併集合中央芭蕾舞團年輕一代的舞蹈編創人才和舞美設計人才,力求通過獨特的視角和創新深刻的藝術表達形式,讓「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時代重煥光彩。【紅色經典】系列直播計劃探班知名劇院和劇團,幫助大家從經典舞臺藝術裡共同了解經典歌劇背後的英雄故事與時代精神。
-
山東泗水:仲子廟重現明萬曆年間《創建子路祠堂碑記》
2017年4月開始修建的泗水仲子廟大殿山東泗水仲子廟裡有一明代萬曆二十年立的碑刻《創建子路祠堂碑記》,為光祿寺卿縣賈三近在撰文。修繕中的泗水仲子廟正大門2017年4月,泗水縣在重修仲子廟大殿時,也開始對正大門進行修繕,這才使得《創建子路祠堂碑記》重現。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宗祠當屬大夫區公祠,它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後人為紀念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區元士而興建,距今已有238年歷史。祠堂總面闊12.7米,總進深24.5米,採用水式山牆和灰塑博古脊,建築梁架全部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整體布局完整。位於阮西坊的樂淡區公祠則是阮埇村現時面積最大的祠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共制三大座。
-
600餘年古祠堂,傳承美德成風氣
村子緊緊擁抱著一座擁有600餘年歷史的老祠堂——張氏祠堂。8月26日,村裡熱鬧。西草坪村13名今年考上大學的「張氏子孫」和9名張氏媳婦在祠堂裡接受表彰。村裡村外的「張氏子孫」聚集在祠堂裡祭祖。 張氏祠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由青磚和木架構成,雕梁畫棟,典雅古樸。正門上方懸掛一塊巨大的匾額,書有「張氏祠堂」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
書舍存風韻 祠堂留鄉愁
重建甘坑宗祠留住鄉愁鄉情 近年來,寨一經濟社開展美家計劃修復甘氏祠堂,同時抓住鄉村振興機遇,對祠堂後花園和祠前閒置地進行升級改造,為村民打造一個乾淨整潔、宜居舒適的居住環境。 甘氏祠堂自1933年重建,於1989年翻新,2015年被颱風掀翻了後堂瓦蓋,歷經滄桑,容貌有損。為了恢復祖祠的榮光,甘氏宗祠於2019年開始了翻修工程。
-
長樂這20處超美景點,你一定要知道!
長樂這20處超美景點,你一定要知道! 最近這段時間 福州的大喜事總是頻頻爆出 「以後去長樂居然不到半小時!
-
林業專家稱網購進口松樹風險高,杭州西郊長樂林場就有片絕美松林可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去年12月,我們全家老小還來長樂林場看過紅葉,今年林區門口怎麼攔起來,不讓進去?」家住杭州城西的嚴先生,周末喜歡帶著孩子戶外運動,之前,全家每年必打卡的是餘杭徑山的長樂林場,因為這邊離家近,有寧靜的湖泊,紅葉也絕美。
-
在上海這個小鎮上,清代祠堂和老水塔接連「變身」,吸引許多人慕名...
自2015年張堰鎮啟動保護修繕古建築工程後,盧家祠堂得到重新修繕,並於2016年2月引進上海市華僑書畫院。大境堂內的境空間,原為盧家祠堂附近一座廢棄閒置多年且破舊不堪的水塔,經過創意打造,目前已變身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空間和文化交流殿堂。
-
秦淮海祠及秦氏對照廳完成修繕通過驗收 城中多了一處重量級人文空間
26日從無錫市名人故居文管中心獲悉,經過三個月的整體修繕,位於崇寧路文淵坊庭院內的市級文保單位秦淮海祠和秦氏對照廳修繕維護工程通過專家驗收,江蘇民盟2020抗疫主題攝影展正在此展出。秦淮海祠是國內最早奉祀北宋著名詞人秦觀的紀念建築之一,經修繕後將注入更多文化元素,使其成為無錫城中一處不可多得的人文空間。秦觀,字少遊,高郵人,學者稱淮海先生。秦淮海祠在國保單位秦邦憲故居的東側,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現存門廳、詠烈堂、享堂和碑廊,均為清同治、光緒年間重建。秦氏對照廳建於明末清初,一廳二廂,面闊五間,進深六架。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近日,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福州、臺北兩地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同步舉行,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成功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高校師生「屏對屏」,共同探討閩臺古建築的文化淵源、保護傳承及活化轉型。
-
尋鎮浙江金華|芝英古鎮,濃濃鄉愁藏在座座祠堂中
原名「大田裡」,是永康應氏家族的世代居住地,「芝英大、祠堂多」,在這裡,鄉愁是座座祠堂。這裡更被譽為「中國祠堂古鎮,江南百工之鄉」。芝英古鎮位於石翁腳下,方山之東,背枕古婁,面朝三寶,華溪橫穿,靈溪縱過。「十裡雲山環勝境,幾重煙樹鎖應城」,正是芝英地貌特徵的生動寫照。
-
雲門寺:昔日勝地何時重煥光彩
「雲門寺是浙東唐詩之路上眾望所歸的勝地,何時再重暉?」12月12日,30多名紹興市及柯橋區的社科專家重走浙東唐詩之路,尋訪雲門寺,從歷史與現實的視角,傳達了重修雲門寺的社會訴求。或許,它將成為我區深度開發浙東唐詩之路旅遊資源的一個具有神韻的落墨之處。
-
修祠堂建禮堂美化藕塘 嵊州市金庭鎮後山村面貌大變樣
後山村有村民3200餘人,藉助「五星達標,3A爭創」的機遇,近兩年來,村裡遵循群眾意願,按照「建、改、保」的思路,拆除村中危舊老房,建起文化禮堂;改造藕塘,建起休閒公園;修繕竺氏大祠堂等,不僅極大改善了居住條件,還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
新餘老祠堂的記憶——百年風霜惇慵堂,凝望梧岡聽雨聲
自西漢宣公以來歷歷不改,故以宣公為始祖……傳至十二世祖德光公(德光生宗周,宗周生允成,允成生仲舉,仲舉生翔,翔生宣伯),自幼雅好山水,由筠陽至新昌(今宜豐)之喻坊暫結廬以居,後見石窩山環水迤,迨宋元祐間(1086—1093年)遂徙家新昌,閱五世有宣伯公,時值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年),蒙山銀鋁發洩,事聞於朝,置提舉司於蒙山監市,拔臨江、袁州、瑞州三府三千七百戶民,糧四萬石,以贍歲辦,銀課七百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