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村民自籌資金,障崗清代老祠堂修繕下月完工

2020-12-19 瀟湘晨報

大洋網訊 宗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也是一個姓氏源遠流長的見證。記者13日從廣州市白雲區獲悉,鍾落潭鎮障崗村民及經濟社籌資百萬修繕村內的耀鬥胡公祠,目前,整座祠堂修復工程已經完成八成,有望下月中旬全面完工。

耀鬥胡公祠是障崗古村的主要建築,建於清代乾隆初年,距今近300年,雄偉壯觀,氣派高雅堂皇,曾做過村民集體飯堂、小學校舍等,如今祠堂閒置未作他用,且因年久失修,損毀嚴重。

耀鬥胡公祠舊貌

進入障崗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顯赫的宗祠,走進宗祠,工人們正在重繪祠堂屋簷梁臺上的戲劇人物和各種吉祥紋飾,原先破敗的屋頂和房梁已被一一翻修,煥發新顏。

據族譜記載,祠堂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兩路三進,右邊為正祠,左邊為襯祠,有青雲巷相隔,硬山頂、人字山牆、龍船脊、碌灰筒瓦、陶瓦鑲邊、青磚砌牆、石砌腳。耀鬥胡公祠又叫「務本堂」。封建社會時期,中國確立了以農為本的思想,其它行業皆被認為是三教九流。「務本」之意,即確立了村人以農為本的主要生產方式。

從祠堂可窺見曾經的雄偉壯觀,氣派高雅堂皇

籌集資金145萬元 祠堂即將完成修繕

障崗村人在「務本」精神的鼓舞下,大力發展農業經濟,村裡的經濟也逐漸強大起來。

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進程推進,村容村貌大為改觀,破舊的老祠堂越發顯得格格不入。修繕祠堂的倡議一經發起,村民紛紛響應,都想為保護古祠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障崗村村委會副主任胡曉東介紹說:「這次修繕祠堂,共收到障崗村村民捐獻的資金45萬元,一社和二社各出資50萬元,總共籌集145萬元,目前修繕工作已完成了七八成,預計再過一個月就能完工。」

據悉,祠堂修好後,障崗村人可在逢年過節時來此祭拜祖先,村裡的紅白事也可以在祠堂裡舉行,平時還可作為老人活動中心,供村民休閒娛樂。

【來源:大洋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村民自籌資金!障崗近300年清代老祠堂即將完成修繕
    村民自籌資金!障崗近300年清代老祠堂即將完成修繕 2020-06-1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寧波馬徑村建於清代的祠堂修繕完畢!這個古村曾走出不少名人
    近日,村中張氏祠堂進過數年的修繕,再次對外界開放。在張氏後人張惠康老人的陪同下,記者走入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祠堂,一個村子,一個家族,乃至一段「寧波幫」的奮鬥史躍然眼前。祠堂正門牌匾始建於道光五年,現在重新修繕 。
  • 老祠堂變身「村民說事堂」
    本報訊 鄭華奎 記者陳利光報導:近年來,上高縣不僅把農村的一些老祠堂打造成鄉村文化禮堂,還在其中創新地開闢了一個「村民說事堂」,供村民們商議村莊發展之策,及時解決矛盾糾紛。    完善制度推動「祠堂說事」規範運行    在上高一些農村裡,一直有著村民議事的傳統。
  • 五蓮叩官鎮王氏祠堂塌損過半 修繕需四五十萬
      破舊不堪的祠堂和門前花開似錦的玉蘭樹形成鮮明對比。   王氏祠堂具有200多年的歷史,位於五蓮縣叩官鎮叩官村。祠堂主體房屋坍塌過半,破碎的瓦礫和掉落的橫梁散落一地。與斷壁殘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門前開得正盛的玉蘭花,這棵古樹也有120多年的樹齡。
  • 在上海這個小鎮上,清代祠堂和老水塔接連「變身」,吸引許多人慕名...
    據介紹,大境堂前身是建於清代的盧家祠堂,其主人盧道昌在清代曾官戶部山東司主事,鹹豐年間參與督辦江蘇團練。盧家祠堂位於張堰鎮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是張堰鎮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自2015年張堰鎮啟動保護修繕古建築工程後,盧家祠堂得到重新修繕,並於2016年2月引進上海市華僑書畫院。大境堂內的境空間,原為盧家祠堂附近一座廢棄閒置多年且破舊不堪的水塔,經過創意打造,目前已變身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空間和文化交流殿堂。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宗祠當屬大夫區公祠,它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後人為紀念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區元士而興建,距今已有238年歷史。祠堂總面闊12.7米,總進深24.5米,採用水式山牆和灰塑博古脊,建築梁架全部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整體布局完整。位於阮西坊的樂淡區公祠則是阮埇村現時面積最大的祠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共制三大座。
  •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宗祠宗祠,即宗族祠堂、宗廟,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記錄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是故土的標誌物和一個家族的精神家園
  • 一座老祠堂牆上至今保留有紅軍老標語,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
    方窪村口有座閔氏祠堂,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1933年7月,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遷此。至今,司令部舊址西山牆上還保留著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同志當時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國工農群眾的一條出路」標語。
  • 民間奇事|老祠堂裡的怪事
    而這條新路剛好要通過這個村子,而這所祠堂正在修路的範圍之內。馬某便給了村長一些好處,讓他動員村民拆掉這所老祠堂,可不管村長怎麼勸說,村民們就是不同意拆。村長無奈,只得找到馬某,「無功不受祿」,村長便將那些好處退給了馬某。「這些人很固執,不同意拆,我也沒辦法,你還是另請高人吧!」
  • 耗時2年修繕 長樂高應松祠堂重煥光彩
    福州新聞網7月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餘少林 通訊員 陳佳雯)長樂古槐鎮洋布村的高應松祠堂,也稱「錦嶼高氏忠烈祠」,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是省級文保單位。經過兩年多的修繕,古祠堂重煥光彩。 記者近日看到,修繕後的古祠古韻依舊,保留了原有的整體風貌。
  • 原平楊家祠堂
    這座楊家祠堂始建年代不詳,據碑載,清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這座楊家祠堂佔地面積約50畝,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包括正殿、過殿、東西配殿、下院東西廂房、祠門和樂樓,除祠門和樂樓外均為清代建築。 據資料顯示,原平市中陽鄉南頭村楊氏一族,是於明朝時由代縣鹿蹄澗楊氏遷來的,始遷祖為楊氏二十世祖楊彬。至今,南頭村楊氏已繁衍至四十三世。
  • 中國最牛祠堂,被世界500強包圍,村民:誰敢動把你們公司收購了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中國最牛的祠堂,它是位於深圳市南山區的一座祠堂。編輯眾所周知,南山區所在的位置,可以說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但是這裡因為擁有一座不同尋常的祠堂,而被外人所知。據悉這座祠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當初最早的鄭氏先祖從北方跨越嶺南到達深圳,並世代在這裡居住,這才將鄭氏宗祠發展成了今天見到的規模。如今這座祠堂因為被世界500強包圍,所以引發網友熱議。
  • 中國最強祠堂,世界500強包圍,村民:誰敢動直接買你?
    中國最強的祠堂,周圍都是世界500強,村民直接放話:誰敢動直接買你?所謂祠堂,是家族修建的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人認為人死後,沒有祭祀的地方就會成為孤魂野鬼,沒有後代的香火進行輪迴就會一輩子窮困潦倒,所以古人特別注重香火的傳承,"重男輕女"的思想也是源於這種觀念。
  • 書舍存風韻 祠堂留鄉愁
    重建甘坑宗祠留住鄉愁鄉情 近年來,寨一經濟社開展美家計劃修復甘氏祠堂,同時抓住鄉村振興機遇,對祠堂後花園和祠前閒置地進行升級改造,為村民打造一個乾淨整潔、宜居舒適的居住環境。 甘氏祠堂自1933年重建,於1989年翻新,2015年被颱風掀翻了後堂瓦蓋,歷經滄桑,容貌有損。為了恢復祖祠的榮光,甘氏宗祠於2019年開始了翻修工程。
  • 預計下月開工!白雲五線(G106國道—大源北路)第3標段招標
    預計下月開工!白雲五線的建設將完善道路網結構,增加橫向集散道路,並提供通過性主要幹道,為道路兩側區域連通服務。白雲五線(G106國道—大源北路)該項目位於白雲區,路線呈東西走向,起於白雲五線(機場高速公路-國道G106),終於大源北路,全長約5.9公裡。
  • 修祠堂建禮堂美化藕塘 嵊州市金庭鎮後山村面貌大變樣
    「這是村民心中一等一的大事,趁著天氣好,趕緊施工,爭取明年年初可以投入使用。」後山村黨總支書記竺建森介紹。後山村有村民3200餘人,藉助「五星達標,3A爭創」的機遇,近兩年來,村裡遵循群眾意願,按照「建、改、保」的思路,拆除村中危舊老房,建起文化禮堂;改造藕塘,建起休閒公園;修繕竺氏大祠堂等,不僅極大改善了居住條件,還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 古村雨巷老祠堂 煙花三月菜花黃
    編輯《歙縣誌》描述敘倫堂說:「敘倫堂坐落於霞坑鎮石潭村,又名吳氏宗祠,俗名「百梁廳」,明萬曆初建,清代曾大修。三進五開間二天井,開間 15 米,進深 45 米,前進門廳五鳳樓式,但翼角不起翹,為懸山頂,門樓上的關簷板和斜撐木雕精美,有八仙等圖案。
  • 中國最牛的祠堂,只因村中老人有錢,誰都不敢拆遷
    城中心卻有著一處祠堂,看起來破舊古老,周圍有一大片地。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建築,但是卻只有這一個地方,古色古香。非常的格格不入。據說這是一個擁有700年歷史的老祠堂。當時周圍拆遷的時候,村民們極力保護他。周圍的人了解過他的歷史之後,也稱這裡為中國最牛的祠堂。這個祠堂叫做鄭氏祠堂。建造於明代時期。一直都定期進行過修繕。到現在是明清混合的風格。
  • 聯誠精密(002921.SZ)擬使用募集資金置換預先投入項目自籌資金1637...
    聯誠精密(002921.SZ)擬使用募集資金置換預先投入項目自籌資金1637.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