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祠堂建禮堂美化藕塘 嵊州市金庭鎮後山村面貌大變樣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近日天氣晴好,在嵊州市金庭鎮後山村,投資350萬元的家宴中心正在抓緊建設。「這是村民心中一等一的大事,趁著天氣好,趕緊施工,爭取明年年初可以投入使用。」後山村黨總支書記竺建森介紹。

後山村有村民3200餘人,藉助「五星達標,3A爭創」的機遇,近兩年來,村裡遵循群眾意願,按照「建、改、保」的思路,拆除村中危舊老房,建起文化禮堂;改造藕塘,建起休閒公園;修繕竺氏大祠堂等,不僅極大改善了居住條件,還提升了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短短幾年時間,沒想到我們後山村變化這麼大,沒想到在這個山區村莊還能享受到城裡一樣的生活,沒想到後山能變成今天這麼漂亮。」村民竺耀餘用一連幾個「沒想到」來表達家鄉的大變化。他告訴記者,近10年來村莊的變化,村民都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30多年前,竺氏大祠堂突發大火,整座祠堂毀於一旦,對竺氏大祠堂進行修繕成了村民共同的心願。「這兩年改造提升的重點,就是從百姓最直接受益、最期待的民生問題入手。」竺建森告訴記者,村裡從去年3月開始著手對竺氏大祠堂進行修繕,到去年7月完成,也圓了村民的心願。竺氏大祠堂還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點。

為改變村容村貌、規劃好村莊建設,後山村幹部積極拆危舊房、拆旱廁,為更好建設村莊騰出新的空間。「小時候這裡就有這個藕池,每到夏天就非常懷念小時代。那時池塘水是清的,白天在池塘裡遊泳,夜晚在池塘邊乘涼。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塘中堆積了大量垃圾,周邊環境也受到嚴重汙染。」竺耀餘介紹,池塘都快成臭水坑了,村民反響強烈。目前,藕池綜合整治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池塘防護欄等公共基礎設施都已安裝到位,村裡還將重新在池塘裡種上蓮花,進一步美化人居環境。

後山村建設還在如火如荼進行。接下來,村裡還將修建嵊張線與該村連接的近5公裡道路,目前已完成招投標,同時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衛生保潔制度,為後續長久管理打好基礎。「看著村莊在變美,許多村民自覺加入建設隊伍中,為美麗鄉村建設出力。」竺建森說。

相關焦點

  • 農村修祠堂,出資的錢按男丁每人分攤3000元,這祠堂還有必要建嗎
    農村新修祠堂是好事,不忘先人。但要按每家男丁人數,每個人分攤3000元的費用,女性不用分攤,這種做法,我覺得過分了,是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原因下面與大家分享下。一、首先新修祠堂是好事,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講究,祠堂也是自己的根所在。對於祠堂要是太過於破舊,後人也會覺得沒有面子,想把祠堂修建的漂亮些、大氣些,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農村嘛,攀比之風是很嚴重的,別的村祠堂要是比自己家的要華麗,有人是會心裡不服氣,就想把祠堂新修一下,也變得大氣些。
  • 《大秦賦》:秦始皇活著給自己建的祠堂,後被修毀,折騰啥?
    秦始皇劇照隨著歷史大劇《大秦賦》的熱播,秦始皇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並不斷地引起熱議。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絕對是一個毀譽參半的皇帝。讚譽者稱他為千古一帝,雄才大略;詆毀者罵他是無德暴君,暴虐昏庸。他還於開寶九年(976年)下詔,在昭應縣會德鄉(今臨潼秦陵街道吳西村)建「始皇廟」,予以祭祀。隨著官方對秦始皇評價的轉變,民間也陸續私建「始皇廟」,如山西絳縣車箱城(今絳縣城關鎮)建大禹廟,廟內同時合祭秦始皇。元、明、清時期,朝廷皆以秦始皇「暴虐失德」為由,禁止建廟祭祀。前述宋代所建官、私祠廟,也陸續坍塌。有的雖重建,但被改為它名,受祭者也不再是秦始皇。
  • 書舍存風韻 祠堂留鄉愁
    祠堂具有立足基層第一線、聯繫群眾面廣、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特徵。如何在充分挖掘這些古祠堂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講好振興鄉村文化的故事? 羅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經聯社社長顏銘坤表示,務必要與時代發展以及特色村落保護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重鑄宗祠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當前,各經濟社全域推進鄉村振興,盤活宗祠古建築、美化祠堂周邊環境等工作亮點頻出。
  • 嵊州市26名擬提拔任用市管領導幹部任前公示
    裘海燕,現任嵊州市人民法院三界人民法庭副庭長(正股級)、一級法官,擬任嵊州市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庭庭長。女,漢族,1978年6月出生,浙江嵊州人,199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12月參加工作,在職大學學歷。王健民,現任嵊州市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綜合審判庭)庭長、一級法官,擬任嵊州市人民法院基層人民法庭庭長。
  • 秦始皇活著就給自己建祠堂,後世也反覆修毀始皇廟,到底在折騰啥
    隨著歷史大劇《大秦賦》的熱播,秦始皇的劇照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秦始皇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毀譽參半的皇帝。讚美他的人叫他千古一帝,有雄心壯志;詆毀他的人叫他無德暴君,殘暴軟弱。從秦至清,關於他是否被列入國家祀典,建造祠廟等問題,一直有爭議。但歷代官府、民間都相繼建造祠廟供奉他。此外,秦始皇生前還建造了自己的祠廟、寢廟。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在傳統家族文化中,族譜和宗祠是必不可少的兩大內容,編修族譜是為了尋根問祖、聯結血脈、承上啟下、增知育人,那麼,宗祠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今天詳細講講。宗祠,也叫做宗廟、祖祠、祖厝,最常用的兩種叫法是家廟和祠堂。宗祠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上古時期,宗祠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關鍵詞:祠堂文化、祠堂功能、堅持、防範祠堂文化是當今社會文化中的一小部分,一個分支,一個切實存在並且重燃起來的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而發展、延伸,小文化受大環境的影響和控制,不可能悖逆大環境而獨自發展。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什麼當今的祠堂文化。
  • 杜月笙50畝地建祠堂,黃金榮60畝地建花園,青幫大亨間的力量角逐
    隨著杜月笙的勢力越來越大,黃金榮和林桂生知曉他早晚會成為和自己比肩的上海聞人。黃金榮和他拜了把子,送了杜月笙一棟杜公館,林桂生出面為他說了一門親事,並且將杜月笙的長子認作乾兒子。從此之後杜家和黃家猶如一家人,杜月笙一路輝煌,黃公館只是杜月笙短暫的停留之處,他註定要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
  •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宗祠宗祠,即宗族祠堂、宗廟,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記錄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是故土的標誌物和一個家族的精神家園
  • 老祠堂變身「村民說事堂」
    本報訊 鄭華奎 記者陳利光報導:近年來,上高縣不僅把農村的一些老祠堂打造成鄉村文化禮堂,還在其中創新地開闢了一個「村民說事堂」,供村民們商議村莊發展之策,及時解決矛盾糾紛。    完善制度推動「祠堂說事」規範運行    在上高一些農村裡,一直有著村民議事的傳統。
  • 「微更新」迎來大變樣 寶山這個社區打造「小清新」style
    志願者們一同補種綠化帶裸露區域,並對小區門口的警示柱進行美化改造。活動第一部分是在廢棄輪胎內種植花卉,用它來取代警示柱。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固定輪胎,有的負責塗顏料,有的放置營養土。新的警示柱既做到了廢物循環利用,又起到了良好的藝術裝點效果。除了小區門口的警示樁改造,大家還在綠化帶的裸露區域補種綠植,補種的都是耐旱耐寒不用經常打理的菖蒲和苔草。
  • 嵊州市金庭王氏義學:一段湮沒在時間深處的歷史
    現義學舊址為金庭鎮校,系全省歷史較早的小學之一。金庭鎮校現任校長王楨中,土生土長的華堂人氏。9月27日上午,在金庭鎮校見到他時,他正在校園內忙碌。一方面,金庭鎮校改擴建工程正在進行中,另一方面,王氏義學門牆的修復工程也接近尾聲。
  • 駐村扶貧紀實:村容村貌大變樣 人居環境換新顏
    咱們電信包村幫扶工作隊來了之後,給俺們村修了水泥路,實現了戶戶通,現在這裡既安全又方便,咱脫貧致富的信心也更強了。」村民李慶國高興地說。「要想富,先修路」,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包村幫扶幹部和黨員們嚴格落實國家的扶貧惠農政策,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不斷將脫貧攻堅工作向縱深拓展。
  • 打通斷頭路 小巷大變樣 環境再提升 百姓笑開顏
    (記者 王旭東 攝)   本報訊(首席記者 張端)「緯二十五街這下真是大變樣了,乾淨、漂亮,還建了個小廣場,晚上遛彎兒又有了新去處。」昨日,記者走訪緯二十五街,家住紅廟坡街道永新苑小區的張新民提起這條街的變化,豎起了大拇指。
  • 「安得祠堂廟宇數十間,大庇天下林氏盡歡顏」—安堂村尋訪(下)
    上集講了(一)安堂名字的由來、(二)安堂初印象,詳細連結請戳這裡:「安得祠堂廟宇數十間,大庇天下林氏盡歡顏」—安堂村尋訪(上)接下來將帶你看看安堂現存的16座祠堂和7座廟宇。(三)十六間祠堂安堂村內分房建有祠堂22間,後拆除危房6間,現存16間。
  • 一座老祠堂牆上至今保留有紅軍老標語,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
    方窪村口有座閔氏祠堂,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1933年7月,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遷此。至今,司令部舊址西山牆上還保留著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同志當時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國工農群眾的一條出路」標語。
  • 祠堂為什麼是家族的根?淺談祠堂的選址、布局、擺放!
    祠堂,即宗祠,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宗祠制度,產生於周朝,在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連士大夫都不能建宗廟。到了宋朝,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 每個家族建立一個供奉祭祀高祖、曾祖、祖父、禰等四世神主的四龕祠堂。祠堂到清朝才逐漸平民化。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祠堂總面闊12.7米,總進深24.5米,採用水式山牆和灰塑博古脊,建築梁架全部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整體布局完整。位於阮西坊的樂淡區公祠則是阮埇村現時面積最大的祠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共制三大座。2012年遷址重建,佔地面積1600平方米。
  • 寫在嵊州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之際
    11月10日,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入選城市名單公布,嵊州市名列其中。這塊金燦燦、沉甸甸的獎牌,是對嵊州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性褒獎。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點亮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