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為什麼是家族的根?淺談祠堂的選址、布局、擺放!

2020-12-22 錦秋文譜

祠堂,即宗祠,宗廟,祖廟,祖祠。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宗祠制度,產生於周朝,在當時宗廟為天子專有,連士大夫都不能建宗廟。到了宋朝,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 每個家族建立一個供奉祭祀高祖、曾祖、祖父、禰等四世神主的四龕祠堂。祠堂到清朝才逐漸平民化。成為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同時祠堂還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晏飲的地方。

古代對於祠堂,是非常重視的。

祠堂的選址

祠堂要選在好地方,古人把祠堂的風水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祠堂的選址尤為重要。

祠堂一般講究的是佔龍脈,背山面水,明堂寬大,左右互襯,四勢勻和。一般坐北朝南,或者是坐西朝東,也有根據特殊的地勢來選擇其他方位的。祠堂還講究「遇水則發」,寓意著子孫滿堂,財運連連,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祠堂講究的是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興,所以祠堂的選址一定要避開居民樓、學校,工廠等人口密集的地方。

祠堂的組織和布局

祠堂,設計的時候要考慮祠堂的建築面積,祠堂的佔地面積,祠堂平面布局,祠堂的工藝質量水平要求。對於祠堂的設計,可以分為南北兩派,北方較少,南方居多,各地的祠堂設計都會融合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

雖然風格、規模大小不同,但總體的布局還是有很多的共同之處,大體上可分為門前廣場,戲臺,大門,圍牆,天井,享堂、拜堂、寢堂、輔助用房等幾個部分。

明朝有明確規定:品官家廟為三進,第一進三間,第二進五間,第三進三間,外加大門一座。庶民祠堂的規定則是:祠堂三間,外為中門,中門外為兩階,皆三級。東曰阼階,西曰西階,階下隨地廣狹,以屋覆之,令可容家眾敘立。又為遺書、衣物、祭器庫及神廚於其東,繚以周垣,別為外門,常加扃閉。

現今,祠堂一般以「四點金」和「八間頭」布局為基本型制,所謂「四點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八間頭」的平面與「四點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廂而不是過廊,而是用格扇封閉成一間廂房,連上下正房共有八個封閉開間俗稱「八間頭」。另外,也有三縱三橫的布局,建築形式以硬山為主,中路為三開間三進深的建築群。

但上述祠堂是要有充足的面積和資金來支持的,現今由於社會環境和宅基地的局限,有些新建的祠堂一般只有大門和四周高牆圍合成一個封閉的空間,進門一天井,一間享堂。

祠堂擺放

一般來說,祠堂需要擺放的物件也是非常講究的,首先就是祠堂大門口的物品擺設,一般來說,是以門口左右石雕(以石獅子、石鼓石最為常見),門堂上放置牌匾(1、郡望+姓氏+堂號;2、姓氏+堂號;3、美好品德詞+堂號)。

所謂「藏風聚氣,得水為上」,說的就是祠堂裡擺放大水缸,這是因為中國人愛風水,祠堂裡放上水缸,在放滿水,表示聚財安康,有著闢邪、避免邪火的意思。

普通的祠堂只有一間正廳,正廳內設四個龕,龕中置櫃,內藏祖宗牌位(稱「神主牌」)。四龕神位依次為高祖、曾祖、祖、考(父)四世的神主,每龕前各設一矮長桌,用以擺放祭品。始祖是百世不遷,永遠擺在正龕上。在祠堂昭穆排序中,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始終同列。

祠堂裡,都會懸掛有楹聯和匾額,也就是對聯,通常懸掛於祠堂的楹柱上,所以又叫楹聯。一般來說,楹聯和匾額都是非常有講究的,上面的文字往往是由本宗族德高望重的人反覆推敲才能確定,延請族中書法精湛者撰寫,可供細緻,漆藝絕倫。非常體現家族的文化特色。

並且一些祠堂裡,凡本族新添人丁,必將貼張紅紙在柱上。以示新生族人先到祖先面前報導。紅紙上面書寫:某某某長子(次子)、取名某某某。但如今南方一些祠堂大廳正中的龕中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已經被各位祖宗遺像所取代。並且祠堂的龍壁上都貼有符籙,符籙多書寫「北方玄武大神鎮宅、西方白虎大神鎮宅、東方青龍大神鎮宅、南方朱雀大神鎮宅」。並且符籙是用錫箔色紙剪成的鏡、尺、剪刀、雙喜等圖,用以鎮宅。

平日祠堂空屋有借給家無住房的族人居住,有的族人的靈柩也寄放在祠中。族人去世,則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而後包上祠堂的香灰及家鄉泥土帶走,以示不忘根本。

錦秋文譜,專注中華家譜文化研究,中華姓氏起源研究,關注我,做個既懂譜又知姓的人!

相關焦點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宗祠,也叫做宗廟、祖祠、祖厝,最常用的兩種叫法是家廟和祠堂。宗祠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上古時期,宗祠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
  • 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並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它也是一個家族精神的載體,是家族文化傳承的體現,使族人具有更深切的歸屬感。古代祠堂的歷史發展「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祠堂創修不易,是熱心宗親的共同奉獻的結果。有了祠堂,就要有人氣,有活動。不能建了祠堂,就關門大吉,雜草叢生,成為蛇鼠之巢。我們要讓祠堂文化更上一層樓,讓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文化有創新,有發展。
  • 原平楊家祠堂
    文攝/王晉東 代縣鹿蹄澗村楊家祠堂馳名中外,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距鹿蹄澗村約40公裡處的原平市南頭村也有個楊家祠堂。自清代建起家族祠堂後,一直以敬奉楊家將世代英烈為主。 由於南頭村的楊家祠堂保持了清時原貌,成為晉北除鹿蹄澗外規模最大、規制最完整的楊家祠堂。 從快手得知原平市中陽鄉南頭村也有楊家祠堂後,周末的午後,驅車前住。 一進南頭村,同其他的村一樣,有著鄉村的悠閒與自得。
  • 國內祠堂形成南多北少「兩極分化」,為何在北方,祠堂如此之少?
    儒家倫理中,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在小農經濟盛行的古代,幾乎每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或幾個大家族。因而為了祭祀祖先,人們逐漸就建立起了祠堂。祠堂在南方可以用來舉辦婚、喪、壽、喜等重要事務,成為了家族成員的會聚場所。祠堂早期,一般指家廟,直到漢代"祠堂"一詞才出現。
  • 湖南湘西的著名祠堂景點,設計精巧做工精細,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今天鵬姐要給大家介紹湘西的祠堂景點,話不多說,下面就來跟著鵬姐一起開展旅行吧!第一個:田家祠堂田家祠堂位於鳳凰古城牆外的沱江對岸,面臨沱江,與古城隔河相望。祠堂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佔地2000多平方米,是鳳凰縣規模最大的祠堂,主體建築有大門、前殿、戲臺、正殿、廂樓、廂房、連廊等。與一般祠堂建築不同,田家祠堂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平面布局,大門不在中軸線上,而是在中軸線旁,與中軸線成直角相交。進入山門,穿過前殿,從側面進入祠堂的主軸線。
  • 農村修祠堂,出資的錢按男丁每人分攤3000元,這祠堂還有必要建嗎
    農村新修祠堂是好事,不忘先人。但要按每家男丁人數,每個人分攤3000元的費用,女性不用分攤,這種做法,我覺得過分了,是非常、非常、非常的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原因下面與大家分享下。一、首先新修祠堂是好事,國人有落葉歸根的講究,祠堂也是自己的根所在。對於祠堂要是太過於破舊,後人也會覺得沒有面子,想把祠堂修建的漂亮些、大氣些,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農村嘛,攀比之風是很嚴重的,別的村祠堂要是比自己家的要華麗,有人是會心裡不服氣,就想把祠堂新修一下,也變得大氣些。
  • 「萬江祠堂」①|姓氏的面孔
    宋元明清時期存留下來的祠堂多達數百座,其中,中堂鎮潢湧黎氏大宗祠建於宋代,為珠江三角洲中有史可證的最早興建的祠堂。祠堂是一張姓氏的名片,是祖先的面孔。每一座祠堂的每一片磚瓦、每一塊木料、每一件器物上,都記載著一個姓氏、一個家族千百年來的聚散遷徙,開枝散葉的歷史滄桑。
  • 最牛祠堂村民:誰敢拆就把誰買下
    看似其貌不揚,但它在抖音已經小火了一把,被稱作是「最牛祠堂」。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曾有祠堂的宗親放言,「誰敢拆,我就把誰買下來!」
  • 新羅區小池鎮鄧氏祠堂的文化「密碼」
    圖為小池鄧氏祠堂外景。□陳健 文/圖在新羅區小池鎮卓洋村的中部,有一座古色古香、莊重嚴謹、典雅大方的明清建築,其樣式與普通民居略有不同,此即為鄧氏祠堂——世德堂。祠堂,又有宗祠、家廟等稱呼,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並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祠堂是宗族精神的載體,宗族文化傳承的體現,是子孫後人尋根問祖的朝聖之地,它讓族人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目前,生活在卓洋村的村民以鄧姓為主,有1000多人。
  • 老祠堂變身「村民說事堂」
    本報訊 鄭華奎 記者陳利光報導:近年來,上高縣不僅把農村的一些老祠堂打造成鄉村文化禮堂,還在其中創新地開闢了一個「村民說事堂」,供村民們商議村莊發展之策,及時解決矛盾糾紛。    完善制度推動「祠堂說事」規範運行    在上高一些農村裡,一直有著村民議事的傳統。
  • 被評為廣東「美麗古村落」,豐富的祠堂文化,如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
    整座房子布局精巧,雕梁畫棟,以傳統木雕、磚雕、陶塑,灰塑為裝飾,盡顯嶺南鄉村古典民居特色。古樸厚重的青磚牆體做工細緻,線條流暢,並在屋簷下方描畫有精妙絕倫的彩繪作品,以雲紋、花鳥獸為圖案,內容豐富,色彩濃麗,體現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南塘古村除了有粵西地區傳統的民居之外,還有做工精美絕倫的祠堂、廟宇古建築。
  • 《塞爾達傳說野之息》雙子山祠堂謎題問題答案大全
    導 讀 《塞爾達傳說:野之息》祠堂謎題怎麼過?
  • 老照片:洞庭湖波光粼粼,帆影點點,祠堂飛簷鬥拱
    圖為湖南省醴陵縣某家祠堂和縣城的文昌樓,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文昌樓或魁星閣、奎閣、魁星樓等,是中國一種傳統祭祀建築,為祭祀傳說中掌管文運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風昌盛而建。
  • 廣東古祠堂:不僅佔地面積廣堪稱「最大」,遊客參觀還要全程抬頭
    在更講究的地方,甚至於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一個姓氏,每家每戶都帶著或多或少的血緣羈絆,往上多數幾代都是一個祖宗,便在村子裡選好風水寶地建設祠堂,以保佑家族綿延,能夠長盛不衰。當然這些也只是後人的美好祈願,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祭祀先祖寄託對親人的哀思。
  • 寧波馬徑村建於清代的祠堂修繕完畢!這個古村曾走出不少名人
    近日,村中張氏祠堂進過數年的修繕,再次對外界開放。在張氏後人張惠康老人的陪同下,記者走入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祠堂,一個村子,一個家族,乃至一段「寧波幫」的奮鬥史躍然眼前。祠堂正門牌匾始建於道光五年,現在重新修繕 。
  • 五蓮叩官鎮王氏祠堂塌損過半 修繕需四五十萬
      破舊不堪的祠堂和門前花開似錦的玉蘭樹形成鮮明對比。   王氏祠堂具有200多年的歷史,位於五蓮縣叩官鎮叩官村。祠堂主體房屋坍塌過半,破碎的瓦礫和掉落的橫梁散落一地。與斷壁殘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門前開得正盛的玉蘭花,這棵古樹也有120多年的樹齡。
  • 600餘年古祠堂,傳承美德成風氣
    村子緊緊擁抱著一座擁有600餘年歷史的老祠堂——張氏祠堂。8月26日,村裡熱鬧。西草坪村13名今年考上大學的「張氏子孫」和9名張氏媳婦在祠堂裡接受表彰。村裡村外的「張氏子孫」聚集在祠堂裡祭祖。 張氏祠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由青磚和木架構成,雕梁畫棟,典雅古樸。正門上方懸掛一塊巨大的匾額,書有「張氏祠堂」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 深圳最霸氣祠堂,其家族持有土地面積之大範圍之廣令人咋舌
    深圳最霸氣祠堂,其家族持有土地面積之大範圍之廣令人咋舌 2020-12-14 00
  • 中國最「霸氣」祠堂,被高樓環繞卻無人敢拆,網友:確實牛
    ,所有人都會進行祭祀,因為這代表著家族的傳承和臉面。現在大家都看過很多電視劇,在電視劇中祠堂這是一個非常神聖的地方,不管是家族中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會來到祠堂去進行決斷。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祠堂早就在中國人心中深根發芽,在人們心中的也對祠堂充滿了敬畏之情。後來因為發生了一些戰亂,再加上現在城市中不斷聳立起的高樓大廈,很多祠堂就不復存在,所以到現在保留祠堂文化的地區就變得非常的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