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2020-12-24 古建家園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並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它也是一個家族精神的載體,是家族文化傳承的體現,使族人具有更深切的歸屬感。

古代祠堂的歷史發展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從宋朝開始,族居之風日盛,大大小小的村落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宗族繁衍的重要載體。明朝初期,由於人口不多,宗族一般都是先置祠於宅中祭祀祖先。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明嘉靖十五年,朝廷允許民間聯宗立廟。從此,江淮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先後興起建立祠堂的熱潮。

到了清代,統治者更是提倡庶民興建宗祠家塾,民間建祠之風這才大盛起來,那些望族以興修祠堂為榮耀。這一時期的家塾祠堂廟宇,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其中有的將家廟和家塾、宗祠與書院融為一體,這多數源於財力物力豐富之因素。

古代宗祠的建築格局

祠堂是一個家族權勢的象徵,神龕和牌位、燭臺和高堂以及雕刻有龍、鳳的高臺,給人一直是莊嚴、肅穆的感觀,讓人心生敬畏之心。正是如此,族人在祠堂選址、布局上顯得格外講究。宗祠一般坐落在村落中風水最好的位置。

一般,祠堂都建設在村莊裡風水最好的地方,由於家族興旺與財力的差異,祠堂的建築規模大小不一,主要有一進單院式、兩進一院式、三進兩院式、三進三院式等幾種形式,家族的實力決定了祠堂的規模。由於世代沿襲,建築祠堂的形制、裝飾廳堂的風格、祭祖程序的模式等綜合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民間祠堂主要以三進兩院式居多,建築格局一般都採取中軸對稱的形式。享堂、寢堂具有不同的活動範圍,寢堂是祠堂中最莊嚴之地,寢堂主要用於供奉先賢牌位和族人祭祀之地,入住牌位之時,需要舉行隆重的「進主」儀式;而享堂一般主要用於宗族之間重大事宜的商討。

祠堂」之名即來源於整體建築的「祠」和主體建築「堂」的合稱,每座祠堂一般都會以宗族姓氏命為祠名,祠中的主體建築享堂也會有堂名;另外,祠堂還有祠聯、堂聯、門聯等,將姓氏的發源地或先賢的官位等信息以對聯的形式表現出來,以達到懷念祖先、不忘本的目的。

祠堂中的主祭由宗子負責,宗子是家族中的嫡長子,權力最大;宗祠事務的管理全由宗長負責,權力較宗子次之;此外,還有宗正、宗直等職責,管理著宗族的祭祀禮儀,使族員間達成和諧關係,維持家族的興盛與可持續發展。

古代祠堂的作用

祠堂作為宗族的精神家園,是一族根之所在,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它是子孫尋根問祖的朝聖之地,是家族宗親聯繫、匯聚、議事、定規、處理族裡大事和「正本清源、認祖歸宗」的活動地點。

祠堂是族人進行禮制、禮法、禮教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展示族人先賢俊傑風採的場所;是一個家族繁榮的象徵。宗祠是宗族的象徵與榮耀,亦是鞏固血緣關係、強化族權、處理族內事務的場所。祠堂也有珍藏宗譜、纂修宗譜的功能。

不過如今祠堂已經很少見,北方的祠堂多半都在時代變遷之中消失,而南方的祠堂則相對完善地保存了下來。同姓也好,宗族也罷,現在彼此間的聯繫牽扯已經要比古代淡薄了許多,宗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沒了宗族,自然也就沒了祠堂。

你的家鄉還有祠堂嗎?你對古代的祠堂有什麼看法呢?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築行業相關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踴躍投稿(私信)。

相關焦點

  • 祠堂為什麼是家族的根?淺談祠堂的選址、布局、擺放!
    同時祠堂還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晏飲的地方。古代對於祠堂,是非常重視的。祠堂的選址祠堂要選在好地方,古人把祠堂的風水好壞看作是宗族興衰的關鍵,所以祠堂的選址尤為重要。祠堂一般講究的是佔龍脈,背山面水,明堂寬大,左右互襯,四勢勻和。一般坐北朝南,或者是坐西朝東,也有根據特殊的地勢來選擇其他方位的。祠堂還講究「遇水則發」,寓意著子孫滿堂,財運連連,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祠堂講究的是山明水秀,地靈人傑,要求文運亨達,人丁兩興,所以祠堂的選址一定要避開居民樓、學校,工廠等人口密集的地方。
  • 這也許是潮汕地區最豪華壯觀的祠堂
    內容摘要 在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桑田鄉綿福裡,有這麼一座金碧輝煌氣勢磅礴的潮汕特色建築——潮汕祠堂。這座恢宏的潮汕祠堂,據說造價上億元。
  • 「華孝子祠」,悠久的歷史和建築格局,顯揚的中華「孝義」文化
    江蘇無錫,惠山古鎮,向東走不多遠,有條南北路,往南是春申澗,往北是華孝子祠。惠山東麓的華孝子祠以獨特的平面布局和古老的建築風格,獨領惠山祠堂群現存的百餘座祠堂之首。歷經千年風雨滄桑,這座祠堂依然保持著古建築所特有的樸素、莊嚴之感。華孝子祠北毗惠山寺,南鄰天下第二泉,坐西朝東。華孝子祠門前有個四面牌坊,俗稱無頂亭,木石結構,藻飾精美,系華氏宗族族表忠孝節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築物,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華孝子祠奉祀的孝子是東晉時期無錫人華寶。
  • 老照片:洞庭湖波光粼粼,帆影點點,祠堂飛簷鬥拱
    湖南長沙府府聖廟(孔廟)內,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孔廟,每個地方都具有地方特色。湖南洞庭湖湖面波光粼粼,遠處帆影點點,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湖南洞庭湖湘江口,江面上千帆竟發,場面壯觀。百餘年前,過往洞庭湖還是靠大大小小的輪船、帆船甚至手搖船。
  • 國內祠堂形成南多北少「兩極分化」,為何在北方,祠堂如此之少?
    在小農經濟盛行的古代,幾乎每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或幾個大家族。因而為了祭祀祖先,人們逐漸就建立起了祠堂。祠堂在南方可以用來舉辦婚、喪、壽、喜等重要事務,成為了家族成員的會聚場所。祠堂早期,一般指家廟,直到漢代"祠堂"一詞才出現。南宋時期朱熹作《家禮》設立祠堂之制後,家廟被正式稱作祠堂。
  • 古村落中隱藏著「九十九門」祠堂,古代排水設計完善,無需門票
    在地球上,有一種被專家稱為北回歸線的現象:北回歸線在繁衍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景觀,與自然和諧發展。廣州從化北回歸線一帶散落著許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這些村莊通常住在一個姓氏下。此外,這裡原有的交通不便,很多古村落在建築和文化上都保存得很好。鐘樓古村是清代鹹豐年間歐陽氏人修建的大宅院。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宗祠,也叫做宗廟、祖祠、祖厝,最常用的兩種叫法是家廟和祠堂。宗祠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上古時期,宗祠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
  • 中國最強祠堂,世界500強包圍,村民:誰敢動直接買你?
    古代儒家倫理講究忠孝並重,提倡"仁義孝道",這對古代人的思想和行為有很大的約束力,所以古代人的家庭觀念非常深刻。這一思想在現代仍佔主導地位。"事而後知至,知至而後將誠,將誠而後將心正,將心正後個人修,個人修後家齊,家齊後國家治,國家治而後天安"這句話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原文,而這句話中的家就是指家庭。
  • 古代陛下、殿下、閣下這些稱謂,大有講究,值得一看
    古代陛下、殿下、閣下這些稱謂,大有講究,值得一看文/詩綠鳳在古代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稱謂,顯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有很多講究。如今的現代人對這些稱謂已經很陌生了,分不清各種稱謂有何意思?下面就來說一說這些有意思有內涵的稱謂。你知道陛下、殿下、閣下、足下是什麼意思?有何區別麼?陛下:是古代的人們對帝王的敬稱。殿下:和陛下的稱謂是一樣的,也是對帝王的敬稱。
  • 新羅區小池鎮鄧氏祠堂的文化「密碼」
    圖為小池鄧氏祠堂外景。□陳健 文/圖在新羅區小池鎮卓洋村的中部,有一座古色古香、莊重嚴謹、典雅大方的明清建築,其樣式與普通民居略有不同,此即為鄧氏祠堂——世德堂。祠堂,又有宗祠、家廟等稱呼,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並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祠堂是宗族精神的載體,宗族文化傳承的體現,是子孫後人尋根問祖的朝聖之地,它讓族人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目前,生活在卓洋村的村民以鄧姓為主,有1000多人。
  • 宜豐這個祠堂有故事!竟還有列入《明史》的先賢!
    宜豐縣吳氏宗祠坐北朝南,迄今近900年,2005年再次重修,仍保持初建規模和特色,是天寶、潭山地區保持原貌較好的一棟古代大祠堂。據族譜記載,洑溪延陵吳氏古聚村落,出自延陵王吳季札,北宋由徽州源自婺源遷至南昌下櫪村,後遷洑溪。
  • 湖南湘西的著名祠堂景點,設計精巧做工精細,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祠堂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佔地2000多平方米,是鳳凰縣規模最大的祠堂,主體建築有大門、前殿、戲臺、正殿、廂樓、廂房、連廊等。與一般祠堂建築不同,田家祠堂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平面布局,大門不在中軸線上,而是在中軸線旁,與中軸線成直角相交。進入山門,穿過前殿,從側面進入祠堂的主軸線。
  • 組圖:走進棲霞唐家泊鎮大中疃村,參觀一座宋氏古祠堂
    這組圖片帶大家參觀一座膠東古蹟,它是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宋氏古祠堂,位於煙臺棲霞市唐家泊鎮境內的大中疃村。大中疃位於唐家泊鎮駐地以南,村莊有宋、鄒、王、劉、李、袁、郭、曲等姓,其中以宋姓居多。這座古祠堂就位於村莊的中間位置,沿著村裡的大街走,在遠處就能看到。院子裡還有一棵柏樹。因為年代久遠,且已經不再使用,這組祠堂目前有些失修,不過大體輪廓還保留了下來。這是大門口處的牌匾,上面寫著「奉先思孝」四個大字。
  • 尋鎮浙江金華|芝英古鎮,濃濃鄉愁藏在座座祠堂中
    古鎮格局保存完整,以「小宗祠堂」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傳統建築分布面積約51131平方米,佔地面積約33177平方米,青磚灰瓦,連綿成片。古鎮街巷格局呈棋盤形,即所謂的兩區十八街。兩區指以正街、紫霄路為中心線,把古鎮劃分成南、北兩大片域。線南為前宅區,線北為後宅區。十八街即指古鎮縱橫交錯的十八條街巷。
  • 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每當北方發生戰亂,就會有大批漢人南遷,諸如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亂、316年至439年的五胡亂華等時期。而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方之後,同一個家族的就會依偎在一起抱團取暖,相依為命,久而久之就發展起了自己的宗族勢力,繼而開始修建祠堂,訂立族譜。
  •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地區,有一座最牛的祠堂,至今無人敢動無人敢拆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載體,而祠堂便是宗法文化的載體。受宗法分封制影響,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祠堂被看作是一個家族裡最嚴肅的地方。電視劇中也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家中誰犯了錯事,都要召集族人開祠堂,在列祖列宗面前進行決斷。今天要介紹的祠堂比較厲害,它位於寸土寸金的深圳地區,而且到今天為止,都沒有人敢拆。
  • 廣東古祠堂:不僅佔地面積廣堪稱「最大」,遊客參觀還要全程抬頭
    在更講究的地方,甚至於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一個姓氏,每家每戶都帶著或多或少的血緣羈絆,往上多數幾代都是一個祖宗,便在村子裡選好風水寶地建設祠堂,以保佑家族綿延,能夠長盛不衰。當然這些也只是後人的美好祈願,真正的原因還是為了祭祀先祖寄託對親人的哀思。
  • 陳家祠,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建築之大成,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
    資料介紹: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建築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魏晉時期的石柱類建築有古希臘風格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 住宅中的 「坐北朝南」 有何講究?
    中國自古以來,建造房屋都是很講究房屋朝向的,絕大多數的古建築都是坐北朝南,尤其是皇帝宮殿更會謹遵這一原則。 而如今,人們無論是買房子還是租房子,大多也都比較青睞坐北朝南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