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餘年古祠堂,傳承美德成風氣

2020-12-22 人民網湖南頻道

8月21日,炎陵縣鹿原鎮西草坪村張氏祠堂。 張勁夫 攝

炎陵縣鹿原鎮西草坪村,依偎在海拔1300多米的金紫峰腳下。遠望,綠油油的一片。青磚灰瓦,古色古香。2018年底,西草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子緊緊擁抱著一座擁有600餘年歷史的老祠堂——張氏祠堂。8月26日,村裡熱鬧。西草坪村13名今年考上大學的「張氏子孫」和9名張氏媳婦在祠堂裡接受表彰。村裡村外的「張氏子孫」聚集在祠堂裡祭祖。

張氏祠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由青磚和木架構成,雕梁畫棟,典雅古樸。正門上方懸掛一塊巨大的匾額,書有「張氏祠堂」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大門兩邊掛有一副對聯:奕葉千秋錦鳳嶺,風雲萬頃壯鵬塘。

張氏祠堂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清朝乾隆年間(1775年)曾進行過一次修繕,目前保存完好。2012年,張氏祠堂評為「株洲市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分兩進,廳中有一巨大的天井。天井四周有8根大木柱,每個柱子上均懸掛有楹聯,顯示出濃烈的人文氣息。

繞過天井,祠堂正前方供奉著張氏列祖列宗的牌位,牌位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書「柱國堂」。祠堂內部紅柱兩旁有一副醒目的對聯:敬祖宗仁義禮智信,佑兒孫文武忠孝廉。警示後人傳承老祖宗的忠孝美德。

如何將老祖宗美德一代代傳下去?村裡的張氏子孫想盡辦法,決定樹立模範帶頭人。鵬塘張氏尊宗眭族關愛後代理事會主任張建軍告訴記者,從2006年起,張氏祠堂每年都資助或獎勵考入大學的本族張姓學子,15年累計資助大學生達170 餘人次。

2010年起,張氏祠堂又設立「尊老愛幼、鄰裡和睦模範獎」,並舉行儀式獎勵嫁入張氏祠堂後人的婦女。考核指標主要為孝敬公婆、與鄰居關係融洽、尊敬村裡的老人和愛護村裡的小孩等,每隔5年舉辦一次,由大家統一選出,前10名得票者,會發一塊榮譽牌匾及獎金。

「獎學金都是張氏祠堂的後裔所捐贈,他們有的來自本村,有的來自新疆、內蒙古。」張建軍介紹,張氏古祠堂已形成了一個規矩,每年8月26日,張氏後人會在西草坪村舉行一場宴席,張氏後代也會特地趕回西草坪村,祭祖和捐款,今年有很多捐款者是村裡之前接受資助的大學生,就業後有了積蓄,會想著為祠堂出一份力。

「現在,我負責看管這裡。」張氏祠堂的「管家」張孝忠告訴記者,祠堂對張氏後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更重要的是要傳承美德。

張孝忠說,張氏先輩從古至今就有尊師重教、幫助寒門學子的優良傳統。比如,古祠堂以前會有公田,祠堂每年會將公田發租出去。而收回的租金,一部分會用來資助那些要赴京趕考或者考上高校的貧寒學子。(記者 張咪 孟姣燕)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相關焦點

  • 安徽的千年古村落,擁有最多的祠堂,被譽為中國影視第一村
    而黃山附近的景點也是同樣的不可錯過,如黃山宏村等古村落。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也是一個位於黃山腳下的古村落:南屏村。南屏村就位於安徽省的黃山附近,是一座歷史十分悠久的古村落。小小的南屏村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也在南屏村內留下許許多多的歷史遺蹟。而這裡也被譽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名村。
  • 耗時2年修繕 長樂高應松祠堂重煥光彩
    福州新聞網7月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餘少林 通訊員 陳佳雯)長樂古槐鎮洋布村的高應松祠堂,也稱「錦嶼高氏忠烈祠」,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是省級文保單位。經過兩年多的修繕,古祠堂重煥光彩。 記者近日看到,修繕後的古祠古韻依舊,保留了原有的整體風貌。
  • 中華孝道園百家姓祠堂開工盛典 開工儀式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7月17日清晨,常州中華孝道園萬人空巷,門庭若市。正在天空馳騁的雲雨,也好奇地駐足凝神湊了一回中華孝道園百家姓祠堂開工盛典的熱鬧。吉日良辰,惠風和暢,中華孝道園百家姓祠堂在鐘鼓雅樂中勝利開工。開工典禮取得圓滿成功!
  • 弘揚優秀家風 傳承中華美德 福利一小開展家庭美德大展堂活動
    11月27日,西固區福利一小開展家庭美德大展堂活動,旨在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優良家風。活動中,家長們共同交流分享,通過PPT加背景音樂的方式,圍繞勤儉、文明、書香、敬老、誠信和愛心六個主題,分別進行主題演講,講述了各自家庭關於家風的故事。
  • 安徽古村不止宏村西遞,600年的白石嶺堪比桃源,遊客想買房隱居
    位於安徽石臺的一個深山老林中,有這麼一座古老的村落,始建於明代,迄今已有600餘年。這裡山清水秀,植被茂密,甚是有世外桃源之感 。白石嶺古村,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這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山高林深,這座古村落鮮為人知,如果沒有當地人帶領,一般人很難找到這裡。雖然不及宏村、西遞那般規模和整齊,但這裡依舊是白牆黛瓦,窄巷幽深,水墨剪影,婉約幽靜。
  • 書舍存風韻 祠堂留鄉愁
    ■祠堂錯落有致,成為寨一經濟社美麗鄉村的一景。 祠堂是嶺南文化的鮮明符號,也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文化資源。據不完全統計,在獅山鎮羅村社區5個經濟社內,祠堂就有十餘座。祠堂具有立足基層第一線、聯繫群眾面廣、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特徵。如何在充分挖掘這些古祠堂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講好振興鄉村文化的故事? 羅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經聯社社長顏銘坤表示,務必要與時代發展以及特色村落保護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重鑄宗祠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當前,各經濟社全域推進鄉村振興,盤活宗祠古建築、美化祠堂周邊環境等工作亮點頻出。
  • 佛山這個500年歷史的古祠堂,太好玩了~
    佛山這個500年歷史的古祠堂,太好玩了~ 2020-07-29 1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被評為廣東「美麗古村落」,豐富的祠堂文化,如一座璀璨的藝術寶庫
    根據簡氏族譜中詳細記載:南宋年間簡氏古峰公從韶關南雄珠璣巷遷徙而來,見此地山川秀麗,風物宜人,特遂卜宅定居,自此以來,代代於此辛勤耕耘,繁衍生息。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座民風淳厚, 古意盎然的村落吧!南塘村地處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日照充足,氣溫涼爽舒適。位於村頭廣袤的田間地頭,阡陌縱橫,魚塘密布,充沛的水利資源,肥沃的耕種土壤,為水稻種植,漁業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
  • 進祠堂、進學校、進社區,車陂好家風「吹」進千萬家 !
    在歷史悠久的車陂村,一個個祠堂濃縮著千萬種家風,為了挖掘傳承這些流傳多年的好家風、好家訓,由車陂街道黨工委指導、車陂街道紀工委主辦,車陂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支持、車陂街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攜手車陂龍舟文化促進會承辦的「廉潔家風 勤勉車陂」2020年車陂街「家風美·村社美」社區家風行主題活動,從10月底開始走進轄內祠堂、學校、社區,讓好家風「吹」進千萬家。
  • 新餘老祠堂的記憶——百年風霜惇慵堂,凝望梧岡聽雨聲
    自西漢宣公以來歷歷不改,故以宣公為始祖……傳至十二世祖德光公(德光生宗周,宗周生允成,允成生仲舉,仲舉生翔,翔生宣伯),自幼雅好山水,由筠陽至新昌(今宜豐)之喻坊暫結廬以居,後見石窩山環水迤,迨宋元祐間(1086—1093年)遂徙家新昌,閱五世有宣伯公,時值宋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年),蒙山銀鋁發洩,事聞於朝,置提舉司於蒙山監市,拔臨江、袁州、瑞州三府三千七百戶民,糧四萬石,以贍歲辦,銀課七百錠
  • 李剛毅|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有祠堂就要有活動,有人氣,本文從防止祠堂的宗教化、低俗化、荒廢化,闡述了祠堂文化要堅持的方向、傳承和精神,提出了祠堂文化必須發揮的六大功能。反之,信佛、信教的宗親能不能進祠堂參拜自己的祖宗?答案是可以的。不信佛的人都可以在景區的寺廟中、道觀中參拜某某,燒香、磕頭、捐功德等,更何況給自己有著血脈傳承的先人,答案是肯定的。在此,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祠堂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在某些行為方式上應給與一定的尊重。2.防止祠堂的低俗化,不能成為茶館賭博、烏煙瘴氣的場所。
  • 中學生優秀作文點評:《重拾「上課禮」 傳承優良美德》
    【優秀作文點評】重拾「上課禮」 傳承優良美德(旗幟鮮明,直說話題。)親愛的李明編輯:您好!對於重拾「上課禮」這一做法,我認為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要提倡尊師重教,傳承優良美德。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是當代學子對於「上課禮」的看法,甚至還有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上課禮」,這又是何其可悲!「上課禮」,顧名思義,是學生與老師在上課前進行的禮儀,不僅包含著師生之間厚重的感情,同時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簡析「上課禮」承載的教育意義和文化意義。)
  • 散文|張天一:文脈傳承的青春之歌
    因族人努力,五年後,祠堂原址重建,並日漸完善,初具規模,也給我提供了直接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激發了我對「鄉愁」、「文化」、「文脈」的興趣、熱愛和思考。高中一個春節,我把這些思考與情緒寫成了散文《記住鄉愁,再出發》寄往《人民日報》。文稿發表後,喜不自禁之餘,我肩上和心裡似乎也多了些什麼。
  • 組圖:走進棲霞唐家泊鎮大中疃村,參觀一座宋氏古祠堂
    這組圖片帶大家參觀一座膠東古蹟,它是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宋氏古祠堂,位於煙臺棲霞市唐家泊鎮境內的大中疃村。大中疃位於唐家泊鎮駐地以南,村莊有宋、鄒、王、劉、李、袁、郭、曲等姓,其中以宋姓居多。這座古祠堂就位於村莊的中間位置,沿著村裡的大街走,在遠處就能看到。院子裡還有一棵柏樹。因為年代久遠,且已經不再使用,這組祠堂目前有些失修,不過大體輪廓還保留了下來。這是大門口處的牌匾,上面寫著「奉先思孝」四個大字。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自2016年啟動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升級項目以來,村子一直保持著美麗宜居的環境。古蹟重現麗影,也讓阮埇村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遊客絡繹不絕。阮埇村煥發新活力的背後,是阮埇村祠堂群發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祠堂群不僅見證了阮埇村輝煌的過去,更展現了新時代阮埇村鄉村振興的成果,成為凝聚民心、承載鄉愁的重要載體。
  • 弘揚孝道文化 傳承中華美德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孝德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孝道文化校園,2020年12月15日,我校在新改造的大會議室開展了「弘揚孝道文化,傳承中華美德」經典誦讀展演。學校各位領導精心策劃,各部門積極響應、相互配合。
  • 古村落中隱藏著「九十九門」祠堂,古代排水設計完善,無需門票
    不過,如果你想感受廣州的"北回歸線文化",不妨來廣州從化神崗、旗杆的X285縣道,在這裡不僅能感受到如畫般的田園風光,沿途還會經過木棉、鐘樓、米田、蒲津等古村落。可以充分領略廣州從化北歸的人文景觀。在地球上,有一種被專家稱為北回歸線的現象:北回歸線在繁衍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景觀,與自然和諧發展。
  • 老照片:洞庭湖波光粼粼,帆影點點,祠堂飛簷鬥拱
    南嶽廟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群山之中,俗稱「南嶽大廟」,「新聖帝殿」,是一組集民間祠廟、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三位一體的古建築群。大廟位於南嶽鎮北端,前臨壽澗水(古為護龍池),後枕層絕巒疊嶂、煙樹雲海的赤帝峰。該這組照片是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於1906—1909年拍攝的湖南人文風光,讓我們領略百年前湖南風採。
  • 荊莊鄉埝城村:弘揚美德 傳承孝道
    荊莊鄉埝城村:弘揚美德 傳承孝道 2020-12-24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家庭美德 傳承文明家風
    1987年,19歲的沈懷標成為一名光榮的軍人。在部隊,他始終秉持軍人的初心,無論在任何崗位都踏實進取、忠於職守,多次榮獲部隊各級表彰和肯定。  在部隊期間,沈懷標堅持助人為樂。2009年,他對黃平縣兩名遭遇家庭不幸的貧困小學生進行資助,一直堅持到他們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