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炎陵縣鹿原鎮西草坪村張氏祠堂。 張勁夫 攝
炎陵縣鹿原鎮西草坪村,依偎在海拔1300多米的金紫峰腳下。遠望,綠油油的一片。青磚灰瓦,古色古香。2018年底,西草坪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子緊緊擁抱著一座擁有600餘年歷史的老祠堂——張氏祠堂。8月26日,村裡熱鬧。西草坪村13名今年考上大學的「張氏子孫」和9名張氏媳婦在祠堂裡接受表彰。村裡村外的「張氏子孫」聚集在祠堂裡祭祖。
張氏祠堂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由青磚和木架構成,雕梁畫棟,典雅古樸。正門上方懸掛一塊巨大的匾額,書有「張氏祠堂」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大門兩邊掛有一副對聯:奕葉千秋錦鳳嶺,風雲萬頃壯鵬塘。
張氏祠堂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清朝乾隆年間(1775年)曾進行過一次修繕,目前保存完好。2012年,張氏祠堂評為「株洲市文物保護單位」。
祠堂分兩進,廳中有一巨大的天井。天井四周有8根大木柱,每個柱子上均懸掛有楹聯,顯示出濃烈的人文氣息。
繞過天井,祠堂正前方供奉著張氏列祖列宗的牌位,牌位上方懸掛著一塊匾額書「柱國堂」。祠堂內部紅柱兩旁有一副醒目的對聯:敬祖宗仁義禮智信,佑兒孫文武忠孝廉。警示後人傳承老祖宗的忠孝美德。
如何將老祖宗美德一代代傳下去?村裡的張氏子孫想盡辦法,決定樹立模範帶頭人。鵬塘張氏尊宗眭族關愛後代理事會主任張建軍告訴記者,從2006年起,張氏祠堂每年都資助或獎勵考入大學的本族張姓學子,15年累計資助大學生達170 餘人次。
2010年起,張氏祠堂又設立「尊老愛幼、鄰裡和睦模範獎」,並舉行儀式獎勵嫁入張氏祠堂後人的婦女。考核指標主要為孝敬公婆、與鄰居關係融洽、尊敬村裡的老人和愛護村裡的小孩等,每隔5年舉辦一次,由大家統一選出,前10名得票者,會發一塊榮譽牌匾及獎金。
「獎學金都是張氏祠堂的後裔所捐贈,他們有的來自本村,有的來自新疆、內蒙古。」張建軍介紹,張氏古祠堂已形成了一個規矩,每年8月26日,張氏後人會在西草坪村舉行一場宴席,張氏後代也會特地趕回西草坪村,祭祖和捐款,今年有很多捐款者是村裡之前接受資助的大學生,就業後有了積蓄,會想著為祠堂出一份力。
「現在,我負責看管這裡。」張氏祠堂的「管家」張孝忠告訴記者,祠堂對張氏後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物,更重要的是要傳承美德。
張孝忠說,張氏先輩從古至今就有尊師重教、幫助寒門學子的優良傳統。比如,古祠堂以前會有公田,祠堂每年會將公田發租出去。而收回的租金,一部分會用來資助那些要赴京趕考或者考上高校的貧寒學子。(記者 張咪 孟姣燕)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