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縣是我國著名的將軍縣,這裡的箭廠河鄉有個美麗的小山村叫方灣。該村當年390多口人,有100多人參加紅軍。中國革命勝利後,村裡只剩下50多口人。
方窪村口有座閔氏祠堂,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1933年7月,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遷此。至今,司令部舊址西山牆上還保留著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同志當時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國工農群眾的一條出路」標語。
蔡先繼是村裡一名幹部,他說:「俺村有8個自然村,當年村村駐紮有紅軍部隊。我爺爺和村裡18個青年人一起參加了紅軍,都犧牲在了戰場上,只剩下爺爺一個人。」
這位老人叫閔學東,今年76歲了。這是2013年時給他拍的照片,當時老祠堂還沒有維修,他的心裡很沉重。他的小爺爺是紅軍,兩個伯伯也是紅軍,大伯犧牲在戰場上,他對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負責舊址的守護。
閔氏祠堂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由當地閔氏家族創建。祠堂正面中部為「吞」字大門。
祠堂內的建築均為梁柱組合起來的通屋,面向院內的一周前牆全部砌裝木隔扇,上邊的木雕很精美。
大門和後排走廊裝有拱形天花板,牆上保留有清代壁畫。
祠堂內的牆上掛有老紅軍來參觀時的照片。
閔氏祠堂作為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幾年,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得到了保護和維修,這個具有南方民族建築形式的老祠堂再現了當年的風採。
站在院內看祠堂,這裡的房屋前後兩排,每排5間,東西各兩間耳房,構成了一個「四水歸池」的天井院。
為了粉碎蔣介石對鄂豫皖根據地發動的第五次圍剿,1933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根據黨中央指示,向平漢鐵路以西實施戰略轉移,司令部便撤出了這個古色古香的閔氏祠堂。
如今閔學東老人還在守護著老祠堂,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好日子,他倍加珍惜。
閔氏祠堂門前兩棵古楓長得高大挺拔嗎,樹枝繁葉茂。閔學東老人站在祠堂門前,用自己那顆熾熱的心傳遞紅色基因。
一條剛修的水泥路把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與村民蓋的新樓房連接在了一起,這是老區變化的真實寫照。蔡先繼說:「通過脫貧攻堅,村裡的道路修好了,環境得到了整治,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俺村的面貌和前幾年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王天定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