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祠堂牆上至今保留有紅軍老標語,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

2020-12-19 攝影新視野

河南省新縣是我國著名的將軍縣,這裡的箭廠河鄉有個美麗的小山村叫方灣。該村當年390多口人,有100多人參加紅軍。中國革命勝利後,村裡只剩下50多口人。

方窪村口有座閔氏祠堂,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1933年7月,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遷此。至今,司令部舊址西山牆上還保留著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同志當時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國工農群眾的一條出路」標語。

蔡先繼是村裡一名幹部,他說:「俺村有8個自然村,當年村村駐紮有紅軍部隊。我爺爺和村裡18個青年人一起參加了紅軍,都犧牲在了戰場上,只剩下爺爺一個人。」

這位老人叫閔學東,今年76歲了。這是2013年時給他拍的照片,當時老祠堂還沒有維修,他的心裡很沉重。他的小爺爺是紅軍,兩個伯伯也是紅軍,大伯犧牲在戰場上,他對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負責舊址的守護。

閔氏祠堂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由當地閔氏家族創建。祠堂正面中部為「吞」字大門。

祠堂內的建築均為梁柱組合起來的通屋,面向院內的一周前牆全部砌裝木隔扇,上邊的木雕很精美。

大門和後排走廊裝有拱形天花板,牆上保留有清代壁畫。

祠堂內的牆上掛有老紅軍來參觀時的照片。

閔氏祠堂作為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幾年,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得到了保護和維修,這個具有南方民族建築形式的老祠堂再現了當年的風採。

站在院內看祠堂,這裡的房屋前後兩排,每排5間,東西各兩間耳房,構成了一個「四水歸池」的天井院。

為了粉碎蔣介石對鄂豫皖根據地發動的第五次圍剿,1933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根據黨中央指示,向平漢鐵路以西實施戰略轉移,司令部便撤出了這個古色古香的閔氏祠堂。

如今閔學東老人還在守護著老祠堂,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好日子,他倍加珍惜。

閔氏祠堂門前兩棵古楓長得高大挺拔嗎,樹枝繁葉茂。閔學東老人站在祠堂門前,用自己那顆熾熱的心傳遞紅色基因。

一條剛修的水泥路把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與村民蓋的新樓房連接在了一起,這是老區變化的真實寫照。蔡先繼說:「通過脫貧攻堅,村裡的道路修好了,環境得到了整治,村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俺村的面貌和前幾年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別。」(王天定文/圖)

相關焦點

  • 長徵中的紅二十五軍:幾乎沒有18歲以上戰士,走出了97位開國將軍
    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
  • 長徵中的精銳之師:紅二十五軍的發展歷史及主要將領
    新中國成立後,一共有97位被授予將軍軍銜的開國將領出身於紅二十五軍,真可謂是將星雲集。歷任洪湖紅六軍軍長、鄂豫皖紅四軍軍長、紅二十五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通江洪口場被張國燾秘密殺害,年僅36歲)政委:王平章(湖北省漢川縣人,曾任紅二十五軍政委、紅二十八軍政委,1933年3月28日在銀沙畈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紅73師師長:劉英(山東濰坊人,紅軍名將,曾入蘇聯基輔紅軍軍官學校、維斯特拉高級軍官學校學習。
  • 全國首家村級紅二十五軍長徵主題展覽館在南陽桐柏縣建成開館
    6月12日,一名年過七旬的老黨員,在參觀完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新集鄉磨溝村的紅二十五軍長徵轉戰南陽展覽館後,心情格外激動。 桐柏縣是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徵轉戰南陽的第一站,對這支先期到達陝北迎接黨中央的「長徵先鋒」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紅二十五軍到達桐柏縣境內後,決定初步目的地由桐柏山區向伏牛山區轉移;設立了臨時軍部,分析了敵情,做出了正確的戰略選擇。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透視
    如遵義戰役是紅軍長徵中取得的最大勝利,殲滅俘虜了大量敵人。長徵親歷者黃鎮繪製了反映遵義大捷的漫畫。紅軍幹部對被俘白軍進行宣傳,一大部分白軍參加了紅軍。又如紅二十五軍於1935年3月10日發布《紅二十五軍政治部告國民黨士兵書》,指出國民黨士兵大部分是窮人出身,為國民黨作戰不是為國為民,而是禍國殃民。說明紅軍是工人、農民和蘇維埃政府的軍隊,歡迎白軍士兵來當紅軍。
  • 這個軍的軍長和政委,21年後政委授予大將軍銜,而軍長卻沒有軍銜
    在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徵時期,從行軍路線上看,一共有四支紅軍部隊參加了長徵,分別是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在以上四支紅軍部隊之中,紅二十五軍是最早勝利到達陝北地區的,而且很快與陝北紅軍合編為了紅十五軍團,並為迎接紅軍主力部隊在陝北勝利會師作出了突出而巨大的貢獻。
  • 紅軍長徵隊伍中,到底有多少女紅軍?
    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裡長徵的勝利結束。
  • 老祠堂變身「村民說事堂」
    本報訊 鄭華奎 記者陳利光報導:近年來,上高縣不僅把農村的一些老祠堂打造成鄉村文化禮堂,還在其中創新地開闢了一個「村民說事堂」,供村民們商議村莊發展之策,及時解決矛盾糾紛。    完善制度推動「祠堂說事」規範運行    在上高一些農村裡,一直有著村民議事的傳統。
  • 3000多紅軍面臨斷糧,關鍵時刻遇一羊販,購500隻羊轉危為安!
    其實,在中央紅軍之外,還有三支紅軍進行了長徵,它們分別是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 和紅二十五軍,其中紅二十五軍的長徵之路最為傳奇,它是這四支紅軍中,人數最少,但 卻是最早到達陝北的隊伍,更讓人稱奇的是,其他隊伍經過長徵都在減員,而這支隊伍卻 越打越壯。今天我們就說一說紅二十五軍「偶遇羊販」的故事。
  • 民間奇事|老祠堂裡的怪事
    說起祠堂,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不過也有一些朋友對這祠堂了解不多。為了故事飽滿一些,咱開故事之前先簡單說說這祠堂是幹嗎的吧。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除了「崇宗祀祖」外,後人中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也在這祠堂裡進行。而且,族內商議重要事務時,也常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地區,有一座最牛的祠堂,至今無人敢動無人敢拆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載體,而祠堂便是宗法文化的載體。受宗法分封制影響,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祠堂被看作是一個家族裡最嚴肅的地方。電視劇中也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家中誰犯了錯事,都要召集族人開祠堂,在列祖列宗面前進行決斷。今天要介紹的祠堂比較厲害,它位於寸土寸金的深圳地區,而且到今天為止,都沒有人敢拆。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在敵我力量懸殊、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紅軍的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兩萬五千裡長徵是哪支部隊的行軍裡程?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三組數據。為進一步澄清「二萬五千裡」質疑,中央黨史研究室曾組織查閱史料進行推算論證,並委託測繪部門測量計算過,確定是一個可信數字。二、四路紅軍的長徵路總共約六萬五千裡紅軍長徵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四路紅軍」即紅一方面軍,紅二、六軍團(後編為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徵。
  • 紅四方面軍參謀長李特,曾持槍阻攔中央紅軍北上,後來怎樣了?
    說起李特,相信很多人都有點陌生,其實在紅軍時期,他可是我軍大名鼎鼎的高級將領。李特1902年出生,安徽霍邱縣人,早年被派到蘇聯學習。值得一提的是,李特原名徐克勳,因為個子矮小,留學期間被大家以英語戲稱為「Little」,他索性以英語譯音改名為李特。
  • 工業遺產尋訪︱章丘16座老廠房連片保留,佔地150畝!
    這處工業遺產是一個佔地150畝的完整院落,大致呈長方形格局,裡面廠房總建築面積有2.5萬平方米。南北兩面圍牆長近400米,東西圍牆長度在240米左右。現在,院內共有較大的老工業廠房16個,大部分車間內保留有工業行車,甚至一些老機器依然安裝在原地。整體保存如此完好、規模如此龐大的工業遺存,在章丘實屬難得一見,不可多得。
  • 古村雨巷老祠堂 煙花三月菜花黃
    在這裡好似君臨天下、居高俯瞰:群山之間雲霧如濤、波浪洶湧,典雅的徽派建築時隱時現、豔麗的菜花大田時展時卷,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編輯石潭村的建築保留了徽派建築的一些基本特點,比如那又高又小的窗戶,原本是舊時防土匪的設計。
  • 一個視頻讓你了解紅軍四渡赤水,這裡是石寶鎮可貝村,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在古藺縣石寶鎮可貝村一個小地名叫「馬頸子"的地方,有一個墳塋。
  • 寧波馬徑村建於清代的祠堂修繕完畢!這個古村曾走出不少名人
    有著200年歷史的祠堂修繕完畢祠堂位於村子東面,喚作「永思堂」,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祠堂進行過全面的重修,祠堂的規模和樣式保留至今。記者跟隨現年78歲的張惠康老人從側門進入祠堂,門不大,走入內部卻是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