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中的精銳之師:紅二十五軍的發展歷史及主要將領

2020-12-22 騰訊網

在電視劇《戰將》第10集,有這麼一段對話,主人公是時任紅十五軍團第81師師長的賀晉年和時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第232團團長的韓先楚。賀晉年當時對韓先楚說:「你韓先楚的232團那是兵強馬壯,每個班配一挺捷克式輕機槍,營還有馬克沁重機槍排,在陸續到達陝北的紅軍中,堪稱是一支精銳之師啊!」然後韓先楚連連表示:「我說師長,你可不能再打我機槍的主意啊(韓先楚曾送給賀晉年四門迫擊炮換一個俘虜),我那些家底是同志們拿命換來的啊。」從對話可以看出韓先楚的232團裝備精良,如果按照一個連3排制,一個排3班制,那就是說一個連就裝備了9挺輕機槍,這種火力密度完全可以媲美國民黨中央軍。而在當時紅軍中擁有這種火力密度的部隊那也僅僅是赫赫有名的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是一支極具傳奇色彩的英雄部隊,這支部隊又被稱作「娃娃軍」,幹部戰士主要由紅軍家屬和烈士子弟組成,年齡大致都在13到20歲左右。戰場上,紅二十五軍很好地繼承了紅四方面軍「狠、硬、快、猛、活」的戰鬥作風,往往幹部都和普通戰士一樣帶頭衝鋒,因此戰鬥力極為強悍。

在萬裡長徵路上,紅二十五軍孤軍作戰,突破敵人重重封鎖,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打得國民黨軍一聽到「徐老虎」這三個字都望風而逃。同時,紅二十五軍的長徵也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是唯一一支經歷長徵部隊人數不降反增的部隊(長徵出發時2900多人,到達陝北時候增加到3400多人),並且,在途中,他們還建立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後,一共有97位被授予將軍軍銜的開國將領出身於紅二十五軍,真可謂是將星雲集。

下文簡單介紹一下紅二十五軍的發展歷程及歷任主要將領

1931年10月,紅二十五軍在安徽金寨麻埠成立,轄73師(74師、75師另行組建)紅73師(以紅12師師部和第34團為基礎,另調紅10師第28團和紅11師第31團改編為紅二十五軍第73師)

軍長:曠繼勳,後(蔡申熙)

(貴州思南縣人,蓬溪起義領導人之一。歷任洪湖紅六軍軍長、鄂豫皖紅四軍軍長、紅二十五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通江洪口場被張國燾秘密殺害,年僅36歲)

政委:王平章

(湖北省漢川縣人,曾任紅二十五軍政委、紅二十八軍政委,1933年3月28日在銀沙畈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

紅73師師長:劉英

(山東濰坊人,紅軍名將,曾入蘇聯基輔紅軍軍官學校、維斯特拉高級軍官學校學習。後歷任鄂豫皖紅軍四個師的師長,1932年11月在武漢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年僅30歲)

紅73師政委:吳煥先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鄂豫皖蘇區和紅軍創建人之一,紅二十五軍的主要締造者,被稱為紅二十五軍「軍魂」,曾任紅二十五軍第73師政委、紅二十五軍軍長、政委,1935年在甘肅涇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作戰犧牲,年僅28歲)

紅二十五軍3個師編制組建完成,下轄第73師、74師、75師,全軍共12000餘人。1932年1月中旬,以紅四軍第11師第31團和五星縣獨立團一部為基礎組成紅二十五第75師。

師長:廖榮坤

(湖北麻城人。曾任紅二十五軍第75師師長、紅二十八軍軍長、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兼73師師長。1933年5月,在「肅反」中被錯殺於黃安(今紅安)縣龍王山,年僅30歲)

政委:戴克敏

(湖北省紅安縣人,曾領導黃麻起義,是鄂豫皖紅軍和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1932年在肅反中犧牲)

下轄第223團、224團、225團3個團

1932年5月中旬,以地方武裝的獨立第3師為基礎,組成紅二十五軍第74師。

師長:汪明國

(湖北紅安人,歷任紅四方面軍獨立第3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74師師長、第八路遊擊師師長。1933年秋在鄂東北地區「肅反」中犧牲)

政委:戴季英

(湖北紅安人,黃麻起義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共開封市委書記,後被開除黨籍。1997年11月29日在鄭州病逝。)

副師長:張成功

下轄第220團、221團、222團3個團

1932年10月,紅二十五軍第73師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第74師和第75師第225團因戰鬥減員嚴重撤銷建制,紅二十五軍僅剩下了建制不全的第75師。11月30日,奉命留守的紅二十五軍第75師和紅二十七軍(1932年11月底,紅二十七軍部隊分別編入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一部編成新的紅二十五軍。

軍長:吳煥先

政委:王平章

全軍下轄第74師、75兩個師和兩個特務營,總兵力約7000餘人

第74師(下轄220團、221團、222團)

師長:徐海東

(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人,開國大將,36位軍事家之一)

政委:戴季英

第75師(下轄223團、224團)

師長:周希遠,後(姚家芳)

政委:高敬亭

(河南省新縣城郊董店人,曾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二十八軍政委,在大別山堅持了三年堅苦卓絕的遊擊戰爭。1939年6月24日在安徽肥東青龍廠被錯誤處決)

1933年4月初,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政委王平章)在麻城縣北部的大畈地區會合,兩軍於4月8日合編為新的紅二十五軍。

軍長:吳煥先

政委:戴季英

副軍長:廖榮坤

下轄第73師、74師、75師3個師

第73師(下轄217團、219團)

師長:廖榮坤(兼任)

政委:王少卿

第74師(下轄220團、222團)

師長:徐海東

政委:戴季英(兼任)

75師(下轄223團、224團、225團)

師長:姚家芳

(湖北英山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生。曾任紅四軍第10師第28團團長、獨立第二師副師長、紅二十五軍第74、75師師長。1933年9月27日在肅反中犧牲)

政委:高敬亭

1933年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攻打七裡坪失敗,減員嚴重,部隊進行了整編、補充,撤消第73師番號,保留第74、75師2個師。

軍長:吳煥先

政委:戴季英

副軍長:徐海東

下轄第74師、75師2個師

第74師(下轄220團、221團、222團)

師長:徐海東

政委:周化賢

第75師(下轄223團、224團、225團)

師長:姚家芳

政委:高敬亭

1933年9月間,紅二十五軍在演麻公路遭敵包圍,二十五軍被分割。第75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圍到鄂東仍保留二十五軍番號,第74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1934年4月16日,紅二十五軍和新組建的紅二十八軍(軍長徐海東、政委郭述申)在商城縣東南部的豹子巖會師,兩軍於4月17日合編為紅二十五軍,全軍約3000餘人。

軍長:徐海東

政委:吳煥先

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湖北省孝感縣城關鎮人,曾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紅十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未授銜)

全軍下轄第74師、75師2個師

第74師(下轄1營、2營、3營)

師長:梁從學

(安徽省六安縣人,開國中將)

開國中將梁從學(1903~1973)

‍政委:姚志修

(安徽霍邱人,1934年11月在作戰中犧牲)

第75師(下轄223團、224團)

師長:丁少卿

政委:高敬亭

1934年6月,中共中央派程子華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不久,紅二十五軍進行整編,撤銷師一級編制,軍直轄4個團(223團、224團、225團、手槍團)

軍長:程子華

(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人,建國後未授銜)

政委:吳煥先

副軍長:徐海東

參謀長:戴季英

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湖北省紅安縣人,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人稱「位老」,建國後未授銜)

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

參謀主任:薛雲階

醫院院長:錢信忠

(江蘇省寶山縣人,開國少將)

經理處處長:吳維儒

(河南省新縣人,1935年在肅反中犧牲)

第223團

團長:張忠發

(1935年8月在甘肅隆德犧牲)

繼任團長:張紹東

(湖北紅安人,1938年叛變投靠國民黨,結局不詳)

政委: 趙凌波

(四川瀘縣人,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叛變投敵)

政治處主任:陳先瑞

(安徽省金寨縣人,開國中將)

第1營營長:吳金貴

(1935年8月在甘肅涇川犧牲)

第2營營長:方慶元

(湖北黃安人,1935年1月24日在陝南佛雲山犧牲)

第3營營長:夏先國

(1934年在陝西犧牲)

第224團

團長: 葉光宏

(1934年12月10日在作戰中犧牲)

繼任團長:廖家付

(安徽金寨人,1935年9月在隴東地區作戰犧牲)

政治處主任: 郭述申

第225團

團長: 方炳仁(安徽英山人,1935年9月4日在作戰中犧牲)

繼任團長:周益華

(1935年在陝西犧牲)

繼任團長:李發春

(1935年9月在甘肅合水板橋戰役中犧牲)

張震東

(張震東,安徽六安人,開國少將)

政委: 張明先

營長:方躍南

(1935年9月4日在甘肅合水板橋作戰中犧牲)

副營長: 肖光宇

(安徽金寨人,1935年2月1日在陝西犧牲)

2營支部書記: 石國桂

(1935年4月在陝西藍田九間房作戰犧牲)

營教導員: 傅競志

(1935年9月4日在甘肅合水作戰犧牲)

手槍團

團長: 杜本潤(河南新縣人,1935年在陝南被錯殺)

政委: 宋國興(1935年在陝南犧牲)

1934年12月11日,紅二十五軍於丹鳳縣蔡川進行整編,撤消224團編制,軍直轄三個團(223團、225團、手槍團)1935年9月7日,鄂豫陝省委在甘肅華池縣豹子川召開會議,決定徐海東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接替吳煥先(1935年8月21日犧牲)出任軍政治委員。

1935年9月16日,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在陝北延川縣永坪鎮勝利會師,三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紅二十五軍番號撤銷。11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紅十五軍團劃歸紅一方面軍建制。

從紅二十五軍走出的開國將軍(97名)

大將(1人):徐海東

上將(2人):韓先楚、劉震

中將(6人):李耀、張天雲、張池明、陳先瑞、林維先、梁從學

少將(88人):劉華清(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等88人

相關焦點

  • 長徵中的紅二十五軍:幾乎沒有18歲以上戰士,走出了97位開國將軍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娟娟/攝如果說紅軍創造了長徵的奇蹟,那麼紅二十五軍就是這段奇蹟中耀眼的一顆星。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
  • 全國首家村級紅二十五軍長徵主題展覽館在南陽桐柏縣建成開館
    6月12日,一名年過七旬的老黨員,在參觀完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新集鄉磨溝村的紅二十五軍長徵轉戰南陽展覽館後,心情格外激動。 桐柏縣是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徵轉戰南陽的第一站,對這支先期到達陝北迎接黨中央的「長徵先鋒」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紅二十五軍到達桐柏縣境內後,決定初步目的地由桐柏山區向伏牛山區轉移;設立了臨時軍部,分析了敵情,做出了正確的戰略選擇。
  • 這個軍的軍長和政委,21年後政委授予大將軍銜,而軍長卻沒有軍銜
    在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徵時期,從行軍路線上看,一共有四支紅軍部隊參加了長徵,分別是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在以上四支紅軍部隊之中,紅二十五軍是最早勝利到達陝北地區的,而且很快與陝北紅軍合編為了紅十五軍團,並為迎接紅軍主力部隊在陝北勝利會師作出了突出而巨大的貢獻。
  • 紅十五軍團成立時轄三個師,師長都是誰?
    紅十五兵團主要由長徵的紅二十五軍及陝北紅軍編成,下轄第75師、第78師、第81師三個師,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紅二十五軍組建於1931年10月,為鄂豫皖蘇區部隊於安徽金寨組建,隸屬於紅四方面軍,成立時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程子華。
  • 紅軍長徵隊伍中,到底有多少女紅軍?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那麼,你知道究竟有多少女紅軍參加了長徵嗎?關於長徵中的女紅軍的總的人數,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至少有兩千多人參加了長徵。這個數字是確定無疑的。在參加長徵的四路紅軍當中,女同志的數量差別比較大,最少的是紅二十五軍,只有七名女戰士參加了長徵。這七名女戰士能夠參加長徵也並不是容易,經歷了一番風波。在部隊出發之前,要求女同志一律不得隨隊行動。
  • 說不盡的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的歷史淵源及主要將領(鄂豫皖時期)
    紅四方面軍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的三大主力之一,主要由鄂豫皖地區的紅一軍和鄂東南地區的紅十五軍合編發展而成,活動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湖北、河南、安徽)
  • 山城堡一戰勝利結束長徵
    這場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有力指導的結果,也是紅軍主力會師後的革命洗禮,使蔣介石「剿滅紅軍於立足未穩」的企圖徹底破產,為開闢陝甘寧根據地創造有利歷史條件。誘敵深入創造戰機。山城堡戰役是我軍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打出的「破局之戰」,既考驗紅軍主力會師後的凝聚力執行力,也考驗紅軍的戰略指揮能力。
  • 長徵初期,紅三軍團師團級將領都是誰,有六位後來成開國上將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踏上長徵之路,作為中央紅軍的主力,當時的紅三軍團一共有17000多人,軍團長當然是彭老總了,下轄有三個師,共計九個團。不得不說,紅三軍團真是將星如雲,師團級將領中有好幾位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其中有六位成開國上將。
  • 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漫漫長徵路,氣吞山河,可歌可泣。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徵,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永遠流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敵我力量懸殊、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紅軍的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兩萬五千裡長徵是哪支部隊的行軍裡程?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三組數據。
  • 洪湖風雲:紅二軍團的歷史淵源及主要將領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簡稱紅二軍團)是土地革命時期我黨領導下的一支重要武裝,主要由湘鄂西地區的紅四軍和紅六軍合編發展而成,後開闢了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
  •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是大將副師長是上將,四位旅長都是什麼軍銜
    在新四軍七個師中,有一個師陣容非常強大,師長黃克誠是大將,兩位副師長劉震和洪學智都是上將。為什麼呢?第三師是由原來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南下改編而成的,當然強大了。第三師共下轄四個旅,這四位旅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呢?
  • 國民黨五大精銳中實力最雄厚的18軍 氣勢洶洶地直撲山東解放區
    在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第18軍成立時間最早、軍史最長、實力最為雄厚,在國民黨部隊中有許多師、旅建制都是從18軍中走出來,因此也被稱為「種子軍」。第18軍作為陳誠的發家之本,派生出了54軍、79軍,還延伸到了新1軍、新6軍建制內,因此形成了國民黨軍內屬於陳誠的「土木系」,其中的「木」便是指的18軍,「土」則是第18軍骨幹的第11師。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透視
    紅軍宣傳工作的主要內容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主要包括對紅軍宣傳、對群眾的宣傳、對敵宣傳三個部分。  對沿途各族群眾的宣傳,主要是向長徵沿線各族群眾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喚起民眾,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敵人的反動宣傳中解脫出來。
  • 解放時期的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是指哪四個軍
    抗戰結束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當時全國主要戰場分為東北戰場,華東戰場,中原戰場,西北戰場,華北戰場。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東北戰場,中原戰場還有華東戰場,這三個戰場都是當時雙方交戰的主戰場,為此,蔣介石投入的兵力也是最多的,同時也是最能打的。就比於中原戰場上與華東戰場上,國軍當時不僅投入的人數多,而且大多都是精銳部隊。
  • 最年輕的開國將軍:韓戰中打得騎五團潰不成軍,如今依然健在
    他黃埔軍校畢業,雖然是十位大將最後一位,但是他的資歷和貢獻在解放軍將領中屈指可數;最年輕的開國上將是蕭華,授銜時年僅39歲,曾是著名的紅小鬼;最年輕的開國中將是謝有法,授銜時38歲;授銜時最年輕的開國少將是吳忠,時年34歲。然而就開國將軍而言,最年輕的開國將軍是王扶之,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比吳忠小2歲。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魏源所著的《海國圖志》中,師夷長技以制夷為近代統治者所用,旨在在軍事上學習西方,以保衛自家國土。不過,以夷制夷的概念還未提出時,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華夏兒女早已深諳其理,並身體力行,在文化與商業方面將其運用地淋漓盡致。舉個例子,我們有令人自豪的母語。
  • 一座老祠堂牆上至今保留有紅軍老標語,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
    方窪村口有座閔氏祠堂,這裡曾是紅二十五軍司令部。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重新組建紅二十五軍。1933年7月,紅二十五軍司令部遷此。至今,司令部舊址西山牆上還保留著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同志當時親筆書寫的「為保障秋收秋耕,堅決擴大紅二十五軍,打破敵人的新進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國工農群眾的一條出路」標語。
  • 長徵中最精銳的團,紅軍幹部團是啥級別?主要領導人都是誰?
    而學校也跟隨紅軍主力部隊長徵,工農紅軍學校建制編入了幹部團。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護衛黨中央和軍委機關,為部隊儲備、培訓和輸送幹部,必要時需要參加戰鬥等。 幹部團下轄3個步兵營,一個特科營,一個上級幹部隊,約1480人,長徵路上,幹部團不僅是培訓和儲備幹部,而且是一支重要的戰鬥部隊,受軍委領導。
  • 唐帝國三大精銳之師:陌刀兵力挽狂瀾,日本深恐唐軍水師進攻本土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輝煌的時代,這個鼎盛的王朝有著一支強大的帝國軍隊作為後盾,邊疆戰爭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浩瀚古代史上也屬罕見。而李世民更是以武立國,算是一個武皇帝,因此大唐軍隊歷史上也很有血性,悍不畏死,他們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 硬生生打出來的部隊,這個軍硬扛日軍師團,一個師僅剩500人
    1937年9月1日,國名革命軍事委員會下令,51師與58師合併為74軍,軍長俞濟時,這是後來五大主力之一的74軍發家的前身,58師是屬於調整師,源於其師長俞濟時是黃埔一期畢業,又深得蔣介石信任,而58師師長為王耀武,該部原先是有補充部隊發展而來,在王耀武手中調教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在淞滬會戰爆發以後,兩個師都調往抗日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