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戰將》第10集,有這麼一段對話,主人公是時任紅十五軍團第81師師長的賀晉年和時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第232團團長的韓先楚。賀晉年當時對韓先楚說:「你韓先楚的232團那是兵強馬壯,每個班配一挺捷克式輕機槍,營還有馬克沁重機槍排,在陸續到達陝北的紅軍中,堪稱是一支精銳之師啊!」然後韓先楚連連表示:「我說師長,你可不能再打我機槍的主意啊(韓先楚曾送給賀晉年四門迫擊炮換一個俘虜),我那些家底是同志們拿命換來的啊。」從對話可以看出韓先楚的232團裝備精良,如果按照一個連3排制,一個排3班制,那就是說一個連就裝備了9挺輕機槍,這種火力密度完全可以媲美國民黨中央軍。而在當時紅軍中擁有這種火力密度的部隊那也僅僅是赫赫有名的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是一支極具傳奇色彩的英雄部隊,這支部隊又被稱作「娃娃軍」,幹部戰士主要由紅軍家屬和烈士子弟組成,年齡大致都在13到20歲左右。戰場上,紅二十五軍很好地繼承了紅四方面軍「狠、硬、快、猛、活」的戰鬥作風,往往幹部都和普通戰士一樣帶頭衝鋒,因此戰鬥力極為強悍。
在萬裡長徵路上,紅二十五軍孤軍作戰,突破敵人重重封鎖,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打得國民黨軍一聽到「徐老虎」這三個字都望風而逃。同時,紅二十五軍的長徵也創造了一個奇蹟,他們是唯一一支經歷長徵部隊人數不降反增的部隊(長徵出發時2900多人,到達陝北時候增加到3400多人),並且,在途中,他們還建立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新中國成立後,一共有97位被授予將軍軍銜的開國將領出身於紅二十五軍,真可謂是將星雲集。
下文簡單介紹一下紅二十五軍的發展歷程及歷任主要將領
1931年10月,紅二十五軍在安徽金寨麻埠成立,轄73師(74師、75師另行組建)紅73師(以紅12師師部和第34團為基礎,另調紅10師第28團和紅11師第31團改編為紅二十五軍第73師)
軍長:曠繼勳,後(蔡申熙)
(貴州思南縣人,蓬溪起義領導人之一。歷任洪湖紅六軍軍長、鄂豫皖紅四軍軍長、紅二十五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通江洪口場被張國燾秘密殺害,年僅36歲)
政委:王平章
(湖北省漢川縣人,曾任紅二十五軍政委、紅二十八軍政委,1933年3月28日在銀沙畈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
紅73師師長:劉英
(山東濰坊人,紅軍名將,曾入蘇聯基輔紅軍軍官學校、維斯特拉高級軍官學校學習。後歷任鄂豫皖紅軍四個師的師長,1932年11月在武漢遭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年僅30歲)
紅73師政委:吳煥先
(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鄂豫皖蘇區和紅軍創建人之一,紅二十五軍的主要締造者,被稱為紅二十五軍「軍魂」,曾任紅二十五軍第73師政委、紅二十五軍軍長、政委,1935年在甘肅涇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作戰犧牲,年僅28歲)
紅二十五軍3個師編制組建完成,下轄第73師、74師、75師,全軍共12000餘人。1932年1月中旬,以紅四軍第11師第31團和五星縣獨立團一部為基礎組成紅二十五第75師。
師長:廖榮坤
(湖北麻城人。曾任紅二十五軍第75師師長、紅二十八軍軍長、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兼73師師長。1933年5月,在「肅反」中被錯殺於黃安(今紅安)縣龍王山,年僅30歲)
政委:戴克敏
(湖北省紅安縣人,曾領導黃麻起義,是鄂豫皖紅軍和根據地主要創建人之一。1932年在肅反中犧牲)
下轄第223團、224團、225團3個團
1932年5月中旬,以地方武裝的獨立第3師為基礎,組成紅二十五軍第74師。
師長:汪明國
(湖北紅安人,歷任紅四方面軍獨立第3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74師師長、第八路遊擊師師長。1933年秋在鄂東北地區「肅反」中犧牲)
政委:戴季英
(湖北紅安人,黃麻起義領導人,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共開封市委書記,後被開除黨籍。1997年11月29日在鄭州病逝。)
副師長:張成功
下轄第220團、221團、222團3個團
1932年10月,紅二十五軍第73師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第74師和第75師第225團因戰鬥減員嚴重撤銷建制,紅二十五軍僅剩下了建制不全的第75師。11月30日,奉命留守的紅二十五軍第75師和紅二十七軍(1932年11月底,紅二十七軍部隊分別編入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一部編成新的紅二十五軍。
軍長:吳煥先
政委:王平章
全軍下轄第74師、75兩個師和兩個特務營,總兵力約7000餘人
第74師(下轄220團、221團、222團)
師長:徐海東
(湖北省大悟縣新城鎮人,開國大將,36位軍事家之一)
政委:戴季英
第75師(下轄223團、224團)
師長:周希遠,後(姚家芳)
政委:高敬亭
(河南省新縣城郊董店人,曾任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二十八軍政委,在大別山堅持了三年堅苦卓絕的遊擊戰爭。1939年6月24日在安徽肥東青龍廠被錯誤處決)
1933年4月初,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政委王平章)在麻城縣北部的大畈地區會合,兩軍於4月8日合編為新的紅二十五軍。
軍長:吳煥先
政委:戴季英
副軍長:廖榮坤
下轄第73師、74師、75師3個師
第73師(下轄217團、219團)
師長:廖榮坤(兼任)
政委:王少卿
第74師(下轄220團、222團)
師長:徐海東
政委:戴季英(兼任)
75師(下轄223團、224團、225團)
師長:姚家芳
(湖北英山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生。曾任紅四軍第10師第28團團長、獨立第二師副師長、紅二十五軍第74、75師師長。1933年9月27日在肅反中犧牲)
政委:高敬亭
1933年7月中旬,紅二十五軍攻打七裡坪失敗,減員嚴重,部隊進行了整編、補充,撤消第73師番號,保留第74、75師2個師。
軍長:吳煥先
政委:戴季英
副軍長:徐海東
下轄第74師、75師2個師
第74師(下轄220團、221團、222團)
師長:徐海東
政委:周化賢
第75師(下轄223團、224團、225團)
師長:姚家芳
政委:高敬亭
1933年9月間,紅二十五軍在演麻公路遭敵包圍,二十五軍被分割。第75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圍到鄂東仍保留二十五軍番號,第74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1934年4月16日,紅二十五軍和新組建的紅二十八軍(軍長徐海東、政委郭述申)在商城縣東南部的豹子巖會師,兩軍於4月17日合編為紅二十五軍,全軍約3000餘人。
軍長:徐海東
政委:吳煥先
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湖北省孝感縣城關鎮人,曾任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紅十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未授銜)
全軍下轄第74師、75師2個師
第74師(下轄1營、2營、3營)
師長:梁從學
(安徽省六安縣人,開國中將)
開國中將梁從學(1903~1973)
政委:姚志修
(安徽霍邱人,1934年11月在作戰中犧牲)
第75師(下轄223團、224團)
師長:丁少卿
政委:高敬亭
1934年6月,中共中央派程子華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工作。不久,紅二十五軍進行整編,撤銷師一級編制,軍直轄4個團(223團、224團、225團、手槍團)
軍長:程子華
(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人,建國後未授銜)
政委:吳煥先
副軍長:徐海東
參謀長:戴季英
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湖北省紅安縣人,鄂豫皖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人稱「位老」,建國後未授銜)
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
參謀主任:薛雲階
醫院院長:錢信忠
(江蘇省寶山縣人,開國少將)
經理處處長:吳維儒
(河南省新縣人,1935年在肅反中犧牲)
第223團
團長:張忠發
(1935年8月在甘肅隆德犧牲)
繼任團長:張紹東
(湖北紅安人,1938年叛變投靠國民黨,結局不詳)
政委: 趙凌波
(四川瀘縣人,1941年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後叛變投敵)
政治處主任:陳先瑞
(安徽省金寨縣人,開國中將)
第1營營長:吳金貴
(1935年8月在甘肅涇川犧牲)
第2營營長:方慶元
(湖北黃安人,1935年1月24日在陝南佛雲山犧牲)
第3營營長:夏先國
(1934年在陝西犧牲)
第224團
團長: 葉光宏
(1934年12月10日在作戰中犧牲)
繼任團長:廖家付
(安徽金寨人,1935年9月在隴東地區作戰犧牲)
政治處主任: 郭述申
第225團
團長: 方炳仁(安徽英山人,1935年9月4日在作戰中犧牲)
繼任團長:周益華
(1935年在陝西犧牲)
繼任團長:李發春
(1935年9月在甘肅合水板橋戰役中犧牲)
張震東
(張震東,安徽六安人,開國少將)
政委: 張明先
營長:方躍南
(1935年9月4日在甘肅合水板橋作戰中犧牲)
副營長: 肖光宇
(安徽金寨人,1935年2月1日在陝西犧牲)
2營支部書記: 石國桂
(1935年4月在陝西藍田九間房作戰犧牲)
營教導員: 傅競志
(1935年9月4日在甘肅合水作戰犧牲)
手槍團
團長: 杜本潤(河南新縣人,1935年在陝南被錯殺)
政委: 宋國興(1935年在陝南犧牲)
1934年12月11日,紅二十五軍於丹鳳縣蔡川進行整編,撤消224團編制,軍直轄三個團(223團、225團、手槍團)1935年9月7日,鄂豫陝省委在甘肅華池縣豹子川召開會議,決定徐海東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接替吳煥先(1935年8月21日犧牲)出任軍政治委員。
1935年9月16日,紅二十五軍與陝北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在陝北延川縣永坪鎮勝利會師,三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紅二十五軍番號撤銷。11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紅十五軍團劃歸紅一方面軍建制。
從紅二十五軍走出的開國將軍(97名)
大將(1人):徐海東
上將(2人):韓先楚、劉震
中將(6人):李耀、張天雲、張池明、陳先瑞、林維先、梁從學
少將(88人):劉華清(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等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