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中紅軍到底走了有多遠?並不止二萬五千裡

2020-12-14 中國網文化

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將士,為保存有生力量,實現北上抗日,陸續離開原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縱橫十幾省,跨越滔滔急流,徵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上百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前進至陝甘寧地區,實現了紅軍主力大會師。漫漫長徵路,氣吞山河,可歌可泣。這場驚心動魄的遠徵,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是中華民族的永恆記憶,永遠流淌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敵我力量懸殊、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紅軍的長徵路究竟有多長?兩萬五千裡長徵是哪支部隊的行軍裡程?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三組數據。

一、紅一方面軍中走得最遠的部隊的長徵路是二萬五千裡

紅一方面軍,也就是中央紅軍,長徵時間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經過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翻越20多座大山,主要有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岷山、六盤山及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又稱亞克夏山、馬塘梁子)、倉德山(又稱昌德山、昌徳梁子)、打古山(又稱拖羅崗、施羅山、塔魯崗)等5座雪山;渡過22條河流,主要有雩都河、湘江、烏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白龍江、臘子河、渭河等。

紅一方面軍到陝北後,對長徵裡程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走得最遠的部隊的裡程是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長徵二萬五千裡的數字首次對外公布,是在1935年11月13日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宣言》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為了直接領導與組織反日的民族革命戰爭,於1934年10月開始了北上的遠徵,「經過二萬五千餘裡的長徵,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後來,美國記者斯諾把紅一方面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寫入《紅星照耀中國》(即中譯本《西行漫記》),在海內外廣為傳播。

為進一步澄清「二萬五千裡」質疑,中央黨史研究室曾組織查閱史料進行推算論證,並委託測繪部門測量計算過,確定是一個可信數字。

二、四路紅軍的長徵路總共約六萬五千裡

紅軍長徵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四路紅軍」即紅一方面軍,紅二、六軍團(後編為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徵。四路紅軍的行軍路都叫長徵路。那麼,另外其他三路紅軍的長徵裡程是多少呢?

紅二方面軍,長徵時間是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經過湖南、湖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9省,翻越的高山主要有烏蒙山、六盤山和玉龍雪山、雅哈雪山、大雪山、小雪山、茨布臘山、扎拉牙卡山、藏把拉雪山、東隆山、米拉山等雪山;渡過的河流主要有澧水、沅水、資水、巫水、清水江、鴨池江、普渡河、金沙江、渭河等。紅二方面的長徵路有「二萬餘裡」「近兩萬裡」「8000餘公裡」的說法,經軍史專家根據有關史料包括紅軍將士的回憶錄綜合分析後,確定紅二方面軍的長徵路是「近兩萬裡」。

紅四方面軍,長徵時間是1935年3月至1936年10月,經過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翻越的高山主要有伏泉山、千佛山、巴羅山、皇宮山、大坪山和虹橋山、鷓鴣山、夢筆山、長板山、倉德山、打古山、夾金山、格達梁子、黨嶺山、折多山、羅鍋梁子、剪子灣山、卡子拉山(喜委拉卡山)等雪山,因為張國燾南下方針的錯誤,導致四方面軍南下又北上,有的雪山翻越兩次,渡過的河流主要有嘉陵江、涪江、岷江、大金川、青衣江等,紅四方面軍的長徵路有「近一萬裡」「一萬餘裡」的說法,根據軍史專家綜合分析有關史料和紅軍將士回憶錄,確定紅四方面軍長徵裡程是「一萬餘裡」。

紅二十五軍,長徵時間是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經過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翻越的高山主要有桐柏山、伏牛山、秦嶺等,渡過的河流主要有渭河、涇河、汭河、葫蘆河等,紅二十五軍的長徵路有「9000裡」說法,經軍史專家分析有關史料和紅軍將士回憶錄,確定紅二十五軍的長徵裡程是「近萬裡」。

如果將四路紅軍長徵裡程加起來,整個紅軍的長徵路總共有「約六萬五千裡」。

三、紅軍長徵中部分部隊的長徵路長達三四萬裡

歷史事實是,長徵中每路紅軍的不同部隊,因為承擔不同的任務,在長徵中所走的路也不同。

對於紅一方面軍部分紅軍戰士的長徵裡程,採訪過許多紅軍將士的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說:紅軍自己說到長徵時,「一般都叫『二萬五千裡』,從福建的最遠的地方開始,一直到遙遠的陝西西北部道路的盡頭為止,其間迂迴曲折,進進退退,因此好些部分的長徵戰士所走過的路程肯定有那麼長,甚至比這更長。」對此,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索爾茲伯裡訪問的紅一方面軍老紅軍、醫生戴正啟,也作了有力證明。戴正啟說像他這樣的普通戰士,長徵中走的路要比地圖上標出的紅軍在一年中從江西走到陝北的二萬五千裡多得多。他們常常一口氣走80裡到160裡,忽上忽下,忽前忽後,走的完全不是直線。還說許多衛生員為了照料傷病員和垂危病人,三次甚至四次越過大雪山。對許多人來說,徵途長達三萬至四萬裡。

有紅軍將士在回憶錄中也反映,紅軍作戰部隊行軍路線更加複雜,經常奔襲、迂迴,從事偵查、籌糧、群眾工作等,他們所走的路往往是機關、後勤部隊的幾倍。如,根據曾任紅九軍團司令部參謀處測繪員、譯電員的林偉將軍的長徵日記計算,他的長徵行程達三萬一千餘裡。

歷史不可能被改變,更不可能被複製。2003年兩個英國人馬普安和李愛德以自己的方式「重走長徵路」後,就著文說紅一方面軍的「長徵兩萬五千裡」只是「中共宣傳的一個約數」,「『長徵』其實不到官方宣傳的2/3,大約為3700英裡(約6000公裡)」。他們的這一說法一時被廣為轉載,造成不小影響。這個說法是完全靠不住的。根據新世紀後走過很多長徵路的黨史專家、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介紹:「現在一般走的長徵路不完全是當年紅軍所走的路線。原來有的路早已不存在了,過去走過的大路也大多拉直了。現在修了公路,開闢了許多新道,裡程縮短了,時間大為減少。因此,根據目前的走法來計算裡程,絕不是當年走的實際裡程。這只能是人們今天走的簡化了的長徵的裡程。」可見,馬普安和李愛德走的路也僅僅是在現代化的條件下,自己走的所謂「長徵路」,他們所計算的裡程與紅一方面軍長徵的裡程沒有可比性。

事實充分證明,作為歷史地理中的紅軍長徵路,紅軍在槍林彈雨、戰火紛飛、雪山草地中用生命走過的漫漫長徵路是無法否定、不容改變的。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紅軍長徵隊伍中,到底有多少女紅軍?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裡長徵的勝利結束。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後來,中共中央把紅軍寫進了文件中,各地部隊開始使用紅軍的武裝稱號。1928年5月25日下發的軍事工作大綱裡,宣布了一則消息,決定採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中的內容,認為建立紅軍迫在眉睫,不必有大型的起義鋪路,只要能有自己的割據地區,就可以把創建紅軍提上日程。
  • 山西美術聯考,一堂難得的思政課,重走二萬五千裡長徵路
    山西聯考色彩題目最敬佩服的還是山西省的美術聯考,它不僅華為是一場聯考,更重要的是給藝考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課,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二萬五千裡長徵路的艱難歷程,不由得想起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七律·長徵作者: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 參加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的部隊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負責同志
    中央紅軍先後在黎川、廣昌之戰中失利,不僅在兵員上損失很大,而且傷失靈活機動殲敵的機會,繼續大打陣地戰,同敵人拼消耗,只會使紅軍更加被動,根據地和紅軍都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考驗。黨中央和中革軍委被迫做出長徵的決定。指定項英、陳毅等同志率領三萬紅軍留在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掩護主力突圍。
  • 會寧:紅軍長徵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上午10時許,甘肅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李沛文,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張建榮、石玉亭、張富奎、李玉政、李榮珍等緩步步入紅軍會寧會師舊址。「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了。這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和裡程碑。這是會師紀念塔,共有11層,寓意紅軍長徵時途經11個省、自治區。塔正面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是鄧小平親筆所題。」
  • 《紅軍部隊新長徵》:光輝的勝利,永恆的血脈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4周年。86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進行的萬裡長徵,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蹟,譜寫了中國革命事業的壯麗史詩,在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1934年10月,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造成的被動形勢和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被迫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8.6萬餘人分別自瑞金、於都地區出發,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長徵。
  • 長徵中,有紅一師的「大渡河17勇士」與紅二師「瀘定橋22勇士」!
    長徵路上,比較艱難、關鍵、聞名的戰鬥有兩個,一個是紅一師紅一團的「強渡大渡河」,共17勇士,指揮員是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曾任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後任總參謀長。一個是紅二師紅四團的「飛奪瀘定橋」,共22人,指揮員是紅四團政委楊成武,曾任解放軍20兵團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紅一師和紅二師都是紅一軍團的兩支鐵軍,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後分別是解放軍193師和127師。
  • 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徵:浴血關山戰猶酣
    原標題: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徵:浴血關山戰猶酣   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寧夏將臺堡會師,標誌著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結束。在勝利會師的紅軍三大主力中,有這樣一支部隊:一年前從桑植出發時有1.7萬餘人,長徵途中犧牲1萬餘人,但到達陝甘時仍有1萬多人,是紅軍長徵部隊中擴紅最多、損失比例最小的部隊。
  • 王新蘭:9歲當紅軍11歲走長徵,和肖華婚後46年相濡以沫
    而說到抗日戰爭,不得不提起紅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之路,儘管在那個物資匱乏、條件艱苦的環境裡,我們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仍舊是小米加步槍,走完了這兩萬五千裡。在這些紅軍戰士中,有一個小戰士最為特別,她不僅是個女紅軍,而且年紀還是最小的,僅有9歲。這個勇敢的女紅軍戰士就是肖華的妻子——王新蘭。
  •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紅軍損失5萬餘人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雖然達到了突圍的目的,但是損失了近6萬名紅軍,在長徵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一)1934年11月中旬,紅軍在湖南郴縣、宜章間突破了敵人第三道封鎖線。(二)然而,在湘江戰役中,「左」傾領導者一度如盲人騎瞎馬,其錯誤指揮使紅軍付出慘重的代價。對紅軍來說幾乎是一場滅頂之災。
  • 長徵路上最小的女紅軍,出生19天開始長徵,96年被授少將軍銜!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由於一系列的原因,我國展開了一場長達兩萬五千裡的鐵血徵程。在這一徵途中,紅軍與敵人展開了四百餘場戰鬥,攻陷了700多座縣城,途徑十四個省份,跨越了十八座大山,歷時長達兩年,最終完成了這場人類歷史上的奇蹟——長徵。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透視
    陳雲在向共產國際作的《關於紅軍長徵和遵義會議情況的報告》中指出,紅軍上至領導下至普通戰士都參與到標語宣傳工作當中,每一個紅軍戰士都隨身帶有一截粉筆,他每天至少要在走過的地方寫三條標語。宣傳內容全面,包括宣傳黨和紅軍的主張、宗旨;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宣傳黨的抗日救亡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傳紅軍的內部團結等。  宣傳工作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紅軍長徵中宣傳形式多樣,有文字的標語、口號、布告,有形象的漫畫,也有口頭語言的詩歌、戲劇等。
  • 六年級上冊語文同步課時特訓第二單元《5七律·長徵》答案參考
    只等閒 騰細浪 走泥丸雲崖暖 鐵索寒 盡開顏二、給下列字中加點的字選擇合適的解釋。喜悅 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艱難歷程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 紅軍長徵依靠人民書寫英雄史詩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鬥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長徵中,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對強大的敵人,紅軍與各族人民群眾在血與火的戰鬥中,充分互動、相互信任,創造了人間奇蹟,書寫了英雄史詩。
  • 拜謁班瑪紅軍溝
    遊客在瞻仰紅軍亭。青山環抱的紅軍墓。九月,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跟著朋友們有幸參觀了班瑪紅軍溝紀念館,重溫二萬五千裡長徵的故事,感慨頗多。班瑪紅軍溝紀念館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於2017年8月正式揭牌開館。紅軍溝原來叫子木達溝。1936年7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約2.5萬餘人進入青海,在班瑪地區休整,積極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政治主張和革命道理。根據有關史料記載,當年紅軍長徵經過青海是為了在北上抗日的途中積蓄力量、解決給養困難。
  • 長徵草鞋的前世今生
    在一些紅軍長徵紀念館的陳列室內,草鞋是最常見的文物之一。對於長徵這段歷史,總有人發問,紅軍到底有多難,有多了不起,長徵精神的內涵和本質體現在哪裡,為何能砥礪後輩前行?其實,看看這些草鞋,就可以找到答案。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長徵有關考點
    本篇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長徵有關考點」。   長徵背景   1930年底開始國民黨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進行了四次軍事「圍剿」,結果都被紅軍粉碎,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紅軍沒有能突圍,反而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 將臺堡:紅軍長徵最後會師地
    【專題】「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勝利會師,這是紅軍長徵史上最後一次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徵的勝利結束
  • 101歲紅軍老戰士韓彬逝世,長徵路上多次與死神擦肩
    1932年,紅軍來到四川省蒼溪縣五龍區茶店鄉池魚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第二年,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四團來到距離韓彬池魚村的家只有20多公裡的內古山駐紮。紅軍一來,給韓彬家分了地,還有一頭牛。這讓全家高興極了,「從此我就認為共產黨好,紅軍好。紅軍打土豪,分田地,讓我們窮人有飯吃。」那時起,韓彬決心跟紅軍走,跟著共產黨幹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