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路上,比較艱難、關鍵、聞名的戰鬥有兩個,一個是紅一師紅一團的「強渡大渡河」,共17勇士,指揮員是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曾任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後任總參謀長。
一個是紅二師紅四團的「飛奪瀘定橋」,共22人,指揮員是紅四團政委楊成武,曾任解放軍20兵團司令員、代總參謀長。
紅一師和紅二師都是紅一軍團的兩支鐵軍,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後分別是解放軍193師和127師。
"紅一師"是毛澤東1933年6月在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親手創建,並從井岡山上走出來的英雄部隊。
原第65集團軍"紅一師"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戰爭年代曾孕育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壯士"等一批英模典型。
"紅一師"最著名的一戰,是1935年5月強渡大渡河。當時"紅一師"一團團長楊得志率一營冒雨趕到大渡河安順場,由17名官兵組成渡河敢死隊,分兩次乘船渡河,佔領對岸,為紅軍贏得了主動權。
指揮17勇士的,是紅一團一營長孫繼先,山東曹縣人,後任22軍軍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長徵中的紅二師更是披荊斬棘,在大渡河上的戰鬥,與紅一師齊名的戰鬥就是「飛奪瀘定橋」!
1933年6月,紅1軍團整編,以原紅4軍第10、第11師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第64師合編為紅1軍團第2師。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2師為中央紅軍的前衛師之一,全師4922人,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的率領下進行二萬五千裡長徵。
長徵中,紅2師率先渡過湘江、進佔黎平、強渡烏江、進佔遵義和婁山關、飛奪瀘定橋,場場戰鬥,都是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的關鍵之戰。
由此說,紅二師是紅一軍團的開路先鋒。飛奪瀘定橋的是紅二師的第四團,攻克臘子口的還是紅二師的第四團,首奪遵義城的是紅二師的第六團。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
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紅一師的配合下,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時紅四團團長為耿飈,率隊攻打瀘定橋的是政委楊成武。
之後,紅一團團長楊得志升任紅二師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