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中,有紅一師的「大渡河17勇士」與紅二師「瀘定橋22勇士」!

2020-12-22 激情回聲

長徵路上,比較艱難、關鍵、聞名的戰鬥有兩個,一個是紅一師紅一團的「強渡大渡河」,共17勇士,指揮員是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曾任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後任總參謀長。

一個是紅二師紅四團的「飛奪瀘定橋」,共22人,指揮員是紅四團政委楊成武,曾任解放軍20兵團司令員、代總參謀長。

紅一師和紅二師都是紅一軍團的兩支鐵軍,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後分別是解放軍193師和127師。

"紅一師"是毛澤東1933年6月在江西省永豐縣藤田鎮親手創建,並從井岡山上走出來的英雄部隊。

原第65集團軍"紅一師"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戰爭年代曾孕育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壯士"等一批英模典型。

"紅一師"最著名的一戰,是1935年5月強渡大渡河。當時"紅一師"一團團長楊得志率一營冒雨趕到大渡河安順場,由17名官兵組成渡河敢死隊,分兩次乘船渡河,佔領對岸,為紅軍贏得了主動權。

指揮17勇士的,是紅一團一營長孫繼先,山東曹縣人,後任22軍軍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長徵中的紅二師更是披荊斬棘,在大渡河上的戰鬥,與紅一師齊名的戰鬥就是「飛奪瀘定橋」!

1933年6月,紅1軍團整編,以原紅4軍第10、第11師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第64師合編為紅1軍團第2師。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2師為中央紅軍的前衛師之一,全師4922人,在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的率領下進行二萬五千裡長徵。

長徵中,紅2師率先渡過湘江、進佔黎平、強渡烏江、進佔遵義和婁山關、飛奪瀘定橋,場場戰鬥,都是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的關鍵之戰。

由此說,紅二師是紅一軍團的開路先鋒。飛奪瀘定橋的是紅二師的第四團,攻克臘子口的還是紅二師的第四團,首奪遵義城的是紅二師的第六團。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

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紅一師的配合下,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時紅四團團長為耿飈,率隊攻打瀘定橋的是政委楊成武。

之後,紅一團團長楊得志升任紅二師師長。

相關焦點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背後的故事
    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這一場戰役,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徵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不朽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讚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徵時經過了瀘定橋。
  • 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大多數都犧牲了,甚至大部分都沒有留下姓名。建國後,經過多方查證,只確認了八位勇士的名字,除了突擊隊長廖大珠,還有王海雲、李友林、趙長發、雲貴川、楊田銘、劉金山和劉梓華。記住這些光榮的名字吧,沒有他們的犧牲,哪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呢?但是由於時代所限,飛奪瀘定橋一事有很多記載上的爭議。
  • 紅軍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都是誰?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是長徵途中險象環生、柳暗花明、極其光輝絢爛的一筆,當年參與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其中有4位壯烈犧牲,其餘18位回到了自己的部隊。由於持續的急行軍以及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戰鬥,飛奪瀘定橋的戰報在戰火中丟失,倖存的18人也在以後的戰鬥中有的犧牲了,多重的原因導致勇士的姓名遲遲沒有被公布,成了歷史的遺憾。
  • 讓英雄不再無名 他耗時半生苦尋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
    85年前,在前有大渡河 天險、後有國民黨追兵的危急時刻,22位勇士臨危受命組成突擊隊,冒著迎面射來的彈雨,以強攻手段飛奪瀘定橋,打通了紅軍北上的道路。對於紅軍在瀘定橋的勝利,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道:「也許還因為敵軍中沒有人願意為了一座橋而丟掉性命。」奪橋一役,4名勇士犧牲,18人被授予「飛奪瀘定橋勇士」。但奪橋成功後,他們就各自歸隊了。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為何僅5根紀念柱有名字?犧牲幾人?結局如何
    《紅軍長徵·文獻》中記載了當年勝利的匯報:我四團於今晨六時趕到瀘定橋附近,於十七時攻佔瀘定橋,敵向天全退去,餘另告。紅軍部隊成功甩開了圍追之敵,繼續北上抗日,為新中國的成立而浴血奮戰。紀念館內莊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這又是為何呢?
  • 1935年5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
    紅軍掩護強渡大渡河陣地設在安順場東北臨河一帶。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時的指揮所——位於安順場東面臨河的一座石砌碉樓內。渡河先遣隊司令劉伯承、先遣隊政委聶榮臻親臨指揮所指揮戰鬥。直接參與指揮這場戰鬥的指揮官有: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渡河先遣隊司令劉伯承,中央軍委參謀長、先遣隊政治委員聶榮臻,紅一師師長李聚奎,紅一師第一團團長楊得志,紅一師第一團政委黎林,紅一師第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
  • 長徵途中,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紅一營都是誰擔任軍事主官
    然而誰也不知,這一次轉移,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行軍,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軍能夠順利從江西到達陝北,除了領導有方外,剩下的就是每一位紅軍將士,在長徵途中與敵人進行了生死決鬥。尤其是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團,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在長徵途中一直擔任開路先鋒任務,掃清障礙,保證紅軍主力順利通行。
  • 紅軍師長降為團長後,指揮所部百戰百勝,成為長徵中的開路先鋒
    進入中央蘇區後,先後擔任過師長、師政委,成長為紅軍中的一位高級將領。在中央蘇區的歷次反圍剿戰鬥中,王開湘表現不俗,被調入紅一軍團擔任紅一師政委,是一位有著無限前途的名將。湘江戰役中,擔任斷後任務的獨立第22師損失慘重,已經無法勝任一個師的建制了,於是剩餘的戰士們編入紅九軍團其餘部隊,而師政委王開湘,則在遵義會議後被調入紅二師第四團擔任團長的職務。從師長、師政委做到團長,此時的王開湘可以說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了。
  • 從大渡河到夾金山 追尋紅軍在雅安的足跡
    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為右縱隊,歸聶榮臻、劉伯承指揮,循大渡河右岸,林彪率紅一軍團軍團部及二師主力及五軍團為左縱隊,循大渡河左岸,均向瀘定橋急進,協同襲取瀘定橋。   1935年5月24日晚,紅一方面軍長徵抵達大渡河南岸安順場。安順場地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河谷,無迴旋餘地。紅一軍團襲佔安順場渡口,殲敵兩個連,繳獲渡船1隻,控制南岸渡口。
  • 他是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又憑一己之力拯救了紅軍,名字遺落長河
    美國人斯諾把長徵譽為「一次史詩般的遠徵」。閱讀紅軍長徵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奪取託起了新中國那13根鐵鏈瀘定橋戰鬥中,22名紅軍勇士只有12名留下了他們的名字。其中有位勇士的名字叫「雲貴川」,這當然不是一個確切的真實名字,只是證明他是這個地域塊的人,真實的名字已經淹沒在歷史大河中,已經無法考證。
  • 22勇士飛奪瀘定橋,3人犧牲,僅有5人留下姓名,大部分無名可考
    索橋空懸於距河面約二三十米的高空中,隨風搖擺不定,之下赤流滾滾,耳畔狂風怒吼,險象環生。 紅四團仍舊摸著黑冒雨前進,終於在規定時間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甩在後面。 29日,農曆四月二十七。下午1時,紅四團吹響了奪取瀘定橋戰鬥的號角。沒有選擇,只有迎著槍林彈雨衝過13根寒光凜凜的鐵索。萬丈深淵之間,僅憑几根鐵索就想突擊到河對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至少川軍是這麼想的。因此,他們一邊向紅軍射擊,一邊不斷地高喊:"你們有種的就飛過來!"
  • 以長徵精神擁抱新時代
    ——編 者       重塑勇士之魂   電影《勇士》導演 寧海強   為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今年我執導拍攝了電影《勇士》,那童年記憶中的課文,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正是這部電影所要講的故事。
  • 22位勇士飛奪瀘定橋,他們分別是誰?1977年才找到第一位的資料
    在紅軍的長徵歷程中,湧現過五許許多多經典的戰役和戰鬥,這些戰鬥都以出其不意致勝,後來也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蹟。在這些奇蹟中,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一直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戰鬥,其中飛奪瀘定橋更是紅軍長徵史上絢爛的一筆,為紅軍戰士們奠定了英雄氣息。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當時國民黨的飛機撒下傳單,上面寫道:前有大渡河、後有金沙江,朱毛紅軍插翅難逃。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紅軍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將部隊一分為二,其中紅一師和幹部團等精銳從安順場渡口渡河,並在渡河之後,沿著大渡河左岸往北前進。
  • 《勇士》重磅將映 李東學勇者無畏引領最強兄弟團
    海報中勇士們在刀鋒上行走,在大渡河上奔襲,以李東學為首的勇士們的關鍵詞也隨之公開。很多網友看到海報後紛紛大呼期待:「最強組合!」    電影《勇士》以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史實為原型,硬漢集結,生動表現出紅軍戰士的勇士之魂和勇士之情。在最近曝光的個人版海報中,展現了每一位角色的人設關鍵。
  • 1951年廊坊軍區一副參謀長去世,20多年後才知:是飛奪瀘定橋勇士
    在共產黨的隊伍中,他更是不斷努力,奮力拼搏,先後擔任了副排長、參謀、團長和旅參謀長等職。1934年,擔任排長的劉梓華正式開始了長徵之旅。1935年,我軍遇到了洶湧的大渡河。而那時,後面還有窮追不捨的國民黨軍隊,為了不耽誤行軍路程,我軍決定選擇渡過大渡河的方案。1935年5月27日凌晨,準備妥當的紅四團向瀘定橋進發。
  • 長徵時紅4團3任團長,後來一位成副國級一位當村長一位犧牲被誤解
    當時,紅一軍團2師4團代號為「勇部」,接受上級的任務便是開路先鋒,作為全軍的前衛團率先渡過於都浮橋,然後向敵人設立在長徵路上的一道道封鎖線衝刺,在這種情況下,承擔前面開路的隊伍任務是最艱巨的,需要打垮擋在前面的敵人,奪取堅固的陣地,屢次和數倍於己的敵人血戰,在隨後的衝破敵人三道封鎖線,突破湘江、強渡烏江、大渡河、奪取瀘定橋、臘子口天險、山城堡等戰役中,都有紅4團將士們勇敢衝鋒陷陣的身影
  • 【免費搶票】《勇士》最後28個名額,每人送票2張
    對於我們80、90後的未成年小盆友都是滿滿的回憶,毛主席的《長徵》小編簡直倒背如流、慷慨激昂,哈哈哈「朗讀並背誦全文」是保保學生時代多年的噩夢。電影《勇士》主要講述紅軍長徵途中如何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20多個小時在大雨中連夜奔襲240裡,不僅要不斷的奔跑還要邊跑邊與敵軍作戰。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紅軍生死存亡一戰終於勝利
    那時候國民黨飛機上撒了傳單,上面寫著:前邊是大渡河,後邊是金沙江,朱毛紅軍在這裡插了翅膀。那樣的話,中央紅軍不會坐以待斃。部隊被分成兩半,紅一師和幹部團等精銳部隊從安順場渡口渡河,渡後沿大渡河左岸向北行進。與之相對的是以紅二師和五軍團為主體的大部隊,放棄了從安順場渡口渡河,直接沿大渡河右岸向北行進。分別沿大渡河兩岸向北行進的兩支部隊,最後在瀘定橋會師。
  • 300噸重的瀘定橋,當年是如何建的?
    在中國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也有座橋,橋下是湍急的河水,整座橋由13根鐵鏈支撐,橋長103米寬3米,313年前古人所建,這就是著名的瀘定橋。 在長達百米的跨河大橋中,300多年前的古人,用了12164個鐵環環環相扣,致使全橋鐵件重達40餘噸。 在現代高度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架設這些橋似乎並非有多難,但313年前的康熙年間,可非簡單之事。那時的大渡河水深比現在湍急,而橋的一頭連著山,地形複雜,難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