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廊坊軍區一副參謀長去世,20多年後才知:是飛奪瀘定橋勇士

2020-12-19 德馨憶史

引言

提起中國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在那段日子中,我國湧現出無數英勇無敵的戰士,也正是因為他們滿懷熱血,奮不顧身地與敵人進行廝殺,大家才有機會過上今天這般祥和的安寧日子。戰爭過後,我軍失去了很多優秀的將士。而活下來的將士也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戰績,而是默默地進行著自己的生活。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位人物,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革命烈士,他叫劉梓華。

正文

1912年,劉梓華在我國江西省袁州區出生。生於動蕩年代的他,在1928年便加入了農民赤衛隊的行列中。1929年,滿懷熱血的劉梓華又參加了遊擊隊的相關活動,並帶著一腔熱忱進入步兵學校進行學習。他希望自己能夠學到一些真本領,以此來保家衛國。1929年6月,劉梓華加入了紅軍的隊伍。憑藉著自己在部隊中的出色表現,他在1933年便成功地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在共產黨的隊伍中,他更是不斷努力,奮力拼搏,先後擔任了副排長、參謀、團長和旅參謀長等職。

1934年,擔任排長的劉梓華正式開始了長徵之旅。1935年,我軍遇到了洶湧的大渡河。而那時,後面還有窮追不捨的國民黨軍隊,為了不耽誤行軍路程,我軍決定選擇渡過大渡河的方案。1935年5月27日凌晨,準備妥當的紅四團向瀘定橋進發。在趕往瀘定橋的途中,他們收到軍令,必須在29日完成奪橋任務。當時他們距離目的地440華裡,為了按計劃完成任務,紅四團簡單地吃了一頓稀飯之後,便火速趕路。

劉梓華雖然身材矮小,當時並沒有落在他人後面,他與戰友一起接受狂風大雨的考驗,忍耐著饑寒交迫的痛苦。29日6時,趕到瀘定橋西岸的紅四團佔領了大渡河沿岸的陣地,但是奪下瀘定橋並非這麼簡單,這座橋並不像普通的橋梁一般,擁有堅實的橋墩,它憑藉13根鐵索連接兩岸,鐵索長80丈,寬8尺,以鐵環為扣。橋上原本有鋪設好的木板,但是這些木板早已經被敵軍毀壞,如今只剩13根鐵索支撐。為了讓其他隊伍快速通過大渡河,紅四團決定挑選22人組成梯隊。劉梓華主動要求充當突擊先鋒,領導應允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22人帶著衝鋒鎗和馬刀,裝著手榴彈,爬上了搖晃的鐵索。對岸的敵人一看我軍已經上橋,便開始了瘋狂射擊,企圖為我軍製造障礙。殘忍的敵人甚至還射擊鐵索,企圖讓我軍直接跌入洶湧的大渡河中。不過我軍西岸的火力也極具氣勢,很快便把敵人的射擊壓了下去。同時,敵人也對劉梓華等人的無畏衝擊感到十分震驚。在接近地方所在的橋頭時,城門突然失火,這也是敵人為了阻礙紅軍所設。不過大家依舊前進,後面的梯隊也依次趕來,將我軍的戰旗插到了東岸的橋頭上面。事後,我黨對第一梯隊的他們進行了嘉獎,並為他們頒發了獎章。

不過在建國之後,大家都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而記載長徵的資料也因戰亂丟失,所以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們便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了。戰爭結束後,組織希望劉梓華先將身體養好,不過劉梓華剛剛恢復,便強烈要求組織為其分配工作,於是組織便將他派到廊坊擔任軍分區的副參謀長。但是病魔並沒有放過這個勇敢的人。1951年4月,劉梓華因惡性淋巴腫瘤病世。在此之前,他已受過九次重傷,甚至被列為二等殘廢軍人。

1975年,我國為了找到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專門成立了調查小組。這個小組跑遍了半個中國,終於在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看到了劉梓華的照片,但是關於他的介紹只有簡單的飛奪瀘定橋勇士幾個字眼。小組無法確定劉梓華究竟是不是當年第一梯隊中的隊員,於是便聯繫了館中工作人員。但是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館內相關規定只能展出這些信息,不過同時也給了他們一個地址,稱那裡應該有他們想要的資料。於是小組來到了館內人員所給的地址,廊坊軍分區。1976年,瀘定縣向廊坊軍分區發送信函,想要得到更多關於劉梓華的資料。1977年,廊坊軍分區為其回信,證實劉梓華的確是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之一。當時距離劉梓華已經去世了20多年了,人們第一次得知這位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還有這樣英雄的身份。

結語

在廊坊工作的劉梓華並沒有張揚自己飛奪瀘定橋勇士的身份,這種低調與默默無聞工作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因為現代社會風氣過去浮躁,如果大家能夠學習到劉梓華這種精神,那麼就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參考文獻:《英雄人物事跡》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22勇士飛奪瀘定橋,3人犧牲,僅有5人留下姓名,大部分無名可考
    1935年5月25日,紅軍強渡大渡河成功後,因船隻少,只找到4條小船,其中3條還是破的。靠著幾條小船,要一兩個星期才能全部過去。毛澤東沒有忘記石達開的故事:延誤時機是他慘敗的原因之一。毛澤東發誓,決不讓紅軍遭到同一命運,決定改變原來計劃,奪取瀘定橋。
  • 讓英雄不再無名 他耗時半生苦尋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
    85年前,在前有大渡河 天險、後有國民黨追兵的危急時刻,22位勇士臨危受命組成突擊隊,冒著迎面射來的彈雨,以強攻手段飛奪瀘定橋,打通了紅軍北上的道路。對於紅軍在瀘定橋的勝利,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道:「也許還因為敵軍中沒有人願意為了一座橋而丟掉性命。」奪橋一役,4名勇士犧牲,18人被授予「飛奪瀘定橋勇士」。但奪橋成功後,他們就各自歸隊了。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背後的故事
    後來,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其中犧牲了四人,倖存18人。紅軍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軍事神話。
  • 四川瀘定:飛奪瀘定橋85周年 紅軍精神永流傳
    5月29日,是紅軍飛奪瀘定橋85周年紀念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紀委監委,依託飛奪瀘定橋,打造出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85年前的1935年5月29日,紅軍22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奪橋突擊隊,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視死如歸,最終飛奪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油畫85年後,在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紅軍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清正廉潔永葆本色、浩氣長存。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為何僅5根紀念柱有名字?犧牲幾人?結局如何
    飛奪瀘定橋,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場戰鬥,22名勇士臨危受命,自願加入突擊隊,沿著對岸國民黨反動派的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確保了紅軍大部隊的順利轉移。勝利後,四川省政府在瀘定縣城西南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內新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紀念館於2005年5月29日正式開館。紀念館內莊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這又是為何呢?
  • 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劉文輝:傻瓜才炸
    中國的建國之路充滿曲折,在抗日戰爭之前國共就開始打仗,後來為了驅趕外敵才選擇站在一起。誰知道剛趕走了日軍,蔣介石又想一黨專政獨吞勝利果實,於是共產黨被逼無奈再次和國民黨打了起來,最後共產黨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 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大多數都犧牲了,甚至大部分都沒有留下姓名。建國後,經過多方查證,只確認了八位勇士的名字,除了突擊隊長廖大珠,還有王海雲、李友林、趙長發、雲貴川、楊田銘、劉金山和劉梓華。記住這些光榮的名字吧,沒有他們的犧牲,哪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呢?但是由於時代所限,飛奪瀘定橋一事有很多記載上的爭議。
  • 建國後許世友,當20多年地方軍區司令,還當了20多年的京官
    後來去了山東,當過膠東軍區司令員。從此,許世友長期戰鬥在山東,到解放戰爭時期,擔任了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山東兵團司令員。以他的資歷,是可以成為大將候選人的,最後成為開國第六上將。 那麼,建國後的許世友呢?應該說,在開國將軍中,許世友的成就是比較大的。他既當了20多年的地方軍區司令員,又同時當了20多年的京官。有人說了,這好像很矛盾吧?
  • 老兵揭秘: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拆了木板但留了幾根鐵鏈?
    翻雪山,過草地,跨大河,紅軍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中間犧牲了無數年輕戰士,平均年齡不到30歲,最後才走完了這二萬五千裡長徵。 而國民黨好像早就知道紅軍要渡大渡河會把目標轉向瀘定橋,早派人把橋上的木板全部拆了,只留下了幾根光禿禿的鐵鏈子,還在橋對岸架好了槍。
  • 【免費搶票】《勇士》最後28個名額,每人送票2張
    >轉發微信至朋友圈+「幸福藍海送票啦」截圖加上你們的姓名和聯繫方式發給小編然後,坐等小編的回覆吧,小編會隨機選取28個幸運觀眾~本次搶票活動時間截止日期為10月15日16:00觀影時間為10月16日 13:30還記得年少時課本中的《飛奪瀘定橋
  • 長徵中,有紅一師的「大渡河17勇士」與紅二師「瀘定橋22勇士」!
    一個是紅二師紅四團的「飛奪瀘定橋」,共22人,指揮員是紅四團政委楊成武,曾任解放軍20兵團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紅一師和紅二師都是紅一軍團的兩支鐵軍,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後分別是解放軍193師和127師。
  • 他是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又憑一己之力拯救了紅軍,名字遺落長河
    在奪瀘定橋戰鬥中,他攀緣鐵索,和廖大珠一起衝鋒在前。」在老戰士的記憶中,雲貴川身材靈巧,他家庭貧困,從小跟隨父親在深山採藥,因此特別善於攀爬,一直是紅軍隊伍中的先鋒。雲貴川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之一飛奪瀘定橋是長徵過程的重要裡程碑,是紅軍長徵途中尤為關鍵的戰役之一,奪取瀘定橋,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夢想利用大渡河天險殲滅紅軍的企圖。紅1方面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勉強湊了幾隻小船,但要把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什麼只拆木板而不是直接炸橋?川軍老兵說出原因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為了擺脫國民黨的包圍追擊,中央紅軍決定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徵。飛奪瀘定橋就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十分重要的戰役,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這場戰役。 當時,中央紅軍已經在貴州的安順強渡大渡河成功。然而此時,又一次面臨著兩難的局面。如果僅僅用現在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之眾的紅軍運過河去,至少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而對於遭受國民黨軍隊追擊的紅軍來說,時間是最為寶貴的。
  • 飛奪瀘定橋之前,紅軍為何不直接將橋炸毀?真正原因讓人感慨
    長徵的路途十分漫長遙遠,並且有很多的艱難險阻,一路上發生了許多事情都令人印象深刻,而長徵過程中發生了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其中一個就是飛奪瀘定橋。我方的一次反圍剿活動進行的並不順利,沒有獲得成功,失敗之後,他們為了擺脫敵人的包圍以及追擊,只得被迫長徵,開始了艱難的經歷。
  • 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什麼只拆木板不弄斷鐵鏈,老紅軍說出真相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在長徵途中的一場戰役,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紅軍在四川強渡大渡河成功,在當時的冒著大雨的情況下,紅四團在崎嶇的山路上跑步前進,經過了一晝夜的時間,竟然奔襲了240裡,然後在29日凌晨趕到了瀘定橋的西面,第二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在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奪下了橋頭,並且和東面的部隊一起合圍了瀘定橋。
  • 軍改後萬歲軍去哪兒了?官方給出答案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張瑩 編輯 嶽三猛)日前,央視軍事頻道稱,葉挺獨立團、飛奪瀘定橋紅二連、強渡烏江18勇士、抗美援朝萬歲軍,這一支支英勇善戰的部隊,集結在新組建的中部戰區陸軍第82集團軍。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是官方首次證實,被譽為「萬歲軍」的38集團軍成為82集團軍的一部分。同時,原第47集團軍軍長林向陽少將已擔任新調整組建的第82集團軍軍長。
  • 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廳長鞠波赴瀘定調研
    (記者 李娟 文/圖)12月16日,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黨組書記、廳長鞠波率領廳辦公室、思想政治與黨建工作處、權益維護和政策法規處相關負責同志赴瀘定調研指導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鞠波一行先後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瀘橋鎮南段社區、沙壩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現場查看了縣、鄉、村(社區)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機構建設和運行情況,調研了瀘定橋及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紅軍長徵在甘孜紀念館、二郎山川藏公路紀念館等紀念設施建設和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情況,到瀘橋鎮南段社區走訪慰問了就業創業的退役軍人代表及服務基層治理工作的退役軍人代表。
  • 22位勇士飛奪瀘定橋,他們分別是誰?1977年才找到第一位的資料
    在這些奇蹟中,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一直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戰鬥,其中飛奪瀘定橋更是紅軍長徵史上絢爛的一筆,為紅軍戰士們奠定了英雄氣息。當時參與飛奪瀘定橋任務的總共有22位勇士,不過在戰鬥結束以後,這些勇士就都回到了自己原先的部隊,在加之當時這場艱難戰鬥的戰報在戰火中丟失,所以這些勇士的姓名遲遲沒有被刻入歷史中,這也成為了歷史和勇士們的一個遺憾。
  • 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有300多年歷史,因戰役聞名中外
    四川省有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橋,由康熙帝御賜筆名並立碑,至今矗立在橋頭,這是一座著名的瀘定橋,由13條鐵鏈組成,橫跨大渡河,長徵時,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這裡,在這裡扮演了重要的戰鬥角色,飛奪瀘定橋,成功渡江,從此,瀘定橋名揚天下。
  • 紅軍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都是誰?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是長徵途中險象環生、柳暗花明、極其光輝絢爛的一筆,當年參與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其中有4位壯烈犧牲,其餘18位回到了自己的部隊。由於持續的急行軍以及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戰鬥,飛奪瀘定橋的戰報在戰火中丟失,倖存的18人也在以後的戰鬥中有的犧牲了,多重的原因導致勇士的姓名遲遲沒有被公布,成了歷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