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起中國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在那段日子中,我國湧現出無數英勇無敵的戰士,也正是因為他們滿懷熱血,奮不顧身地與敵人進行廝殺,大家才有機會過上今天這般祥和的安寧日子。戰爭過後,我軍失去了很多優秀的將士。而活下來的將士也並沒有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戰績,而是默默地進行著自己的生活。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位人物,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革命烈士,他叫劉梓華。
正文
1912年,劉梓華在我國江西省袁州區出生。生於動蕩年代的他,在1928年便加入了農民赤衛隊的行列中。1929年,滿懷熱血的劉梓華又參加了遊擊隊的相關活動,並帶著一腔熱忱進入步兵學校進行學習。他希望自己能夠學到一些真本領,以此來保家衛國。1929年6月,劉梓華加入了紅軍的隊伍。憑藉著自己在部隊中的出色表現,他在1933年便成功地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在共產黨的隊伍中,他更是不斷努力,奮力拼搏,先後擔任了副排長、參謀、團長和旅參謀長等職。
1934年,擔任排長的劉梓華正式開始了長徵之旅。1935年,我軍遇到了洶湧的大渡河。而那時,後面還有窮追不捨的國民黨軍隊,為了不耽誤行軍路程,我軍決定選擇渡過大渡河的方案。1935年5月27日凌晨,準備妥當的紅四團向瀘定橋進發。在趕往瀘定橋的途中,他們收到軍令,必須在29日完成奪橋任務。當時他們距離目的地440華裡,為了按計劃完成任務,紅四團簡單地吃了一頓稀飯之後,便火速趕路。
劉梓華雖然身材矮小,當時並沒有落在他人後面,他與戰友一起接受狂風大雨的考驗,忍耐著饑寒交迫的痛苦。29日6時,趕到瀘定橋西岸的紅四團佔領了大渡河沿岸的陣地,但是奪下瀘定橋並非這麼簡單,這座橋並不像普通的橋梁一般,擁有堅實的橋墩,它憑藉13根鐵索連接兩岸,鐵索長80丈,寬8尺,以鐵環為扣。橋上原本有鋪設好的木板,但是這些木板早已經被敵軍毀壞,如今只剩13根鐵索支撐。為了讓其他隊伍快速通過大渡河,紅四團決定挑選22人組成梯隊。劉梓華主動要求充當突擊先鋒,領導應允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22人帶著衝鋒鎗和馬刀,裝著手榴彈,爬上了搖晃的鐵索。對岸的敵人一看我軍已經上橋,便開始了瘋狂射擊,企圖為我軍製造障礙。殘忍的敵人甚至還射擊鐵索,企圖讓我軍直接跌入洶湧的大渡河中。不過我軍西岸的火力也極具氣勢,很快便把敵人的射擊壓了下去。同時,敵人也對劉梓華等人的無畏衝擊感到十分震驚。在接近地方所在的橋頭時,城門突然失火,這也是敵人為了阻礙紅軍所設。不過大家依舊前進,後面的梯隊也依次趕來,將我軍的戰旗插到了東岸的橋頭上面。事後,我黨對第一梯隊的他們進行了嘉獎,並為他們頒發了獎章。
不過在建國之後,大家都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而記載長徵的資料也因戰亂丟失,所以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們便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了。戰爭結束後,組織希望劉梓華先將身體養好,不過劉梓華剛剛恢復,便強烈要求組織為其分配工作,於是組織便將他派到廊坊擔任軍分區的副參謀長。但是病魔並沒有放過這個勇敢的人。1951年4月,劉梓華因惡性淋巴腫瘤病世。在此之前,他已受過九次重傷,甚至被列為二等殘廢軍人。
1975年,我國為了找到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專門成立了調查小組。這個小組跑遍了半個中國,終於在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看到了劉梓華的照片,但是關於他的介紹只有簡單的飛奪瀘定橋勇士幾個字眼。小組無法確定劉梓華究竟是不是當年第一梯隊中的隊員,於是便聯繫了館中工作人員。但是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館內相關規定只能展出這些信息,不過同時也給了他們一個地址,稱那裡應該有他們想要的資料。於是小組來到了館內人員所給的地址,廊坊軍分區。1976年,瀘定縣向廊坊軍分區發送信函,想要得到更多關於劉梓華的資料。1977年,廊坊軍分區為其回信,證實劉梓華的確是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之一。當時距離劉梓華已經去世了20多年了,人們第一次得知這位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還有這樣英雄的身份。
結語
在廊坊工作的劉梓華並沒有張揚自己飛奪瀘定橋勇士的身份,這種低調與默默無聞工作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因為現代社會風氣過去浮躁,如果大家能夠學習到劉梓華這種精神,那麼就會得到意外的收穫。
參考文獻:《英雄人物事跡》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