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奪瀘定橋之前,紅軍為何不直接將橋炸毀?真正原因讓人感慨

2020-12-14 筆尖文史

如今我們安定平穩的生活都是以前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他們面對敵人的入侵,從未退縮過。這些到現在都讓人歌頌,值得我們學習。而長徵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奇蹟,士兵們的精神打動了所有人,他們堅韌不拔並且自強不息,在一定程度上,鼓舞著後代的人,很多有著安穩生活的人,向前輩們學習,能夠培養出堅持不懈的肯吃苦精神。長徵的路途十分漫長遙遠,並且有很多的艱難險阻,一路上發生了許多事情都令人印象深刻,而長徵過程中發生了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其中一個就是飛奪瀘定橋。

我方的一次反圍剿活動進行的並不順利,沒有獲得成功,失敗之後,他們為了擺脫敵人的包圍以及追擊,只得被迫長徵,開始了艱難的經歷。一大群的士兵浩浩蕩蕩地進行了漫長的旅途,但是在他們順利地渡過大渡河之後,卻又遇到了新的難題。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妥,我方人數過多,這條河流難以渡過。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經過了分析以及觀察,最終我方想出來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飛奪瀘定橋。而當時紅軍的小船數量並不多,寥寥幾個,需要度過河流的人數卻眾多高達數萬人,供不應求,這又成為了士兵們頭疼的地方。而且紅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先進,同時很多人經過了漫長的跋涉,早已疲憊不堪,體力不支。

憑藉著這10艘小船,一趟一趟的將士兵們載過去,也得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根據粗略的估算,最快也需要一個多月。但是敵人緊追不捨,很快就能夠追上來,倘若在敵軍趕來之前,所有的士兵不能度過河流,必然少不了一場惡戰。但是如果戰鬥的話,紅軍幾乎不可能獲勝。但是我方發現了敵人的漏洞,橋的對面是負責防守的國軍,他們顯然並沒有非常謹慎,瀘定橋沒有被徹底的炸毀,但是橋上面的木板卻全部被拆除。所以紅軍是有機會過橋的。

不過國軍的做法卻讓很多人感到疑惑,因為他們完全可以將橋炸毀,這樣就切斷了紅軍的退路。史學家對於這一問題都有著不同的觀念,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因為由於敵軍過於自信,並沒有將紅軍放在眼裡。並且他們也可以在紅軍過橋之時,拿起雷射槍對他們進行掃射,因此沒有選擇將橋炸毀,僅僅只是把木板拆掉。

雖然有人覺得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倘若仔細推敲一下,就發現這個觀點並沒有依據,也無法成立。當時的一位士兵當時也參與了戰爭,並且主要負責防守的任務,他在回憶當中說道,當時的確收到了上級下達的命令要求,將瀘定橋炸毀。

只不過這一命令確實要求在將紅軍的自衛團圍剿之後才實施。也就是說他們要先等著紅軍的自衛團渡河之後將其圍剿,才可以把瀘定橋炸毀。所以士兵們當時也挺為難,因為上級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但是又害怕紅軍發起進攻,因此他們想出來了這一個方法,並且認為能夠阻擋住。

有些學者對於這其中的原因非常感興趣,在他們的探究之下,終於發現了真實原因。首先當時的社會,許多的命運都是要由上級下達才能完成的。既然上級下令需要士兵們死命守住這個地方,那麼他們絕對不可能冒險給紅軍任何機會,他們一定會擺下許多的陷阱以及障礙。

但是他們認為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可能抵住我方的進攻,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倘若支援軍來臨之時,可以將木板重新鋪上,讓他們過橋。另外如果紅軍發起進攻的話,他們也可以直接拿槍機進行掃射,讓他們無法過橋。這個方法看起來似乎非常完美,並且有很大的保障,但是他們顯然沒有料到紅軍的力量如此強大。當時紅軍竟然面臨著生死存亡的關頭,根本沒有想更多,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完成戰略戰役。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便有著很大的危險,他們就要冒死前進。而且紅軍也比國軍先一步到達瀘定橋,在到了之後他們立馬展開了戰鬥,雖然也犧牲了很多,但最終還是贏得了勝利,成功的將敵軍的防守部隊擊潰,最後他們度過了瀘定橋。

相關焦點

  • 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駐守敵軍為何不將橋炸毀?一名老兵講出實情
    提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長徵」,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場空前絕後的戰略大轉移,乃是廣大紅軍戰士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所創造的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也是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紅軍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長徵精神,直到現在也深深鼓舞著我們。在漫漫徵途之中,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又震撼人心的故事,「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之一。
  • 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劉文輝:傻瓜才炸
    但國軍可沒有準備放過共產黨,一直派人在後面追擊,甚至沿途也有人阻擊,飛奪瀘定橋就發生在長徵期間。這裡出現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啥只拆木板不毀橋? 當紅軍抵達瀘定橋的時候,發現橋上的木板已經所剩無幾,可既然有拆木板的時間,為什麼對方不選擇直接炸橋呢?關於這個問題當時駐軍守將劉文輝作出了正面回答:傻子才炸。
  • 瀘定橋當年為什麼沒有被炸毀?不敢!
    當年如果國民黨軍炸毀了瀘定橋,紅軍就算插翅也飛不過大渡河,歷史也許就要改寫了。那麼,當時,國軍為什麼沒有炸毀瀘定橋呢?是上級沒有下達炸橋的命令嗎?當然不是,其實,這裡面是有幾個原因的。康熙御書橋名的石碑立於橋頭上,要炸毀此橋,是要冒極大的風險的。二是,國軍行動遲緩,沒料到紅軍會這麼快就趕到,240多裡山路,全靠雙腿,紅軍在24小時內趕到,在敵人看來,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另外,國軍還有一個團的援軍也正在路上,想等這支援軍過橋後再炸也不遲,所以只是暫時拆掉了橋上的木板。
  • 瀘定橋之戰,敵軍為何不直接炸橋單單拆了木板?川軍老兵道出真相
    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的一個片段而已。飛奪瀘定橋的歷史背景故事發生在工農紅軍順利橫渡大渡河之後,當時紅軍面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如果向前前進,就需要將幾萬名紅軍戰士運送到河對面,而當時的船隻數量有限。即便只是計算最短的時間,也需要近一個月左右。而如果原地不動,就只能夠硬碰硬打上一仗。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什麼只拆木板而不是直接炸橋?川軍老兵說出原因
    在此期間,中央紅軍克服千難萬險,最終取得了長徵的偉大勝利,同時也抒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偉大事跡。飛奪瀘定橋就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十分重要的戰役,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這場戰役。 當時,中央紅軍已經在貴州的安順強渡大渡河成功。然而此時,又一次面臨著兩難的局面。如果僅僅用現在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之眾的紅軍運過河去,至少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
  • 四川瀘定:飛奪瀘定橋85周年 紅軍精神永流傳
    5月29日,是紅軍飛奪瀘定橋85周年紀念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紀委監委,依託飛奪瀘定橋,打造出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85年前的1935年5月29日,紅軍22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奪橋突擊隊,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視死如歸,最終飛奪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油畫85年後,在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紅軍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清正廉潔永葆本色、浩氣長存。
  • 老兵揭秘: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拆了木板但留了幾根鐵鏈?
    國民黨又在後面窮追不捨,沒有辦法,只能採取奪取瀘定橋的方法,掌握這個要塞,這樣才能最大的減少傷亡。而國民黨好像早就知道紅軍要渡大渡河會把目標轉向瀘定橋,早派人把橋上的木板全部拆了,只留下了幾根光禿禿的鐵鏈子,還在橋對岸架好了槍。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背後的故事
    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這一場戰役,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徵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不朽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讚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徵時經過了瀘定橋。
  • 川軍老兵揭開謎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為何沒能守住?
    而很多人熟讀軍事小說的朋友都知道,出口狹小並且有重兵把守的地方,基本都是無法攻陷的。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古代歐洲的溫泉關戰役,希臘斯巴達的300名士兵駐守在溫泉關的這種一線天地形,硬生生的頂住了波斯人的7萬大軍。而這座瀘定橋比起溫泉關更是狹小,紅軍是怎樣衝過瀘定橋打退敵人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呢?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為何僅5根紀念柱有名字?犧牲幾人?結局如何
    飛奪瀘定橋,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場戰鬥,22名勇士臨危受命,自願加入突擊隊,沿著對岸國民黨反動派的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確保了紅軍大部隊的順利轉移。勝利後,四川省政府在瀘定縣城西南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內新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紀念館於2005年5月29日正式開館。紀念館內莊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這又是為何呢?
  • 讓英雄不再無名 他耗時半生苦尋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
    85年前,在前有大渡河 天險、後有國民黨追兵的危急時刻,22位勇士臨危受命組成突擊隊,冒著迎面射來的彈雨,以強攻手段飛奪瀘定橋,打通了紅軍北上的道路。對於紅軍在瀘定橋的勝利,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道:「也許還因為敵軍中沒有人願意為了一座橋而丟掉性命。」奪橋一役,4名勇士犧牲,18人被授予「飛奪瀘定橋勇士」。但奪橋成功後,他們就各自歸隊了。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所以中央紅軍第一時間攻佔了石棉縣安順場渡口,並將這裡作為渡河地點。不過,此時有個問題擺在了紅軍面前,那就是在拿下安順場之後,紅軍戰士們找遍了渡口兩岸,僅僅只找到了一條船。而這條船一次最多只能裝四十來個人,渡河往返一次需要1個多小時,一天下來撐死能送七八百人過河。光是將全軍的人員送過河都得大半個月,更不要說還有武器輜重。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紅軍生死存亡一戰終於勝利
    歸根結底,前天的遊行,每個人只走了80多裡。但沒有辦法,現在不是討論任務是否可行的時候。由於關係到紅軍的生死存亡,紅四團必須儘快趕往瀘定橋,不能有絲毫的退路。因此,紅四團的官兵,顧不得休息,拼了命趕往瀘定橋。
  • 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由已經渡河的紅一團,以及陳賡率領的幹部團,沿著大渡河東岸北上;而由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則沿著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軍前後夾擊,奪取瀘定橋,以便主力部隊從瀘定橋過河。得知了我軍將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守河的川軍接到命令:抽掉瀘定橋上的木板,讓紅軍插翅難飛!但由於川軍戰鬥力差,執行能力也弱,等到我軍趕到時,只抽調了一部分木板,這就為我軍的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條件。
  • 22勇士飛奪瀘定橋,3人犧牲,僅有5人留下姓名,大部分無名可考
    1935年5月25日,紅軍強渡大渡河成功後,因船隻少,只找到4條小船,其中3條還是破的。靠著幾條小船,要一兩個星期才能全部過去。毛澤東沒有忘記石達開的故事:延誤時機是他慘敗的原因之一。毛澤東發誓,決不讓紅軍遭到同一命運,決定改變原來計劃,奪取瀘定橋。
  • 當年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只拆掉木板而沒炸斷鐵索?看完漲知識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啥只拆掉木板未炸鐵索?老師可不會講現在已經是和平年代,但是提起戰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疙瘩,沒錯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因為先祖拼命給我們爭取下來的環境。從小到大孩子們就是聽著抗日英雄的故事長大的,而其中飛奪瀘定橋也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熟悉這段歷史的小朋友們應該還記得,這一次的戰爭是先祖們靠著強大的智慧,以及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才創造出來的勝利。在這件事發生了不久,就開始了我國非常具有裡程碑的歷史長徵,可以說瀘定橋奠定了紅軍勝利的開端。
  • 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緣何只拆木板不選擇炸橋?川軍老兵說出了實情
    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武裝,將理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而不是空泛的套用方法,發動工人和農民,對蔣介石代表的剝削人民的大地主資產階級發起了挑戰。考慮到後方還有來勢洶洶的反動勢力,紅軍顯然已經耗不起了,權衡之後,紅一方面軍紅4團便接過了奪取瀘定橋的任務。
  • 瀘定橋戰役,國民黨為何只是拆掉了木板,沒有炸斷鐵索
    在這期間,歷經了過雪山,爬草地,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搶渡金沙江,最終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跳出了包圍圈,將被動局面扭轉了過來。但是有這樣一個疑問,讓人難以理解,國民黨想要全殲紅軍,當時已經形成了包圍之勢,那麼為何在瀘定橋之戰中,有時間拆掉橋上的木板,卻不去選擇將鐵索炸斷呢,如果這樣的話,豈不是將紅軍渡河的希望徹底截斷了麼?
  • 紅軍長徵途中,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都是誰?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這是長徵途中險象環生、柳暗花明、極其光輝絢爛的一筆,當年參與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其中有4位壯烈犧牲,其餘18位回到了自己的部隊。由於持續的急行軍以及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戰鬥,飛奪瀘定橋的戰報在戰火中丟失,倖存的18人也在以後的戰鬥中有的犧牲了,多重的原因導致勇士的姓名遲遲沒有被公布,成了歷史的遺憾。
  • 川軍為何守不住瀘定橋?火力太弱,後路也被包抄
    對於飛奪瀘定橋這一英雄故事,相信不少人應該都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看到過,書中所寫的場景極其兇險,紅軍戰士只能在鐵索上爬行前進,周圍是敵人猛烈的火力攻擊,在爬行的過程中還要使用武器進行反擊。小時候看著書中的描述只覺得戰士們就像是身負異能的超級英雄,如今再次回顧時卻覺得書上的描述顯得不夠真實,即便是在平地上,要從火力中突圍出去都十分困難,更不要說是在毫無遮擋的情況下,一旦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人不就沒了嗎?但是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又是真實的歷史,那麼當時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