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飛奪瀘定橋之前,駐守敵軍為何不將橋炸毀?一名老兵講出實情

2020-12-14 騰訊網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提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紅軍長徵」,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場空前絕後的戰略大轉移,乃是廣大紅軍戰士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所創造的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也是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紅軍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偉大長徵精神,直到現在也深深鼓舞著我們。在漫漫徵途之中,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又震撼人心的故事,「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之一。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工農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要想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數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需要一個月時間,當下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時間條件。另一方面,紅軍將士經過連日來的急行軍,本身已經非常疲憊,再加上武器裝備方面也比敵軍落後,如果要打灘頭防衛戰,紅軍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性。在如此危急的形勢之下,紅軍領導做出了飛奪瀘定橋的指示。

有些朋友可能注意到一個細節——當時對岸負責防守的國軍並沒有將瀘定橋徹底炸毀,僅僅只是拆除了鋪設在橋面的木板。事實上,紅軍正是憑藉這一有利條件,經過浴血奮戰而取得最終勝利。那麼問題來了,國軍為何只是拆掉木板而不將其炸毀,難道之前就沒有考慮過可能會失守的情況嗎?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和民間有多種看法。許多人將原因簡單地歸結於國軍太過自信,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強於紅軍,只需要拆掉橋上木板,然後憑藉機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裝備簡陋的紅軍擊退。

很明顯,這樣的理由糊弄小孩子可以,並不足以說服大多數人。瀘定橋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戰略位置,而且國民政府高層也下達了死守命令,恐怕沒有哪個將領敢冒著丟掉性命的風險去防守,必然是嚴陣以待、布置周密,而且還會高度重視。對他們來說,炸毀橋梁乃是最保險的選擇,因此沒有炸毀瀘定橋定然有著更深層次的隱情。經過一些歷史學者深入走訪調查後,歷史真相終於大白。

據一名川軍老兵回憶,當時上級其實是下達了炸橋命令的,不過前提是要等負責圍剿紅軍的一個自衛團渡河後才能炸毀。守橋部隊考慮再三,最終決定只拆除橋上木板,如果是友軍先到,就派士兵將木板重新鋪上,幫助他們快速渡河;如果是紅軍先到,想來憑藉強大的火力也能將紅軍擊退,這在當時那種狀況下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當時的紅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為完成這次事關重大的戰略轉移並儘快突破國軍的包圍,紅四團官兵不顧天下大雨的情況,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趕往瀘定橋,最終比國軍圍剿部隊更早到達。抵達後,紅四軍團爭分奪秒,迅速投入戰鬥之中,組織了多次集群衝鋒,與敵軍浴血奮戰,最終成功突破敵軍包圍圈。就這樣,紅軍徹底粉碎了敵軍的圍剿計劃,為將來的抗日統一民族戰線保留了可觀的有生力量。

相關焦點

  • 飛奪瀘定橋之前,紅軍為何不直接將橋炸毀?真正原因讓人感慨
    而長徵可以稱得上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奇蹟,士兵們的精神打動了所有人,他們堅韌不拔並且自強不息,在一定程度上,鼓舞著後代的人,很多有著安穩生活的人,向前輩們學習,能夠培養出堅持不懈的肯吃苦精神。長徵的路途十分漫長遙遠,並且有很多的艱難險阻,一路上發生了許多事情都令人印象深刻,而長徵過程中發生了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其中一個就是飛奪瀘定橋。
  • 川軍老兵揭開謎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為何沒能守住?
    這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古代歐洲的溫泉關戰役,希臘斯巴達的300名士兵駐守在溫泉關的這種一線天地形,硬生生的頂住了波斯人的7萬大軍。而這座瀘定橋比起溫泉關更是狹小,紅軍是怎樣衝過瀘定橋打退敵人獲得這場戰爭勝利的呢?
  • 瀘定橋之戰,敵軍為何不直接炸橋單單拆了木板?川軍老兵道出真相
    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就是其中的一個片段而已。飛奪瀘定橋的歷史背景故事發生在工農紅軍順利橫渡大渡河之後,當時紅軍面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如果向前前進,就需要將幾萬名紅軍戰士運送到河對面,而當時的船隻數量有限。即便只是計算最短的時間,也需要近一個月左右。而如果原地不動,就只能夠硬碰硬打上一仗。
  • 老兵揭秘: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拆了木板但留了幾根鐵鏈?
    國民黨又在後面窮追不捨,沒有辦法,只能採取奪取瀘定橋的方法,掌握這個要塞,這樣才能最大的減少傷亡。而國民黨好像早就知道紅軍要渡大渡河會把目標轉向瀘定橋,早派人把橋上的木板全部拆了,只留下了幾根光禿禿的鐵鏈子,還在橋對岸架好了槍。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什麼只拆木板而不是直接炸橋?川軍老兵說出原因
    在此期間,中央紅軍克服千難萬險,最終取得了長徵的偉大勝利,同時也抒寫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偉大事跡。飛奪瀘定橋就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中的一場十分重要的戰役,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這場戰役。 當時,中央紅軍已經在貴州的安順強渡大渡河成功。然而此時,又一次面臨著兩難的局面。如果僅僅用現在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之眾的紅軍運過河去,至少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
  • 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劉文輝:傻瓜才炸
    但國軍可沒有準備放過共產黨,一直派人在後面追擊,甚至沿途也有人阻擊,飛奪瀘定橋就發生在長徵期間。這裡出現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啥只拆木板不毀橋? 當紅軍抵達瀘定橋的時候,發現橋上的木板已經所剩無幾,可既然有拆木板的時間,為什麼對方不選擇直接炸橋呢?關於這個問題當時駐軍守將劉文輝作出了正面回答:傻子才炸。
  • 飛奪瀘定橋時,敵軍緣何只拆木板不選擇炸橋?川軍老兵說出了實情
    考慮到後方還有來勢洶洶的反動勢力,紅軍顯然已經耗不起了,權衡之後,紅一方面軍紅4團便接過了奪取瀘定橋的任務。 在紅軍的長徵之路上,瀘定橋戰役有著重大戰略意義,在紅軍擺脫反動勢力的圍堵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紀念紅軍的大無畏精神,我國的語文教材中也出現了有關的課文。
  • 瀘定橋當年為什麼沒有被炸毀?不敢!
    當年如果國民黨軍炸毀了瀘定橋,紅軍就算插翅也飛不過大渡河,歷史也許就要改寫了。那麼,當時,國軍為什麼沒有炸毀瀘定橋呢?是上級沒有下達炸橋的命令嗎?當然不是,其實,這裡面是有幾個原因的。康熙御書橋名的石碑立於橋頭上,要炸毀此橋,是要冒極大的風險的。二是,國軍行動遲緩,沒料到紅軍會這麼快就趕到,240多裡山路,全靠雙腿,紅軍在24小時內趕到,在敵人看來,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另外,國軍還有一個團的援軍也正在路上,想等這支援軍過橋後再炸也不遲,所以只是暫時拆掉了橋上的木板。
  • 四川瀘定:飛奪瀘定橋85周年 紅軍精神永流傳
    5月29日,是紅軍飛奪瀘定橋85周年紀念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紀委監委,依託飛奪瀘定橋,打造出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85年前的1935年5月29日,紅軍22名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奪橋突擊隊,在槍林彈雨中勇往直前,視死如歸,最終飛奪瀘定橋。飛奪瀘定橋油畫85年後,在瀘定紅色廉政文化教育示範基地,紅軍精神在這裡代代傳承、生生不息,清正廉潔永葆本色、浩氣長存。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為何僅5根紀念柱有名字?犧牲幾人?結局如何
    飛奪瀘定橋,關乎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場戰鬥,22名勇士臨危受命,自願加入突擊隊,沿著對岸國民黨反動派的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確保了紅軍大部隊的順利轉移。勝利後,四川省政府在瀘定縣城西南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內新建了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紀念館於2005年5月29日正式開館。紀念館內莊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這又是為何呢?
  • 「飛奪瀘定橋22勇士」背後的故事
    整個戰鬥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這一場戰役,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徵奠定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不朽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讚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徵時經過了瀘定橋。
  • 川軍為何守不住瀘定橋?火力太弱,後路也被包抄
    對於飛奪瀘定橋這一英雄故事,相信不少人應該都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看到過,書中所寫的場景極其兇險,紅軍戰士只能在鐵索上爬行前進,周圍是敵人猛烈的火力攻擊,在爬行的過程中還要使用武器進行反擊。小時候看著書中的描述只覺得戰士們就像是身負異能的超級英雄,如今再次回顧時卻覺得書上的描述顯得不夠真實,即便是在平地上,要從火力中突圍出去都十分困難,更不要說是在毫無遮擋的情況下,一旦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人不就沒了嗎?但是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又是真實的歷史,那麼當時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當年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只拆掉木板而沒炸斷鐵索?看完漲知識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啥只拆掉木板未炸鐵索?老師可不會講現在已經是和平年代,但是提起戰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疙瘩,沒錯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因為先祖拼命給我們爭取下來的環境。從小到大孩子們就是聽著抗日英雄的故事長大的,而其中飛奪瀘定橋也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熟悉這段歷史的小朋友們應該還記得,這一次的戰爭是先祖們靠著強大的智慧,以及不怕苦不怕犧牲的精神才創造出來的勝利。在這件事發生了不久,就開始了我國非常具有裡程碑的歷史長徵,可以說瀘定橋奠定了紅軍勝利的開端。
  • 讓英雄不再無名 他耗時半生苦尋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
    85年前,在前有大渡河 天險、後有國民黨追兵的危急時刻,22位勇士臨危受命組成突擊隊,冒著迎面射來的彈雨,以強攻手段飛奪瀘定橋,打通了紅軍北上的道路。對於紅軍在瀘定橋的勝利,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寫道:「也許還因為敵軍中沒有人願意為了一座橋而丟掉性命。」奪橋一役,4名勇士犧牲,18人被授予「飛奪瀘定橋勇士」。但奪橋成功後,他們就各自歸隊了。
  • 22勇士飛奪瀘定橋,3人犧牲,僅有5人留下姓名,大部分無名可考
    瀘定橋東連瀘定城,敵軍2個團的兵力駐守在裡面,並憑藉天險,修築了鞏固的上事。當紅軍到達瀘定橋邊時,橋面鐵鎖的木板己被敵人拆去。 飛奪瀘定橋 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晨奪下瀘定橋!"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紅軍生死存亡一戰終於勝利
    一九三五年五月中旬,我的中央紅軍成功渡過金沙江,到達川西腹地,將國民黨追兵遠遠拋在身後。然而,此時中央紅軍所面臨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先是後繼的中央軍薛嶽兵團一直緊追紅軍,前衛部隊已渡過金沙江;而中央紅軍的前頭,又被川軍劉文輝、楊森等部堵截;此外,在紅軍東面,老對手郭勳祺的部隊也虎視眈眈。因此,即使渡過了金沙江,中央紅軍仍然要面對中央軍和川軍的圍剿。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所以中央紅軍第一時間攻佔了石棉縣安順場渡口,並將這裡作為渡河地點。不過,此時有個問題擺在了紅軍面前,那就是在拿下安順場之後,紅軍戰士們找遍了渡口兩岸,僅僅只找到了一條船。而這條船一次最多只能裝四十來個人,渡河往返一次需要1個多小時,一天下來撐死能送七八百人過河。光是將全軍的人員送過河都得大半個月,更不要說還有武器輜重。
  • 飛奪瀘定橋的是22勇士還是12勇士?為何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由已經渡河的紅一團,以及陳賡率領的幹部團,沿著大渡河東岸北上;而由楊成武、王開湘率領的紅四團,則沿著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軍前後夾擊,奪取瀘定橋,以便主力部隊從瀘定橋過河。得知了我軍將要奪取瀘定橋的消息,守河的川軍接到命令:抽掉瀘定橋上的木板,讓紅軍插翅難飛!但由於川軍戰鬥力差,執行能力也弱,等到我軍趕到時,只抽調了一部分木板,這就為我軍的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條件。
  • 1951年廊坊軍區一副參謀長去世,20多年後才知:是飛奪瀘定橋勇士
    而那時,後面還有窮追不捨的國民黨軍隊,為了不耽誤行軍路程,我軍決定選擇渡過大渡河的方案。1935年5月27日凌晨,準備妥當的紅四團向瀘定橋進發。在趕往瀘定橋的途中,他們收到軍令,必須在29日完成奪橋任務。當時他們距離目的地440華裡,為了按計劃完成任務,紅四團簡單地吃了一頓稀飯之後,便火速趕路。
  • 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什麼只拆木板不弄斷鐵鏈,老紅軍說出真相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在長徵途中的一場戰役,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紅軍在四川強渡大渡河成功,在當時的冒著大雨的情況下,紅四團在崎嶇的山路上跑步前進,經過了一晝夜的時間,竟然奔襲了240裡,然後在29日凌晨趕到了瀘定橋的西面,第二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在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中,奪下了橋頭,並且和東面的部隊一起合圍了瀘定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