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依靠人民書寫英雄史詩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編者按:作為百年黨史中的轉折性事件,紅軍長徵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紅軍長徵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徵。長徵時期,黨和紅軍通過各種理論和實踐,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動員群眾,軍民建立了魚水深情,黨和紅軍依靠人民書寫了彪炳史冊的英雄史詩。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是長徵乃至中國革命勝利的力量之源,也是長徵精神的重要內容。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鬥爭中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長徵中,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對強大的敵人,紅軍與各族人民群眾在血與火的戰鬥中,充分互動、相互信任,創造了人間奇蹟,書寫了英雄史詩。

  紅軍與各族人民魚水情深

  一部紅軍長徵史,即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長徵中,黨領導的工農紅軍以廣泛的宣傳動員以及實際行動,踐行宗旨,與各族人民群眾建立魚水深情。

  深入各族群眾宣傳革命真理。紅軍長徵作為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鬥爭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長徵沿線民眾對紅軍缺乏了解,特別在國民黨反動宣傳下,民眾對紅軍產生了恐懼情緒。因此,要貫徹執行群眾路線,首先就要宣傳群眾,讓群眾對黨和紅軍有正確的認識。為此,黨和紅軍高度重視群眾宣傳工作,一面行軍打仗,一面用豐富多樣的宣傳形式廣泛宣傳黨和紅軍的主張。標語口號作為一種重要的宣傳手段,在宣傳黨和紅軍主張、爭取群眾、瓦解敵軍等方面作用顯著,紅軍領導機關高度重視標語口號的書寫宣傳。紅軍在長徵沿線留下了數量可觀的紅軍標語,有的用墨寫,有的用石刻,形式多樣,數量眾多。這些標語內容廣泛,言簡意賅,如指路明燈在群眾中產生了重要作用。

  關心群眾疾苦,幫助沿途貧苦群眾。在貴州黔東南劍河縣,面對當地群眾的貧苦狀態,長徵中的黨和紅軍領導人憂心如焚,解囊相助。當看到路邊饑寒交迫的老婦和兒童時,毛澤東解囊相助,「當時毛即時從身上脫下毛線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布被單一條,授於老婦,並命人給以白米一鬥」。紅軍長徵經過的貴州各地缺乏食鹽,價格昂貴,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紅軍沒收了土豪的鹽巴分給當地窮人。紅九軍團在畢節瓢兒井一帶分鹽巴,方圓幾十裡的窮人都來領鹽巴,大家扶老攜幼,喜氣洋洋。紅軍幫助當地群眾治病,甚至犧牲生命。如流傳至今的遵義「紅軍菩薩」故事即是這種軍民情深的生動詮釋。紅軍衛生員龍思泉為了給窮人治病,被地方反動武裝殺害。老百姓懷著悲憤之情安葬烈士,並稱此墳為紅軍墳。

  嚴守紀律,切身維護群眾利益。紅軍長徵中以實際行動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時時處處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在廣西龍坪,廣西軍閥派特務和地痞在紅軍宿營地放火,然後嫁禍於群眾,污衊紅軍殺人放火,企圖破壞紅軍與當地群眾的關係。紅軍一方面奮力搶救受害群眾,嚴懲縱火犯,揭穿敵特陰謀;一方面發放救濟款。僅在龍坪寨一地,紅軍就發放救災光洋兩千多元。在四川川南,紅軍在行軍途中,飢餓難忍,看見敘永城郊營盤山上一片橘子林,但始終沒有一個戰士去摘,「營盤山上橘子紅」的故事在當地流傳。在四川藏區,紅軍長徵部隊出現嚴重缺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黨和紅軍堅決奉行對普通群眾的公買公賣政策,採取措施不損害群眾的利益。如《關於收割番民麥子問題的通令》明確規定:「收割普通人的麥子,必須將所收數量,為什麼收麥子的原因等,用墨筆寫在木牌上,插在田中,番人回來可拿這木牌向紅軍部隊領回價錢。」

  踐行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紅軍長徵經過的地區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區,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就有隔閡,再加上國民黨統治者的反動宣傳,少數民族對共產黨及紅軍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紅軍在長徵中善於把馬克思列寧關於民族平等團結的政策運用於實際環境中,大力宣傳踐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廣西、貴州苗民居住區,紅軍頒布法令,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維護苗民利益。1934年12月24日,中央紅軍頒布《關於我軍沿途注意與苗民關係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在雲南、四川、西康藏區,尊重藏區群眾的喇嘛信仰。如紅二、六軍團進入雲南中甸藏區,領導人賀龍帶頭積極宣傳踐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親臨中甸喇嘛寺,向藏族僧侶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並題贈「興盛番族」的紅布橫匾。紅四方面軍在甘孜藏區就曾把調查到的藏區風俗習慣、歷史沿革、社會制度、土質氣候等情況編印成《情況通報》,供幹部執行政策時參考。在甘肅、寧夏回民居住區,紅二十五軍充分尊重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為此頒布「三大禁令,四項注意」。紅軍領導吳煥先政委還召集當地知名人士和阿訇開座談會,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的政策。

  武裝各族群眾,指明了翻身解放的道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革命的政權需要革命的武裝來捍衛。中央紅軍轉戰黔川滇期間,以紅軍戰士為骨幹,建立了數支遊擊隊。如活躍在赤水河畔的黔北遊擊隊、赤水河遊擊隊;轉戰於川滇黔邊區的川滇黔邊區遊擊隊;奮戰在婁山南麓的遵湄綏遊擊隊等。上述各遊擊隊,在脫離主力紅軍後,堅持對敵鬥爭,或被打散失敗,或後來追隨紅軍長徵,或堅持到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這些川、滇、黔邊區的革命武裝鬥爭堅持12年之久。他們高舉黨的旗幟,在與敵人的頑強鬥爭中,在物質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堅持開展各種形式的革命宣傳,傳播革命的聲音,喚起民眾進行鬥爭。最後倖存下來的紅軍遊擊隊幹部、隊員,歷經艱難曲折,分散隱蔽下來。之後,他們有的參加了中共地方黨組織,繼續地下鬥爭。

  軍民一家共同創造歷史偉業

  長徵是一次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徵。長徵喚醒了沿途各族群眾,各族群眾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的支持,這是紅軍能夠不斷化險為夷、取得長徵勝利並開創革命新局面的重要因素。

  長徵沿途各族群眾歡迎紅軍、宣傳紅軍。中央紅軍進入黎平、遵義等城時,得到了各族各界群眾的熱烈歡迎,可謂盛況空前。陳雲指出紅軍在貴州遵義駐留期間,最大的收穫之一是「莫大於收穫人心」。紅二、六軍團長徵經過雲南鶴慶、麗江各地時,得到了滇西各族貧苦群眾的熱烈歡迎。1936年4月紅軍戰士進入鶴慶,沿路村寨都有人給紅軍遞茶送水,接待紅軍。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進入四川冕寧縣時,得到了冕寧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紅軍先頭部隊進入冕寧城,在街上露宿。隨後,有人在街上鳴鑼高聲喊道:「家家點紅燈,點燈迎紅軍。」於是寂靜的冕寧城燈火輝煌,人聲鼎沸。曾經和中央紅軍將領劉伯承「彝海結盟」的彝族沽雞家支的頭領小葉丹,在紅軍走後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堅持鬥爭,盡力保存「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旗幟。小葉丹的妻子在他死後,想方設法保護這面體現黨的民族政策的隊旗,一直到新中國成立。

  各族群眾冒著風險給紅軍當嚮導。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黔東南時,各族貧苦群眾把紅軍當作自己的親人。紅軍走時,有很多群眾去帶路。如劉八元給紅軍帶路到新寨屯,張月清帶路到臺江的革東。為了保證紅軍所請嚮導的利益,紅軍機關報《紅星》報專門發文,要求紅軍各部隊請嚮導請運輸員,一定要用現洋,沒有現洋也須用銀器等代替。紅二、六軍團長徵轉戰康南藏區時,當地僧俗各界積極為紅軍帶路,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936年紅二軍團穿越康南地區進入巴塘縣境時,部隊缺糧。拉波見紅軍在缺糧情況下仍然官兵一致,對群眾秋毫無犯,非常感動。他不僅積極幫助紅軍籌糧,還主動要求為紅軍帶路、當翻譯,一直把紅二軍團從巴塘送到甘孜。返回途中壯烈犧牲,表現了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各族群眾為紅軍提供糧食及各種物資。紅軍長徵在遵義期間,獲得了長徵以來的最大一次物資補充。遵義各界群眾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遵義暢達印務局經理黃炳輝,集中全力為紅軍翻印文告,如《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告白軍士兵兄弟書》等,給黨和紅軍的宣傳工作以重要幫助。紅軍長徵到畢節大定時,通過打土豪、分浮財,貧苦群眾由衷地感謝紅軍,主動給紅軍領路,挖土豪轉移的糧食和私藏的槍枝。大定100多名縫紉工人用10多臺縫紉機,為紅軍部隊趕製了1000多套軍服、100多條棉被和近千條子彈袋。紅軍到甘孜藏區後,廢除了國民黨的苛捐雜稅,解放了康區人民,康區藏民視紅軍為「菩薩軍」,把紅軍當作親人。丹巴各族人民群眾節衣縮食,盡全力支援紅軍。僅1935年10月至1936年1月的3個月當中,丹巴群眾就為紅軍籌集糧食34萬多斤。

  救治紅軍傷病員,踴躍參加紅軍。紅軍長途行軍作戰,缺乏後方依託,傷病員的救治與安置工作是最艱苦的工作之一,其中各族群眾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位紅軍營教導員生病之後在貴州老百姓家得到很好的照顧,身體恢復後順利歸隊,稱「那家老鄉很好,關心他、照顧他,給他的藥按時吃了,在老鄉家睡了兩夜一天,病就好了」。覺醒的各族群眾踴躍加入紅軍隊伍,壯大了紅軍的有生力量,如紅軍長徵在黔北期間,即擴充5000多人。正如陳雲所言「此輩均系川黔滇籍之貧民或退伍者,對於川滇黔之地方情形均熟悉。此輩加入紅軍,對於紅軍有莫大之作用」。紅九軍團長徵轉戰雲南會澤期間,擴紅一千四、五百人,還單獨成立了新兵營。紅軍長徵過藏區時,有不少藏民參加了紅軍。藏族青年天寶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被稱為「披著袈裟當紅軍」。

  正是依靠各族群眾的大力支持,紅軍克服了無後方的陌生環境,克服了長徵沿線環境險惡、物資缺乏、不斷減員等各種困難,並且戰勝了艱苦的自然環境,取得了戰略轉移的勝利。長徵的勝利,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必須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克服困難、贏得勝利。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紅軍長徵與西南社會政治生態研究」(16JJD770047) 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紅軍部隊新長徵》:光輝的勝利,永恆的血脈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4周年。86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進行的萬裡長徵,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蹟,譜寫了中國革命事業的壯麗史詩,在我們黨、軍隊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將臺堡:紅軍長徵最後會師地
    【專題】「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方面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將臺堡勝利會師,這是紅軍長徵史上最後一次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徵的勝利結束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透視
    長徵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重要的建設時期,也是國共之間的激烈軍事對抗時期,雙方除激烈軍事對抗之外,輿論宣傳攻勢亦非常強烈。  對沿途各族群眾的宣傳,主要是向長徵沿線各族群眾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喚起民眾,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敵人的反動宣傳中解脫出來。
  • 藝薦|跟著張國立和主創團隊 欣賞《紅軍故事》
    《半截皮帶》聚焦紅軍長徵經過草地時用半截皮帶來揚起希望,展現「信仰的力量」;《半條棉被》講述紅軍在反圍剿時給農民徐解秀留下半條被子,展現人民心中的共產黨和紅軍「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軍需處長》敘述紅軍在雪山行進中黨員幹部用個人犧牲來完成隊伍轉移,展現「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
  • 是什麼成就了紅軍長徵這一艱難神話?
    有人回憶曾見到前頭的部隊圍了一圈又一圈的紅軍戰士躺倒在地,手裡端著飯碗,碗裡還有野菜,分析說這是集體食物中毒。那一年重走長徵路,我走到湖南新晃縣時,訪問了一個叫江文生的老紅軍,他跟我講,長徵中最難的是過草地呀,沒有吃的,人沒勁,很難往前走。
  • 會理會議,紅軍長徵途中的又一次重要會議,知道的遊人卻寥寥無幾
    會理古城不僅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而且是紅軍長徵途中戰略方針確定的一次重要會議,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史中具有濃墨重彩的光輝一頁。其實在會理有兩個歷史事實值得我們去了解和紀念,一是紅軍巧渡金沙江,二是紅軍召開的會理會議。
  • 漫漫長徵路 29萬字講述紅軍在綿陽的故事
    原標題:《紅軍長徵在綿陽資源分布與開發研究》出版—— 漫漫長徵路 29萬字講述紅軍在綿陽的故事 紅軍長徵在綿陽期間,很好地傳播了革命的種子,激發了綿陽人民的革命意志,為綿陽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發展資源。近日,由市委黨校(市行政學院、市社會主義學院)編寫的《紅軍長徵在綿陽資源分布與開發研究》一書出版,29萬字將85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詳細鋪展開來。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但是不用擔心,絕大多數的字、詞、句,仍然是國內先輩智慧的結晶,紅軍、長徵等就是。紅軍一詞還未正式創建時,農民犁鋤揮舞,團結在一起,運用武裝力量保護自己,這樣的軍隊被定義為工農革命軍。後來,中共中央把紅軍寫進了文件中,各地部隊開始使用紅軍的武裝稱號。1928年5月25日下發的軍事工作大綱裡,宣布了一則消息,決定採用廣東省委擴大會議軍事問題決議案中的內容,認為建立紅軍迫在眉睫,不必有大型的起義鋪路,只要能有自己的割據地區,就可以把創建紅軍提上日程。
  • 長徵精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這一人類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壯舉,被叫作——長徵。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是人類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偉大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徵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徵精神。
  • 會寧:紅軍長徵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7月19日上午,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成員,來到會寧紅軍會師遺址園和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追尋當年紅軍足跡。甘肅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作為長徵的會合點,與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一道,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紅色聖地。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1934年10月,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給中國革命造成的被動形勢和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被迫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8.6萬餘人分別自瑞金、於都地區出發,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長徵。
  • 勝利山戰鬥: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最後一仗
    學習強國 作者:苗剛193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一方面軍長徵到達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在哈達鋪期間,毛澤東從國民黨報紙上了解到陝北有蘇區和劉志丹領導的紅軍。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從現地到劉志丹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裡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彭陽時,就發現敵馬鴻逵部的四個騎兵團像一條尾巴一樣,緊緊地尾隨在後面。蔣介石聽到中央紅軍向陝北進發的消息時,急電令馬鴻逵:「紅軍長途行軍,疲憊不堪,企圖進入陝北會合劉志丹,茲令你部騎兵前行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妄圖將紅軍消滅於長徵途中。
  • 興國縣聯合功夫動漫打造中國長徵超級IP《長徵總動員》
    可以說,作為長徵的出發地之一,長徵文化就是興國鮮明的文化底色。  在二萬五千裡的長徵中,紅軍將士同敵人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餘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餘座,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頑強意志徵服了人類生存極限,書寫了集意志、勇氣和力量於一體的偉大史詩。
  • 跟著習近平走新長徵路系列之三:思百姓苦 謀富民策
    ,是人類歷史的奇蹟,更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80年過去了,從長徵路到復興之路,不一樣的長徵,一樣的初心:堅定的信念、向前的腳步、為民的宗旨。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後繼,傳承接力,在以實現「兩個一百年」為奮鬥目標的今天,讓我們一起跟著習近平走新長徵路。  「弘揚偉大長徵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徵路,必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鬥。」
  • 第四屆「紅軍長徵論壇」明年在桂林舉行 參與城市增至6個
    記者獲悉,第四屆「紅軍長徵論壇」將於2021年在桂林舉辦,主辦城市增至6個,浙江省麗水市、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受邀加入。桂林既有享譽世界的綠水青山,又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是湘江戰役的發生地。長期以來,桂林人民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文化自覺,敬重英魂,守護烈士,保護傳承紅色文化。
  • 紅軍長徵隊伍中,到底有多少女紅軍?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那麼,你知道究竟有多少女紅軍參加了長徵嗎?關於長徵中的女紅軍的總的人數,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至少有兩千多人參加了長徵。這個數字是確定無疑的。在參加長徵的四路紅軍當中,女同志的數量差別比較大,最少的是紅二十五軍,只有七名女戰士參加了長徵。這七名女戰士能夠參加長徵也並不是容易,經歷了一番風波。在部隊出發之前,要求女同志一律不得隨隊行動。
  • 重走長徵路丨湘江戰役:永不消逝的軍魂!
    今天,駐足岸邊「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的石碑前,記者都不敢大聲說話,深怕驚醒了長眠於此的英靈,只有默默地祈禱英烈們安息!青山處處埋忠骨 英烈無名亦長存蒼松翠柏掩映下的「革命理想高於天」雕塑廣場莊嚴肅穆,雕塑基座長12.1米,雕塑含基座高5.6米,寓意湘江戰役時的結束時間12月1日,參加中央紅軍長徵的五六萬名贛南籍紅軍將士。
  •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紅軍損失5萬餘人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雖然達到了突圍的目的,但是損失了近6萬名紅軍,在長徵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一)1934年11月中旬,紅軍在湖南郴縣、宜章間突破了敵人第三道封鎖線。蔣介石的這一部署,將桂軍2.9萬多兵力放在正面堵擊紅軍,湘軍放在紅軍前進方向的右側與桂軍聯絡,國民黨中央軍則放在紅軍的後面跟進。其目的就是迫使桂軍、湘軍同紅軍在湘江以東地域決戰,從而既消滅紅軍,又削弱湘桂兩省力量。
  • 解碼長徵(8):為什麼長徵是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
    央廣網9月14日消息(蔡琳琳 記者李悅) 關於紅軍長徵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勝利結束長徵的以後,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評價到,「長徵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確如毛澤東所言,長徵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震驚世界的偉大壯舉。
  • 《領袖1935》:周恩來眼中的長徵
    、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幾十年來,表現長徵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有全景式展現史詩風格的,也有通過個體命運進行微觀敘事的。如何對長徵題材有所創新,一直是影視從業者無法迴避的問題。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電影《領袖1935》以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等人如何帶領紅軍突破重圍為切入點,用周恩來的視角來結構全劇,再現了萬裡長徵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歷史畫卷和英雄史詩,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創作提供了生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