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會議,紅軍長徵途中的又一次重要會議,知道的遊人卻寥寥無幾

2020-12-16 蠶子桑葉

蠶子在桑葉上行走,小編在地球上旅遊,嗨,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

會理古城不僅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而且是紅軍長徵途中戰略方針確定的一次重要會議,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史中具有濃墨重彩的光輝一頁。

其實在會理有兩個歷史事實值得我們去了解和紀念,一是紅軍巧渡金沙江,二是紅軍召開的會理會議。

紅軍巧渡金沙江在我9月10日的《皎平渡,7條小船7天7夜巧渡金沙江,江邊河堤上的巖洞就是見證》中有所介紹,友友們感興趣可以查閱。

1935年5月,7條小船37名船工經過7天7夜的不間歇擺渡,將3萬多紅軍大部渡過金沙江,勝利甩掉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紅軍從雲南進入了四川,進入四川的第一個縣就是會理。

佔領皎平渡口後,紅軍經通安、愛民、彰冠抵達會理城郊。中央經軍進抵會理城郊後,一面休整、一面佯攻縣城。最後繞城離開會理,經白果、雲甸進入德昌縣境。

在會理期間,紅一方面軍主力贏得了短暫休整的機會,體力和精力都有所恢復,為隨後的繼續北上打下了良好基礎。

為了總結遵義會議以來的戰略方針,進一步統一中央領導核心的認識和全軍思想,5月12日下午黨中央在鐵廠村召開了入川後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由張聞天主持並作報告,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總結髮言。會議開了兩天。

會議鞏固了遵義會議的成果,肯定了遵義會議以來的戰略方針,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軍事上的領導地位,統一了全軍的思想。會議還糾正了紅軍領導層中泛起的一些錯誤思潮。決定劉伯承同志任先遣司令,利用他在川軍中的聲望和熟悉地理民情等有利條件,為全軍開路。

去鐵廠村景區的道路已經進行了新鋪,一條蜿蜒曲折的柏油路在松林間穿行。景區修建了停車場和遊客接待中心。拾級而上一塊巨大的紀念碑出現在眼前,碑記和當時領導人的塑像用絳紅色大理石鑄就,十分醒目。廣場旁有一些紅軍雕塑,向我們講述著紅軍在會理的點點滴滴。臺階兩旁的護欄壁上,刻畫著幾十個紅軍長徵的小故事,可以邊走邊看,增長了不少知識。

會理會議遺址在紀念碑廣場左側的樹林裡,極不顯眼,一塊大石頭上書寫有「會理會議遺址」六個大字。遺址現場在松林和水庫的映襯下顯得莊重而肅穆,幾塊不規則的石頭靜靜地擺放在青松之間,黝黑的表面仿佛將事件凝固。正是在這裡,毛澤東、朱德、陳雲、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等當時紅軍的領導人或坐在石頭上,或站在附近,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理會議。

站在這幾石頭旁,眺望遠方的紅旗水庫,真的感慨頗多:後面有國民黨的追兵,前面有敵人的圍堵,黨內還有激烈的思想和路線鬥爭,但我們黨在最緊要關頭都能力挽狗狂瀾、化險為夷,取得最終的勝利,中國共產黨是最偉大的黨,是最適合中國人民道路的「領路人」。

會理縣紅軍長徵紀念館位於環城西路中段2號,建築面積2070平方米,屬專題性紀念館,專門舉辦「中央紅軍過會理紀念展」。

展覽以毛澤東的著名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為主題,採用圖文並茂、實物陳列、文物複製、場景復原、以及多媒體影像等新的陳列方式來進行展出,其中圖片150餘幅,實物近百件,場景4個,文字說明3萬6千餘字,用六個篇章著重地介紹中央紅軍長徵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在會理期間的主要活動,以此來緬懷為新中國的建立而歷盡艱辛、拋灑熱血的紅軍將士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會理縣紅軍長徵紀念館被列為四川省政法委主題教育實踐基地、涼山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涼山州廉政教育基地。

會理不僅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道,也是中國紅色革命的根據地。來會理旅遊,我們不妨走進這些紅色旅遊景區,走進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寫到這裡有個小小的建議,如果把皎平渡景區打造和管理得更好,我相信前來旅遊參觀的遊人會更多,也會更加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圖片尋自網絡,僅用作文章配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高中華: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
    第一批上線推出的是中共黨史專題講座,共設置十二講課程,分別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朱毛紅軍與古田會議、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延安整風與黨的團結統一、黨奪取全國政權的歷史經驗、建立新中國的構想及其實踐、抗美援朝的決策及其影響、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偉大歷史轉折
  • 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長徵的徵程
    中央紅軍長徵的目的地原定於湘西與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會師,可是經湘江一戰,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再也無力突破重重堵截,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師。中央領導集體會商紅軍今後的發展方向,毛澤東力主西進,向敵軍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得到多數人支持。
  • 勝利山戰鬥: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最後一仗
    當天,毛澤東在陝甘支隊團以上幹部會議上指出:「民族的危機在一天天加深,我們必須繼續行動,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計劃。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有劉志丹的紅軍。從現地到劉志丹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過七八百裡的路程。大家要振奮精神,繼續北上。」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彭陽時,就發現敵馬鴻逵部的四個騎兵團像一條尾巴一樣,緊緊地尾隨在後面。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透視
    長徵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重要的建設時期,也是國共之間的激烈軍事對抗時期,雙方除激烈軍事對抗之外,輿論宣傳攻勢亦非常強烈。陳雲在向共產國際作的《關於紅軍長徵和遵義會議情況的報告》中指出,紅軍上至領導下至普通戰士都參與到標語宣傳工作當中,每一個紅軍戰士都隨身帶有一截粉筆,他每天至少要在走過的地方寫三條標語。
  • 長徵過程中!歷史性偉大轉折的起點黎平會議!
    談起長徵,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作為黨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黎平會議就顯得鮮為人知。事實上,這次會議使中央紅軍的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是接下來遵義會議召開的關鍵節點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徵。
  • 「彭大將軍」在大三線:重走長徵路,見老船工,淋雨悼念犧牲紅軍
    在兩萬五千裡長徵光輝徵途中,像這樣的戰鬥,彭德懷指揮了上百場。他指揮紅三軍團將士們浴血奮戰,保護了中央紅軍機關,在長徵每場大戰的前線,總能看到他堅毅的面龐。在長徵勝利後,彭德懷就投身到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沒有時間再次重走長徵路。
  •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紅軍損失5萬餘人
    湘江戰役紅軍長徵途中的一次「慘勝」,雖然達到了突圍的目的,但是損失了近6萬名紅軍,在長徵歷史上留下了悲壯的一頁。(一)1934年11月中旬,紅軍在湖南郴縣、宜章間突破了敵人第三道封鎖線。對這一點,何鍵心裡明白,為保存地盤,保存實力,何健對於中央紅軍的四徵設計了「迫、堵、防、送」的送客式防堵策略,巴不得紅軍趕快離開湘境。廣西桂系則連續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對策。白崇禧認為,紅軍10萬人去向未明,紅軍後面是30萬蔣軍跟蹤而來,打這個仗既要防共,又要防蔣;只能追擊,不能堵擊。他們確定的作戰方針是不攔頭、不斬腰、只擊尾「送客」。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1935年11月,轉戰於湘鄂黔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第二方面軍),在完成了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任務後,在敵人重兵圍剿下,撤出蘇區,開始長徵。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徵途中,於1935年5月和1936年4月先後兩次經過楚雄地區八個縣、市,分別從雲南祿勸皎平渡、麗江石鼓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境內,甩掉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 龍雲獻圖與三元宮會議丨戴興華
    紅軍長徵兩次途經雲南曲靖,賦予曲靖光榮的革命傳統,既播撒了燎原的火種,又留下許多珍貴的紅色遺址、傳奇故事和重要史實。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為保全力量,同時北上抗日,中央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即歷史上著名的長徵。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之後是扎西會議,再佔遵義,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兵臨貴陽,再之後就是三元宮會議。
  • 傳承發揚「長徵精神」 四川長徵幹部學院涼山彝海結盟分院建設持續...
    四川長徵幹部學院涼山彝海結盟分院掛牌儀式。  11月18日,四川長徵幹部學院涼山彝海結盟分院揭牌。80多年前,紅軍在涼山走過一段艱苦卓絕的長徵路,留下了光輝足跡。  10月26日,四川長徵幹部學院涼山彝海結盟分院培訓示範班正式開班,來自全省的49名企事業單位的處級以上管理人員成為了示範班的首期學員。5天的培訓中,圍繞「紅軍長徵過涼山」「脫貧攻堅涼山實踐」兩條主線,融入了生態文明、航天科技等特色課程以及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三河村、火普村、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西昌邛海生態溼地公園點等特色點位的現場教學。
  • 李德:曾讓紅軍損失巨大,遵義會議後,他去了哪裡?
    畢業後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了中國,當時參與過紅軍很多決策行動。雖然思想上還算是比較正派、積極向上的,想要幫助中國人民成立紅色政權,逃離帝國主義的侵襲。然而因其死板的性格與不正確的認識,造成了很大的錯誤,致使我軍備受打擊,在我軍歷史上一直飽受詬病,在長徵之後就很少有他的消息了,他最後是去哪裡了?結局又怎麼樣了?
  • 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於安徽省涇縣。他7歲開蒙,之後進入教會學校讀書。1925年(19歲),王稼祥受革命思潮影響,組織同學反對學習聖經和祈禱,被學校開除。
  • 最美天然氧吧,紅軍長徵的重要坐標點,遊此還可追憶歷史!
    哈達鋪是紅軍長徵中的重要坐標點,在這裡毛澤東作出了去陝北的重大戰略決策, 哈達鋪被稱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是全國紅色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臘子口是甘川古道的「喉嚨」,地勢危險,難以保護, 1935年,紅軍勝利打破了天險聾子的嘴,開闢了北上進入陝西甘的道路, 遊人至此,可以追憶紅軍攻擊天險的輝煌歷史,享受周圍美麗的景色。
  • 一張報紙定乾坤,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憶長徵
    7月27日下午3時許,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走中國西北角」採訪接力活動甘南線採訪隊伍乘車至隴南宕昌縣哈達鋪鎮,參觀全國愛國教育示範基地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學習長徵歷史,追憶革命先烈。紅軍長徵哈達鋪紀念館 劉歡/攝「哈達鋪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歷經千難萬險後的絕處逢生之地。正是在哈達鋪,長徵中的紅軍不僅得到了困頓至極後的物資和兵源補充,建立了以哈達鋪為中心的地方蘇維埃政權。尤為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在這裡獲知了陝甘還有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重大喜訊,從此開啟了落腳陝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徵程。」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王稼祥,想必很多人會有些陌生,然而在紅軍時期,他可是我軍的高級領導人。王稼祥出生於1906年,安徽涇縣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在蘇聯留過學。1930年回國後,王稼祥便受到重用,先後擔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革委副主席。
  • 你知道嗎?紅軍長徵隊伍中,到底有多少女紅軍?
    那麼,你知道究竟有多少女紅軍參加了長徵嗎?關於長徵中的女紅軍的總的人數,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至少有兩千多人參加了長徵。這個數字是確定無疑的。在參加長徵的四路紅軍當中,女同志的數量差別比較大,最少的是紅二十五軍,只有七名女戰士參加了長徵。這七名女戰士能夠參加長徵也並不是容易,經歷了一番風波。在部隊出發之前,要求女同志一律不得隨隊行動。
  • 是什麼成就了紅軍長徵這一艱難神話?
    「北上抗日」,這個口號在長徵途中是特別響亮的,是特別深入人心的。  在敵人的「法庭」上,在敵人的監牢裡,在多個有群眾的集會場合,方志敏都高聲宣傳抗日主張,怒斥敵人賣國求榮,拒絕了敵人的威逼利誘,最後於1935年8月6日——中央紅軍走到了毛兒蓋、中共中央政治局沙窩會議結束那天,在南昌英勇就義了。就義時英雄方志敏僅36歲英年啊!
  • 「紅軍」、「長徵」、「六萬五千裡」的由來和演進
    但是不用擔心,絕大多數的字、詞、句,仍然是國內先輩智慧的結晶,紅軍、長徵等就是。紅軍一詞還未正式創建時,農民犁鋤揮舞,團結在一起,運用武裝力量保護自己,這樣的軍隊被定義為工農革命軍。三天的浴血奮戰,國民黨軍兵力不斷補給,敵眾我寡的態勢下,起義軍們無畏犧牲,一次又一次地衝鋒。戰鬥走向失敗,可工農紅軍的英勇卻打動了關注此事的國內外民眾,工農紅軍的名號,也在全國不脛而走。後來,中共中央把紅軍寫進了文件中,各地部隊開始使用紅軍的武裝稱號。
  • 遵義會議結束後,那個曾對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
    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紅軍經歷了一次重大危機。1933年9月,一直存有滅亡紅軍之心的蔣介石傾盡全國之力,集合了100萬重兵,對中央紅軍發起了第五次「圍剿」運動,以期能夠通過武力的壓制,徹底消滅紅軍。紅軍將士自然不會輕易束手就擒,他們奮勇反擊,和敵人形成了勢均力敵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