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長徵的徵程
中央紅軍長徵的目的地原定於湘西與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會師,可是經湘江一戰,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再也無力突破重重堵截,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師。中央領導集體會商紅軍今後的發展方向,毛澤東力主西進,向敵軍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得到多數人支持。
-
「從偉大轉折到偉大勝利——從遵義走到西柏坡」紀念建黨95周年暨...
歡迎大家來到多彩的貴州,紅色的遵義參加「從偉大轉折到偉大勝利——從遵義走到西柏坡」紀念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大型主題報導活動的啟動儀式。81年前,在紅軍長徵路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在遵義會議會址召開。
-
最是奪目遵義「紅」|遵義市高質量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搶抓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和紅色文化成果研究,深度挖掘長徵故事,促進紅色文化傳承,凸顯遵義特色,弘揚長徵精神、遵義會議精神,遵義的紅色底蘊將有更具象的再現。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作為紅軍長徵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這次彪炳史冊的會議讓遵義增添了濃厚的傳奇色彩。在極端危急的關頭,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
會理會議,紅軍長徵途中的又一次重要會議,知道的遊人卻寥寥無幾
會理古城不僅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而且是紅軍長徵途中戰略方針確定的一次重要會議,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史中具有濃墨重彩的光輝一頁。其實在會理有兩個歷史事實值得我們去了解和紀念,一是紅軍巧渡金沙江,二是紅軍召開的會理會議。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早在1931年4月到中央蘇區後,王稼祥就見證了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在主席的領導下,紅軍相繼粉碎了敵人幾次重兵「圍剿」,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後來博古、李德把持大權後,局勢卻是另一番景象,部隊不僅損失慘重,而且連根據地都丟了,最終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因此對於博古等人領導紅軍,王稼祥是反對的。
-
遵義會議之後,為何毛主席臉上冒出了一顆痣?原因很費解
為了紀念毛主席,大家掛了毛主席像在天安門城樓上,每天都會受到萬人的敬仰,見到毛主席的照片時,大家可能會注意到,在主席的下巴上有著一顆非常明顯的痣,這幾乎成了毛主席的象徵性特徵,但是是否有人知道這顆痣並非天生,而是在遵義會議之後出現的呢?這十分令人不解。
-
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於安徽省涇縣。他7歲開蒙,之後進入教會學校讀書。1925年(19歲),王稼祥受革命思潮影響,組織同學反對學習聖經和祈禱,被學校開除。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在長徵途中,把持最高領導權力的博古和李德,繼續執行錯誤的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特別是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先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等人仍然固執已見,堅持部隊要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有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大會最終通過了偉人繞道貴州的正確主張。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長徵路上,博古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大會解除了博古等人的最高領導職務,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手上。但鮮為人知的是,博古當時權力很大,想要解除他的領導職務並不簡單,在這個過程當中,洛甫和王稼祥功不可沒,我們可以回顧一下。
-
長徵過程中!歷史性偉大轉折的起點黎平會議!
談起長徵,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作為黨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黎平會議就顯得鮮為人知。事實上,這次會議使中央紅軍的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是接下來遵義會議召開的關鍵節點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徵。
-
紅軍長徵中的宣傳工作透視
如遵義會議後,紅軍四渡赤水期間,在遵義楓香壩繪製宣傳畫,畫中山頭高插「運動戰」的旗幟,旁書「把紅軍運動戰特長最高度發揚起來」,反映了遵義會議後,紅軍回歸了正確的軍事路線。 對沿途各族群眾的宣傳,主要是向長徵沿線各族群眾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喚起民眾,使廣大人民群眾從敵人的反動宣傳中解脫出來。
-
遵義會議被解除指揮權的博古,1946年遇難,留下的妻子結局如何?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當時的負責人博古重用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又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開始長徵。長徵途中,博古與李德依然不改瞎指揮的毛病,指揮的湘江戰役差點讓紅軍損失殆盡。
-
1935年,遵義會議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而李德打仗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最終以失敗告終,也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1935年1月,我黨在長徵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地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所犯的錯誤,並且糾正了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錯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軍事指揮小組,而王稼祥就是軍事指揮小組的成員之一。
-
李卓然:年少懷揣救國之志,參加過遵義會議,為何淡出歷史舞臺
懷揣著理想,李卓然一直都在兢兢業業幹活,1934年2月被選為中國工農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的大會主席團成員。在紅軍長徵的路上,李卓然與董振堂率紅五軍團一直在後面打阻擊戰,在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繼續負責斷後,由於敵人的窮追不捨,紅五軍團與他們奮戰了四五天,最後1.1萬人隊伍,犧牲了五千多人,損失慘重。當時紅軍中除了應對敵人跟惡劣的環境,還有來自內部的「左」傾路線的問題。
-
《領袖1935》:周恩來眼中的長徵
幾十年來,表現長徵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有全景式展現史詩風格的,也有通過個體命運進行微觀敘事的。如何對長徵題材有所創新,一直是影視從業者無法迴避的問題。在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電影《領袖1935》以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等人如何帶領紅軍突破重圍為切入點,用周恩來的視角來結構全劇,再現了萬裡長徵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歷史畫卷和英雄史詩,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創作提供了生動啟示。
-
日前,筆者從市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自長徵...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來,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一核一線兩翼多點」的長徵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目標,其中「一核一線」主要在遵義。我市規劃編制了長徵國家文化公園(1+1+5+2)標誌性項目(「1」:遵義會議會址周邊環境整治及展陳提升;「1」:籌建長徵紀念小鎮;「5」:遵義戰役紀念園、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帶、長徵文物保護修繕、《偉大轉折》演藝綜合體、「重走長徵路」研培體驗工程;「2」:苟壩會議會址文旅融合示範區、強渡烏江文旅融合示範項目)。
-
遵義會議後,「軍事指揮團」成員之一的王稼祥,晚年的結局如何?
在大後方,王稼祥將博古等人亂七八糟的作戰計劃看得更清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在後來的遵義會議中,極力支持撤銷博古等人的軍事指揮權。而遵義會議的展開,也是王稼祥在其背後推波助瀾的結果,因為他深知博古一日不下臺,紅軍或許還會遭到更大的損失。
-
遵義會議時確定的總負責並不是洛甫,為什麼後來他會成為總負責?
長徵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少民族精英在那段極度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歷練、成長,他們在痛苦中磨練,他們在挫折中成熟起來,在錯誤中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只有感同身受地走進他們,才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在那個時代是怎樣鳳凰涅槃的。
-
李德:曾讓紅軍損失巨大,遵義會議後,他去了哪裡?
然而因其死板的性格與不正確的認識,造成了很大的錯誤,致使我軍備受打擊,在我軍歷史上一直飽受詬病,在長徵之後就很少有他的消息了,他最後是去哪裡了?結局又怎麼樣了? 隨著戰局的不斷惡化,紅軍只能被迫開始兩萬五千裡長徵。長徵之初,李德依然沒有吸取失敗的教訓,繼續實施錯誤的決策,內部他沒有積極的動員紅軍進行長徵的戰略轉移,使得很多人消息滯後;另一方面,對於小股來犯之敵也沒有及時的消滅,反而避戰逃跑,給敵人以可乘之機,紅軍上下也是苦不堪言。
-
遵義會議結束後,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洛甫,後來卻又主動讓賢
長徵路上,博古和李德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博古等人卻仍堅持按計劃北上。在通道會議上,洛甫與王稼祥等人支持主席繞道貴州的正確策略,紅軍得以避免又一次重大傷亡。此時,洛甫已經想明白了,再這樣下去不行,打仗還是要請毛同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