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洛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又名張聞天,是紅軍早期的一位風雲人物。洛甫出生於1900年,江蘇南匯(今屬上海浦東新區)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後來遠赴蘇聯留學。
1930年回國後,洛甫便受到重用。他先是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後來又來到中央蘇區,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成為了僅次於總負責博古的二號人物。
當時正值第五次反「圍剿」,博古和李德等人不從實際國情出發,照搬硬套,結果不僅一直吃敗仗,還把根據地丟了,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洛甫與博古同為留蘇派,但對於老同學的那套打法,洛甫還是產生了質疑和不滿,兩人為此展開過激烈的爭吵。
長徵路上,博古和李德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博古等人卻仍堅持按計劃北上。在通道會議上,洛甫與王稼祥等人支持主席繞道貴州的正確策略,紅軍得以避免又一次重大傷亡。
此時,洛甫已經想明白了,再這樣下去不行,打仗還是要請毛同志出來。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洛甫發表反報告,指出博古和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是錯誤的。隨後,王稼祥等人接連發言,正確的意見佔據上風,博古和李德的最高職務被解除了。經過大家推選,洛甫正式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
但話又說回來了,洛甫屬於學者型的人物,並不擅長具體事務。他經常戴著眼鏡,不苟言笑,看上去像個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當上總負責後,洛甫積極支持主席的軍事指揮,最終部隊勝利到達陝北。在此之前,洛甫已經兩度主動讓賢,但都被勸阻了。到達陝北後,他再一次讓賢,最終於1938年不再擔任總負責。
離開「總負責」崗位後,洛甫開始從事他擅長的理論宣傳工作,他曾長期兼任黨中央宣傳部長、西北工作委員會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負責人等職務。抗戰勝利後,洛甫來到東北,為東北根據地的開闢和建設付出了心血。新中國成立後,洛甫轉到外交戰線工作,出任駐蘇聯大使。回國後,他又擔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長。1976年7月1日,洛甫在江蘇無錫去世,終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