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結束後,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洛甫,後來卻又主動讓賢

2020-12-19 大麗歷史說

說起洛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又名張聞天,是紅軍早期的一位風雲人物。洛甫出生於1900年,江蘇南匯(今屬上海浦東新區)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後來遠赴蘇聯留學。

1930年回國後,洛甫便受到重用。他先是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後來又來到中央蘇區,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成為了僅次於總負責博古的二號人物。

當時正值第五次反「圍剿」,博古和李德等人不從實際國情出發,照搬硬套,結果不僅一直吃敗仗,還把根據地丟了,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洛甫與博古同為留蘇派,但對於老同學的那套打法,洛甫還是產生了質疑和不滿,兩人為此展開過激烈的爭吵。

長徵路上,博古和李德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重大損失。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來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博古等人卻仍堅持按計劃北上。在通道會議上,洛甫與王稼祥等人支持主席繞道貴州的正確策略,紅軍得以避免又一次重大傷亡。

此時,洛甫已經想明白了,再這樣下去不行,打仗還是要請毛同志出來。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洛甫發表反報告,指出博古和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是錯誤的。隨後,王稼祥等人接連發言,正確的意見佔據上風,博古和李德的最高職務被解除了。經過大家推選,洛甫正式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

但話又說回來了,洛甫屬於學者型的人物,並不擅長具體事務。他經常戴著眼鏡,不苟言笑,看上去像個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當上總負責後,洛甫積極支持主席的軍事指揮,最終部隊勝利到達陝北。在此之前,洛甫已經兩度主動讓賢,但都被勸阻了。到達陝北後,他再一次讓賢,最終於1938年不再擔任總負責。

離開「總負責」崗位後,洛甫開始從事他擅長的理論宣傳工作,他曾長期兼任黨中央宣傳部長、西北工作委員會主任、《解放》周刊主要負責人等職務。抗戰勝利後,洛甫來到東北,為東北根據地的開闢和建設付出了心血。新中國成立後,洛甫轉到外交戰線工作,出任駐蘇聯大使。回國後,他又擔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長。1976年7月1日,洛甫在江蘇無錫去世,終年76歲。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大會解除了博古等人的最高領導職務,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手上。但鮮為人知的是,博古當時權力很大,想要解除他的領導職務並不簡單,在這個過程當中,洛甫和王稼祥功不可沒,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洛甫, 又名張聞天,當時他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是僅次於博古的二號人物。
  • 遵義會議時確定的總負責並不是洛甫,為什麼後來他會成為總負責?
    但是,李德、博古並沒有採納,這才有了後來的血戰湘江。過湘江遭到慘重損失後,指戰員們開始思考,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經過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大部分領導都已經認同主席的意見,在猴場會議後,王稼祥提出召開擴大會議,主席認同,建議他先同張聞天(洛甫)通通氣。張聞天(洛甫)也同意王稼祥把李德、博古轟下來的意見,並且說:主席打仗有辦法,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主席出來。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特別是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先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等人仍然固執已見,堅持部隊要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有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大會最終通過了偉人繞道貴州的正確主張。紅軍到達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後,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偉人對紅軍的領導作用。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1930年回國後,王稼祥便受到重用,先後擔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革委副主席。與同時留蘇回國的博古等人不一樣,王稼祥不盲目遵從共產國際路線,而是尊重真理。早在1931年4月到中央蘇區後,王稼祥就見證了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在主席的領導下,紅軍相繼粉碎了敵人幾次重兵「圍剿」,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 遵義會議被解除指揮權的博古,1946年遇難,留下的妻子結局如何?
    1935年1月,為了糾正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錯誤,我黨在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會議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並且指定張聞天為臨時負責人,原先的負責人博古被解除了指揮權。
  • 1935年,遵義會議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第五次反「圍剿」中,博古執行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最終以失敗告終,也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1935年1月,我黨在長徵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
  • 遵義會議後,「軍事指揮團」成員之一的王稼祥,晚年的結局如何?
    他出生於1906年,早年和博古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是在蘇聯深造過的知識分子,與博古、王明等人在蘇聯結下了友誼。因為能力優異,回國後沒多久就受到了重用,還曾經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按理說,他和博古都是留學生,應該格外有共鳴才對,可是王稼祥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風格卻和博古完全不一樣,前幾次的反「圍剿」讓王稼祥看到了主席帶領指揮下紅軍的強大,可是自從博古帶領隊伍後,隊伍卻連連遭遇敗績,而且連根據地都沒能守住,這讓王稼祥對博古的指揮能力產生了懷疑。
  • 遵義會議結束後,那個曾對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
    大家一定很好奇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他後來去了哪裡? 此時,博古趁機提出,主動要求共產國際遠東局負責人尤爾特將李德派往蘇區,擔任軍事顧問工作,李德也因為進入了中共中央的最高軍事指揮體系。 由於其外國人的身份,雖然中央蘇區條件艱苦,但是李德處處表現出了高人一等。住的是獨立的別墅,出入必須有翻譯隨性,他所說的一切都被當作「最高指示」,得到了猶如古代帝王般的待遇。
  • 長徵路上博古的艱難轉身
    但博古中央既未回信,也未採納。這其中原委,大抵是他們急於按原計劃趕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放下擔子後再另謀新圖。後來的事實驗證了彭德懷的擔憂:紅軍(渡過湘江後)深入湘桂邊兩省交界之大山(西延山脈)中,走了七天,桂軍利用人地兩熟條件,採用遊擊戰,給紅三軍團造成極大困難。紅軍經過艱苦鬥爭,才進入貴州黎平。 這時,紅軍指揮上卻出現要命的紊亂現象,一些部隊因此被敵軍打散和切斷。
  • 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長徵的徵程
    於是,紅軍主力掉頭向西,強渡烏江,佔領遵義。紅軍暫時擺脫了敵軍的追擊,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黨中央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召開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這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時間是在1935年1月15日~17日。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陳雲、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以上十人為政治局委員或候補委員)、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董振堂、李卓然、鄧小平、伍修權、李德共二十一人。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增補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 1935年,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投出關鍵一票,他的妻子結局怎麼樣?
    蔣介石曾經對紅軍連續發起了五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由於當時的負責人博古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失敗,紅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客觀來說,當時紅軍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如果繼續任由博古與李德瞎指揮,後果將不堪設想。為了糾正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 1935年1月,紅軍行進到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了包括王稼祥在內三人軍事小組。
  • 遵義會議後,那位曾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
    注意,李德雖然有接受過軍事方面的培訓,但就是由於學習的時間不長,而且缺乏實戰經驗,所以為後來的錯誤指揮埋下了伏筆。湊巧的是,剛剛畢業的李德很快就從共產國際處得到了一份不算複雜、但又能立刻證明其能力的差事,就是為特工運送作為報酬的美鈔到上海。也許你會覺得奇怪,怎麼運送個錢也能變成重要的任務?
  • 李德:曾讓紅軍損失巨大,遵義會議後,他去了哪裡?
    後被德國當局以思想反動的罪名逮捕入獄。逃脫出獄後去到了共產主義的聖地——蘇聯,在伏龍芝學院接受進一步的教育。 畢業後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了中國,當時參與過紅軍很多決策行動。雖然思想上還算是比較正派、積極向上的,想要幫助中國人民成立紅色政權,逃離帝國主義的侵襲。
  • 歷史性偉大轉折的起點黎平會議!
    談起長徵,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作為黨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黎平會議就顯得鮮為人知。事實上,這次會議使中央紅軍的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是接下來遵義會議召開的關鍵節點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徵。
  • 遵義會議後,曾給紅軍帶來巨大損失的李德,最終有什麼結局?
    李德在短期學習後,離開蘇聯。可以想像,短暫的學習並沒有使他學到太多的知識,在蘇聯時期學習的大多是作戰理論知識,同時也缺少實戰經驗,所以所學的知識不是全部應用於實戰,而是結合作戰情況具體分析。因此,這也為下一次指揮失誤埋下伏筆。在蘇聯留學回來的李德得到了共產國際的一個職位。
  • 博古女兒秦摩亞撰文解密:李德是怎樣獨攬軍權的
    李德是遠東局主動派來的,來勢很兇  博古說:「李德是1933年10月間到蘇區的。在進蘇區前,上海來電報說要派軍事顧問進來,要我們派人去接。我們派了交通局長陳彭年親自去接。李德之派來是遠東局主動的,不論在上海或進蘇區後,我們均未請求過派軍政毛子到蘇區來。李德到蘇區時,來勢是很兇的,雖然上海曾有電報來說,他是來做軍事顧問的,但是其氣派則儼然為國際代表。
  • 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於安徽省涇縣。他7歲開蒙,之後進入教會學校讀書。1925年(19歲),王稼祥受革命思潮影響,組織同學反對學習聖經和祈禱,被學校開除。
  • 長徵開始前,項英為何警告博古李德要小心毛澤東?
    在博古、李德當權執政時,他只能掛在一邊呆著,即使偶爾被通知來參加中央的某個會議,也常常是陪坐末位看人家「唱戲」。但是他並未真的完全沉默,李德回憶說當時「博古已經聽到一引起謠傳,說毛澤東向他(在)軍隊裡的追隨者提出的口號是『口頭上服從,行動上反對』」。認為毛澤東正在行使韜晦之計。結果毛澤東越是不動聲色,博古等卻越是不敢大意。
  • 高中華: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
    第一批上線推出的是中共黨史專題講座,共設置十二講課程,分別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朱毛紅軍與古田會議、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延安整風與黨的團結統一、黨奪取全國政權的歷史經驗、建立新中國的構想及其實踐、抗美援朝的決策及其影響、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偉大歷史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