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後,「軍事指揮團」成員之一的王稼祥,晚年的結局如何?

2020-12-16 霓裳鳳羽兮

第五次反「圍剿」時,博古因為過於信任和依賴洋顧問李德,致使紅軍慘遭浩劫,紅軍幾萬人的主力覆滅。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博古的偏執,也沒有人想到要去糾正他們的不正之風。不過,王稼祥卻是例外。

王稼祥為何人?他出生於1906年,早年和博古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是在蘇聯深造過的知識分子,與博古、王明等人在蘇聯結下了友誼。因為能力優異,回國後沒多久就受到了重用,還曾經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按理說,他和博古都是留學生,應該格外有共鳴才對,可是王稼祥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風格卻和博古完全不一樣,前幾次的反「圍剿」讓王稼祥看到了主席帶領指揮下紅軍的強大,可是自從博古帶領隊伍後,隊伍卻連連遭遇敗績,而且連根據地都沒能守住,這讓王稼祥對博古的指揮能力產生了懷疑。

王稼祥先後參與了第二次至第四次反「圍剿」,並且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身受重傷,差點丟掉性命。因為在戰場上負傷的緣故,王稼祥不得不退下前線養傷。在大後方,王稼祥將博古等人亂七八糟的作戰計劃看得更清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在後來的遵義會議中,極力支持撤銷博古等人的軍事指揮權。

而遵義會議的展開,也是王稼祥在其背後推波助瀾的結果,因為他深知博古一日不下臺,紅軍或許還會遭到更大的損失。1935年1月,長徵途中,紅軍到達遵義時特意召開遵義會議,在會議上有的人雖然也對博古的作為有些不滿,但大家對更換新的領導人也是有些猶疑的。

還是王稼祥站了出來,提名由主席來領導與指揮接下來的戰鬥。最終,遵義會議解除了博古等人的軍事指揮權,張聞天成為臨時負責人,同時成立了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全權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而王稼祥則是軍事小組成員之一。可以這麼說,遵義會議的順利開展和博古會被解除職務。王稼祥在中間是出了不少力的,他在這裡面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

在養傷期間,王稼祥仍不忘為紅軍未來的長遠發展擔心,是以他的身體遲遲無法恢復到之前的狀態,紅軍完成會師任務後王稼祥就倒下了,他休養了整整一年左右的時間才重新回到黨內部工作。

作為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期間,他兢兢業業,工作從沒有出過一絲紕漏。新中國成立後,王稼祥輾轉到外交領域工作,擔任了第一任駐蘇聯大使以及外交部副部長等職務。晚年王稼祥主要負責聯絡部的工作,並且還擔任了政協委員以及常委工作。因為歷史原因,王稼祥於1974年去世,終年68歲。

我想比起現在的那些演員,像王稼祥這樣的人更應該得到我們的敬意。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國家,他至死都是人民忠誠的公僕,他永遠不卑不亢,永遠追求真理。

相關焦點

  • 1935年,遵義會議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第五次反「圍剿」中,博古執行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最終以失敗告終,也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1935年1月,我黨在長徵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與同時留蘇回國的博古等人不一樣,王稼祥不盲目遵從共產國際路線,而是尊重真理。早在1931年4月到中央蘇區後,王稼祥就見證了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在主席的領導下,紅軍相繼粉碎了敵人幾次重兵「圍剿」,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後來博古、李德把持大權後,局勢卻是另一番景象,部隊不僅損失慘重,而且連根據地都丟了,最終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
  • 1935年,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投出關鍵一票,他的妻子結局怎麼樣?
    蔣介石曾經對紅軍連續發起了五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由於當時的負責人博古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失敗,紅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為了糾正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 1935年1月,紅軍行進到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了包括王稼祥在內三人軍事小組。自此之後,紅軍逐漸轉危為安,並在陝北勝利會師。事後連主席都說:「遵義會議沒有王稼祥不行,王稼祥投出了支持我的關鍵一票」。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他走後,中央由博古負責。博古原名秦邦憲,他與王明在蘇聯一起留過學,關係很好,還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主張。擔任臨時中央總負責後,博古積極推行王明路線,軍事上盲目聽從李德的指揮,結果可想而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長徵路上,博古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特別是湘江戰役結束後,紅軍由原先的八萬多人銳減至三萬多人。但此時,博古等人仍然固執已見,堅持部隊要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好在有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大會最終通過了偉人繞道貴州的正確主張。紅軍到達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後,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偉人對紅軍的領導作用。
  • 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於安徽省涇縣。他7歲開蒙,之後進入教會學校讀書。1925年(19歲),王稼祥受革命思潮影響,組織同學反對學習聖經和祈禱,被學校開除。
  • 「新三人團」為何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
    軍情多變,複雜嚴峻,軍事指揮需要高度集權,果斷處之。遵義會議後,接替博古在中央總負責的張聞天鑑於以前博古、李德軍事指揮上缺乏民主,獨斷專行,故為加強民主,常召集20多人的中央會議,對軍事行動開會討論,集體決策,懂與不懂軍事的人都參加,常為軍事行動爭論,這樣既牽扯了精力,更與軍情的瞬息萬變、需要集權相矛盾,實際上又妨礙了軍事指揮。
  • 遵義會議時確定的總負責並不是洛甫,為什麼後來他會成為總負責?
    主席在行軍途中,又和同行的王稼祥、張聞天(洛甫)一起分析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錯誤,認為紅軍已經不能按原計劃行動去同紅二、六軍團會合了。經過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大部分領導都已經認同主席的意見,在猴場會議後,王稼祥提出召開擴大會議,主席認同,建議他先同張聞天(洛甫)通通氣。張聞天(洛甫)也同意王稼祥把李德、博古轟下來的意見,並且說:主席打仗有辦法,比我們有辦法,我們是領導不了啦,還是要主席出來。
  • 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長徵的徵程
    於是,紅軍主力掉頭向西,強渡烏江,佔領遵義。紅軍暫時擺脫了敵軍的追擊,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黨中央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召開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這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時間是在1935年1月15日~17日。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陳雲、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以上十人為政治局委員或候補委員)、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董振堂、李卓然、鄧小平、伍修權、李德共二十一人。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增補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 遵義會議被解除指揮權的博古,1946年遇難,留下的妻子結局如何?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當時的負責人博古重用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又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開始長徵。長徵途中,博古與李德依然不改瞎指揮的毛病,指揮的湘江戰役差點讓紅軍損失殆盡。
  • 遵義會議結束後,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洛甫,後來卻又主動讓賢
    1930年回國後,洛甫便受到重用。他先是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後來又來到中央蘇區,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成為了僅次於總負責博古的二號人物。當時正值第五次反「圍剿」,博古和李德等人不從實際國情出發,照搬硬套,結果不僅一直吃敗仗,還把根據地丟了,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
  • 軍事顧問李德,來中國後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妻子,她的結局如何?
    1932年秋天,為了支持中國的革命事業,共產國際東方部特意派了一位軍事顧問前來援助中國,這位軍事顧問的名字叫李德。李德本是德國人,後來輾轉到了蘇聯,加入了共產國際。因為是共產國際派來的「欽差大臣」,所以李德到中國後備受當時的負責人博古信賴,被博古委以重任。
  • 「軍事顧問」李德,來中國後娶了兩個妻子,她們各自的結局如何?
    1932年,共產國際東方部為了支持中國革命,特意向中國派出了一位軍事顧問,這位軍事顧問的名字叫李德。李德到中國後深得博古信任,一年後就進入中央軍事委員會擔任軍事顧問。不過,李德卻不熟悉中國的實際情況,盲目指揮,而且犯了「左傾」主義錯誤,使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被迫開始長徵。
  • 李德:曾讓紅軍損失巨大,遵義會議後,他去了哪裡?
    後被德國當局以思想反動的罪名逮捕入獄。逃脫出獄後去到了共產主義的聖地——蘇聯,在伏龍芝學院接受進一步的教育。 畢業後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了中國,當時參與過紅軍很多決策行動。雖然思想上還算是比較正派、積極向上的,想要幫助中國人民成立紅色政權,逃離帝國主義的侵襲。
  • 遵義會議後,那位曾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
    而出生於慕尼黑的李德就是深受革命思想影響的積極分子之一。正是因為懷揣著一份對革命的熱情,李德甚至還在監獄服過刑。不過令人佩服的是,折磨人的牢獄生活並未動搖李德的革命夢想,反而使其內心對革命的信念更加堅定,還專門來到了蘇聯學習和軍事有關的知識、理論。在短暫的學習之後,李德就從蘇聯的學院畢業了。
  • 來自德國軍事顧問李德,在中國有兩任妻子,回國後他的妻子們如何
    在抗戰期間,共產國際曾向中國特派了一位軍事顧問,他就是李德,一位來自德國的青年情報員。在中國做顧問期間由於不太了解中國的國情,所以犯了共產黨十分忌諱的左傾主義,但是他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跟著紅軍開啟了長徵,他雖然是德國軍事顧問,但是在中國有兩任妻子,回國後,他的妻子們如何呢?
  • 高中華: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
    第一批上線推出的是中共黨史專題講座,共設置十二講課程,分別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朱毛紅軍與古田會議、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延安整風與黨的團結統一、黨奪取全國政權的歷史經驗、建立新中國的構想及其實踐、抗美援朝的決策及其影響、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偉大歷史轉折
  • 李卓然:年少懷揣救國之志,參加過遵義會議,為何淡出歷史舞臺
    懷揣著理想,李卓然一直都在兢兢業業幹活,1934年2月被選為中國工農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的大會主席團成員。在紅軍長徵的路上,李卓然與董振堂率紅五軍團一直在後面打阻擊戰,在湘江戰役中紅五軍團繼續負責斷後,由於敵人的窮追不捨,紅五軍團與他們奮戰了四五天,最後1.1萬人隊伍,犧牲了五千多人,損失慘重。當時紅軍中除了應對敵人跟惡劣的環境,還有來自內部的「左」傾路線的問題。
  • 蔣介石的「十三太保」鄧文儀,1949年逃到臺灣,晚年結局如何?
    復興社主要有十三個骨幹成員,他們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都是蔣介石的心腹大將,為蔣介石的崛起獻力獻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就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名字鄧文儀,此人在解放戰爭末期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