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反「圍剿」中,博古執行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最終以失敗告終,也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
1935年1月,我黨在長徵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地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所犯的錯誤,並且糾正了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錯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軍事指揮小組,而王稼祥就是軍事指揮小組的成員之一。那麼,遵義會議後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稼祥的結局。
王稼祥出生於1906年,他是安徽省涇縣人,出生於一個農民之家,不過他的家庭卻十分重視對王稼祥的教育,這讓青少年的時代的王稼祥有很好的機會接受教育,王稼祥也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為將來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5年,19歲的王稼祥被派到蘇聯莫斯科留學,也正是在此期間,他認識了王明、張聞天、博古等人。王稼祥經常與這些同學在一起探討祖國的命運,在不斷探討中,王稼祥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念。
1930年,王稼祥從蘇聯回到國內,擔任宣傳部幹事,一年後他進入蘇區,擔任蘇區革命根據地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王稼祥陸續參加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並在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身負重傷。
1933年9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爆發,由於博古重用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失敗,紅軍損失嚴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王稼祥雖然重傷未愈,但是依然跟隨紅軍參加了長徵。
1935年1月,為了糾正第五次反「圍剿」的失誤,我黨在遵義召開會議,會議撤銷了博古、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糾正了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的錯誤,同時成立了三人軍事小組,王稼祥是軍事小組成員之一,他也因此取得了軍事指揮權。
王稼祥屬於「智囊」型人物,他雖然取得了軍事指揮權,但更多時候以出謀劃策為主。不過,因為在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身受重傷,王稼祥的身體一直不太好,他在取得軍事指揮權後多次前往蘇聯治病。經過治療,王稼祥的身體有所恢復,在黨內陸續擔任了城市工作部部長以及宣傳部代理部長等職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王稼祥成為第一任駐蘇聯大使兼外交部部副部長,在這之後,他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先後擔任對外聯絡部部長、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在外交工作中,王稼祥總是以大局為重,在國際上充分維護了祖國的利益,為祖國的外交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上世紀60年代,王稼祥陸續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以及外事小組副組長等職務。因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王稼祥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最終於1974年猝然去世,終年68歲。不過,令人欣慰的是,1979年,組織恢復了王稼祥應有的名譽與歷史地位。
參考資料:
《王稼祥傳》徐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