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遵義會議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2020-12-16 悟空談歷史

第五次反「圍剿」中,博古執行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最終以失敗告終,也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

1935年1月,我黨在長徵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地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所犯的錯誤,並且糾正了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錯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軍事指揮小組,而王稼祥就是軍事指揮小組的成員之一。那麼,遵義會議後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王稼祥的結局。

王稼祥出生於1906年,他是安徽省涇縣人,出生於一個農民之家,不過他的家庭卻十分重視對王稼祥的教育,這讓青少年的時代的王稼祥有很好的機會接受教育,王稼祥也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為將來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5年,19歲的王稼祥被派到蘇聯莫斯科留學,也正是在此期間,他認識了王明、張聞天、博古等人。王稼祥經常與這些同學在一起探討祖國的命運,在不斷探討中,王稼祥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念。

1930年,王稼祥從蘇聯回到國內,擔任宣傳部幹事,一年後他進入蘇區,擔任蘇區革命根據地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王稼祥陸續參加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並在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身負重傷。

1933年9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鬥爆發,由於博古重用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失敗,紅軍損失嚴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王稼祥雖然重傷未愈,但是依然跟隨紅軍參加了長徵。

1935年1月,為了糾正第五次反「圍剿」的失誤,我黨在遵義召開會議,會議撤銷了博古、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糾正了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的錯誤,同時成立了三人軍事小組,王稼祥是軍事小組成員之一,他也因此取得了軍事指揮權。

王稼祥屬於「智囊」型人物,他雖然取得了軍事指揮權,但更多時候以出謀劃策為主。不過,因為在第四次反「圍剿」戰鬥中身受重傷,王稼祥的身體一直不太好,他在取得軍事指揮權後多次前往蘇聯治病。經過治療,王稼祥的身體有所恢復,在黨內陸續擔任了城市工作部部長以及宣傳部代理部長等職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王稼祥成為第一任駐蘇聯大使兼外交部部副部長,在這之後,他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先後擔任對外聯絡部部長、國際活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在外交工作中,王稼祥總是以大局為重,在國際上充分維護了祖國的利益,為祖國的外交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上世紀60年代,王稼祥陸續擔任了全國政協常委以及外事小組副組長等職務。因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王稼祥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最終於1974年猝然去世,終年68歲。不過,令人欣慰的是,1979年,組織恢復了王稼祥應有的名譽與歷史地位。

參考資料:

《王稼祥傳》徐則浩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擔任臨時中央總負責後,博古積極推行王明路線,軍事上盲目聽從李德的指揮,結果可想而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長徵路上,博古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大會解除了博古等人的最高領導職務,指揮權重新回到主席手上。
  • 1935年,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投出關鍵一票,他的妻子結局怎麼樣?
    為了糾正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 1935年1月,紅軍行進到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了包括王稼祥在內三人軍事小組。自此之後,紅軍逐漸轉危為安,並在陝北勝利會師。事後連主席都說:「遵義會議沒有王稼祥不行,王稼祥投出了支持我的關鍵一票」。
  • 遵義會議後,「軍事指揮團」成員之一的王稼祥,晚年的結局如何?
    不過,王稼祥卻是例外。王稼祥為何人?他出生於1906年,早年和博古有著相似的經歷,也是在蘇聯深造過的知識分子,與博古、王明等人在蘇聯結下了友誼。因為能力優異,回國後沒多久就受到了重用,還曾經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王稼祥,想必很多人會有些陌生,然而在紅軍時期,他可是我軍的高級領導人。王稼祥出生於1906年,安徽涇縣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在蘇聯留過學。1930年回國後,王稼祥便受到重用,先後擔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革委副主席。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好在有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大會最終通過了偉人繞道貴州的正確主張。紅軍到達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後,被動挨打的局面逐漸得到改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偉人對紅軍的領導作用。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作為當時僅次於博古的第二號人物,洛甫首先發表報告,指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的軍事路線是錯誤的,矛頭直指博古和李德。
  • 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於安徽省涇縣。他7歲開蒙,之後進入教會學校讀書。1925年(19歲),王稼祥受革命思潮影響,組織同學反對學習聖經和祈禱,被學校開除。
  • 遵義會議被解除指揮權的博古,1946年遇難,留下的妻子結局如何?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當時的負責人博古重用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又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開始長徵。長徵途中,博古與李德依然不改瞎指揮的毛病,指揮的湘江戰役差點讓紅軍損失殆盡。
  • 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長徵的徵程
    於是,紅軍主力掉頭向西,強渡烏江,佔領遵義。紅軍暫時擺脫了敵軍的追擊,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黨中央決定利用這個機會,召開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這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時間是在1935年1月15日~17日。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陳雲、劉少奇、秦邦憲、鄧發、何克全(以上十人為政治局委員或候補委員)、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董振堂、李卓然、鄧小平、伍修權、李德共二十一人。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增補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
  • 遵義會議時確定的總負責並不是洛甫,為什麼後來他會成為總負責?
    主席在行軍途中,又和同行的王稼祥、張聞天(洛甫)一起分析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錯誤,認為紅軍已經不能按原計劃行動去同紅二、六軍團會合了。王稼祥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勝利召開,會議上絕大多數同志都擁護主席出來領導紅軍
  • 「新三人團」為何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
    特別是在1935年3月10日,開會討論是否打打鼓新場時,唯毛澤東一人不主張打,並以辭去「前敵總指揮(3月5日被任命)的職務力爭」,但在「少數服從多數,不幹就不幹」的情況下,毛澤東的意見被表決否定,還失去了剛被任命不到一星期的前敵總指揮職務。後來事實證明,毛澤東的意見是正確的,還是毛澤東高明。
  • 遵義會議結束後,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洛甫,後來卻又主動讓賢
    洛甫出生於1900年,江蘇南匯(今屬上海浦東新區)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後來遠赴蘇聯留學。1930年回國後,洛甫便受到重用。他先是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後來又來到中央蘇區,當選為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成為了僅次於總負責博古的二號人物。
  • 李德:曾讓紅軍損失巨大,遵義會議後,他去了哪裡?
    畢業後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了中國,當時參與過紅軍很多決策行動。雖然思想上還算是比較正派、積極向上的,想要幫助中國人民成立紅色政權,逃離帝國主義的侵襲。然而因其死板的性格與不正確的認識,造成了很大的錯誤,致使我軍備受打擊,在我軍歷史上一直飽受詬病,在長徵之後就很少有他的消息了,他最後是去哪裡了?結局又怎麼樣了?
  • 一哥「俗人讀史」之——北上南下與指揮權
    1936年6月30日早晨,被派往四方面軍協助工作的劉伯承準備和張國燾一起出發時,卻看見他正和毛澤東爭吵。張國燾大聲說:「我們跑來還聽你毛澤東的指揮呀!」而僅僅4天前,大家還在對兩軍會師後的發展談性正濃。
  • 遵義會議後,那位曾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
    不過令人佩服的是,折磨人的牢獄生活並未動搖李德的革命夢想,反而使其內心對革命的信念更加堅定,還專門來到了蘇聯學習和軍事有關的知識、理論。在短暫的學習之後,李德就從蘇聯的學院畢業了。注意,李德雖然有接受過軍事方面的培訓,但就是由於學習的時間不長,而且缺乏實戰經驗,所以為後來的錯誤指揮埋下了伏筆。
  • 高中華: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
    第一批上線推出的是中共黨史專題講座,共設置十二講課程,分別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朱毛紅軍與古田會議、遵義會議與長徵勝利、國共兩黨與抗日戰爭、延安整風與黨的團結統一、黨奪取全國政權的歷史經驗、建立新中國的構想及其實踐、抗美援朝的決策及其影響、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偉大歷史轉折
  • 「軍事顧問」李德,來中國後娶了兩個妻子,她們各自的結局如何?
    1932年,共產國際東方部為了支持中國革命,特意向中國派出了一位軍事顧問,這位軍事顧問的名字叫李德。李德到中國後深得博古信任,一年後就進入中央軍事委員會擔任軍事顧問。不過,李德卻不熟悉中國的實際情況,盲目指揮,而且犯了「左傾」主義錯誤,使得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被迫開始長徵。
  • 歷史性偉大轉折的起點黎平會議!
    談起長徵,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遵義會議。遵義會議作為黨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早已深入人心,相比之下,黎平會議就顯得鮮為人知。事實上,這次會議使中央紅軍的面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也是接下來遵義會議召開的關鍵節點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長徵。
  • 遵義會議後,曾給紅軍帶來巨大損失的李德,最終有什麼結局?
    並成為一名軍事顧問。此次參軍更是加速了紅軍在隨後戰鬥中的失誤而造成的巨大損失。在蘇聯,李德受的都是軍事理論教育,沒有經歷過實戰的他根本不知道實戰的重要性。戰鬥的第一步是了解戰鬥雙方的優勢和劣勢究竟在哪裡?應該用什麼方法作戰,可以一招制敵,而這也正是李德所忽略的,他根本就沒有做具體的問題分析,他堅持正面作戰,所以他的失敗是預料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