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30日早晨,被派往四方面軍協助工作的劉伯承準備和張國燾一起出發時,卻看見他正和毛澤東爭吵。張國燾大聲說:「我們跑來還聽你毛澤東的指揮呀!」而僅僅4天前,大家還在對兩軍會師後的發展談性正濃。
1935年6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戰略方針問題。參加者有政治局委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洛甫、博古、王稼祥、張國燾。政治局候補委員劉少奇、鄧發、凱豐。列席者有:劉伯承、林彪、彭德懷、聶榮臻、林伯渠、李富春。
會議先由紅軍總政委周恩來作報告。簡單回顧了紅軍長徵和遵義會議的經過,分析指松、理、懋地區是不利於建立根據地的、是沒有發展前途的。提出新的戰略方針是向北進攻,在川、陝、甘建立根據地。並為此提出要堅決統一意志、堅決統一指揮。最後強調,戰爭指揮的最高原則是:第一,應集中統一,指揮權集中於軍委。第二,為使作戰更有力量,改組為三個縱隊。第三,加強政治思想工作。
接著張國燾發言。介紹了有關情況後提出,向南打成都,這些敵人是不成問題的。向東、向西都不可能,而向北情況還沒有調查確實,如有可能則以向甘南發展有利,並建議軍委應作具體計劃。
毛澤東贊成周恩來發言,並提出儘快落實。最後他強調:「統一指揮的問題,責成常委、軍委解決。」
其他與會者一致同意周恩來的報告並責成張聞天起草決議。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布《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師後戰略方針的決定》。並最後強調:「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方針,必須堅決反對避免戰爭退卻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動的傾向,這些右傾機會主義動搖是目前創造新蘇區的鬥爭中的主要危險」。
從此決定的最後強調語不難看出,此時中央內部已經出現了分裂痕跡,後人多以北上、南下一語概之,或許不全是:
其一、張國燾一開始只是提出了南下打成都的戰略設想,並沒有固執堅持,而是很快同意了北上,雖然他的北上和中央北上川、陝、甘略微偏西北了些(甘南),雖說帶有一定的偏見,但大方向上是差異不大的。
其二、觸及張國燾痛點的無疑:一是統一領導,而當時四方面軍的同志除他自己在政治局外,其他無人,更無一人在軍委;二是混編部隊、補充紅一方面軍,這更是要剜張主席的心頭肉,軍隊是他的心頭肉、命根子,是和中央討價還價的本錢;三是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其最害怕的統一內部保衛制度,政治思想工作,四方面軍的知識分子早被他老張快殺光了,至於內部保衛制度,他是有經驗也是知道其利害的。
其三、毛澤東的雷厲風行在他眼中是咄咄逼人。主席那句「今天決定,明天即須行動」讓張國燾感到極大的刺痛,本來以「東道主」、「大救星」自居的他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這種命令式的語氣,更何況在他看來,許多有關政治的、權力分配的問題還沒有得到他想像中的解決,就這樣俯首稱臣,實在不甘心。於是也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