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後,那位曾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

2020-12-15 嘗史知味

引言

說起李德,想必對其詬病的人不在少數。因為要不是這個「洋人」的錯誤指揮,在我軍對抗蔣介石進行的第五次圍剿中,也不至於敗得那麼慘。但話又說回來,為什麼中國人的內戰裡會有一個「洋人」的加入呢?這就不得不從李德的出身與經歷說起。

我們都知道共產革命的影響是遍世界多國的,不僅在中國、蘇聯有革命的影子,在位於歐洲的德國,也盛開了革命之花。而出生於慕尼黑的李德就是深受革命思想影響的積極分子之一。正是因為懷揣著一份對革命的熱情,李德甚至還在監獄服過刑。不過令人佩服的是,折磨人的牢獄生活並未動搖李德的革命夢想,反而使其內心對革命的信念更加堅定,還專門來到了蘇聯學習和軍事有關的知識、理論。

在短暫的學習之後,李德就從蘇聯的學院畢業了。注意,李德雖然有接受過軍事方面的培訓,但就是由於學習的時間不長,而且缺乏實戰經驗,所以為後來的錯誤指揮埋下了伏筆。湊巧的是,剛剛畢業的李德很快就從共產國際處得到了一份不算複雜、但又能立刻證明其能力的差事,就是為特工運送作為報酬的美鈔到上海。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怎麼運送個錢也能變成重要的任務?那是因為當時的交通運輸條件、安保條件都與現在的條件相差甚遠,稍不注意就會旁落不法分子之手,所以就要求運送鈔票的人擁有一定的謀略與膽識。而李德也如人所期,將任務完美地完成了。

恰逢這時,李德遇到了當時擔任中央總負責人的博古。兩人本來就是老朋友了,再加上博古了解到李德接受過學院派的專業軍事教育後,就極力推薦李德加入我軍中來。就這樣,在博古的力薦之下,一個沒有實戰經驗且不了解我國國內戰爭實情的德國人成了我軍的軍事顧問,不難理解,其中的隱患會在以後逐漸發酵成導致嚴重後果的大問題。

在李德看來,打仗就是要正面進攻,但是他沒有意識到敵我雙方的優劣勢在哪裡、存在哪些差距,所以反而讓我軍以自身的薄弱之處去和對方的優勢相抗衡,結果得到的自然是意料中的失敗。

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之後,在遵義會議上,李德受到了我黨嚴厲的批評,不過還是被允許繼續留在軍中,但是其指揮權被撤銷了。1939年,李德回到了莫斯科,沒有再繼續投身到軍事作戰方面的工作,轉而做起了翻譯和寫書的事。

通過李德事件,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實踐是檢驗真理、驗證理論的關鍵,而且理論方面的知識也是需要通過實踐來不斷完善的。特別是面對殘酷的戰爭,除了要具備相當的理論知識外,還要有洞察敵情、了解自我的能力,懂得如何靈活作戰,而不是刻板行事,否則只能吞下失敗的苦果。

往期精彩內容

日本女護士嫁給中國將軍64年,生下歌唱家女兒,現在家喻戶曉

江姐兒子彭雲公派留學,卻在美國大學任終身教授,後來怎麼樣了?

13年過去了,曾4次高考,一次北大2次清華的四川張非,現狀如何

為什麼英國堅決不放棄馬島,卻肯願意歸還香港呢?原因很簡單

古人說「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五樹指哪五樹?為何不宜栽?

參考資料

騰訊網

申明

題/遵義會議後,那位曾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文/嘗史知味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遵義會議結束後,那個曾對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李德,去了哪裡?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領導者的指揮失誤,他們被迫放棄了根據地,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裡長徵,這位犯下大錯的領導者就是李德。 大家一定很好奇給紅軍造成巨大損失的他後來去了哪裡?
  • 李德:曾讓紅軍損失巨大,遵義會議後,他去了哪裡?
    李德,出生於德國的慕尼黑,少年時期就受到共產主義的深刻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便加入了德國共產黨,一手創立起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後被德國當局以思想反動的罪名逮捕入獄。逃脫出獄後去到了共產主義的聖地——蘇聯,在伏龍芝學院接受進一步的教育。
  • 遵義會議後,曾給紅軍帶來巨大損失的李德,最終有什麼結局?
    每個人都會想到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李德,生於德國慕尼黑。那時的共產革命在世界各國中一時興起,不僅中國、蘇聯有革命的影子,甚至德國也有共產革命的影子。李德生於慕尼黑,卻深受革命的影響。起初,人們對革命充滿熱情。但他沒想到卻因此被關進了監獄。值得稱讚的是,獄中的艱苦生活並沒有打倒李德革命的夢想,而是促使他的夢想得以實現。
  • 遵義會議上,擁護偉人的王稼祥、洛甫,後來哪裡去了?
    1934年10月,因為博古和李德等人的瞎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在長徵途中,把持最高領導權力的博古和李德,繼續執行錯誤的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1935年1月,紅軍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作為當時僅次於博古的第二號人物,洛甫首先發表報告,指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的軍事路線是錯誤的,矛頭直指博古和李德。但博古和李德等人卻總是片面強調敵人力量如何強大,為自己辯解。就在雙方爭執不下時,王稼祥首次提出要偉人出來指揮紅軍,旗幟鮮明地擁護偉人的正確主張。作為時任軍委副主席,王稼祥的這一票無疑至關重要。
  • 遵義會議後,擔任軍事三人小組成員的王稼祥,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王稼祥,想必很多人會有些陌生,然而在紅軍時期,他可是我軍的高級領導人。王稼祥出生於1906年,安徽涇縣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在蘇聯留過學。1930年回國後,王稼祥便受到重用,先後擔任黨報委員會秘書長、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革委副主席。
  • 遵義會議前後中央紅軍長徵的徵程
    中央紅軍長徵的目的地原定於湘西與賀龍領導的紅二、六軍團會師,可是經湘江一戰,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再也無力突破重重堵截,北上與紅二、六軍團會師。中央領導集體會商紅軍今後的發展方向,毛澤東力主西進,向敵軍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得到多數人支持。
  • 走完長徵的洋顧問李德,1939年回蘇聯後,留在中國的兩任妻子如何
    在紅軍長徵的時候,長徵的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的紅軍戰士,但是也有少許的例外。有部分的朝鮮人,還有一個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洋顧問李德。李德的名字,在紅軍長徵的歷史上,是一個無法抹去的名字,紅軍長徵的原因,也和李德有關係。
  • 遵義會議上,支持解除博古領導職務的洛甫,王稼祥,後來怎麼樣?
    他走後,中央由博古負責。博古原名秦邦憲,他與王明在蘇聯一起留過學,關係很好,還有共同的理想和政治主張。擔任臨時中央總負責後,博古積極推行王明路線,軍事上盲目聽從李德的指揮,結果可想而知,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長徵路上,博古把持大權,繼續執行錯誤的軍事路線,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 遵義會議結束後,取代博古成為總負責的洛甫,後來卻又主動讓賢
    說起洛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又名張聞天,是紅軍早期的一位風雲人物。洛甫出生於1900年,江蘇南匯(今屬上海浦東新區)人,他早年追求進步思想,曾積極投身學生運動,後來遠赴蘇聯留學。1930年回國後,洛甫便受到重用。
  • 遵義會議後,「軍事指揮團」成員之一的王稼祥,晚年的結局如何?
    第五次反「圍剿」時,博古因為過於信任和依賴洋顧問李德,致使紅軍慘遭浩劫,紅軍幾萬人的主力覆滅。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博古的偏執,也沒有人想到要去糾正他們的不正之風。不過,王稼祥卻是例外。王稼祥為何人?因為能力優異,回國後沒多久就受到了重用,還曾經擔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按理說,他和博古都是留學生,應該格外有共鳴才對,可是王稼祥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風格卻和博古完全不一樣,前幾次的反「圍剿」讓王稼祥看到了主席帶領指揮下紅軍的強大,可是自從博古帶領隊伍後,隊伍卻連連遭遇敗績,而且連根據地都沒能守住,這讓王稼祥對博古的指揮能力產生了懷疑。
  • 1935年,遵義會議取得軍事指揮權的王稼祥,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第五次反「圍剿」中,博古執行王明的「左傾」主義路線,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最終以失敗告終,也因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徵。1935年1月,我黨在長徵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
  • 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王稼祥小傳:遵義會議上投出重要一票,「毛澤東思想」的提出者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於安徽省涇縣。他7歲開蒙,之後進入教會學校讀書。1925年(19歲),王稼祥受革命思潮影響,組織同學反對學習聖經和祈禱,被學校開除。
  • 遵義會議被解除指揮權的博古,1946年遇難,留下的妻子結局如何?
    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當時的負責人博古重用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打仗又全憑瞎指揮,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開始長徵。長徵途中,博古與李德依然不改瞎指揮的毛病,指揮的湘江戰役差點讓紅軍損失殆盡。
  • 遵義會議時確定的總負責並不是洛甫,為什麼後來他會成為總負責?
    但是,李德、博古並沒有採納,這才有了後來的血戰湘江。過湘江遭到慘重損失後,指戰員們開始思考,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主席在行軍途中,又和同行的王稼祥、張聞天(洛甫)一起分析第五次反「圍剿」的軍事指揮錯誤,認為紅軍已經不能按原計劃行動去同紅二、六軍團會合了。
  • 博古女兒秦摩亞撰文解密:李德是怎樣獨攬軍權的
    「遵義會議時,我對中央蘇區的軍事領導的錯誤,是路線的錯誤,是沒有認識的,但是已經覺得在軍事領導上錯誤是有的,對他不再如以前一樣完全支持了。長徵後期,因他去軍團、我去政治部不大見面。張國燾會合他去紅校,巴西、阿西北上時,書記處曾要我去通知他走的。在瓦窯堡時又有些來往,他當時反對到綏遠去,因此與我反對東徵意見上有些相合,但並不完全一致。
  • 李德是怎麼來到中國的?並非共產國際特派,只是一個「順水人情」
    李德雖然不是中國人,但他卻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無法繞開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之所以被中國歷史記住,並不是他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多大的貢獻,相反,是因為他給中國革命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與中國革命史上許多重大事件有關。
  • 1939年抗戰爆發後,李德被迫回蘇聯,留在中國的妻子結局如何
    1932年在共產國際工作,和王明交好,被蘇聯紅軍派往東北去搜集日本的情報。1933年9月,他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事顧問,並來到中央蘇區工作。 李德是紅軍長徵史上不可忽視的名字。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德國共產黨人,他不僅與中國紅軍一起經歷了二萬五千裡長徵,而且是這一歷史壯舉的重要決策者和主要指揮者。
  • 1939年李德回蘇聯後,兩任妻子被留在中國,兩段情感草草收尾
    究其原因,是由於博古和李德的錯誤指揮,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他們才不得已地踏上了長徵的步伐。 他錯誤的摒棄了運動戰、遊擊戰等中國紅軍擅長的作戰方式,而是拘泥於簡單的軍事理論,實行堡壘戰和攻堅戰。李德錯誤的軍事指揮,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損失慘重,不得已進行長徵。
  • 1935年,王稼祥在遵義會議上投出關鍵一票,他的妻子結局怎麼樣?
    蔣介石曾經對紅軍連續發起了五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由於當時的負責人博古信任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導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戰鬥中失敗,紅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客觀來說,當時紅軍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如果繼續任由博古與李德瞎指揮,後果將不堪設想。為了糾正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 1935年1月,紅軍行進到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系統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失誤,解除了博古與李德等人的軍事指揮權,同時成立了包括王稼祥在內三人軍事小組。
  • 一個洋顧問,是紅軍的最高指揮者,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我們也知道李德此人雖然畢業於名校,但是他不了解我國和我軍的實際,只會條條框框,特別是在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錯誤的和數倍於己的敵人打陣地戰,紅軍損失慘重不說,還將中央根據地丟失了。中央紅軍在長徵初期損失慘重,如果繼續下去,紅軍有可能被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