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後,被李德留在中國的兩任妻子後來怎麼樣了
提到長徵,很多人耳熟能詳。現如今,長徵代表著一段光輝的奮鬥歷程,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一種勇往直前、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然而,在從前的那個年代,在紅軍長徵的當下,它卻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歷史。究其原因,是由於博古和李德的錯誤指揮,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他們才不得已地踏上了長徵的步伐。
李德來自德國,從前在蘇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進行學習和生活,他與博古的相識於共產國際東方部,兩人很快成為朋友。1932年,他從莫斯科前往上海,目的是幫助共產國際執委會,將營救牛蘭夫婦的費用送到上海,完成任務後,他意外地與博古相逢,當時博古已經成為臨時總負責人,在他的幫助下,李德成為了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在中央蘇區幫助博古開展工作。
當時,李德對於中國的情況並沒有太多的了解。他錯誤的摒棄了運動戰、遊擊戰等中國紅軍擅長的作戰方式,而是拘泥於簡單的軍事理論,實行堡壘戰和攻堅戰。李德錯誤的軍事指揮,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損失慘重,不得已進行長徵。
李德
在長徵剛剛開始時,李德和博古仍然掌握著指揮的重任,這又在之後的四次突破封鎖線後,大大加重了紅軍的傷亡。領導班子在遵義會議後,深思熟慮,決定撤銷兩人的指揮權,將其交由主席。
長徵結束後,李德來到延安的紅軍大學,在那裡工作了七年。隨後隻身回到莫斯科,留下了他的兩任妻子,不知道她們的現狀如何了。
紅軍大學學員在歡唱,攝於1936年
其中,他的首任妻子生於1910年,是廣東大埔人,名叫蕭月華,她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小的時候,被賣到別人家中,做了童養媳。可是接受她的那個家庭經濟狀況也不是很好。蕭月華只能去一個工廠做童工,那時她只有13歲。
在那裡,她遇到了澎湃夫人,傾聽了很多黨的進步思想。她深受鼓舞,積極申請,加入了工會,隨後還進入了黨組織。1932年他與來到中央蘇區的李德相遇,開啟了一段新的生活。
蕭月華
組織分配了蕭月華和李德的婚姻。雖然信仰相同,但李德終究來自國外,追求自由的婚姻關係,所以,儘管蕭月華貼心的打理家中的的生活,和兩人的起居,但由於婚姻沒有感情基礎,李德並不接受蕭月華的體貼和關懷,在長徵之後,兩人只能結束了這段婚姻。1983年,73歲的她在廣州病逝。
隨後,一次偶然的經歷,李德結識了李麗蓮,兩人情投意合,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李德收到通知,1939年準備回國的時候,他計劃要和李麗蓮一起回到家鄉,繼續兩人的婚姻生活。
但由於蘇聯方面沒有同意,李德只能留下妻子,隻身一人回國,李麗蓮留在中國,任教於延安魯藝音樂系,在建國後,她繼續為祖國的革命事業服務,從歌星跨界成為知名影星,最終於1965年4月病逝,享年51歲。
可以說,李德在中國的兩段情感都是草草收尾的。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