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3時許,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走中國西北角」採訪接力活動甘南線採訪隊伍乘車至隴南宕昌縣哈達鋪鎮,參觀全國愛國教育示範基地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學習長徵歷史,追憶革命先烈。
紅軍長徵哈達鋪紀念館 劉歡/攝
「哈達鋪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歷經千難萬險後的絕處逢生之地。正是在哈達鋪,長徵中的紅軍不僅得到了困頓至極後的物資和兵源補充,建立了以哈達鋪為中心的地方蘇維埃政權。尤為重要的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在這裡獲知了陝甘還有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重大喜訊,從此開啟了落腳陝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徵程。」講解員王許娟介紹說。
紅軍在到達物資豐富的哈達鋪之後,不但改善了夥食,還在當地發現的《大公報》上得知陝北後紅軍根據地的消息。「飢餓是致命的,其實比飢餓更致命的是,紅軍長徵究竟要向哪裡去?」1935年9月12日,俄界會議決定繼續堅持北上的戰略方針,經過甘東北和陝北,用遊擊戰來打到接近蘇聯的地區,創建根據地。而與此同時,紅軍還要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軍情和外界信息在此時就顯得尤為重要。
王許娟講述紅軍與《大公報》 劉歡/攝
於是,紅一軍團直屬偵查連連長梁興初和指導員曹德連奉命尋找「精神食糧」,在哈達鋪郵政代辦所尋得《大公報》,毛澤東根據報紙刊登的關於紅軍部隊和根據地的信息,立即做出了將紅軍長徵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正因如此,哈達鋪也有了「一張報紙定乾坤」的美譽。「所以今天我們說,一張報紙定乾坤,一個故事說到今,一段歷史人人頌。」王許娟說道。
大家還觀看了毛澤東在哈達鋪關帝廟召開的團以上幹部會議的影像片段,聆聽了紅軍在哈達鋪發動實施的「成徽兩康」戰役和「岷洮西固」戰役計劃。
觀看毛澤東在哈達鋪的影像片段 劉歡/攝
2019級本科生張沁在參觀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之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他說:「我們要銘記紅軍為祖國捨生忘死的偉大精神,並將這種愛國精神發揚光大。」
帶隊教師郭翠玲表示,「我們追尋紅軍長徵的足跡,追尋範長江的足跡,用我們自己的行動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對範長江先生的崇敬。」
(作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指導老師王君玲、郭翠玲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