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徵:浴血關山戰猶酣

2021-01-10 黨史頻道

原標題: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徵:浴血關山戰猶酣

  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寧夏將臺堡會師,標誌著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勝利結束。在勝利會師的紅軍三大主力中,有這樣一支部隊:一年前從桑植出發時有1.7萬餘人,長徵途中犧牲1萬餘人,但到達陝甘時仍有1萬多人,是紅軍長徵部隊中擴紅最多、損失比例最小的部隊。

  這支英勇的部隊,就是前身為紅二、六軍團的紅二方面軍。毛澤東同志為此讚揚:「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蹟,是一個大經驗,要總結,要大家學習。」

  勝利來之不易!1935年11月,當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時,敵人調集30萬重兵準備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發動新的「圍剿」。面對強敵壓境,11月4日,湘鄂川黔省委與軍委分會在桑植劉家坪召開聯席會議。會議認為眼前強敵逼近,根據地日益縮小,紅軍供給也很困難,原地堅持已不可能,決定實行戰略轉移,突破敵人的圍攻線,轉向湘黔邊,爭取在黔東石阡、鎮遠、黃平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

  劉家坪會議是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做出了紅二、六軍團實行戰略轉移的正確決定,使紅二、六軍團完成了從戰略防禦到戰略轉移的轉變,從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有生力量,並最終能夠與紅一、四方面軍實現會師。

  劉家坪會議後,紅二、六軍團開始部署戰略轉移行動。他們吸取紅一方面軍長徵初期的經驗教訓,不是流寇式的單純軍事行動,也不是搬家式的消極逃跑,而是事先作了一系列周密的準備工作。11月上旬起,各部隊集中在桑植進行休整,整編、充實主力紅軍,開展軍事訓練。

  經過充分準備,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分別在桑植劉家坪的乾田壩和瑞塔鋪的楓樹塔舉行突圍誓師大會。當晚,除留下紅十八師就地打遊擊掩護主力突圍外,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紅二、六軍團共1.7萬將士,告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告別患難與共、血肉相連的根據地父老鄉親,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徵程。

  從桑植出發後,紅二、六軍團神速突破澧、沅二水,巧妙迂迴湘中,聲東擊西輾轉湘西南,吸引調動大量敵軍,迫使敵軍的主動「圍剿」變成了被動「追剿」。1936年1月7日,紅軍在對「追剿」之敵進行沉重打擊後,趁敵人不敢貿然前進的機會,由湘西南從容向黔東進軍。8日,紅二軍團進入玉屏縣田衝一帶。9日,紅六軍團攻佔江口縣城。12日,紅二軍團進佔石阡。與此同時,孤軍留守根據地牽制敵人、執行掩護主力突圍任務的紅十八師幾經輾轉徵戰,也於1月9日在黔東江口的磨灣與紅六軍團主力會合。

  至此,紅二、六軍團自桑植誓師突圍到出湘入黔,歷時近兩個月,途經湖南26個縣(市、區),轉戰數千裡,浴血奮戰,不怕犧牲,排除萬難,成功地實現了原定戰略意圖,進入預定地區,為最後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無論是轉戰湘中、湘西,還是以後轉戰黔、滇、康、川、甘、青、陝,紅二、六軍團每到一地,都充分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嚴守紀律,秋毫無犯,幫助群眾,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一路撒播著紅色的種子,贏得了群眾的愛戴和擁護,大批群眾踴躍參加紅軍,為紅軍、為中國革命注入了有生力量。

  (記者 劉文韜 整理)

相關焦點

  • ——紅二、六軍團長徵與三軍大會師
    紅二、六軍團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時,為了配合主力部隊的突圍行動,湘鄂川黔軍委分會和省委決定紅六軍團十八師留守根據地,執行鉗制敵人的任務,負責掩護主力部隊的轉移行動和地方組織的秘密工作。紅十八師在短短10來天時間,時東時西,奔襲數百裡,經歷多次激戰,為掩護主力紅軍戰略轉移承受了重大犧牲。
  • 專家學者研討「紅二方面軍(紅二、六軍團)與長徵」
    【信息與動態】    85年前,紅二方面軍(紅二、六軍團)從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出髮長徵,轉戰湘、黔、滇、康、川、甘、青、陝、鄂(紅十八師長徵經過該省)9省,行程2萬餘裡,進行大小戰鬥110多次,出色完成紅軍長徵探路、策應和後衛任務,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和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 電視劇《雄關漫道》紅二六軍團長徵便水戰役背後的故事
    電視劇《雄關漫道》真實的記錄了紅二、六軍團長徵的光輝歷程。關於長徵1936年發生在湖南最大的一仗,也是最後一仗——便水戰役,電視劇沒有演播,電視劇中賀老總在烏蒙山區被國民黨追兵圍剿,十分困難時發出了感嘆:「都是便水戰役沒到好!」
  • 紅軍最早和最後參加長徵的是哪支部隊?六軍團佔江口迎十八師歸建
    紅二、六軍團進軍貴州江口石阡路線圖說起紅十八師,故事很悲壯!他們在龍山、永順、桑植等地區英勇頑強地與數倍強敵浴血搏鬥。1935年12月初,紅軍第18師接到軍團「立即突圍、趕上主力」的電報,決定主動撤出茨巖塘,從12月3日開始突圍。為使敵人的「追剿」不遠,確保主力安全,紅軍第十八師放棄直接突圍,繞根據地,繼續迷惑敵人,尋找突破口。於1935年12月8日到達桑植。
  • 紅二方面軍長徵沒有蝕本,兩大奇功,會師時毛主席兩次大拇指點讚
    會師時,毛主席接見賀龍兩次點讚毛澤東很高興地說:「二、六軍團在烏蒙山打轉轉,不要說敵人,連我們也被你們轉暈了頭,硬是轉出來了嘛!出貴州,過烏江,我們一方面軍是付出了大代價的。二、六軍團討了個巧,就沒有吃虧。」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1935年11月,轉戰於湘鄂黔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第二方面軍),在完成了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任務後,在敵人重兵圍剿下,撤出蘇區,開始長徵。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徵途中,於1935年5月和1936年4月先後兩次經過楚雄地區八個縣、市,分別從雲南祿勸皎平渡、麗江石鼓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境內,甩掉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 長徵中,紅一軍團六個主力團的團長都是誰?1955年授予啥軍銜
    扎西整編時,在突破湘江犧牲較大的紅八軍團被整建製取消,紅3、5、9三個軍團則取消師一級建制,由軍團直接下轄團級單位,紅一軍團則由三個師縮編為兩個師,師長分別由李聚奎、陳光擔任。每個師各下轄三個團,那麼,紅一軍團六個主力團的團長分別是誰呢?在日後分別授予什麼軍銜呢?且聽本人慢慢道來吧。
  • 《湘江作證》:第三回 紅六軍團打先鋒 出其不意渡湘江
    ,並向北與賀龍的紅二軍團(作者註:1931年3月,由於王明「左」傾錯誤危害,部隊損失較大,遵中央指示,紅二軍團在湖北長陽縣枝柘坪改編為紅三軍,直到1934年10月26日,與紅六軍團在黔東會合後才恢復紅二軍團番號,電報中的二軍團是習慣稱法。
  • 長徵初期,紅三軍團師團級將領都是誰,有六位後來成開國上將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踏上長徵之路,作為中央紅軍的主力,當時的紅三軍團一共有17000多人,軍團長當然是彭老總了,下轄有三個師,共計九個團。不得不說,紅三軍團真是將星如雲,師團級將領中有好幾位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其中有六位成開國上將。
  • 長徵初期,紅一軍團六個主力團團長分別是誰?後有幾人參與了授銜
    紅一軍團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之一。1933年6月整編,取消了紅四軍、紅三軍、紅二十二軍番號,軍團直轄師。在長徵初期,紅一軍團有三個師,分別是第一師、第二師和第十五師。紅二團團長龍振文江西永新人,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三軍第九師排長、副連長、連長,紅二團副營長、營長等職。1935年春任紅二團團長,同年9月在四川病故。
  • 長徵中被周恩來譽為「戰略騎兵」的紅九軍團
    突圍方向是西進湘西,準備與湘西地區的紅二、紅六軍團會合。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為左路,攻殲新田、金雞之敵,向安西、鐵石口方向發展;紅三軍團為右路,攻殲韓坊之敵,向坪石、大塘方向發展;紅九軍團隨紅一軍團左側跟進,掩護左翼安全;紅八軍團隨紅三軍團右側跟進,掩護右翼安全;軍委第一、二縱隊居中;紅五軍團擔任後衛,掩護主力紅軍和中央機關前進。中央紅軍從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山路西進。
  • 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十二位師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
    長徵時,紅一方面軍共有1、3、5、8、9五個軍團,共下轄十二個師。在長徵中,他們浴血搏殺,與反動軍隊展開了一幕幕生死較量,為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偉大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那麼這十二位師長都是何人?在日後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且聽本人一一道來。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地」在龍山縣茨巖塘揭牌
    劉克興介紹,1935年12月8日凌晨,根據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紅十八師作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最後出發的隊伍,從茨巖塘撤離,突圍長徵。與會人員代表在紅二、六軍團兵工廠舊址合影留念。「當時我們父輩在這裡戰鬥,是龍山老區人民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他們。」
  • 長徵初期,紅一軍團的三個師長,兩個成為上將,一個為何沒有軍銜
    在紅軍長徵中,紅一軍團是紅一方面軍序列下的軍團之一,後來在全面抗戰時期發展為了八路軍第115師。1934年10月,紅一軍團開始長徵的時候,是三個師的建制,分別是紅1師、紅2師和紅15師。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在長徵中,紅一軍團最初的三個師長都是誰?他們後來都有什麼樣的軍事生涯履歷?
  • 小諸葛白崇禧跳腳大罵,紅六軍團巧渡湘江
    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2個師、6個團共9000多人由江西遂川的橫石出發,踏上西進的徵途。紅六軍團向西挺進並攻佔新田後 ,在贛南參加第五次 「圍剿」的桂系軍隊第四十四師師長王贊斌立即向李宗仁、白 崇禧發出急電,防備紅六軍團進入廣西境內。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浴血延壽
    6月27日,汝城縣延壽瑤族鄉官亨村,高高矗立的紅軍長徵突破第二道封鎖線紀念碑。汝城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傅選林告訴我們,當時,紅軍後勤部隊大批騾馬、輜重擁塞於山谷間,紅五軍團三十四師不得不拼死阻敵。 為了搶佔制高點,紅軍將士們對青石寨發起了多次衝鋒。但山上強敵據險頑抗,敵我雙方反覆爭奪,幾經易手,戰鬥呈白熱化,山上山下血泊一片。 情況萬分危急!這時,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急了,一聲怒吼:「同志們,跟我來!」他手端機槍,挺身而出,率領戰士們再次發起衝鋒。
  • 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後揮師湘西,首戰招頭寨,佔了永順城
    1934年8月7日,任弼時、蕭克、王震離開湘贛根據地率紅六軍團開始戰略轉移,10月24日,與賀龍紅三軍主力(會師後恢復紅二軍團的番號)在貴州省印江縣的木黃會師,10月26日,在四川酉陽縣南腰界舉行慶祝會師大會。
  • 長徵途中,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紅一營都是誰擔任軍事主官
    然而誰也不知,這一次轉移,創造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行軍,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軍能夠順利從江西到達陝北,除了領導有方外,剩下的就是每一位紅軍將士,在長徵途中與敵人進行了生死決鬥。尤其是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團,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在長徵途中一直擔任開路先鋒任務,掃清障礙,保證紅軍主力順利通行。
  • 「讀二酉 說沅陵」紅軍長徵在沅陵:進襲沅陵 策應中央紅軍通道轉兵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二、六軍團策應中央紅軍長徵,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沅陵是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徵在沅陵為兩個階段,即紅二、六軍團策應中央紅軍長徵,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徵,突破敵軍沅水封鎖線,挺進湘中時期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書記處不得不做出撤離根據地的決定。
  • 紅六軍團四巨頭,三位都是開國上將,另一位為何沒有軍銜
    對於一個軍團,一般來說,有四位首長,軍團長、軍團政委、軍團參謀長以及軍團政治部主任。他們可以稱得上是軍團的「四巨頭」。有一個軍團的四巨頭,其中三位都是開國上將。這就是發源於湘贛蘇區的紅六軍團。紅六軍團出上將。軍團長蕭克,是開國第一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