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二、六軍團策應中央紅軍長徵,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沅陵是根據地重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徵在沅陵為兩個階段,即紅二、六軍團策應中央紅軍長徵,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紅二、六軍團突圍長徵,突破敵軍沅水封鎖線,挺進湘中時期 。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書記處不得不做出撤離根據地的決定。按原定計劃,中央紅軍準備轉移到湖南西部同紅二、六軍團會合。
11月25日, 中革軍委向中央紅軍各部下達了搶渡湘江的命令。任弼時、賀龍根據中革軍委指示,決定進一步發動「湘西攻勢」,把敵人兵力吸引到自己這邊來,減輕對中央紅軍的壓力,策應中央紅軍轉移。
與此同時,中央紅軍向江華、江永前進,27日,紅二師和紅四師各一部在興安、全州間突破敵軍防線,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的渡河點,然而就在這時,中央縱隊還在100多公裡之外。蔣介石嚴令湘桂兩省守軍將中央紅軍截斷,情況十分危急。然而,已經到達灌陽北邊文市、桂巖的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沒有把握住最後的急行軍機會,搶渡湘江,而是從11月28日一直拖拉到11月30日,同蔣介石在這裡進行了4天4夜的血戰,是役,紅軍從8萬餘人銳減至3萬人。
12月初,中央紅軍經過血戰,突破了敵人的湘江防線,通過老山界向湘南的通道挺進。為牽制敵軍,策應中央紅軍突圍,紅二、六軍團領導決定,由任弼時留守湘鄂川黔省委根據地駐地,賀龍、關向應、蕭克率領紅二軍團主力和紅六軍團的第五十一團8000餘人揮戈向南,攻打沅陵,執行策應中央紅軍突圍轉移的任務。12月5日,紅二、六軍團主力從大庸天門山出發南下,進襲沅陵。第二天凌晨,全軍將士在軍大坪村前深溪的巖灘上集合,在當地老百姓帶路下,沿深溪出楓香坪,經劉家溪上常安山,抵達沅陵城郊。
當紅軍先頭部隊到達常安山時,駐防在常安山一帶的國民黨軍隊架上機槍瘋狂掃射,妄圖阻擊紅軍前進。紅軍戰士個個奮勇當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前衝鋒,敵人夾著尾巴逃往城裡。
12月7日下午,紅軍主力到達沅陵縣城郊外。賀龍、蕭克指揮紅軍從白巖界經亭子界奔襲沅陵縣城。下午5時許,紅軍逼近城北的鴛鴦山、丁公廟一帶。賀龍命令紅四師師長盧冬生首先向鴛鴦山、丁公廟之敵發動猛烈進攻。
鴛鴦山、丁公廟各有敵軍2個營防守,構築了工事,他們居高臨下拼命地阻擊紅軍的進攻。紅四師經過短時間的準備,開始進攻鴛鴦山和丁公廟。賀龍見強攻一時拿不下敵人陣地,又派出2支精銳部隊從守敵的左翼和右翼對敵軍進行偷襲。
沅陵縣城坐落在沅江北岸,守敵有廖懷中旅及沅陵保安團共四個團兵力,妄圖憑藉沅陵城高牆厚,同紅軍拼個你死我活。入夜,賀龍親自指揮紅軍發動猛烈攻擊,攻佔了敵城北所有陣地,並突破了敵人最後的一道防線——城壕。敵人全部龜縮進城,紅軍勢如破竹,形成兵臨城下之勢。激戰通宵,雙方都損失巨大。天亮之前,紅四師發動了更加勇猛的攻勢。廖部不支,將兩團之殘部撤入城中,緊閉城門,固守待援。
沅陵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掃清城外守敵據點後,紅軍開始攻城準備。他們製作雲梯,準備爆破器材,偵察攻城線路,對攻城志在必得。這一切急壞了守城敵軍,廖懷忠一面加緊督促士兵堅守,一面急電求援。
8日晨,紅軍兵分三路,分別從上南門、下南門、文昌門強攻縣城。採取集中火力掩護攻城部隊、架雲梯爬城、突擊爆破、連續衝鋒的辦法,打得守城敵人手忙腳亂。國民黨沅陵縣政府縣長黃錫鑫和守軍廖懷忠急忙致電何健、陳渠珍求援。
沅陵城告急,何鍵不敢怠慢,命令陳渠珍部和各縣保安團及沅陵縣長,嚴守城池,堵擊紅軍,決不能讓沅陵失陷。同時,四處調兵遣將,前往增援。「湘西王」陳渠珍亦怕失掉沅陵,急令廖懷中旅及沅陵保安團固守沅陵縣城。同時硬著頭皮率部從鳳凰趕來增援督戰,又令追剿中央紅軍的戴季韜、周燮卿各旅趕赴沅陵布防,令駐防古丈的顧家齊旅火速馳援,妄圖抄紅軍後路,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蔣介石聞悉沅陵告急,急令陳誠派飛機助戰。何鍵急派轟炸機數架飛臨沅陵常安山上空轟炸,在常安山馬路溪丟下炸彈,對城北郊狂轟濫炸,給守城軍隊壯膽助威。
由於沅陵城自身堅固,又有沅、酉兩水作屏障;沅陵國民黨守軍抵抗亦十分兇頑,紅軍戰士連續攻打三天三夜,終因缺乏攻城大炮,攻城不克。12月10日,紅軍果斷地改變戰術方針,放棄奪取沅陵城的計劃,主動撤出戰鬥,回駐常安山。
12月11日,紅一軍團先頭部隊紅二師在陳光、劉亞樓的率領下攻佔了通道縣城。12日,紅軍領袖們在這裡召開了一次秘密而短暫的會議一—通道會議。12月12日19時半,中革軍委向各軍團、縱隊發出西入貴州的「十萬火急」電報,實行「通道轉兵」。
紅二、六軍團進攻沅陵城等一系列湘西攻勢,打亂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消滅中央紅軍的部署企圖,震動了正在指揮圍追中央紅軍的蔣介石,迫其將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前線總指揮何鍵及其所屬第16、19、62師由通道、靖縣新廠,調向沅陵,進攻紅二、六軍團。牽制敵正規軍及地方保安團共約30餘萬兵力,迫使湘敵分兵反擊,減輕了中央紅軍在湘桂邊界活動期間的敵方壓力,客觀上為中央紅軍突圍創造了條件。中央紅軍突破重圍,於12月12日順利實現「通道轉兵」,進入貴州,走上長徵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