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金山區張堰鎮人民政府、上海市華僑書畫院、上海海上書畫院聯合承辦的「花看半開」——嚴平書畫精品展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張堰鎮的大境堂·「境空間」舉辦,吸引了全市乃至外地的一批批書畫愛好者慕名前來看展,現場展示的47幅畫首日就被預訂收藏許多幅。據悉,這座古鎮老宅變身藝術空間後,近兩年已經舉辦了六場主題畫展和若干場文化活動,成為了當地一張名片。
據介紹,大境堂前身是建於清代的盧家祠堂,其主人盧道昌在清代曾官戶部山東司主事,鹹豐年間參與督辦江蘇團練。盧家祠堂位於張堰鎮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是張堰鎮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自2015年張堰鎮啟動保護修繕古建築工程後,盧家祠堂得到重新修繕,並於2016年2月引進上海市華僑書畫院。大境堂內的境空間,原為盧家祠堂附近一座廢棄閒置多年且破舊不堪的水塔,經過創意打造,目前已變身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空間和文化交流殿堂。
大境堂此番舉辦的「花看半開」書畫展聚焦的畫家嚴平,是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華僑書畫院理事、上海海上書畫院理事、上海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成員。早年,嚴平曾受過的嚴格的藝術教育,得到韓敏先生、張培礎先生的親傳,加上他勤於學、善於思、敏於行的精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嚴平的畫溫婉含蓄,有種含苞待放之美,用「花看半開」這四個字形容他的畫再合適不過。他的作品構思新穎,筆法嫻熟,墨色飛揚,氣清意雅,他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詩意畫的手筆,創造出一幅幅藝術氣息濃烈、極具神韻的逸品,讓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
此次展覽籌備近一年,題材豐富多樣,有不囿陳法、揮灑自如卻構圖嚴謹的花鳥魚蟲畫,有筆墨縱橫、獨具特色的山水畫,還有形體高古、形神兼備不羈世俗的高士人物畫以及清麗婉約、又似脫盡塵緣的女性人物畫等。展覽共展出作品47幅,展期10天。
活動首日,大境堂內還舉辦了兩場書畫研討會。第一場研討會邀請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上大美院水墨緣工作室主任張培礎,上海華僑書畫院和上海海上書畫院畫家、浦東新區作家協會主席、等20多位上海書畫界、文藝界人士,共同探討中國美術教育、畫作風格和畫家個性關係、嚴平畫作風格特色等課題。與會嘉賓還分享了和畫家嚴平交往的點滴,並對嚴平的畫作給予高度評價。第二場研討會邀請了金山區少年宮的美術老師,旨在為金山區美術老師和畫家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全區美術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美育品質。
盧家祠堂經過修繕變身畫院創作基地、畫展展覽基地,是張堰鎮古鎮保護開發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張堰鎮單單在古建築保護修繕方面就有數千萬元之多,目前已經修繕了包括盧家祠堂、姚光故居、花賢路29號、錢家祠堂、錢培名宅、陳家老宅等在內的古建築九套,建築面積達6723㎡,涉及資金約5100萬。古建築保護起來後,如何注入新的元素,張堰鎮黨委、政府如今也有了清晰的思路和規劃。「張堰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又是文教小鎮,我們不做大眾旅遊,我們的古建築經過修繕後主要引進一些文創項目,通過舉辦畫展、文化尋訪、研討交流方面等活動,進一步提升我們張堰的文化高度。」張堰鎮黨委書記施文權說道。
據介紹,在張堰鎮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姚光故居入駐南社紀念館、盧家祠堂入駐上海華僑書畫院和上海海上書畫院,錢培名宅入駐朱鵬高藝術館,花賢路29號入駐白蕉藝術館,張堰大街300號入駐大隱書局等等……未來,張堰鎮還將繼續循著打造「江南水鄉名鎮、文教魅力小城」的發展路徑,進一步將民俗文化、書畫文化、圍棋文化、戲曲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