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這個小鎮上,清代祠堂和老水塔接連「變身」,吸引許多人慕名...

2020-12-22 上觀

近日,由金山區張堰鎮人民政府、上海市華僑書畫院、上海海上書畫院聯合承辦的「花看半開」——嚴平書畫精品展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張堰鎮的大境堂·「境空間」舉辦,吸引了全市乃至外地的一批批書畫愛好者慕名前來看展,現場展示的47幅畫首日就被預訂收藏許多幅。據悉,這座古鎮老宅變身藝術空間後,近兩年已經舉辦了六場主題畫展和若干場文化活動,成為了當地一張名片。

據介紹,大境堂前身是建於清代的盧家祠堂,其主人盧道昌在清代曾官戶部山東司主事,鹹豐年間參與督辦江蘇團練。盧家祠堂位於張堰鎮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是張堰鎮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自2015年張堰鎮啟動保護修繕古建築工程後,盧家祠堂得到重新修繕,並於2016年2月引進上海市華僑書畫院。大境堂內的境空間,原為盧家祠堂附近一座廢棄閒置多年且破舊不堪的水塔,經過創意打造,目前已變身成為一個藝術展示空間和文化交流殿堂。

大境堂此番舉辦的「花看半開」書畫展聚焦的畫家嚴平,是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市華僑書畫院理事、上海海上書畫院理事、上海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成員。早年,嚴平曾受過的嚴格的藝術教育,得到韓敏先生、張培礎先生的親傳,加上他勤於學、善於思、敏於行的精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嚴平的畫溫婉含蓄,有種含苞待放之美,用「花看半開」這四個字形容他的畫再合適不過。他的作品構思新穎,筆法嫻熟,墨色飛揚,氣清意雅,他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詩意畫的手筆,創造出一幅幅藝術氣息濃烈、極具神韻的逸品,讓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

此次展覽籌備近一年,題材豐富多樣,有不囿陳法、揮灑自如卻構圖嚴謹的花鳥魚蟲畫,有筆墨縱橫、獨具特色的山水畫,還有形體高古、形神兼備不羈世俗的高士人物畫以及清麗婉約、又似脫盡塵緣的女性人物畫等。展覽共展出作品47幅,展期10天。

活動首日,大境堂內還舉辦了兩場書畫研討會。第一場研討會邀請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上大美院水墨緣工作室主任張培礎,上海華僑書畫院和上海海上書畫院畫家、浦東新區作家協會主席、等20多位上海書畫界、文藝界人士,共同探討中國美術教育、畫作風格和畫家個性關係、嚴平畫作風格特色等課題。與會嘉賓還分享了和畫家嚴平交往的點滴,並對嚴平的畫作給予高度評價。第二場研討會邀請了金山區少年宮的美術老師,旨在為金山區美術老師和畫家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全區美術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美育品質。

盧家祠堂經過修繕變身畫院創作基地、畫展展覽基地,是張堰鎮古鎮保護開發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張堰鎮單單在古建築保護修繕方面就有數千萬元之多,目前已經修繕了包括盧家祠堂、姚光故居、花賢路29號、錢家祠堂、錢培名宅、陳家老宅等在內的古建築九套,建築面積達6723㎡,涉及資金約5100萬。古建築保護起來後,如何注入新的元素,張堰鎮黨委、政府如今也有了清晰的思路和規劃。「張堰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又是文教小鎮,我們不做大眾旅遊,我們的古建築經過修繕後主要引進一些文創項目,通過舉辦畫展、文化尋訪、研討交流方面等活動,進一步提升我們張堰的文化高度。」張堰鎮黨委書記施文權說道。

據介紹,在張堰鎮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姚光故居入駐南社紀念館、盧家祠堂入駐上海華僑書畫院和上海海上書畫院,錢培名宅入駐朱鵬高藝術館,花賢路29號入駐白蕉藝術館,張堰大街300號入駐大隱書局等等……未來,張堰鎮還將繼續循著打造「江南水鄉名鎮、文教魅力小城」的發展路徑,進一步將民俗文化、書畫文化、圍棋文化、戲曲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做強做大。

相關焦點

  • 障崗近300年清代老祠堂即將完成修繕
    << 點擊上方,觀看完整視頻 >>耀鬥胡公祠耀鬥胡公祠是障崗古村的主要建築,建於清代乾隆初年,距今近300年,雄偉壯觀,氣派高雅堂皇,曾做過村民集體飯堂、小學校舍等,如今祠堂閒置未作他用,且因年久失修,損毀嚴重。▲耀鬥胡公祠舊貌。
  • 最牛祠堂村民:誰敢拆就把誰買下
    ,每天吸引著無數遊客和攝影愛好者慕名打卡的繁華片區,有一從矮小的、看似「格格不入」的建築——鄭氏宗祠。看似其貌不揚,但它在抖音已經小火了一把,被稱作是「最牛祠堂」。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曾有祠堂的宗親放言,「誰敢拆,我就把誰買下來!」
  • 寧波馬徑村建於清代的祠堂修繕完畢!這個古村曾走出不少名人
    有著200年歷史的祠堂修繕完畢祠堂位於村子東面,喚作「永思堂」,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祠堂進行過全面的重修,祠堂的規模和樣式保留至今。記者跟隨現年78歲的張惠康老人從側門進入祠堂,門不大,走入內部卻是豁然開朗。
  • 白雲|村民自籌資金,障崗清代老祠堂修繕下月完工
    耀鬥胡公祠是障崗古村的主要建築,建於清代乾隆初年,距今近300年,雄偉壯觀,氣派高雅堂皇,曾做過村民集體飯堂、小學校舍等,如今祠堂閒置未作他用,且因年久失修,損毀嚴重。耀鬥胡公祠舊貌進入障崗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座顯赫的宗祠,走進宗祠,工人們正在重繪祠堂屋簷梁臺上的戲劇人物和各種吉祥紋飾,原先破敗的屋頂和房梁已被一一翻修,煥發新顏。
  • 古村活化煥新韻 祠堂凝心載鄉愁
    迄今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宗祠當屬大夫區公祠,它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後人為紀念清代族人奉直大夫區元士而興建,距今已有238年歷史。祠堂總面闊12.7米,總進深24.5米,採用水式山牆和灰塑博古脊,建築梁架全部為穿鬥、抬梁式混合結構,整體布局完整。位於阮西坊的樂淡區公祠則是阮埇村現時面積最大的祠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共制三大座。
  • 原平楊家祠堂
    文攝/王晉東 代縣鹿蹄澗村楊家祠堂馳名中外,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距鹿蹄澗村約40公裡處的原平市南頭村也有個楊家祠堂。這座楊家祠堂始建年代不詳,據碑載,清代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這座楊家祠堂佔地面積約50畝,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包括正殿、過殿、東西配殿、下院東西廂房、祠門和樂樓,除祠門和樂樓外均為清代建築。 據資料顯示,原平市中陽鄉南頭村楊氏一族,是於明朝時由代縣鹿蹄澗楊氏遷來的,始遷祖為楊氏二十世祖楊彬。至今,南頭村楊氏已繁衍至四十三世。
  •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地區,有一座最牛的祠堂,至今無人敢動無人敢拆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載體,而祠堂便是宗法文化的載體。受宗法分封制影響,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祠堂被看作是一個家族裡最嚴肅的地方。電視劇中也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家中誰犯了錯事,都要召集族人開祠堂,在列祖列宗面前進行決斷。今天要介紹的祠堂比較厲害,它位於寸土寸金的深圳地區,而且到今天為止,都沒有人敢拆。
  • 走進貴州平塘天文小鎮:慕名來的研學行訪客越來越多
    這是中國建造的射電望遠鏡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標上佔據制高點。截至目前,FAST探測到146顆優質的脈衝星候選體,其中102顆已得到認證。克度鎮,則是距離「中國天眼」最近的小鎮。克度鎮形成於元代,明初始稱為「克度裡」。鎮內仍存古屯堡、木瓦房,還留存著已經沒什麼人使用的石磨、水磨和木製織布機,傳承最久遠的,還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山歌對唱、祭典、陽戲等。
  • 深圳寸土寸金最牛祠堂,700多年無人敢拆無人敢動
    深圳南山大湧鄭氏宗祠,它所在於南山區,新高園,坐擁大衝商務中心,也涵蓋了深圳無數個網紅餐廳街道,每天吸引不少遊客攝影愛好者慕名打卡,也是深圳最繁華區域之一,在這周邊的眾多高樓大夏對比之下,這個鄭氏宗祠看起來顯得很渺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鄭氏家族擁有的土地面積非常大
  • 細數德國10個最美麗的小鎮(上)
    在這些風景如畫的小鎮裡,您會發現德國人浪漫的另一面:從皚皚白雪的阿爾卑斯山麓到茵茵綠草的萊茵河畔,星羅棋布散布於其中的這些小鎮都會讓您心曠神怡。這個小鎮有許多博物館,從專門介紹犯罪元素的博物館到以玩具和玩偶為特色的博物館,總有一款能讓您流連忘返。除了博物館,也記得一定要去看看聖詹姆斯教堂,那裡有出色的祭壇屏風。造訪此地的電影發燒友們可能會認出羅滕堡是《飛天萬能車》中的烏格利亞城。
  • 中國最豪華的祠堂,和「孔府」入選廣州十大美景齊名,卻鮮有人知
    清代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廣東三次頒布"祠堂禁令",禁止在廣東設立祠堂,於是陳氏族人將祠堂改為"書院"。到了清末,陳氏家族曾在祠堂內設立實業學堂,鼓勵子孫讀書求學,但祠堂的祭祀功能已降至次要地位。陳家祠的磚雕、灰塑、陶塑、木雕、石雕、鐵鑄等,集嶺南建築藝術之大成,幾乎所有廳堂、門廊、屋頂、梁架都表現出嶺南建築的"三雕兩塑一鑄"和彩繪"七絕"。1959年郭沫若參觀後,曾感嘆:"天工可代,人造天。果然創造了世界,讀了十幾年書。"。
  • 廣東宏偉祠堂,被譽民間藝術殿堂,這點卻讓市民不忿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它衍生而來的戲曲藝術、書法、民風、飲食習慣、建築等,是極具特色的存在,在某一地區,很難見到儒家、法家、道家、佛家等宗派如此徹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廣東文化是嶺南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今天筆者要介紹的是廣東龐大的家祠。
  • 日本破舊廢墟遊樂園正常營業 許多遊客慕名前往體驗
    許多建築因為年久失修、外觀破敗又長年無人使用,因此就成了「鬼屋」,許多傳聞也會因此傳開,當中不乏有醫院、遊樂園等,甚至還有不少探險者前往試膽量。
  • 法潤硯都㉖|老祠堂變身普法新講堂 推動民法典「落地生根」
    法潤硯都㉖|老祠堂變身普法新講堂 推動民法典「落地生根」 2020-08-05 23: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古代祠堂的歷史發展「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 「重量級」伊勢龍蝦入駐日本水族館,吸引大批遊客慕名而至!
    日媒周日(5月31日)報導後,吸引多人慕名而至。這隻伊勢龍蝦身長約38釐米,重達2公斤。它上月被南伊勢町一間鮮魚店買下後,因其體形龐大,上周一(5月25日)被轉贈予水族館展覽。該只重量級龍蝦目前與同類同居玻璃水箱,吸引不少入場幼童前來觀看。飼養員高村直人希望,縣內居民能率先一睹巨型伊勢龍蝦。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宗祠,也叫做宗廟、祖祠、祖厝,最常用的兩種叫法是家廟和祠堂。宗祠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上古時期,宗祠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
  • 虹口這個千年古鎮也太低調了,藏著上海絕無僅有的風景
    提起上海的古鎮,你能想到哪些?朱家角古鎮、七寶古鎮、南翔古鎮......如今的遊人來上海,大多去這些地方尋覓江南小鎮的昔日繁華。公園以「江灣第一人」——南宋名將韓世忠為主題,他曾於1130年春屯兵於江灣,江灣鎮也因此而興。
  • 上海「小男人」形象從哪裡來?這筆帳要從清代算起
    此文隨後在內地報刊上被廣泛轉載,引出了一場關於「上海小男人」的爭論。這場爭論中的代表性文章,後來收入了龍氏文集《我的不安》一書中。龍氏的文章指出了一個重要的現象,即上海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顯較世界許多其他地方的婦女更高。如果僅就經濟地位而言,所謂「上海小男人」現象,指的是在今天上海的許多家庭中,妻子不僅在收入方面與丈夫相差不大,而且往往掌握著家庭的財權。
  • 浙江縉雲「最有意思」的祠堂,供奉的是「河南人」,裡面有故事
    第一次去浙江縉雲旅行,就是這個知名度不高,但自然風景優美,人文底蘊深厚的地方。河陽古民居是縉雲的旅遊名片之一,最大的特點是祠堂多,可以說是浙南之最。河陽古村眾多祠堂中,朱大宗祠是最特別的,供奉著河陽的始祖朱清源和朱清淵兩兄弟,他們的祖籍在濮陽。阜陽曾經是山東省的管轄,現在屬於河南省的管轄。朱某兄弟從小就喜歡學習,積累了學識。由於戰亂等原因,兩兄弟一生經歷了多次遷移,先是從阜陽遷移到河南信陽,然後遷移到杭州。由於能力突出,朱清源當上了吳越國王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