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5日,2020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白馬峰會在南京成功舉行。本次峰會由35鬥主辦,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聯合主辦,中糧基金、BV百度風投、弘暉資本、為來資本等戰略合作。
生物技術是農業&食品產業的核心技術,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等技術在產業多個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生物農藥、種業、生物技術解決方案創新,帶來了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12月5日舉辦了生物農業創新論壇,邀請了業內多位專家、企業家,從育種、種植、養殖等多個環節為我們帶來獨特而深入的見解,給出他們心中的解決方案。
本場分享嘉賓及議題
1.顛覆性產業革命,國內外微生物組學發展現狀解讀
蔣先芝丨慕恩生物創始人
2.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的協同發展及創新
宋 榮丨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
3.可持續性動物蛋白供應與創新
王 旭丨贏創動物營養業務線北亞區市場總監
4.我國種業科技崛起的「勢」與「時」
王思洋丨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經理
5.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在分子設計育種中的應用
袁曉輝丨古奧基因 創始人
6.跨界入局,基因挖掘到分子育種,打造種質多樣性
權 力丨華大農業 研究院副院長
7.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 不斷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陸悅健丨巴斯夫 大中華區產品研發部高級經理
8.圓桌主題「面向未來,共建生物農業生態圈」
王思洋丨中信農業產業基金 投資經理(主持人)
宋 榮丨先正達 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
蔣先芝丨慕恩生物 創始人
彭 程丨諾維信 高級經理
王冰冰丨百奧雲 總經理
榜單發布與表彰:生物農業榜 Top20
35鬥據嘉賓分享,整理出此文,便於留存和持續傳播。
慕恩生物創始人蔣先芝發表演講
微生物對於人、經濟及社會都有一定的影響,慕恩生物創始人蔣先芝談到,從2007年美國NIH提出「人類微生物組計劃」以來,這幾年微生物組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從人的微生物組過度到植物、動物的微生物組,從技術變革走向產業革命。從整個行業來看,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都相繼投入巨資啟動了國家的微生物組計劃,特別是在2019年美國NIH也發布了人類生物組計劃的二期成果,把眾多人類的一些疾病跟微生物組聯繫起來,探索微生物與健康的機制。目前整個農業微生物的產品已經進入到第二代的微生物農業產品的開發,在國外至少有400家創新型的企業已經在布局微生物整個產業,包括巴斯夫等相繼投入巨資通過併購的方式進入微生物行業。慕恩公司經過這五年的發展構建起從菌株發現、高通量篩選、製劑開發、發酵優化整個系統性微生物產業化的平臺。
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宋榮發表演講
最近幾年生物農藥又掀起新的一輪熱潮,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宋榮通過回顧生物農業的發展歷程,對其現狀,包括外部市場及環境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都存在一定的短板。進而提出:運用新技術,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基因編輯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人工智慧等等,促進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協同發展和創新。對於短期解決吃飯的問題,微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還是要混用、輪用。還包括劑型技術,我們可以生產出更多質量可靠、標準化、規模化的產品。在天然產物的應用方面,先正達與全球400多家企業和高校進行了廣泛合作,從微生物裡篩選到一定的活性成分,測序以後再檢測,再構建工程結構表達在田間篩選,運用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
贏創動物營養業務線北亞區市場總監王旭發表演講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動物蛋白消費需求持續增長,贏創動物營養業務線北亞區市場總監王旭談到,目前中國動物蛋白生產的氮排放量已經超過我們地球承載邊界的440%,這也是我們水和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對於全球很多企業來說,他們實際上已經實施了比如說為促進動物蛋白持續生產和健康發展而進行的食品改革,最近大約有25家全球知名企業加入了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推動食物生產可持續化發展。如何做到讓這些動物蛋白供應可持續,贏創提出精準養殖。藉助數位化、大數據及智能算法去實現,通過數字雲的數據交互和智能算法的創新平臺,做在線分析、農場檢測、內外腸道模型的模擬。還有營養知識,通過軟體和諮詢服務,最終達到對動物蛋白可持續生產提出解決方案。
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經理王思洋發表演講
從國內外的種植趨勢來看,種業是全球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在科技研發投入和金融資本助推的產業整合雙輪驅動下,種業高集中度是必然的。以孟山都為例,藉助併購+轉基因,一躍成為全球種業龍頭。那麼行業趨勢什麼時候集中度一定會提升?我們需要的是拐點,現在就是拐點,現在是行業周期和技術共振推動下的拐點。目前行業周期處在上升階段,所以我們預計隨著技術的催化和整個行業周期的共振,整個行業的集中度會有很明顯的提升。同時國內有兩個技術窗口:分子育種顯著地降低了育種的成本,縮短了育種的周期;轉基因技術也將成為未來幾年我們的作物種業行業最核心的驅動。在投資戰略層面,「寧做小池塘裡的大魚,不做大池塘裡的小魚」這是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標的的選擇。
古奧基因創始人袁曉輝發表演講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演變,這個行業發生著巨大變革,古奧基因創始人袁曉輝指出:現在的種業經歷著生物技術和信息化第四次的革命,育種的技術從經驗育種到雜交育種,到分子育種,到我們現在講的精準育種。雜交育種是通過雜交優勢去加速變異;分子育種是我們利用一些分子標記來進行輔助的育種;精準育種在全基因組的測序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去指引育種往一個定向發展。在技術的運用中,將我們原來的實驗驅動的學科變成了一個數據驅動的學科,從數據的採集到數據的存儲、到數據的應用、到數據的分析,這是一個完整的數據產業鏈的循環。其中最關鍵的數據問題是,表型的精確度及高通量的獲取、建立專業資料庫儲存及運用人工智慧、算法技術建立起大數據的中心進行數據整合。
華大農業研究院副院長權力發表演講
種業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計民生的重要前提,華大農業研究院副院長權力指出:從目前來看,農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困境,為了實現這個破局情況,我們認為種業發展要經過一些行為,比如說市場行為、確定研發目標、建立差異化的目標,主要用工程化的育種手段進行高效、低成本的過程。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能夠在育種中關鍵環節中發現、創造基因編輯,並且能夠選擇利用基因編輯。在基因組圖譜之上依託序列衍生出相應的分析,建立出基因的表型和對應,以及進化基因組學和數字表達,綜合利用能夠把跟表型相關的50個-100個關鍵基因和與之關聯的性狀標記起來,在這之間我們又找到相關的基因,達到育種的應用,提高效率、加快更新,最後實現大科學到大產業的過度。
巴斯夫大中華區產品研發部高級經理陸悅健發表演講
這是農業暴風成長的時代,也是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巴斯夫大中華區產品研發部高級經理陸悅健談到,作為成立於1865年的德國老牌化學企業,巴斯夫從染料產業起家,目前業務涵蓋了六大板塊,包括了化學品、材料、工業解決方案、表面處理技術、營養與護理,最後是農業解決方案。在整個農業的變革及現代農業一系列的變化中我們發現單純從化學品或者是從化學農藥角度來講達成我們的目標是有難度的,所以逐漸開始涉足種子性狀,包括一些其他的基因技術。作為新農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涉足了整個農業的上下遊領域,從產品到方案,希望構建一個完整的作物體系,提升用戶的體驗,所涉及的產品包括了像種子、植保、數位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
圓桌討論「面向未來,共建生物農業生態圈」
本場論壇融合了農化、生物農藥與種子,把產業鏈都串齊了來討論共建農業生態圈,共同探討了如何推動化學農業與生物農業協同發展及數位化對於我們各自領域有哪些效率的提升及未來趨勢。
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宋榮認為,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不是你死我活競爭對手的關係,可以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短期內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混合用,可以延緩抗性的產生與化學農藥的生命周期。但是不管是生物農藥還是化學農藥,最終都需要植物去適應,通過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來進行化合物、微生物、植物篩選育種,進而提高育種效率。
諾維信高級經理彭程也表示贊成以上觀點,大趨勢來講大家會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及綠色農業,同時在整個大環境趨勢下,產業推動還需要依靠產業政策、政府監管共同推動。
百奧雲總經理王冰冰強調,目前我們具備了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去建模型、去搞預測的數位化的基礎,通過計算機的計算模擬建立一個很好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間的關聯模型,從而提高田間育種效率。我們國家的育種應該已經走到了一個要應用數據的節點上,很快應該就會有大規模的應用案例出現。
慕恩生物創始人蔣先芝認為,人體內微生物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從10倍的量裡找優質的微生物是非常大的工作。目前我們需要做的是,把基因組的數據、底層的數據和應用層的數據關聯起來,從而保證未來的產品在某些作物上、某些疾病上應用靶點的準確性。
大家也都一致贊同,數位化是貫穿整個從研發到生產、到下遊銷售的底層邏輯。基因數據產生以後需要基因數據化的管理,要把從前端銷售到運營,到實驗室的生產,到後端的升級分析全部數位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目光逐漸轉向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破解自然發展規律,尋求農業的平衡發展之道。為鼓勵更多企業參與生物農業方向的探索,本次論壇還公布了IFA 2020生物農業Top20榜單,以表彰生物農業領域的創新力量。
生物農業Top20頒獎
該榜單獲獎企業分別是:慕恩生物,菲吉樂科,贏創,華大農業,諾維信,瀚辰光翼,武大綠洲,康普森,博瑞迪,創懷醫療,慧諾瑞德,古奧基因,思威博,百奧雲,九聖禾種業,于田瑰覓,金禾佳農,聖豐種業,中農快檢,微康生物。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經理王思洋為獲獎企業頒發了獎項。
聲明:本文來自35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