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工程到微生物利用,生物農業的創新與突破丨IFA2020

2020-12-22 騰訊網

2020年12月4日-5日,2020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白馬峰會在南京成功舉行。本次峰會由35鬥主辦,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聯合主辦,中糧基金、BV百度風投、弘暉資本、為來資本等戰略合作。

生物技術是農業&食品產業的核心技術,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生物學等技術在產業多個領域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生物農藥、種業、生物技術解決方案創新,帶來了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12月5日舉辦了生物農業創新論壇,邀請了業內多位專家、企業家,從育種、種植、養殖等多個環節為我們帶來獨特而深入的見解,給出他們心中的解決方案。

本場分享嘉賓及議題

1.顛覆性產業革命,國內外微生物組學發展現狀解讀

蔣先芝丨慕恩生物創始人

2.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的協同發展及創新

宋 榮丨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

3.可持續性動物蛋白供應與創新

王 旭丨贏創動物營養業務線北亞區市場總監

4.我國種業科技崛起的「勢」與「時」

王思洋丨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經理

5.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在分子設計育種中的應用

袁曉輝丨古奧基因 創始人

6.跨界入局,基因挖掘到分子育種,打造種質多樣性

權 力丨華大農業 研究院副院長

7.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 不斷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陸悅健丨巴斯夫 大中華區產品研發部高級經理

8.圓桌主題「面向未來,共建生物農業生態圈」

王思洋丨中信農業產業基金 投資經理(主持人)

宋 榮丨先正達 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

蔣先芝丨慕恩生物 創始人

彭 程丨諾維信 高級經理

王冰冰丨百奧雲 總經理

榜單發布與表彰:生物農業榜 Top20

35鬥據嘉賓分享,整理出此文,便於留存和持續傳播。

慕恩生物創始人蔣先芝發表演講

微生物對於人、經濟及社會都有一定的影響,慕恩生物創始人蔣先芝談到,從2007年美國NIH提出「人類微生物組計劃」以來,這幾年微生物組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從人的微生物組過度到植物、動物的微生物組,從技術變革走向產業革命。從整個行業來看,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都相繼投入巨資啟動了國家的微生物組計劃,特別是在2019年美國NIH也發布了人類生物組計劃的二期成果,把眾多人類的一些疾病跟微生物組聯繫起來,探索微生物與健康的機制。目前整個農業微生物的產品已經進入到第二代的微生物農業產品的開發,在國外至少有400家創新型的企業已經在布局微生物整個產業,包括巴斯夫等相繼投入巨資通過併購的方式進入微生物行業。慕恩公司經過這五年的發展構建起從菌株發現、高通量篩選、製劑開發、發酵優化整個系統性微生物產業化的平臺。

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宋榮發表演講

最近幾年生物農藥又掀起新的一輪熱潮,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宋榮通過回顧生物農業的發展歷程,對其現狀,包括外部市場及環境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都存在一定的短板。進而提出:運用新技術,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基因編輯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人工智慧等等,促進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的協同發展和創新。對於短期解決吃飯的問題,微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還是要混用、輪用。還包括劑型技術,我們可以生產出更多質量可靠、標準化、規模化的產品。在天然產物的應用方面,先正達與全球400多家企業和高校進行了廣泛合作,從微生物裡篩選到一定的活性成分,測序以後再檢測,再構建工程結構表達在田間篩選,運用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

贏創動物營養業務線北亞區市場總監王旭發表演講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動物蛋白消費需求持續增長,贏創動物營養業務線北亞區市場總監王旭談到,目前中國動物蛋白生產的氮排放量已經超過我們地球承載邊界的440%,這也是我們水和空氣汙染的主要原因。對於全球很多企業來說,他們實際上已經實施了比如說為促進動物蛋白持續生產和健康發展而進行的食品改革,最近大約有25家全球知名企業加入了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推動食物生產可持續化發展。如何做到讓這些動物蛋白供應可持續,贏創提出精準養殖。藉助數位化、大數據及智能算法去實現,通過數字雲的數據交互和智能算法的創新平臺,做在線分析、農場檢測、內外腸道模型的模擬。還有營養知識,通過軟體和諮詢服務,最終達到對動物蛋白可持續生產提出解決方案。

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經理王思洋發表演講

從國內外的種植趨勢來看,種業是全球農業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在科技研發投入和金融資本助推的產業整合雙輪驅動下,種業高集中度是必然的。以孟山都為例,藉助併購+轉基因,一躍成為全球種業龍頭。那麼行業趨勢什麼時候集中度一定會提升?我們需要的是拐點,現在就是拐點,現在是行業周期和技術共振推動下的拐點。目前行業周期處在上升階段,所以我們預計隨著技術的催化和整個行業周期的共振,整個行業的集中度會有很明顯的提升。同時國內有兩個技術窗口:分子育種顯著地降低了育種的成本,縮短了育種的周期;轉基因技術也將成為未來幾年我們的作物種業行業最核心的驅動。在投資戰略層面,「寧做小池塘裡的大魚,不做大池塘裡的小魚」這是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標的的選擇。

古奧基因創始人袁曉輝發表演講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演變,這個行業發生著巨大變革,古奧基因創始人袁曉輝指出:現在的種業經歷著生物技術和信息化第四次的革命,育種的技術從經驗育種到雜交育種,到分子育種,到我們現在講的精準育種。雜交育種是通過雜交優勢去加速變異;分子育種是我們利用一些分子標記來進行輔助的育種;精準育種在全基因組的測序和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去指引育種往一個定向發展。在技術的運用中,將我們原來的實驗驅動的學科變成了一個數據驅動的學科,從數據的採集到數據的存儲、到數據的應用、到數據的分析,這是一個完整的數據產業鏈的循環。其中最關鍵的數據問題是,表型的精確度及高通量的獲取、建立專業資料庫儲存及運用人工智慧、算法技術建立起大數據的中心進行數據整合。

華大農業研究院副院長權力發表演講

種業是國家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計民生的重要前提,華大農業研究院副院長權力指出:從目前來看,農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困境,為了實現這個破局情況,我們認為種業發展要經過一些行為,比如說市場行為、確定研發目標、建立差異化的目標,主要用工程化的育種手段進行高效、低成本的過程。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能夠在育種中關鍵環節中發現、創造基因編輯,並且能夠選擇利用基因編輯。在基因組圖譜之上依託序列衍生出相應的分析,建立出基因的表型和對應,以及進化基因組學和數字表達,綜合利用能夠把跟表型相關的50個-100個關鍵基因和與之關聯的性狀標記起來,在這之間我們又找到相關的基因,達到育種的應用,提高效率、加快更新,最後實現大科學到大產業的過度。

巴斯夫大中華區產品研發部高級經理陸悅健發表演講

這是農業暴風成長的時代,也是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巴斯夫大中華區產品研發部高級經理陸悅健談到,作為成立於1865年的德國老牌化學企業,巴斯夫從染料產業起家,目前業務涵蓋了六大板塊,包括了化學品、材料、工業解決方案、表面處理技術、營養與護理,最後是農業解決方案。在整個農業的變革及現代農業一系列的變化中我們發現單純從化學品或者是從化學農藥角度來講達成我們的目標是有難度的,所以逐漸開始涉足種子性狀,包括一些其他的基因技術。作為新農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涉足了整個農業的上下遊領域,從產品到方案,希望構建一個完整的作物體系,提升用戶的體驗,所涉及的產品包括了像種子、植保、數位化,以及可持續發展等領域。

圓桌討論「面向未來,共建生物農業生態圈」

本場論壇融合了農化、生物農藥與種子,把產業鏈都串齊了來討論共建農業生態圈,共同探討了如何推動化學農業與生物農業協同發展及數位化對於我們各自領域有哪些效率的提升及未來趨勢。

先正達植保產品研發高級經理宋榮認為,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不是你死我活競爭對手的關係,可以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短期內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混合用,可以延緩抗性的產生與化學農藥的生命周期。但是不管是生物農藥還是化學農藥,最終都需要植物去適應,通過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來進行化合物、微生物、植物篩選育種,進而提高育種效率。

諾維信高級經理彭程也表示贊成以上觀點,大趨勢來講大家會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及綠色農業,同時在整個大環境趨勢下,產業推動還需要依靠產業政策、政府監管共同推動。

百奧雲總經理王冰冰強調,目前我們具備了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去建模型、去搞預測的數位化的基礎,通過計算機的計算模擬建立一個很好的表型和基因型之間的關聯模型,從而提高田間育種效率。我們國家的育種應該已經走到了一個要應用數據的節點上,很快應該就會有大規模的應用案例出現。

慕恩生物創始人蔣先芝認為,人體內微生物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從10倍的量裡找優質的微生物是非常大的工作。目前我們需要做的是,把基因組的數據、底層的數據和應用層的數據關聯起來,從而保證未來的產品在某些作物上、某些疾病上應用靶點的準確性。

大家也都一致贊同,數位化是貫穿整個從研發到生產、到下遊銷售的底層邏輯。基因數據產生以後需要基因數據化的管理,要把從前端銷售到運營,到實驗室的生產,到後端的升級分析全部數位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目光逐漸轉向利用現代生物學技術破解自然發展規律,尋求農業的平衡發展之道。為鼓勵更多企業參與生物農業方向的探索,本次論壇還公布了IFA 2020生物農業Top20榜單,以表彰生物農業領域的創新力量。

生物農業Top20頒獎

該榜單獲獎企業分別是:慕恩生物,菲吉樂科,贏創,華大農業,諾維信,瀚辰光翼,武大綠洲,康普森,博瑞迪,創懷醫療,慧諾瑞德,古奧基因,思威博,百奧雲,九聖禾種業,于田瑰覓,金禾佳農,聖豐種業,中農快檢,微康生物。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投資經理王思洋為獲獎企業頒發了獎項。

聲明:本文來自35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利用微生物和細菌噬菌體進行無機納米材料生物合成
    由特聘教授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Sang Yup Lee領導的生物過程工程研究團隊對146種生物合成的單元素和多元素無機納米材料進行了總結,這些材料涵蓋了周期表中的55種元素,是利用野生型和基因工程微生物合成的。他們的研究凸顯了生物納米材料的多樣化應用,並從納米材料的可生產性、結晶度、尺寸和形狀等方面給出了改善生物合成的策略。
  • 合成生物學頂級會議「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召開 行業龍頭凱賽...
    來源:時刻頭條12月19日-20日,光明科學城 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光明區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作為我國合成生物領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會議,本屆大會吸引了數十位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商業領袖及投資機構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長張先恩、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 George Church、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 Jay Keasling等眾多大咖雲集,共同探討合成生物學發展現狀及其將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 國內首個工程生物產業數據分析平臺亮相
    12 月 19 日 - 20 日,在首屆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大會上,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工程生物產業數據分析平臺 Engineering Biology Insights(EB Insights)首次亮相,該平臺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所戰略發展辦公室、CB Insights China 、以及生命科學產業領先媒體 「生輝
  • 生物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研究領域相似嗎
    「發酵工程」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把微生物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學科,內容包括菌種的選育、培養基的配製、擴大培養和接種、發酵和產品的分離提純等。「基因工程技術原理」一門基因重組的技術學科,內容為將重組對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載體,拼接後轉入新的宿主細胞,構建成工程菌(或細胞),實現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並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內進行複製和表達。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土壤生物多樣性|微生物|...
    這些微生物的快速增加,主要與環境變化相關,如旱地土壤淹水後,有機物發酵過程增強,乙酸鹽和H2等物質含量顯著增加,刺激了不同類群的產甲烷菌生長。未來通過優化農業管理方式,將可能發展更合理的溫室氣體甲烷減排策略。旱地土壤則是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的重要源,而N2O的增溫潛能約為CO2的300倍。氮循環關鍵功能基因,如nirS和amoA,在微生物源N2O排放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慕恩生物-康普森戰略合作 共推不同作物品系微生物組產業化應用
    籤約儀式,從左至右:康普森生物作物事業部市場經理公維香、康普森生物董事長劉繼強,慕恩生物董事長蔣先芝、營運長崔劍鋒,康普森生物董事長助理張瀠月美國科學院在年初公布的未來農業發展五大方向指出,將圍繞系統認知分析、精準動態感知、數據科學、基因編輯、微生物組五大關鍵技術尋求農業領域的科技突破
  • 濟外學子斬獲2020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全球金獎!
    濟外學子斬獲2020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全球金獎!大眾日報記者 田可新2020-11-25 17:06:06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14日-11月22日,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全球總決賽在線上舉行。
  • 濟外學子斬獲2020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全球金獎
    11月14日-11月22日,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iGEM)全球總決賽在線上舉行。A - Level項目 楊瀚欽2019級A - Level項目 臧一諾2019級A - Level項目 盧曉彤了解iGEM合成生物學全球頂級賽事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
  • 依託生物發酵技術向大健康產業進軍——訪大連工業大學生物工程...
    在呂梁市「創新引領,智匯呂梁」招才引智對接洽談會上,大連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企業碩士研究生導師、高級工程師、山西恩澤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發技術總監浦軍平說,這次洽談會為更多的企業和人才到呂梁洽談合作、共謀發展搭建了橋梁,希望此次洽談會圓滿成功。浦軍平首先介紹了大連工業大學的情況。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發展,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科學發現的方式,促進生物科學領域產生更多重要突破。自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解析以來,生物技術發展迅猛,從「人造生命」、基因組編輯研究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再到腦-機接口、神經晶片等交叉融合應用的出現,多年來生物技術一直佔據著年度科技突破主流。
  • 中科院微生物所蟲媒微生物團隊受邀綜述植物蟲媒病原抗性機制
    研究蟲媒病害循環中微生物—昆蟲—植物這三種生命形式互作的分子信號和分子機制,闡明影響三者互作的非生物環境因子作用機制,是發展高效綠色防控策略的理論基礎,也為蟲媒病害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防控提供直接方案,是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
  •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舉行 2020-12-21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圳正在成為萬億工程生物產業驅動引擎!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
    2020 年 12 月 19-20 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之際,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決賽在深圳光明區舉辦,以實際行動落實會議精神。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本研究利用16S+宏基因組+轉錄組+宏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徵進行了探究,並揭示了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相關的「菌群-代謝物-宿主靶點」的互作關係,證實了利用公共多組學數據集成分析來研究微生物組-宿主互作關係的可能性。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
  • 一頭豬的傳奇:基因工程助力器官移植
    現在,美國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新培育出的一頭豬,有望一舉解決這兩大問題。 一箭雙鵰的發明 基因工程技術誕生自1970年代,此後轉基因植物紛紛問世,轉基因三文魚也已經獲批上市,但基因工程哺乳動物卻姍姍來遲。
  • 植物還是……|微生物「智」造
    利用微生物作為藥源生產藥物的關鍵,在於如何從數量眾多的微生物中選擇合適的那種或那幾種微生物進行生產,目前存在兩個思路:一是利用本身能產該化合物的微生物進行生產,二來則是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思路將能產該化合物的途徑給「挖過來」安裝在如大腸菌株等工程菌株進行生產。
  • 雲南省菸草農業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 引領菸草產業發展
    至此,省菸草農業科學研究院構建了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現代菸草育種體系,實現「四個率先、一個基本打通」:即在行業內率先克隆功能基因、率先利用基因創製育種材料、率先開展品種改良、率先實現基因敲除,基本打通從基因到品種的育種創新鏈條,在菸草基因研究方面處於行業領先。
  • 平潭藍博環保科技獲2020年全球創新科技大賽總冠軍-科技領域金獎
    北京日報訊:2020年12月21日,公布比賽結果,平潭綜合實驗區藍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獲得本次大賽總冠軍,在微生物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汙水處理環境治理中,科研技術成果遠超越其他對手,在決賽路演現場,從全國四千多支頂級團隊經過線上PK和線下競技產生的微生物汙水汙泥處理、高效除臭菌種、高效基因轉染試劑
  • 韓國利用廢紙箱製備生物柴油 可減少車輛溫室氣體排放
    用生物柴油代替柴油,可以有效應對溫室氣體引起的氣候變化,並減少粉塵排放。眾所周知,化石燃料汽車排放的尾氣,特別是使用柴油的汽車,被認為是細微粉塵和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用生物柴油代替柴油,可以有效應對溫室氣體引起的氣候變化,並減少粉塵排放。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張志剛發現,與犛牛的能量代謝相關基因、低氧適應相關基因的適應性改變和擴張等基因組的遺傳變異相比,其腸道微生物組的遺傳多樣性更豐富,可塑性更強。從腸道微生物視角出發,探討哺乳動物高原適應的機制有望實現突破。由此,張志剛與施鵬研究員、龍瑞軍教授、趙方慶研究員展開了合作。「與黃牛、普通綿羊等低海拔近緣物種相比,犛牛、藏綿羊等動物已經很好地適應了高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