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詩豪
70周年國慶閱兵讓全世界見證了我國在軍事力量、科技力量、文化力量、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上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雄壯威武的兵哥哥和聖潔美好的「兵鴿鴿」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精彩亮相,讓世界都驚嘆於我國正大步跨進新的民族復興,也讓人民群眾對各項高精尖技術轉化成果的穩步起飛感到自豪。
70年,我國開進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我們骨科人,也同樣沐浴在整個骨科專業的蓬勃發展。由此回顧我國骨科的發展歷程,同樣令人激動萬分,心潮澎湃。
No.1我國骨科的發展歷程
周朝
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內外科之分,外科,也叫瘍醫,瘍醫分為金瘍和折瘍,金瘍就是指刀傷,也就是我國骨科的雛形。
漢代
漢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詳細描述了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方法。
藺道人編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可以稱為我國第一部專業意義上的骨科學,因為其書內系統的介紹了骨折復位、固定與開放性骨折的復位方法。
正骨科誕生於元朝。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對正骨科的麻醉,肘、髖、膝、踝、足關節脫臼的認識與復位方法,脊柱骨折的懸吊復位方法,均有明確的敘述。
明代
明代的《金瘡秘傳禁方》,對使用銀線縫合傷口進行了描述。西醫東漸,始於明代( 1368-1644) ,經天主教傳教士及歐洲商人傳入我國。
清代
清代《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總結了古人的治療手法,分為「摸、按、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並且記載了古代骨科器械與支具。
鴉片戰爭之後
鴉片戰爭( 1840-1842) 之後,我國建立了一些西醫醫院和醫校。英國醫生Benjamin Hobson ( 1816-1873) 取名合信,在廣州、上海行醫。
1937年
1937 年中華醫學會總會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學組,其成員有:牛惠生、朱履中、胡蘭生、葉衍慶、孟繼懋、任廷桂。
1980年
1980 年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成立,馮傳漢當選為第一屆主任委員,同時召開了全國骨科學術會議。
1982年
1982 年《中華骨科雜誌》正式出刊,現在已出月刊。
1984年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逐漸成長壯大,1984 年以來陸續建立了八個專業學組。
1994年
1994 年手外科獨立成立學會,會員達700 名。
No.2手足外科的發展
1959年
1959 年王澍寰在北京積水譚醫院創建了手外科專業,1978 年他出版了我國首部手外科學。
1963年
1963年陳中偉、錢允慶成功地再植斷手。
1966年
王澍寰於1966年完成首例斷指縫接。
楊東嶽1966年首創移植足趾以重建拇指、手指。
1986年
1986年顧玉東等開始轉移對側C7神經根並用尺神經橋接,連接到肌皮、正中、橈或胸背神經,以康復臂叢撕脫傷。
2003年
韋加寧2003年出版了《韋加寧手外科手術圖譜》,同年獲白求恩獎章和「人民的好醫生」稱號,以表彰他畢生負責熱情為病人服務和對手外科作出的貢獻。
近年
近年,徐文東、顧玉東等在胸腔鏡手術下,取得全長的膈神經,接合到損傷的臂從神經。
No.3關節矯形科的發展
1953年
我國1953年由南京範國聲教授完成了第一例Judet股骨頭置換術,拉開了我國關節置換領域的序幕。
1958年
1958年原武漢醫學院第二醫院外科矯形小組嘗試應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當時稱為「塑料」) 製作成了人工關節,並分別用於治療骨腫瘤、陳舊性骨折病人。
1971年
1971年,北京積水潭醫院的郭興唐和賈祐民醫生與北京鋼鐵研究總第五研究室的徐英忱工程師合作,在有限的信息資料條件下研製生產人工股骨頭。
1972年
1972年解放軍總醫院時任骨外科主任的盧世璧院士主持研究出了我國珍珠骨水泥面人工髖關節假體,具有優良的骨長入特性。
1973年
一開始用不鏽鋼和鈦合金做原料製成了人工股骨頭並於1973年用於臨床治療股骨頸骨折病人,同年積水潭醫院矯形組即報告了臨床應用自製人工股骨頭初步小結,這也是我國國產人工股骨頭臨床應用的最早報告。
1979年
1979年,解放軍總醫院的盧世壁院士和王繼芳教授與天津市合成材料工業研究所的童衍傳等聯合研製了TJ骨黏固劑並對其毒性及組織反應進行了觀察。這種骨水泥後來成為我國國產骨水泥的代表,一直應用至今。
1983年
1983 年3 月前後,北京協和醫院的王桂生教授牽頭成立了由解放軍總醫院、積水潭醫院、鋼鐵研究總院五室參加的生物型全髖研發小組,根據王教授好友趙以甦教授贈送的法國「生物型髖關節樣品」成功研製了珊瑚面的半髖和全髖關節。
這便有了我們國產的生物型全髖關節系列產品。該產品分別於1990 年和1991 年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6年
呂厚山教授1986年從美國學習回國後,與當時國內的人工關節製造商合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革新了既往許多錯誤的信息和概念,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製造技術開發了我國第一代人工膝關節產品和配套工具,並從1991年起先後舉辦了12 期人工關節培訓班,共培訓了1千餘名骨科醫生。
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人工關節》專著及相關教材,為我國人工關節外科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起
20世紀90年代起,包括LINK、DePuy、Zimmer、Smith&nephew等國際品牌進入國內市場,開啟了我國關節外科的快速發展階段。我們從簡單模仿,到自主產權,將關節假體的形態與安裝理念不斷本土化,更加適應國人體質,走出了一條我國關節外科自己的道路。
No.4脊柱外科的發展
1993年
北京協和醫院吳之康1993年報告65例側彎曲線超過100°的治療結果,他結合採用Harrington 及Luque技術對嚴重脊柱側彎進行治療。
根據脊柱側彎研究學會(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所制定的脊柱側彎及其頂椎的標準,北京協和醫院邱貴興等,分析了該院427手術病例的手術前後站立位的前後位及側位X線片,和術前仰臥位的側屈X線片,制定了北京協和醫院(PUMC)脊柱側彎分類,其目的是確定手術入路、融合(固定)平面和測定該分類的可靠性。
2002年以來
黨耕町等2002年以來,採用經口入路松解軟組織治療固定性C1、2前脫位。影響復位的因素包括前縱韌帶、側塊關節囊和頭頸長肌的攣縮。切斷上述攣縮組織,謹慎地施加牽引及撬撥,便利了復位。
No.5骨腫瘤科的發展
目前,骨腫瘤的治療已趨於綜合化,現有26個省、市、自治區參加了骨腫瘤登記統計,已收集35000餘例,對惡性骨及軟組織腫瘤從單純切除、刮除、截除、截肢等,發展到滅活再植、保肢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使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由10%提高到30%以上。
骨巨細胞瘤體外培養成功,為腫瘤研究創造了條件。
No.6中國香港骨科發展
香港骨科的兩個主要支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骨科。
香港大學的骨科
香港大學骨科1961 年由AR Hodgson 教授和方心讓、邱明才醫生在瑪麗皇后醫院組建,1968年肯特女公爵兒童醫院骨科併入該科。
當時邱明才教授和JP O』Brien主持兒童骨科的工作。
1981年梁智仁教授任骨科主任,2004年由陸瓞驥教授繼任。
1991年該科已有500張床位和6個亞專業。
2001年梁智仁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骨科醫生。
香港大學骨科在下述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
1. 脊柱外科治療脊柱結核的「香港手術」包含前入路、病灶清除及植骨固定,它和脊柱側彎矯正外科都很有知名度。
2. 手外科和兒童骨科也是有口碑的。
3. 生物力學、步態分析和顯微外科的實驗室發表了數百篇重要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的骨科
香港中文大學骨科於1983年由梁秉中教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建立,後由陳啟明教授繼任主任。1993年設有200張床位和7個亞專業。
同期創建了香港的骨科運動醫學,並且組建了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中心。首項研究《北京-香港超級馬拉松》完成於1983年,並發表於1985 年英國運動醫學雜誌。
在此期間發展了運動醫學關節鏡外科,陳啟明教授親自經治數千例。
1985年引進了等動力技術和裝備,以評估及康復運動損傷病人,小兒骨科組提供高度專業的服務,包括脊柱側彎、先天性畸形的矯正,肢體延長和神經肌肉疾病的治療。
手外科和顯微外科建立於1987年,斷肢、斷指再植成功率達到90%,骨腫瘤科開展保肢治療技術,90%Ⅱ期骨腫瘤病例的肢體得以保存。在建科的10年中貢獻了200餘篇科學論文。
No.7中國臺灣骨科發展
三軍總醫院的鄧述微和榮民總醫院楊大中是臺灣骨科的創建者。
臺灣骨科學會
臺灣骨科學會成立於1977年,歷屆的理事長分別是鄧述微、陳漢廷、楊大中、劉堂桂、羅惠熙等。
中華交流學會
2001年成立中華交流學會,羅惠熙任首屆理事長,促進兩岸學術交流和專家互訪。
臺北榮民總醫院
1959年成立骨科專業組,1983年獨立建科。設有創傷骨折、骨病、兒童骨科、運動醫學和手外科5個專業,研究方向有步態分析、等動力運動學等。
三軍總醫院骨科
1987年建科,設有創傷、普通骨科、運動醫學、脊柱外科等專業,研究方向是骨折癒合,脊柱疾病和創傷運醫。
臺灣大學附屬醫院
1950年成立骨科專業組,1987年建科,設有普通骨科、手外科、運動醫學、脊柱外科、兒童骨科等專業,研究方向是骨科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
No.8小結
從任何一個角度縱覽,都只是我國骨科發展波瀾壯闊圖景的一個剖面,但已經足以激勵人心,讓後人奮勇向前。
發展至今,我國骨科已經出現了14名院士,其中科學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2名,這些骨科傳奇在中國近代骨科70年發展歷程中擔任舵手,帶領無數先輩劈波斬浪,笑傲潮頭。
同時無數為骨科奮鬥了一生的英勇前輩和正在貢獻青春的後起之秀,也在中國骨科這艘艨艟巨艦上擔當肱股脊梁,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骨科的力量崛起和發展速度!
參考文獻
1. 馮傳漢.中國骨科發展簡史(四)[J].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4,22(21):2015-2016.
2. 中國骨科發展簡史(三)[J].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4,22(20):1841.
3. 中國骨科發展簡史(二)[J].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4,22(19):1815-1816.
4. 中國骨科發展簡史[J].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4,22(18):1727-1728.
5. 翁習生.中國早年人工關節外科發展概要[J].臨床外科雜誌,2019,27(04):355-359.
6. 胥少汀, 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緒論 中國骨科發展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