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8日,《雲南映象》17歲,這一天,《雲南映象》在融創文旅城雲南映象大劇院重啟疫情後的正式公演。
一個出生於中國西南邊陲的演出,在17年的歲月裡,走過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演出6000多場,成為雲南乃至中國的一張名片。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PART 1
創世紀
故事要從20年前說起。
那時的昆明,城市遠不如現在這麼大,二環出去就是農田,大片大片種著小麥和白芸豆,滇池路上有一個收費站,在現在的青少年活動中心附近,出去要交過路費:1元。
離收費站約3公裡,有一條鄉間小道,坐落著一家傣味園。
十幾年後,這條路被拓寬並命名為「西福路」,別墅、合院、花園洋房在這裡拔地而起,這個叫「草海」的地方成為了「花園品質的城市客廳」。
但當時誰也沒看出這裡有大發展的跡象,有一條小河在這裡靜靜流淌,只是,水有點黑、有點臭。
有一個舞蹈團隊,在傣味園賣力排練,年輕舞者大滴大滴的汗水砸向地球,讓地板溼了又幹,幹了又溼。
同樣,誰也沒看出這個舞團會迎來發展的機會,當時,雲南少數民族歌舞大多是旅遊團吃團餐時的助興節目,遊客們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偶爾抬頭看一眼臺上的節目,對少數民族的服飾、舞姿評頭論足一番。
這段時期是張紀中和金庸的「蜜月期」,一臉大鬍子、性格豪邁的張紀中深得金庸先生的欣賞,後者一股腦兒將《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作品的改編權交給了張紀中。
雲南風景優美,光照時間長,很適合拍影視劇,張紀中把很多外景地定在了這裡。
2001年的一天,得知張紀中在傣味園吃飯,很多娛記前來採訪。
張紀中以「大俠」本色接待了媒體,大家一邊吃飯一邊對金庸劇的改編、演員的選擇侃侃而談,採訪到最後,張紀中冒出一句:「其實我沒什麼好採訪的,你們應該多關注一下楊麗萍老師,她帶著一撥人在這裡排練,要把雲南的少數民族歌舞文化推廣出去,做得很不容易,連房子都賣了。」
楊麗萍?不跳獨舞改群舞了?賣房子排練?一眾娛記之前或多或少採訪過作為舞蹈家的楊麗萍,但這個消息,大家還是第一次聽說。
這應該是《雲南映象》的第一次亮相,從這一天開始,開始有媒體關注楊麗萍的《雲南映象》。
PART 2
混沌初開
作為舞蹈家,這時的楊麗萍已經名滿天下,編排一臺舞劇,對她來說不難,但要完整運作一場演出,不容易。
演員哪裡找?節目怎麼排?舞美怎麼設計?場地怎麼確定?合作怎麼對接?票務怎麼銷售?媒體怎麼面對……都成了擺在楊麗萍面前的一道道關卡。
楊麗萍知道這條路很難走,但她堅信雲南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的價值遠遠不止「歌舞伴餐」,為了讓雲南的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走出去」,她「走上了」舞臺藝術的連續創作、商業版圖的連續構建之路。
跳孔雀舞出道,楊麗萍深知雲南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的魅力;和田豐合作少數民族文化傳習館,楊麗萍更知道原生態歌舞需要藝術再加工,使其「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在走遍石屏、綠春、南澗、迪慶、西雙版納等地彝族、哈尼族、藏族、傣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後,她帶回很多少數民族繡娘、放牛娃、歌舞能手以及一大堆少數民族樂器,這時,《雲南映象》的雛形已經在她腦海裡呼之欲出。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養一個劇團,每天眼睛一睜開就要花錢,楊麗萍的積蓄根本不夠支撐,這時,就出現了前面張紀中說的「連房子都賣了」的一幕,楊麗萍也接了張紀中的片約,出演《射鵰英雄傳》梅超風一角。
2003年8月8日,《雲南映象》公演,來自田間地頭、「土得掉渣卻又美得無與倫比的肢體語言」深深震撼了在傳統舞臺藝術薰陶下成長起來的觀眾,全雲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眾第一次感受到了「原生態歌舞」的魅力。
公演成功,接下來的商演之路怎麼走,楊麗萍並沒有底,找了很多部門、尋了很多單位、談了很多演出商後,楊麗萍確定了一個合作夥伴:雲南山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荊林。
荊林是個純粹的商人,和楊麗萍並不是一類人,但《雲南映象》的商業徵途確也需要藝術家和商人攜手開拓,在排練現場,兩人用「楊老師」「荊老師」互相尊稱,雖有磕磕絆絆,卻也相得益彰。
PART 3
日月合璧
2004年,《雲南映象》赴北京保利劇院演出,北京觀眾水平高,楊麗萍非常重視,一直在臺前幕後忙碌,記者抽空問她:「一輩子圍著舞蹈轉,累嗎?」
楊麗萍淡淡反問:「太陽每天升起,他累嗎?月亮每天趕路,她累嗎?星星每天眨眼,它們累嗎?」
天地有心,萬物有情,大自然不累,楊麗萍也不累。
「星光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連續創作、連續創業的楊麗萍開始了自己的收穫季:繼《雲南映象》後,《雲南的響聲》、《藏謎》、《十面埋伏》、《孔雀》、《孔雀之冬》、《春之祭》、《黃山映象》、《平潭映象》……等作品接連出爐;繼雲南映象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後,雲南響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楊麗萍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雲南楊麗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雲南楊麗萍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雀之戀藝術培訓中心……等實體接連成立;繼舞劇後,服飾、文創、紅酒、餐飲、酒店……等產品接踵而至。
除了藝術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楊麗萍在商業道路上也展現了驚人的領悟能力。看上去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她,卻能很好地處理和各個合作夥伴的關係,在處理工作中的矛盾以及生活中的爭議事件時也能平和對待,這也讓她和全國乃至世界各演出機構,以及張藝謀、三寶、葉錦添、薩頂頂、肖全等各領域的專家都保持了很好的合作關係。
同時,楊麗萍請到了曾在瑞士銀行擔任特高私人資產管理部執行董事的王焱武幫自己管理產業,和之前的合作夥伴不同,王焱武是楊麗萍的「粉絲」,專業身份讓他能幫楊麗萍做出專業的選擇,「粉絲」身份讓他能和楊麗萍保持同頻共振,同時,幫「舞神」打理產業和拓展版圖,他身上有使不完的勁。
這段時期,在雲南主抓文化產業的是省委副書記丹增,這是一位有能力、有資源,和藹可親的領導,他為楊麗萍和《雲南映象》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日月合璧,楊麗萍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2012年,楊麗萍成功引入深創投、雲南紅土創投、昆明創投等機構的投資。2014年,雲南楊麗萍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成為全國第一家舞蹈演藝企業登陸新三板的公司,其證券簡稱為「雲南文化」,不知不覺中,以《雲南映象》為龍頭的楊麗萍系列舞臺藝術產品已經代表了「雲南文化」。
此時的楊麗萍,手握32家公司的實控權,建立了一個小而美的藝術+商業王國。
PART 4
天地人和
「太陽每天升起,他累嗎?月亮每天趕路,她累嗎?星星每天眨眼,它們累嗎?」
「水也是我的伴侶,雲也是我的頭髮。」
「一朵花也是我的女兒,一棵小草也是我的學生,我的作品也是我的孩子。」
……
楊麗萍的舞臺藝術紮根大自然,她的生活美學也道法大自然,兩者和合共生。
隨著事業的發展,楊麗萍「天地人和」的生活美學思想也在舞臺之外肆意生長,孔雀窩的民族服飾、藝術空間的文創產品、品牌合作的澳洲紅酒……一襲長褂、一款飾品、一個提籃……楊麗萍帶動雲南少數民族元素時尚起來。
2006年,楊麗萍在老家大理修建太陽宮、月亮宮,這裡成為楊麗萍生活美學的集中展示地,古今中外加民族風混搭的裝飾,美輪美奐宛若仙境的花園,讓楊麗萍和風花雪月一起面朝洱海,與詩與遠方攜手春暖花開。
舞臺上,楊麗萍把雲南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演繹成了詩;
舞臺下,楊麗萍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詩。
PART 5
六趣輪迴
雖然事業一直在發展,但演出場地一直困擾著楊麗萍。
《雲南映象》首演的地方是昆明會堂,位於市中心,交通便利,舞美及聲光電效果良好,給了《雲南映象》不錯的加分。
但很快,由於城市迭代,昆明會堂拆了,《雲南映象》搬到了藝術劇院。
藝術劇院是建於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的蘇聯式建築,外觀很有特色,內部設施稍顯陳舊,對於《雲南映象》各種最新的舞美及聲光電器材來說,運作起來有些吃力。
楊麗萍開始了尋找新場地的行動。
這時,《雲南映象》已經成了一個大IP,昆明也迎來了地產發展的高峰期,很多房企向《雲南映象》伸出了橄欖枝,希望藉助楊麗萍和《雲南映象》的名氣,「映象」搭臺,地產唱戲。
大家都覺得問題不大,但誰也沒想到,這一找,居然會是十年。
一開始,楊麗萍有意聯合企業在滇池路建設雲南映象大劇院,但因各種原因一直未果。
然後,某大型地產公司在自己的穿金路項目建設專門場地,之後,樓盤建了賣了,劇院卻沒有下文。
再然後,北郊某旅遊地產項目又聲稱將配套建設楊麗萍劇院,可在楊麗萍代言該項目後,樓盤爛尾,楊麗萍和開發商的合作以對簿公堂告終。
再然後,還有多家地產公司先後接觸,但最終都不了了之。
2017年,王健林到訪昆明,拿下草海片區數千畝土地,開建昆明萬達文旅城,其中布局雲南映象大劇院。
萬達文旅城就在草海另一端,和2001年時的傣味園隔水相望,時隔多年,在夢想啟航的地方,雲南映象大劇院呼之欲出。
又是誰也沒想到,曾經的首富王健林的資金鍊也會出現問題,2018年,當傳出萬達將要出售旗下文旅項目時,不止是楊麗萍和《雲南映象》,和王健林籤約的政府工作人員也忐忑了起來。
幸好,融創臨危接盤,孫宏斌只是把「萬達文旅城」更名為「融創文旅城」,並沒有對裡面的規划進行修改。
而且,融創的速度是真快,僅僅一年後,融創文旅城雲南映象大劇院交付楊麗萍。
PART 6
未來簡史
2019年的12月21日,《雲南映象》進駐雲南映象大劇院,16年後,《雲南映象》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這一年,《雲南映象》實現了5.53%的增長,全年營收6984萬,大家正準備大幹一場。
還是誰也沒想到,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從春節到8月,《雲南映象》停擺半年,一些演員流失。
這一年,楊麗萍62歲了,不復13歲時進西雙版納州歌舞團的生澀,沒有22歲赴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忐忑,告別45歲創辦《雲南映象》時激情的她,還會是舞臺藝術的連續創作者、商業版圖的連續構建者嗎?
是的,楊麗萍還在連續創作、連續創業的路上,同時,她多了一份篤定。
這份篤定來自楊麗萍手上的多個碩果:除了《雲南映象》,2020年,楊麗萍和騰訊合作了QQ炫舞遊戲《瞳雀》,新劇《阿鵬找金花》準備公演,大理楊麗萍大劇院即將開放……
歲月留金,楊麗萍和《雲南映象》系舞臺藝術產品參與構建了雲南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這份自信,將伴隨著雲南的少數民族面向未來,一直走下去。
萬物有情,如果只有一種文化,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這個藍色星球該多無趣。
世界需要少數派和他們、她們、它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態。
8月8日,
17歲的《雲南映象》在融創文旅城雲南映象大劇院重啟演出。
我知道你會來!
盧鋼/文
雲南映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