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可敵白起,齊國驍勇善戰的將軍,他的名字不該被忘記

2020-12-14 烽火系古今

秦國有個常勝將軍,他的名字想來大多數人都是熟悉的,那就是白起。然而在齊國,也是有這樣一個威猛的將領卻幾乎沒有多少人提起,這個將軍的名字就叫匡章

說起匡章,也算是孟子眾多學生之一,在春秋戰國那個處處打仗的年代,一個好的將領對一個國來說是有多麼重要,時勢造英雄嘛,匡章這不就是一個順應時勢的英雄嗎,剛好他到了齊國,也剛好齊威王需要他,所以他就成了齊國的一員猛將,至於為啥要說是猛將呢,那就要歸功到他的功績了。

一、桑丘之戰。

這場戰爭是由於秦國打了勝仗以後有點飄了,就想借著自己打完勝仗威望還沒減弱的時候順便再擴大一下,可是怎麼擴大呢?楚國那邊剛打了勝仗是碰不得的,魏國又剛被楚國打了,於是就想起了齊國。

那時候的齊國勢單力薄的怎麼經受得住?秦國是借了魏國和韓國的道,又假裝去攻打陽晉,沒想到半道上從陽晉下來攻打齊國的亢父,為啥呢?還不是這裡的地勢比較險峻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在這來個出其不意不是更好嗎?

人家秦國都要打上門來了,齊國自己怎麼可能在這無動於衷呢,這可是欺負到家門口了呀,齊威王當然不能慌,派出了匡章去防守。既然要打,咱就漂漂亮亮地幹一仗。

其實這麼說來秦國本身也是很慌的,因為秦國借的是韓國和魏國的道,萬一哪一分鐘人家韓魏兩國不幹了咋個整,一旦前面打起了齊國,後面又被韓魏兩國合夥夾擊,不是吃不了兜著走嗎?因此秦國不敢貿然出動。但是退吧又都走到這裡了退回去多尷尬又多丟臉呀。

匡章自然是看出來秦國綁手綁腳不敢一心攻打所以就把自己的軍隊混雜到了秦軍中舉著秦國的戰旗,這時候已經分不清哪些是秦軍哪些是齊國的軍隊了。其他人看到匡章舉起了秦國的戰旗就以為牠是要投降秦軍,跑回去給齊威王告匡章的黑狀說是匡章要投降秦軍了。

可是不管多少人告了多少次,齊威王從來不吃他們那一套,因為他相信匡章是不可能投降秦國的。

等到差不多時機成熟了,匡章就來了個出其不意,既然你秦國猶豫不決那就別過來打了,齊國的人早就趁亂被大部隊和混進去的士兵內外夾擊,這場仗齊國勝利了,匡章又立了戰功。

二、滅燕之戰。

這就要講到燕國的內亂了,燕王噲把王位讓給了國相子之想著把燕國給改革一下,沒想到燕國的太子平不滿意了,自己即將得手的王位被拱手讓了出去,擱誰誰心裡都不痛快。所以太子平就帶著將軍市發起了叛亂,叛亂沒成兩人反而丟了性命。這一丟性命不要緊,可是燕國卻整體內亂。太子都被殺了還有啥玩頭,不如一起反了。

看到這個情形齊宣王認為這是個機會,就又派匡章去趁著燕國內亂攻打燕國。沒想到匡章一個月內就把燕國直接給滅了,殺了燕王噲,子之後來也被齊人做成了肉醬,殘忍是殘忍了那麼一點但是解恨啊。

三、垂沙之戰。

齊國匡章和秦國公子奐以及魏國公孫喜和韓國暴鳶一起聯兵攻打楚國。

這場仗一打就是六個月,打得齊宣王都要不耐煩了想著趕緊催著匡章主動出手早點結束這場仗。這時候匡章不幹了,這明顯欺負人不是,打仗講究的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現在時機沒有成熟就去打不是白白送死嗎?匡章跟齊宣王說要麼殺了他要麼就等待時機。

可是眼前這條河又怎麼辦,萬一走深了所有的兵將不是都玩完了嗎,這深淺又該如何辨別?正當匡章為這件事愁眉不展的時候一個樵夫告訴他楚兵不可能在水深的地方把守的,畢竟他們自己也怕死。

匡章聽了後連夜派遣自己手下最精銳的力量去重兵把守的地方悄悄過河,然後給楚兵來個突然襲擊,這場仗匡章又贏了。這個地方就叫做垂沙。

四、函谷關之戰。

這場仗是打秦國的,齊國、魏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秦國,這場仗整整打了三年,為啥呢?

雖然當時秦國的政局不是很穩,但是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就已經開始慢慢變得強大起來不還給了韓國。這是戰國時期唯一攻破函谷關的一仗,這場仗的將領就是匡章。

總結:一個雄才韜略的將軍,只有冷靜的分析和沉著地應對才能做到百戰不殆。從這四場主要的戰役來看匡章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名將,可以說是齊國的一寶。有了匡章,齊國的勝券就可以掌握一大半。他應該被歷史銘記,也應該被大家熟知。

雖然對待自己的雙親確實是頗有爭議但是不能因此泯滅了匡章的戰功以及對歷史的貢獻。

相關焦點

  • 秦國的一位名將:輔佐四位秦王,戰功接近白起、王翦!
    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對於戰國七雄來說,最終是秦國一統天下,消滅了其他六個諸侯國。而秦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自然離不開眾多名將的努力。其中,就白起和王翦這兩位名將,無疑為秦滅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就白起來說,重創了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
  • 孫臏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為何突然消失了?他最終是什麼結局?
    不過,在齊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孫臏卻突然消失了,也即之後的戰場上,沒有孫臏的身影了。那麼,問題來了,孫臏為齊國立下赫赫戰功,為何突然消失了?他最終是什麼結局?一首先,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學成之後,龐涓後來出仕魏國,成為魏國的名將。
  • 有一個人,他文能勝商鞅,武可敵白起
    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幽默的劉林,專門為大家寫一些原創作品有一個人,他文能勝商鞅,武可敵白起小編今天跟大家說一下,一個在戰爭年代脫穎而出的人。眾所周知,在一個戰亂年代,總是會有很多英雄人物浮現。有的人一開始就懂得運用另類的眼光看問題,有的人敢於挑戰權威,不向大部分人妥協。從古至今,這樣的人大部分都能成為偉大的有思想的人。而遠在戰國的時候,就出現過這麼一號人物。
  • 世界上有全能型的將軍嗎?有!他來自唐朝,是一名天才型軍事家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名將是唐初的天才型軍事名將蘇定方,一個堪稱全能型的將軍。 蘇定方名叫蘇烈,子定方,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在其戎馬生涯裡,大顯身手,平定四方,戰功顯赫。
  • 白起和王剪都戰功赫赫,為什麼白起不得善終,而王剪得以終老?
    在這些戰將中,有兩位戰功赫赫的皎皎者,就是秦昭王時期的白起和秦始皇時期的王翦。雖然兩人戰功卓著,結局卻迥然不同,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兩位的功績說起。白起和王翦都戰功赫赫先從白起說起。白起被秦昭王起用,最初封為左更,前293年,率軍在伊闕同韓、魏兩國聯軍開戰。
  • 功成若解求身退,豈得將軍死杜郵:一代戰神白起竟落得如此下場?
    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時代,最為出名的當為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了,又稱公孫起,是當之無愧的戰神。縱觀中國歷史長河幾千年,由戰功壘起的功勳大都沒有什麼好下場,白起也不例外。他戰功顯赫,驍勇善戰,同時他也是一個極度自負和自信的軍事天才。當時秦王朝因為有白起,而壓得各國抬不起頭。
  • 秦國崛起路上的五大名將,個個戰功赫赫,誰可排第一?
    在戰國初期,魏國、楚國、齊國都實力雄厚,完全不是秦國能比的。當時的秦國,在山東各國眼中,就是個蠻夷,也就和燕國不相上下。從吳起開始,魏國就是秦國崛起路上的一個攔路虎,屢屢欺負秦國。要不是因為魏王傻傻地逼走了吳起、商鞅,再給秦國一百年,也不可能崛起。
  • 諸葛亮視為偶像的樂毅,為何不在「戰國四大名將」之列?
    不是歷史愛好者的話,可能聽過樂毅的名字卻對其人的經歷知之甚少,但對於白起、王翦、李牧、廉頗這四位戰國名將應該知道得更多些。 樂毅沒有在"戰國四大名將"中,並非是戰功不夠,相反,得益於他的家庭背景和之後數十年自己的努力,他幹了兩年大事。 其一、開局不好。樂毅所處年代,當時燕國很小差點就被齊國滅了,後燕昭王在得到趙國的幫助,才得以復國。
  • 殺了白起,是否是秦昭襄王的損失?其實,他得到的東西更多
    這個時候各國分崩離析,導致連年徵戰,同時,也出現了無數驍勇善戰的將軍。其中,最聞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名將,他們分別是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有意思的是,這四位名將分屬於兩國。 廉頗與李牧屬於趙國,那時候的趙國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替整個中原地區抵擋著匈奴,所以,出幾個能戰的名將不算什麼難事。白起和王翦則是屬於秦國,他們也是秦國後來能統一華夏的原因之一。
  • 白起死因之嘆:攻邯鄲「戰神」著眼能否建功,秦王卻看他該忠於誰
    在南邊,他攻佔了楚國的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郢(楚都,今湖北江陵縣西北)、漢中(今陝西漢中一帶);現在又消滅了馬服君趙括的軍隊,就算是周公、召公、姜尚三人再世,也無法超越武安君。如果趙國被滅,秦王稱霸,白起必做三公,您能為之下嗎?更何況,天下百姓都不願歸秦。趙國滅亡後,其北部領土必將歸燕國,東部領土將歸齊國,南部土地將歸魏、楚,秦國所得土地反而會減少。
  • 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五位鬼才將軍,前四位的下場都很悲涼
    中國的古代出了很多的有名將軍,也有很多的鬼才將軍今天我就來好好的介紹一下。第一位:吳起,吳起是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同時他還是一位立下了很多戰功的偉大將軍,吳起的這一輩子就沒有輸過。不管是什麼樣的戰役都是以壓倒性的勝利結束的。
  • 古代史上力氣最大的一位將軍,犀牛皮也綁不住他,結局卻很慘!
    在那個年代如果想當將軍有錢有人自是不必說,但的勇猛,智謀又是相當重要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都紛紛自立為諸侯國,每個諸侯國的陣營中都有幾個出名的將軍。齊國的孫武、秦國的白起、晉國的荀罃,這些都是當時著名的將領。而你知道這些陣營中力氣最大的將軍是誰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將講一下這位力氣最大的將軍南宮長萬。
  • 中國古代名將011:三星名將廉頗,實不足與和白起、李牧並列
    【孫子曰: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語出《孫子兵法·形篇》,意思是:不能戰勝敵人,就要採取防禦;可以戰勝敵人,就要採取進攻。】廉頗(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今河北定州市人。作為戰國時期名將,廉頗被後人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然而如果從戰功業績的角度來進行衡量,則廉頗實不足與白起、王翦、李牧三人並列。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這場戰役在《資治通鑑》上並無記載,其重要性存疑。
  • 秦王要殺白起他為什麼不反抗他?由於這些原因,他很難飛行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戰國時期,總共消耗了大約300多萬軍隊,而白起實際消滅了160多萬士兵,史稱"人屠"。這樣一位戰功卓著、忠心耿耿的大將軍,竟然在晚年被秦昭王下令自殺?以他的實力,如果叛亂沒有人能阻止他,他為什麼不願意起兵?其實原因很簡單。
  • 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戰國三人人選,除了白起還有誰?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 由此,對於武廟十哲來說,可謂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
  • 中國古代名將008:四星名將白起,和韓信相比有三大差距
    【孫子曰: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語出《孫子兵法·九地篇》,意思是:古代善於用兵的人,能使敵人的部隊前後不能相互策應,主力和小部隊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應,使敵人上下失去聯繫,使敵軍士卒散亂而無法集中,隊伍集合起來卻不整齊。】白起(?
  • 比「四大名將」白起、王剪、廉頗、趙牧出名還早的一代名將是誰?
    在國人的印象中,在戰國時期,秦國有名將白起、王剪,趙國有名將廉頗、李牧,魏國有名將龐涓,而齊國只有田忌稱得上為名將。 其實在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威王在位時齊國還有一位名將,姓匡名章。
  • 古代戰功赫赫的四大名將,忠心耿耿盡職盡責,但卻無一人長壽!
    在古代徵戰領土的時候都是靠著將軍還有戰士們付出血水換回來的,尤其是在各個朝代建立的初期,會經歷各種戰亂。等到將這些戰亂都撫平之後才能夠正式的穩定民心,將這個朝代扶持起來。這其中最功不可沒的應該就是每個朝代的大將軍了。他們將戰士們訓練到可以上戰場的地步,還需要考慮用什麼戰術來答應這場戰爭。
  • 白起,給後世將領留下了怎樣的寶貴經驗
    儘管白起未曾完成過滅國之戰,但六國的接連滅亡與白起的戰績脫不了關係。可以說沒有白起的赫赫戰功在前,王翦平六國的戰績估計也就黃了。白起這一生是輝煌的,金戈鐵馬,縱橫沙場,青史留名;白起這一生也是落寞的,人事所迫,走投無路,自刎而死。他這一生,給後世將領留下了寶貴而深刻地為將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