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有個常勝將軍,他的名字想來大多數人都是熟悉的,那就是白起。然而在齊國,也是有這樣一個威猛的將領卻幾乎沒有多少人提起,這個將軍的名字就叫匡章。
說起匡章,也算是孟子眾多學生之一,在春秋戰國那個處處打仗的年代,一個好的將領對一個國來說是有多麼重要,時勢造英雄嘛,匡章這不就是一個順應時勢的英雄嗎,剛好他到了齊國,也剛好齊威王需要他,所以他就成了齊國的一員猛將,至於為啥要說是猛將呢,那就要歸功到他的功績了。
一、桑丘之戰。
這場戰爭是由於秦國打了勝仗以後有點飄了,就想借著自己打完勝仗威望還沒減弱的時候順便再擴大一下,可是怎麼擴大呢?楚國那邊剛打了勝仗是碰不得的,魏國又剛被楚國打了,於是就想起了齊國。
那時候的齊國勢單力薄的怎麼經受得住?秦國是借了魏國和韓國的道,又假裝去攻打陽晉,沒想到半道上從陽晉下來攻打齊國的亢父,為啥呢?還不是這裡的地勢比較險峻對方不敢輕舉妄動,在這來個出其不意不是更好嗎?
人家秦國都要打上門來了,齊國自己怎麼可能在這無動於衷呢,這可是欺負到家門口了呀,齊威王當然不能慌,派出了匡章去防守。既然要打,咱就漂漂亮亮地幹一仗。
其實這麼說來秦國本身也是很慌的,因為秦國借的是韓國和魏國的道,萬一哪一分鐘人家韓魏兩國不幹了咋個整,一旦前面打起了齊國,後面又被韓魏兩國合夥夾擊,不是吃不了兜著走嗎?因此秦國不敢貿然出動。但是退吧又都走到這裡了退回去多尷尬又多丟臉呀。
匡章自然是看出來秦國綁手綁腳不敢一心攻打所以就把自己的軍隊混雜到了秦軍中舉著秦國的戰旗,這時候已經分不清哪些是秦軍哪些是齊國的軍隊了。其他人看到匡章舉起了秦國的戰旗就以為牠是要投降秦軍,跑回去給齊威王告匡章的黑狀說是匡章要投降秦軍了。
可是不管多少人告了多少次,齊威王從來不吃他們那一套,因為他相信匡章是不可能投降秦國的。
等到差不多時機成熟了,匡章就來了個出其不意,既然你秦國猶豫不決那就別過來打了,齊國的人早就趁亂被大部隊和混進去的士兵內外夾擊,這場仗齊國勝利了,匡章又立了戰功。
二、滅燕之戰。
這就要講到燕國的內亂了,燕王噲把王位讓給了國相子之想著把燕國給改革一下,沒想到燕國的太子平不滿意了,自己即將得手的王位被拱手讓了出去,擱誰誰心裡都不痛快。所以太子平就帶著將軍市發起了叛亂,叛亂沒成兩人反而丟了性命。這一丟性命不要緊,可是燕國卻整體內亂。太子都被殺了還有啥玩頭,不如一起反了。
看到這個情形齊宣王認為這是個機會,就又派匡章去趁著燕國內亂攻打燕國。沒想到匡章一個月內就把燕國直接給滅了,殺了燕王噲,子之後來也被齊人做成了肉醬,殘忍是殘忍了那麼一點但是解恨啊。
三、垂沙之戰。
齊國匡章和秦國公子奐以及魏國公孫喜和韓國暴鳶一起聯兵攻打楚國。
這場仗一打就是六個月,打得齊宣王都要不耐煩了想著趕緊催著匡章主動出手早點結束這場仗。這時候匡章不幹了,這明顯欺負人不是,打仗講究的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現在時機沒有成熟就去打不是白白送死嗎?匡章跟齊宣王說要麼殺了他要麼就等待時機。
可是眼前這條河又怎麼辦,萬一走深了所有的兵將不是都玩完了嗎,這深淺又該如何辨別?正當匡章為這件事愁眉不展的時候一個樵夫告訴他楚兵不可能在水深的地方把守的,畢竟他們自己也怕死。
匡章聽了後連夜派遣自己手下最精銳的力量去重兵把守的地方悄悄過河,然後給楚兵來個突然襲擊,這場仗匡章又贏了。這個地方就叫做垂沙。
四、函谷關之戰。
這場仗是打秦國的,齊國、魏國和韓國一起攻打秦國,這場仗整整打了三年,為啥呢?
雖然當時秦國的政局不是很穩,但是自從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就已經開始慢慢變得強大起來不還給了韓國。這是戰國時期唯一攻破函谷關的一仗,這場仗的將領就是匡章。
總結:一個雄才韜略的將軍,只有冷靜的分析和沉著地應對才能做到百戰不殆。從這四場主要的戰役來看匡章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名將,可以說是齊國的一寶。有了匡章,齊國的勝券就可以掌握一大半。他應該被歷史銘記,也應該被大家熟知。
雖然對待自己的雙親確實是頗有爭議但是不能因此泯滅了匡章的戰功以及對歷史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