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主周王朝衰弱,各諸侯國相互攻伐,競相爭霸,戰爭頻仍。
因為戰事頻繁,我國軍事戰術得到了空前發展。在春秋以前,每次戰爭,各方均憑軍隊實力取勝。至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在城濮一戰,晉軍用迴避三舍,驕楚主將宋玉,賄賂了楚國的盟軍除去楚國的後援,再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大敗楚軍。從此,謀略在軍事戰爭中頻繁使用。
戰國後期,在長年的爭戰中,秦國不斷自我發展,在政治上實行變革,在軍事上廣招良將,實力逐漸超過其他六國。秦國後期,起用了一批良將,終於完成統一中國的願望。在這些戰將中,有兩位戰功赫赫的皎皎者,就是秦昭王時期的白起和秦始皇時期的王翦。雖然兩人戰功卓著,結局卻迥然不同,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兩位的功績說起。
白起和王翦都戰功赫赫
先從白起說起。白起被秦昭王起用,最初封為左更,前293年,率軍在伊闕同韓、魏兩國聯軍開戰。該戰中,白起斬韓魏聯軍24萬人,俘虜了魏國將領公孫喜,攻下五座城池,掃平了秦軍東進的道路。
第三年,白起被升為大良造,發兵攻打魏國,一舉奪取了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81年,白起率兵伐楚,大敗楚軍,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向秦國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第二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燒毀了楚國的先王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這一年,白起被升為武安君。
前262年白起率秦軍在趙國長平一帶,和趙國將領趙括率領的趙軍會戰。白起對趙軍實行阻截、包圍的戰術,射殺了趙軍將領趙括,趙軍大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這是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大規模圍殲戰。
白起還滅了韓國,為秦國統一天下掃平了半條道。白起一生指揮大小戰役70多戰,沒有一戰敗績。據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計戰死兩百萬人,死在白起手裡的佔二分之一。
再說王翦,王翦侍奉秦始皇。公元前236年,也就是始皇十一年,王翦率兵攻打趙國閼(yān)與。閼與被攻陷後,王翦一連拿下趙國九座城池。七年後,王翦又率兵攻打趙國,用了一年時間,攻破趙國最後防線,趙王投降,趙國被徹底蕩平,成為秦國的一個郡。
前227年,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逃往遼東,燕國名存實亡。後來王翦的兒子王賁和李信平定了燕國。
前225年,王翦領兵攻打楚國。在此戰中,王翦採取怠敵之計,只守不攻,讓楚國失去耐心,領兵東去之際,王翦突然派出精兵強將,對楚軍進行猛烈攻擊,殺了楚國的將軍項燕。王翦乘勝追擊,逐漸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年後,俘獲楚王負芻,平定了楚國。
秦始皇繼位時才十三歲,那時呂不韋為相,掌握朝中大權,並和太后私通。秦始皇成年後,呂不韋害怕,就把假宦官嫪 毐(lào ǎi)獻給了太后。秦始二十歲時,因嫪毐淫亂後宮造反,秦始皇剷除了嫪毐。王翦在秦始皇平定嫪 毐時,鎮住了呂不韋,使呂不韋不敢輕舉妄動。秦始皇殺了嫪毐後,王翦建議殺了呂不韋,秦始皇把呂不韋賜死,真正掌握了秦國政權。
相似的經歷,不同的策略
長平之戰後,韓、趙兩國非常害怕白起,決定離間秦國的將相關係。他們拿來豐厚的財物獻給丞相範睢,然後把白起的蓋世功勞對範睢地位的威脅誇大其詞,並隨意臆測了範睢地位不保的可怕後果,讓範睢感到來自白起的嚴重威脅。於是範睢向秦昭王進諫,停止攻打韓、燕、趙,讓韓國和趙國用幾座城池與秦達成停戰協議。從此,白起和範睢不和,秦國的將相關係惡化。
這年年底,秦昭王突然撕毀與韓、趙的和平協議,出兵攻打趙國邯鄲。由於白起辭病未朝,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兵出戰。可王陵不但沒取得戰果,還失掉了五個軍營。秦昭王很惱火,親自下令命白起為帥,率軍攻打邯鄲。白起推辭不就,還分析了當前的戰況:徵戰邯鄲路途遙遠,而邯鄲卻是守株待兔,以逸待勞。因連年戰爭,秦國內耗嚴重,兵力不足,沒有實力徵戰邯鄲。最後得出結論,此戰不能打。
可秦王卻不這樣認為,邯鄲之戰,非打不可。於是秦王一再催促白起到任。白起卻稱病重,一再推辭。最後秦昭王只有強行徵用白起,但白起因病,三個月都未到任。而前線戰敗的消息接二連三的傳來,讓秦昭王非常惱怒,把這一切遷怒於白起,加上範睢不時在秦王面前說白起是因對秦王有怨氣而故意怠慢。秦昭王一怒之下,賜給白起一把劍,令他自殺。一代名將沒有死於戰場,卻死於一場內鬥。
王翦所面臨的被重新起用,和白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當時秦始皇先後滅掉了韓、趙、魏,還剩下楚、齊、燕,其中楚國最為強盛。出兵攻打楚國成為秦國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之戰。而當時年輕氣盛的李信為了和王翦爭功,說只用二十萬軍隊就可以蕩平楚國,而王翦一直堅持要用六十萬軍隊。秦始皇認為王翦已老,就不同意王翦的建議,而是給李信二十萬軍隊,讓李信掛帥攻打楚國。王翦一氣之下稱病回家。
而事實如王翦所料,楚國並沒有那麼好打。由於李信盲目進軍,被楚國打得大敗而逃。秦始皇看到這樣的結果,異常惱怒,不得不親自去給王翦道歉,請他出任統率。
王翦故意推辭一番,最後秦始皇答應給他六十萬軍隊後,王翦才答應出徵。
在出徵前,王翦向秦始皇要求賜與良田、美宅、園林,並對秦始皇說:"替大王出兵,有功也很難得到封侯,所以我要給子孫掙點家業。"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爽快地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出徵沒多久,王翦又派使者回朝,請求秦始皇賜與更多的良田。
有人對王翦說:"你太過分了,一次就夠了,還不停的要求大王賜與你家業。"王翦說:"這話不對,秦王粗暴多疑,他全部的軍隊都在我手裡,我不向他要家業,他就會懷疑我。"
經過一年的艱苦戰鬥,王翦平定了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王翦沒有接受官職,而是退出了秦始皇的政治中心,得以安享晚年。
無關功勞的結局
白起的作戰能力無人匹敵,在戰場上,白起對敵我戰場形勢的分析,既清晰,又透徹,針對敵人的戰略戰術既0準又狠。但對於秦國的內部,他似乎沒有作過多的考慮。秦昭王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他出徵,他的推辭使作為國君的秦昭王面子實在掛不住,非常惱怒。惹怒國君的後果不死即傷,更加上跟自己關係已交惡的相國範睢
煽風點火,就算真的因為有病在身,也難逃責罰。一再違逆王命,功勞再大,也得不到秦王的諒解。
再說,秦昭王並不是英明過人的君王。在範睢還未成為秦國相國時,朝中大權都在太后和穰侯手中。只因範睢的建議,秦昭王才自己掌握了政權,所以秦王對範睢言聽計從。既然已和範睢交惡,朝中的不利形勢顯而易見。然而白起似乎並沒有在意朝中的形勢,未加任何防範,只能說白起對自己的能力太過自信。
所以,當白起收到秦王賜的劍時,為時已晚,不禁長嘆:"我有什麼罪過呢?落到如此下場。"
這話是冤屈,也是自信。因無過而死而冤屈,因功勞加身而自信。但同時,也是白起為自己有戰無不勝的功勞卻不能自保而倍感悲涼。想到自己的功與過,被坑殺的四十五萬趙軍將士閃進了他的記憶。想起自己以欺騙的手段把他們活埋,這死,似乎也不那麼冤枉,於是果斷自殺。一代名將,就此殞落。
和白起相比,王翦就顯得足智多謀且遊刃有餘,思路也更為靈活。
王翦不但知道怎麼打仗,也懂得政治謀略。他了解朝野內外的形勢,同時也懂得怎麼取捨。所以,他才知道秦始皇粗暴多疑,並且用索取賞賜向秦始皇明確表達自己就算有蓋世功勞,卻實在無什麼大志向,只是為兒孫掙點家業而已。這既打消秦始皇的疑慮,也表明自己沒有邀功自居的想法。
在中國統一後,王翦不做官,而是退出秦朝的政治舞臺,這又迴避了秦始皇的暴虐,避免伴君如伴虎的膽戰心驚。不得不說,王翦不但有深深的謀略,也有看懂未來的智慧。在那個一言不合就滅三族的封建政治舞臺上,迴避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範蠡就是最好的榜樣。
結語
司馬遷批評王翦不幫助秦始皇建立德政,不鞏固國家根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好大喜功來看,有誰還能在他面前邀功諫政?連公子扶蘇勸政也被罰去修長城,何況一個老得不要不要的王翦呢?所以司馬遷只想著要糾正秦王朝的暴政,卻沒分析建立暴政的贏政的暴虐的本性。可見太史公的一家之言也有偏頗。
而白起,只是堅持了自己的信念,不屈從於王權,成了封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