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王剪都戰功赫赫,為什麼白起不得善終,而王剪得以終老?

2020-12-14 把自己養好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主周王朝衰弱,各諸侯國相互攻伐,競相爭霸,戰爭頻仍。

因為戰事頻繁,我國軍事戰術得到了空前發展。在春秋以前,每次戰爭,各方均憑軍隊實力取勝。至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在城濮一戰,晉軍用迴避三舍,驕楚主將宋玉,賄賂了楚國的盟軍除去楚國的後援,再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大敗楚軍。從此,謀略在軍事戰爭中頻繁使用。

戰國後期,在長年的爭戰中,秦國不斷自我發展,在政治上實行變革,在軍事上廣招良將,實力逐漸超過其他六國。秦國後期,起用了一批良將,終於完成統一中國的願望。在這些戰將中,有兩位戰功赫赫的皎皎者,就是秦昭王時期的白起和秦始皇時期的王翦。雖然兩人戰功卓著,結局卻迥然不同,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兩位的功績說起。

白起和王翦都戰功赫赫

先從白起說起。白起被秦昭王起用,最初封為左更,前293年,率軍在伊闕同韓、魏兩國聯軍開戰。該戰中,白起斬韓魏聯軍24萬人,俘虜了魏國將領公孫喜,攻下五座城池,掃平了秦軍東進的道路。

第三年,白起被升為大良造,發兵攻打魏國,一舉奪取了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81年,白起率兵伐楚,大敗楚軍,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向秦國求和。

公元前280年,白起再次伐楚,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第二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郢、別都鄢,燒毀了楚國的先王宗廟和夷陵,重創楚軍。這一年,白起被升為武安君。

前262年白起率秦軍在趙國長平一帶,和趙國將領趙括率領的趙軍會戰。白起對趙軍實行阻截、包圍的戰術,射殺了趙軍將領趙括,趙軍大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人。這是歷史上最早使用的大規模圍殲戰。

白起還滅了韓國,為秦國統一天下掃平了半條道。白起一生指揮大小戰役70多戰,沒有一戰敗績。據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計戰死兩百萬人,死在白起手裡的佔二分之一。

再說王翦,王翦侍奉秦始皇。公元前236年,也就是始皇十一年,王翦率兵攻打趙國閼(yān)與。閼與被攻陷後,王翦一連拿下趙國九座城池。七年後,王翦又率兵攻打趙國,用了一年時間,攻破趙國最後防線,趙王投降,趙國被徹底蕩平,成為秦國的一個郡。

前227年,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逃往遼東,燕國名存實亡。後來王翦的兒子王賁和李信平定了燕國。

前225年,王翦領兵攻打楚國。在此戰中,王翦採取怠敵之計,只守不攻,讓楚國失去耐心,領兵東去之際,王翦突然派出精兵強將,對楚軍進行猛烈攻擊,殺了楚國的將軍項燕。王翦乘勝追擊,逐漸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年後,俘獲楚王負芻,平定了楚國。

秦始皇繼位時才十三歲,那時呂不韋為相,掌握朝中大權,並和太后私通。秦始皇成年後,呂不韋害怕,就把假宦官嫪 毐(lào ǎi)獻給了太后。秦始二十歲時,因嫪毐淫亂後宮造反,秦始皇剷除了嫪毐。王翦在秦始皇平定嫪 毐時,鎮住了呂不韋,使呂不韋不敢輕舉妄動。秦始皇殺了嫪毐後,王翦建議殺了呂不韋,秦始皇把呂不韋賜死,真正掌握了秦國政權。

相似的經歷,不同的策略

長平之戰後,韓、趙兩國非常害怕白起,決定離間秦國的將相關係。他們拿來豐厚的財物獻給丞相範睢,然後把白起的蓋世功勞對範睢地位的威脅誇大其詞,並隨意臆測了範睢地位不保的可怕後果,讓範睢感到來自白起的嚴重威脅。於是範睢向秦昭王進諫,停止攻打韓、燕、趙,讓韓國和趙國用幾座城池與秦達成停戰協議。從此,白起和範睢不和,秦國的將相關係惡化。

這年年底,秦昭王突然撕毀與韓、趙的和平協議,出兵攻打趙國邯鄲。由於白起辭病未朝,秦王派五大夫王陵率兵出戰。可王陵不但沒取得戰果,還失掉了五個軍營。秦昭王很惱火,親自下令命白起為帥,率軍攻打邯鄲。白起推辭不就,還分析了當前的戰況:徵戰邯鄲路途遙遠,而邯鄲卻是守株待兔,以逸待勞。因連年戰爭,秦國內耗嚴重,兵力不足,沒有實力徵戰邯鄲。最後得出結論,此戰不能打。

可秦王卻不這樣認為,邯鄲之戰,非打不可。於是秦王一再催促白起到任。白起卻稱病重,一再推辭。最後秦昭王只有強行徵用白起,但白起因病,三個月都未到任。而前線戰敗的消息接二連三的傳來,讓秦昭王非常惱怒,把這一切遷怒於白起,加上範睢不時在秦王面前說白起是因對秦王有怨氣而故意怠慢。秦昭王一怒之下,賜給白起一把劍,令他自殺。一代名將沒有死於戰場,卻死於一場內鬥。

王翦所面臨的被重新起用,和白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當時秦始皇先後滅掉了韓、趙、魏,還剩下楚、齊、燕,其中楚國最為強盛。出兵攻打楚國成為秦國取得全面勝利的關鍵之戰。而當時年輕氣盛的李信為了和王翦爭功,說只用二十萬軍隊就可以蕩平楚國,而王翦一直堅持要用六十萬軍隊。秦始皇認為王翦已老,就不同意王翦的建議,而是給李信二十萬軍隊,讓李信掛帥攻打楚國。王翦一氣之下稱病回家。

而事實如王翦所料,楚國並沒有那麼好打。由於李信盲目進軍,被楚國打得大敗而逃。秦始皇看到這樣的結果,異常惱怒,不得不親自去給王翦道歉,請他出任統率。

王翦故意推辭一番,最後秦始皇答應給他六十萬軍隊後,王翦才答應出徵。

在出徵前,王翦向秦始皇要求賜與良田、美宅、園林,並對秦始皇說:"替大王出兵,有功也很難得到封侯,所以我要給子孫掙點家業。"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爽快地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出徵沒多久,王翦又派使者回朝,請求秦始皇賜與更多的良田。

有人對王翦說:"你太過分了,一次就夠了,還不停的要求大王賜與你家業。"王翦說:"這話不對,秦王粗暴多疑,他全部的軍隊都在我手裡,我不向他要家業,他就會懷疑我。"

經過一年的艱苦戰鬥,王翦平定了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王翦沒有接受官職,而是退出了秦始皇的政治中心,得以安享晚年。

無關功勞的結局

白起的作戰能力無人匹敵,在戰場上,白起對敵我戰場形勢的分析,既清晰,又透徹,針對敵人的戰略戰術既0準又狠。但對於秦國的內部,他似乎沒有作過多的考慮。秦昭王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他出徵,他的推辭使作為國君的秦昭王面子實在掛不住,非常惱怒。惹怒國君的後果不死即傷,更加上跟自己關係已交惡的相國範睢

煽風點火,就算真的因為有病在身,也難逃責罰。一再違逆王命,功勞再大,也得不到秦王的諒解。

再說,秦昭王並不是英明過人的君王。在範睢還未成為秦國相國時,朝中大權都在太后和穰侯手中。只因範睢的建議,秦昭王才自己掌握了政權,所以秦王對範睢言聽計從。既然已和範睢交惡,朝中的不利形勢顯而易見。然而白起似乎並沒有在意朝中的形勢,未加任何防範,只能說白起對自己的能力太過自信。

所以,當白起收到秦王賜的劍時,為時已晚,不禁長嘆:"我有什麼罪過呢?落到如此下場。"

這話是冤屈,也是自信。因無過而死而冤屈,因功勞加身而自信。但同時,也是白起為自己有戰無不勝的功勞卻不能自保而倍感悲涼。想到自己的功與過,被坑殺的四十五萬趙軍將士閃進了他的記憶。想起自己以欺騙的手段把他們活埋,這死,似乎也不那麼冤枉,於是果斷自殺。一代名將,就此殞落。

和白起相比,王翦就顯得足智多謀且遊刃有餘,思路也更為靈活。

王翦不但知道怎麼打仗,也懂得政治謀略。他了解朝野內外的形勢,同時也懂得怎麼取捨。所以,他才知道秦始皇粗暴多疑,並且用索取賞賜向秦始皇明確表達自己就算有蓋世功勞,卻實在無什麼大志向,只是為兒孫掙點家業而已。這既打消秦始皇的疑慮,也表明自己沒有邀功自居的想法。

在中國統一後,王翦不做官,而是退出秦朝的政治舞臺,這又迴避了秦始皇的暴虐,避免伴君如伴虎的膽戰心驚。不得不說,王翦不但有深深的謀略,也有看懂未來的智慧。在那個一言不合就滅三族的封建政治舞臺上,迴避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範蠡就是最好的榜樣。

結語

司馬遷批評王翦不幫助秦始皇建立德政,不鞏固國家根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好大喜功來看,有誰還能在他面前邀功諫政?連公子扶蘇勸政也被罰去修長城,何況一個老得不要不要的王翦呢?所以司馬遷只想著要糾正秦王朝的暴政,卻沒分析建立暴政的贏政的暴虐的本性。可見太史公的一家之言也有偏頗。

而白起,只是堅持了自己的信念,不屈從於王權,成了封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已。

相關焦點

  • 比「四大名將」白起、王剪、廉頗、趙牧出名還早的一代名將是誰?
    在國人的印象中,在戰國時期,秦國有名將白起、王剪,趙國有名將廉頗、李牧,魏國有名將龐涓,而齊國只有田忌稱得上為名將。 其實在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威王在位時齊國還有一位名將,姓匡名章。
  • 歷史上殺神白起為何被秦昭襄王給賜死了呢?
    秦國內部對是否再繼續戰爭發生了分歧,使秦昭王主意不定,決定休戰。秦國朝廷暫時不想打仗,而前線的形勢對秦軍非常有利,白起要繼續打,秦丞相範睢又不想打。於是矛盾就產生了。範睢與白起的矛盾,直到白起死了才了結,看得出,白起的死,就是範睢一手推動的。
  • 白起被賜死時,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秦昭襄王為什麼就容不下他?
    沒有白起消滅六國那麼多有生力量,不敢說秦國統一不了天下,但至少也得推遲許多年吧。具體怎麼回事呢?得從白起的一系列戰績說起。早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已經打出了自己的名氣,威震天下。他曾大破魏韓聯軍24萬,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又攻陷楚都郢城,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
  • 歷史探秘:白起為什麼會被秦昭襄王賜死 白起死後被葬在了什麼地方
    歷史探秘:白起為什麼會被秦昭襄王賜死 白起死後被葬在了什麼地方時間:2020-02-15 19:13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白起為什麼會被秦昭襄王賜死 白起死後被葬在了什麼地方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一員大將,也是後人評出的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 白起軍事才能卓越,為何他寧願接受秦昭襄王賜死,也不出來造反?
    但是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白起自長平之戰取得勝利之後,那裡基本上就是他人生戰績的終點,最後也沒有見到他再出來領兵打仗,反而是被秦昭襄王賜死,最後一代戰神白起,也欣然地接受了秦昭襄王的命令,拿起使者帶來的劍自裁。白起的軍事才能非常卓越,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他最後為什麼寧願接受了秦昭襄王的賜死,也不願意站出來造反呢?
  • 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戰國時期,名將雲集,要說四大名將,比較公認的說法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四人。《千字文》中就說:起翦頗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先說趙國的這兩位。廉頗;既然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戰功肯定都非常顯赫,廉頗自然也不例外。
  • 戰神白起為何會被秦昭王賜死?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白起在戰國時期的確可以說得上是一位戰神,為秦國立下了無數的戰功,也可以說得上是功高震主。不過在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也比較多,可以得到善終的人也不少,例如王翦在為大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功勞也比較大,但最終他卻可以得以善終。
  • 在長平之戰前期,為何秦昭襄王以王齕為秦軍主將,而不是白起呢?
    公元前279年,鑑於秦趙兩國之間的衝突進入到白熱化階段,秦昭襄王見趙國國力鼎盛,兩國一旦爆發大戰,秦國勢必無法迅速解決趙國,鑑於這種情況,秦昭襄王決定與趙孝成王展開和談,共同瓜分天下,這便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澠池之會」。在澠池之會後,秦趙兩國初步制定了互不幹涉的條約,秦國得以全力進攻楚、韓、魏等國。
  • 王翦和白起,誰更牛?我認為,白起給王翦提鞋都不配!
    王翦和白起,秦國的兩大名將。同樣是給老闆打工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告訴了我們一個用血淚換來的教訓!白起牛嗎?牛!無一敗績!但是,他早早地死了!王翦呢,一直在四代君王手下幹活兒,越混越好,活到了90歲。所以,我認為王翦比白起牛!為什麼王翦比白起牛呢?
  • 秦昭襄王為什麼要賜死白起?白起死得冤嗎?
    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實際戰績,白起在秦國的武將當中都以壓倒性的優勢排名第一,即便是把整個戰國時代的武將放在一起,他同樣都在前三之列,然而,這樣一位堪稱絕世的名將,最終竟然被秦昭襄王賜死,讓後人為之嘆息。那麼,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一個疑問——白起死得冤嗎?
  • 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談秦說漢(230)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戰國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被趙孝成王暗殺;廉頗也被趙孝成王解除了職務,遠逃到魏國的大梁,後輾轉到了楚國,未得到重用,最終在楚國壽春抑鬱而死
  • 商鞅、白起、呂不韋下場都很慘,為何功高震主的魏冉,得以善終?
    公子稷能夠登上王位全憑魏冉剛剛繼位登基的秦昭襄王因年齡較小,朝政大權基本被宣太后和魏冉把持著,因為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的信任,一次次平定叛亂,逐漸集兵權與政權於一身公元前300年,樗裡疾去世,秦昭襄王任命魏冉為丞相,這是魏冉的第一次拜相。《史記·穰侯列傳》曾記載:「昭王十四年,魏厓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明年,又取楚之宛、葉」
  • 秦國的一位名將:輔佐四位秦王,戰功接近白起、王翦!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諸侯國,基本上都被周邊的大國兼併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
  • 秦昭襄王殺白起是對是錯?而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259年10月,白起準備率軍攻打邯鄲;王齕攻下皮牢,司馬梗平定太原。258年的正月,雙方卻罷兵休戰,這事氣的白起不輕啊。到了9月,秦國又開始攻打邯鄲,白白給了趙國將近九個月的準備時間。(秦昭襄王母親宣太后和義渠王劇照,宣太后掌控實際權力)白起避禍,難逃一死。放著長平之戰勝利的絕佳機會不加以利用,反而讓趙國有了九個月的準備時間。
  • 戰神白起被賜死,真是秦昭襄王頭腦一熱的昏庸之為,還是另有原因
    在戰國的戰場上,秦將白起絕對是個風雲人物。白起被稱為戰神,一生大小徵戰,不下七十餘場,鮮有敗績。但這個戰神的結局卻是被君王賜死,為秦國建立功績的大將,落得如此下場,不禁令人惋惜。白起曾得秦昭襄王的重用,但是他也是在秦昭襄王的詔令下被迫自刎而亡。
  • 秦國以戰功封爵,為何戰功赫赫的白起僅能封君,而未封侯?
    白起沒有封侯,是因為功勞不夠! 首先:我們來了解先秦時期的三種爵位體系,要不然這個問題解釋不清楚! 第一種是西周時期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 第二種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所建立的「二十等軍功爵」,這裡面有關內侯和徹侯。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當時的趙國、魏國和楚國,實力不弱,尤其是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治理下,國力僅遜秦國一籌而已,國內更有一批戰功赫赫的名將。而魏國雖然已經雄風不在,但底子還在,也不是能隨意欺辱的。最後就是楚國,不論楚國君王如何,但地盤大、人口多就是王道,不論何時,楚國都不是能隨意欺辱的。
  • 戰國四名將-武安君白起
    白起,生卒不詳-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為什麼白起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的主要成就又是什麼?白起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
  • 白起,給後世將領留下了怎樣的寶貴經驗
    儘管白起未曾完成過滅國之戰,但六國的接連滅亡與白起的戰績脫不了關係。可以說沒有白起的赫赫戰功在前,王翦平六國的戰績估計也就黃了。白起這一生是輝煌的,金戈鐵馬,縱橫沙場,青史留名;白起這一生也是落寞的,人事所迫,走投無路,自刎而死。他這一生,給後世將領留下了寶貴而深刻地為將之要!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白起一生殲滅六國軍隊約有165萬。 李牧抗擊匈奴,數敗秦軍,可謂是百戰不殆。 廉頗率趙軍攻齊拔燕,所向披靡,堪稱柱國大將。 王翦戰功赫赫,秦始皇統一六國,數他的戰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