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和白起,誰更牛?我認為,白起給王翦提鞋都不配!

2021-01-07 一壺濁酒讀史書

王翦和白起,秦國的兩大名將。同樣是給老闆打工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告訴了我們一個用血淚換來的教訓!

白起牛嗎?牛!無一敗績!但是,他早早地死了!王翦呢,一直在四代君王手下幹活兒,越混越好,活到了90歲。所以,我認為王翦比白起牛!

為什麼王翦比白起牛呢?我們先看一段故事:

一次,嬴政召開軍事會議,他想滅掉楚國,但是,到底要付出多大代價呢,這個當老闆的心裡沒譜,只能問業務口上的專業人士。

嬴政問少壯派將軍李信,李信說:20萬兵力就夠了!

嬴政聽了,「不錯,有老秦人那股勁兒!」

但是,俗話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嬴政不可能只聽李信的,萬一他吹牛呢,你再鼓勵他幾句,他敢喊出來「三年平三國」的口號!

嬴政為了穩妥起見,還是要問問王翦老將軍的意見。王翦說:至少得60萬才夠!

嬴政半嘲諷地感嘆:「李將軍果然勇敢,王將軍老啦,膽子都變小了!」

於是,嬴政就任命李信為大將,帶20萬人馬去滅楚。王翦對嬴政這個年輕的君王也不在意,你諷刺幾句話也就過個嘴癮罷了。

王翦一輩子都在跟領導周旋,別人諷刺兩句就受不了的話,早一劍抹脖子了。他狡猾得像只老狐狸,假託有病,回老家舒舒服服地帶薪休假去了。

很快,嬴政和李信被打臉了,秦軍大敗!秦軍有多少年沒有在戰場上吃過這麼大的虧了,李信淚都流幹了,就差自殺謝罪了!嬴政自然也不舒服,好幾天睡不好覺。

終於,嬴政下定決心了:備車,去頻陽。

幹嘛去?去王翦的老家,找王翦道歉,請王翦出山!

王翦要看嬴政心有多誠,就假裝推託:「我都快70歲的人了,身體虛弱又經常生病,大王您還是另外挑個好將吧。」

嬴政哪裡肯呀,也道歉了,面子扔地上了,不達到目的哪行啊!

王翦就說:「您要是用老臣的話,就給我60萬人馬。」嬴政答應了,儘管這是秦國所能調動的最大限度的機動兵力。

但是,嬴政真的放心嗎?不放心!

嬴政確實怕王翦有反意,就挑了宗室的華陽公主,送到軍隊裡嫁給這老頭兒。王翦自然也知道嬴政的用心,而他又沒有造反的意思,就想儘量打消嬴政的顧慮。

於是,走之前的宴會上,王翦列了個清單,上面是很多好田地、別墅,請嬴政把這些賞賜給自己,嬴政說:「將軍滅楚回來,本王願與你共享天下,一起享受富貴,這一點兒田宅,算什麼呀?」

王翦聽了,搖頭說:「承受大王重恩,不能報答。歷來為大王的將軍,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不如趁大王用我的時候,請大王多賜給我一些好田地。這次攻打楚國,如果託大王的福,成就滅楚的功業,我已經老了,再多的榮華富貴,也享受不了幾年,請賞賜田宅,也好為子孫留下一份產業。」

嬴政連華陽公主都送出去了,這點田產更不算什麼了!哈哈大笑之後,全答應了。

嬴政看起來放心了,但王翦不放心呀,萬一自己前腳剛走,後面有人在嬴政面前說自己的壞話,自己全家都得跟著倒黴!

所以,在去攻打楚國的路上,他命令部隊停下來,派人去跟秦王要田地、別墅,要到以後,才讓部隊繼續前進,這樣反反覆覆了5次。

每次,嬴政都答應了他。王翦這麼婆婆媽媽的,連他的手下都看不過去了,副將蒙恬問:「老將軍如此頻繁地向大王要求田宅,豈不太過分了?」

王翦悄悄地說:「楚國不好滅,只能找機會慢慢解決它。我王把大秦的軍隊都交給我,肯定對我不放心。要是有人從中挑撥,對我約束牽制,滅楚就難成功了。我一再向我王要求田地房產,就是要大王相信我只圖產業,胸無大志,能放心用我,使我免除後顧之憂。」

蒙恬聽了,躬身行禮說:「謝老將軍指教!」

從這件事兒,足以看出王翦的老謀深算和人生智慧。他這麼小心謹慎,處事周全,為人忠誠,能夠善終是可以理解的了。

白起就別提了,跟秦昭襄王槓,秦軍打了敗仗他還說風涼話:看看,我就說了嘛,這個時候不是進攻趙國的時機,秦軍敗了吧,聽我的不就對了嘛!

這可把秦昭王給氣的,把白起降為小兵,趕出鹹陽,接著派信使追上去,讓白起自殺。白起用生命告訴我們:你再牛,跟領導處不好關係,一樣被幹掉!這教訓,千金難換啊!

說起業務能力,白起和王翦應該說差不多吧,但是,王翦父子滅掉了除韓國之外的其餘五國,戰功赫赫。

說起為人處世,王翦就能甩白起八條街了!白起是一個純粹的軍人,王翦比起他可聰明得多,更懂得妥協,懂得保護自己。

所以說,光有業務能力還不夠,還要精通為人的道理,處理好和領導的關係,同事的關係,甚至和基層的關係,不然,同事眼饞你的業績,潑你一身髒水;基層那裡要善於做秀,得個好名聲,那可是群眾基礎呀,不然背後罵你,說你壞話。

總得來說,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總結王翦的成功之道:勇猛得像虎,忠誠得像狗,狡猾得像狐。

晚上從《羅織經》中,讀到這段【王翦索宅保平安】的故事,深有感觸!

正如《羅織經》中所說:「考禍福之原,察盛衰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此為上智。」王翦可以說深諳盛極而衰的道理,所以不斷索要宅子、田產來安秦王嬴政的心!

我正在讀這本《羅織經》,如果你也喜歡,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入手。

相關焦點

  • 大秦第一戰神到底是誰?為何白起、王翦都望塵莫及
    大秦第一戰神到底是誰? 若論大秦第一戰神,有人說是殺神白起,也有人說是滅五國的王翦,然而此人若稱第一,其他人必然起身鞠躬,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 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談秦說漢(230)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戰國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被趙孝成王暗殺;廉頗也被趙孝成王解除了職務,遠逃到魏國的大梁,後輾轉到了楚國,未得到重用,最終在楚國壽春抑鬱而死
  • 《大秦賦》王翦能幫嬴政統一六國,白起和他相比,到底差在哪裡?
    戰國有四大名將,其中兩個在秦國,他們分別是白起和王翦。另外兩個在趙國,分別是廉頗和李牧。白起的功勞,基本上都是在秦昭襄王時期立下的,同樣,當時廉頗也是趙國最著名的將領。王翦主要是在嬴政時期立下的功勞,和他對標的是趙國的李牧。
  • 同樣因為上司不聽建議罷工,為何白起被賜死了,王翦卻因此升官了
    而王翦就更不必多說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急先鋒,韓國、魏國、趙國以及楚國都是王翦帶兵拿下的,東方六國他一個人就滅掉四國,以上兩位將領,對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白起和王翦都曾因為意見不被採納而罷工,結局卻是天壤之別如果仔細研讀史記的相關記載的話,大家就會發現白起和王翦都曾經對老闆賭氣罷工,白起是因為長平之戰後生病了,在秦國隨後的兵圍邯鄲的作戰中並沒有馬上參戰,等病好了之後,秦昭王詔令白起接替王陵去主持圍攻邯鄲,白起認為連年徵戰,魏國和趙國的援兵也馬上就到了,認為不利再戰,於是拒不就任
  • 同為秦國名將,命運卻天差地別,白起和王翦不一樣的處事風格
    導語:夏、商、周、春秋、戰國,一個朝代的更新換代總是離不開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將軍對於戰爭來說可能是致勝的關鍵,王翦和白起都是四大名將之一,但是最終的結局於命運卻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到底是何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讓我們來進入到白起和王翦的世界一探究竟
  • 戰國名將:吳起、白起、李牧、王翦誰最厲害?全能與神級的PK
    吳起絕對的王者,論戰功吳起和白起同樣是一生70餘戰不敗,不過吳起出將入相,又是罕見的練兵奇才,屬於全才,被尊為兵家亞聖和孫武齊名。吳起打的幾乎都是逆風局,但是依舊吊打強秦。秦惠公實力最強的時候,被吳起帶領的新兵蛋子——5萬魏武卒外加3000騎兵,大破50餘萬作戰經驗豐富的秦軍。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在此之前,秦王嬴政曾經派遣過名將李信帶領二十萬軍隊消滅楚國,但戰爭的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李信所帶領的20萬軍隊不僅幾乎全軍覆沒,更將當時部隊所帶去的所有重型武裝裝備全部丟失,讓秦國蒙受了戰國末期最大的失敗和損失,看到如此的戰果,嬴政只能親自前往請王翦帶兵南下滅楚,而王翦帶領舉國之兵六十萬與楚進行了長期的對峙,在抓到楚國鬆懈的空檔之後一戰滅楚,為秦國的統一消滅了最為硬氣的一個敵人
  • 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與廉頗無爭議,那麼第二到底是李牧還是王翦
    在眾多的評選中,白起第一的位置是比較穩的,而廉頗在四人裡面實力與成績都是最差的。那麼剩下的兩位,李牧與王翦到底該怎麼排呢?這點歷來爭議很大,他們倆人是同時期的對手,王翦滅趙的時候,就是李牧率軍來抵擋,可惜李牧死在他的反間計手裡,倆人沒能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打一次。
  • 白起和王剪都戰功赫赫,為什麼白起不得善終,而王剪得以終老?
    在這些戰將中,有兩位戰功赫赫的皎皎者,就是秦昭王時期的白起和秦始皇時期的王翦。雖然兩人戰功卓著,結局卻迥然不同,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兩位的功績說起。白起和王翦都戰功赫赫先從白起說起。白起被秦昭王起用,最初封為左更,前293年,率軍在伊闕同韓、魏兩國聯軍開戰。
  • 秦國的一位名將:輔佐四位秦王,戰功接近白起、王翦!
    其中,就白起和王翦這兩位名將,無疑為秦滅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就白起來說,重創了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而就王翦來說,則在戰國末期橫掃六國,攻下了大片的疆域。不過,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這位名將,雖然名氣上遠遠不如白起和王翦,但是,在秦國名將之中,此人的戰功已經非常接近白起和王翦了。
  • 三國志11:李唐雙高破局,抓到白起王翦該不該殺?
    對於三國玩家來說,血色衣冠可以稱得上是一款玩一年都不會覺得膩的遊戲,裡面中的李唐、趙宋、朱明、秦漢還有西漢都是很強的勢力。尤其是李唐,擁有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武將,李二、李靖、蘇定方和薛仁貴這些武將在人才上面就領先其他勢力一大截,但是由於洛陽處於四面圍攻的狀態,並且有秦漢和東漢的不斷進攻,使得雙高模式開場破局非常困難,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李唐破局的一些想法。
  • 廉頗逃走李牧被殺,白起自殺王翦被奪權,名將的結局預示著國運
    起因還是老套路老故事,年老的國君有了小兒子,於是在小兒子和大兒子之間搖擺不定,一會兒說支持小兒子,一會兒又覺得大兒子挺可憐。誰曾想這兩個兒子都是省油的燈,在趙武靈王活著的時候就直接幹架,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最後掌握軍隊的下兒子趙何,困在了沙丘宮,任何人不得接近。
  • 同為秦國名將為何白起自刎而王翦善始善終?
    ,那麼這個時代必定是輝煌的,那麼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聊聊秦國名將白起和王翦。 熟悉戰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和李牧,白起和王翦為秦國人,而廉頗和李牧為趙國人,在戰國這個舞臺四大名將馳騁疆場,展示著自己的英姿,白起殺人最多,被稱為「人屠」,秦趙長平之戰坑殺趙軍降卒四十多萬,比之項羽坑殺秦軍降卒還要多一倍,據說一生共殺死160多萬,將近六國成年男子的一半,「人屠」之名確實不是蓋的,對秦國的統一事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此四將皆多次指揮大規模戰役,在戰術各有所長,且都能達到所向無敵的效果,因此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我們不妨來回看三將的死因,從中來探尋王翦為何獨得善終的答案。
  •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一個得善終的將軍
    秦軍攻打邯鄲失敗後,命白起率軍上前線,白起稱病不起,最終被憤怒的秦昭襄王賜死杜郵。白起死後,王翦內心的感觸想必十分巨大。好傢夥,我這麼屌的老大哥居然被賜死了,啥情況啊。王翦反思後,深深知道了"界限"一詞的重要性。
  • 秦國將領中,除了白起外,還有一位將軍跟他有一拼
    等隊伍整理好行裝後,王翦等人正式向趙國宣戰,並準備一舉消滅趙國。但是,在徵討途中,卻發生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那就是遇到了趙國名將李牧。因為,雙方實力相當,誰也無法取勝。 就這樣,秦、趙二軍於趙國境內僵持了一年之久。之後,為了儘快消滅趙國,王翦私下買通了趙國大臣,挑撥趙王和李牧之間的關係。後來,趙王如王翦所願,殺死了「叛徒」李牧。
  • 《大秦賦》中的王翦,不僅用兵如神,而且是唯一善終的戰國名將
    王翦後來就僅憑這兩成的兵力大敗趙軍,連拔了趙國的九座重要城池,消息一出,令各國君主謀臣們都大吃一驚,王翦自此開始嶄露頭角。公元前229年,王翦再次領兵攻打趙國,這次的戰場上,他碰到了趙國的名將李牧,李牧和王翦都是受後人稱讚的「四大戰國名將」之一,可見他的軍事才能並不輸於王翦。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善終的並非只有王翦一個,還有一個是老將廉頗。如果論保全家族,混的最好的應該屬王翦一人。因為王翦不但自己功成名就,兒子王賁,孫子王離都在秦國或秦朝封侯。王離的子孫還是太原王氏以及琅琊王氏的始祖。
  • 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 [1]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時間進入到了戰國末期,秦王嬴政即位後,先是進行了一番頗有作為的內政改革:罷免權相呂不韋的職權和以秋風掃落葉般平定了嫪毐之亂,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選賢任能,使得秦國人才濟濟,出現了李斯、尉繚、王翦之類的名臣武將;接著憑藉父輩所創立下的基業所形成的深厚基礎開始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 大秦賦2.0:章邯被俘王離被殺,王翦的圓滑有底線,絕不叛國
    白起號稱四大名將之首,這個絕對是實至名歸,他甚至用名將都不注意概括他的戰績,更準確地稱呼應該是殺神或者人屠。最終因為自己堅決主張乘著長平之戰後趙國虛弱,一舉滅了趙國的主張,得不到秦王的認可,開始是被罷免了職位,後來面對秦軍的敗退,白起是一直賭氣不肯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