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頭條」你從沒見過的奇幻微觀世界,被這個姑娘打開了

2020-12-05 湖南24小時

近日,一位90後女孩,因拍攝微觀菌類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視頻記錄下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原本肉眼不能看見的菌類生長的細微變化,在女孩的鏡頭裡一一呈現,色彩靚麗,菌類生長的過程可愛、神秘、充滿生命的張力。看完視頻,網友驚呼:太神奇了!這完全是不一樣的奇幻世界!10月24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她,了解女孩拍攝過程中的有趣故事,揭開微觀菌生長背後的秘密。

因為熱愛

她開啟拍攝微觀菌類的大門

來自湖南的90後女孩周晴烽,畢業於湖南中南大學藥學專業。畢業後她在上海的一家醫藥公司從事研發工作,業餘愛好是拍攝微觀菌類。她用延時鏡頭拍下微觀菌生長的過程,鏡頭裡,形態各異的菌類呈現著奇妙的生長形態,可愛神秘,釋放著無窮的生命張力。這些視頻迅速在網上走紅,周晴烽也因此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粉絲,成為微博和B站上的知名科普達人。

周晴烽常常去山裡拍攝菌類

目前周晴烽居住在上海,她說自己在湖南上學的時候,就很喜歡利用空餘時間拍攝動植物。畢業後來到上海工作,因為偶然的拍攝,接觸到了微觀菌的世界。「我最開始是拍鳥,之後就對照片有了更高的要求,知道了長焦相機接一個放大鏡就能變成微距相機,用微距相機能拍攝清楚很小的昆蟲,看清它們的結構。也是在一次拍攝昆蟲的過程中,我留意到菌的形態更多,也更微小,拍出來會更有意思。」

周晴烽拍攝的須黴

周晴烽說,從2014年開始,她幾乎只拍微小的菌了。剛開始拍攝照片比較多,2016年才開始拍攝視頻。「當年我在網上詳細地查詢過,覺得國內很少有人做這個微觀菌的拍攝,我就嘗試了一下。第一個視頻拍攝的是黏菌的生長過程,但是感覺拍得不是很好,等到拍攝第四個視頻時,我才把視頻放到社交網絡上,沒想到逐漸地,引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網友們的討論與催更。」

一些菌是在野外尋找的

還有一些是自己養出來的

紫牛新聞記者在周晴烽的社交媒體上看到,目前她拍攝的菌種種類很豐富,拍攝角度也很新奇。那麼這些菌類是從哪找的呢?視頻又是怎麼拍成的呢?

周晴烽說,自己拍攝的菌類,有些是她去山裡草叢裡採集的,有些是熱心的網友寄給她的,還有些是自己在培養皿裡養出來的。「我們一般會一個團隊一起出發,大家都是攝影攝像愛好者,有的喜歡拍昆蟲,有的喜歡拍植物,我們就約著一起出去找尋素材,這樣也安全一點。我會選擇南方的城市,比如雲南、廣州等地,也不能去太遠,有些菌在路上保存不好就會死掉。」

有些菌類是周晴烽在培養皿裡養出來的

周晴烽向記者揭秘,自己拍攝的視頻,絕大多數不是在野外拍攝的,而是把採集到的菌類帶回家,在室內進行拍攝。「我在家裡布置了一個實驗室,有顯微鏡以及一些培養菌類的器皿,我還購置了兩套拍攝裝備,包括相機、微距鏡頭、雲臺等。」周晴烽說,因為有的菌生長過程很短,在野外拍反而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失敗的概率會更大,而在室內拍攝,可操作性更強一點,自己可以全程追蹤,根據具體的生長動態來微微調整鏡頭,保證更好的拍攝效果。「我大部分拍攝的視頻都是選擇長得比較快的菌類,大約要長一兩天的時間,拍十幾段素材。也有比較久的,短短幾十秒視頻,需要耗時十幾天。」

周晴烽拍攝的彈球菌

「有些菌是我自己養出來的,比如說水玉黴、彈球菌、小皮傘……我在野外看到一個已經長大了的小皮傘,就把它帶回來,給它挑一點乾淨的組織接種到培養基裡面,等它長大一點再分離純淨的菌絲,就像食用菌栽培一樣一步步操作,全程都要在無菌的環境裡操作,培養出來後再拍攝。」因為以前學的是藥學專業,又有在生物實驗室待過的經歷,所以操作顯微鏡、培養皿等對於周晴烽來說是比較熟悉的。「我最多的時候在家裡養了有幾十種,養一個菌至少要幾個月時間,最長的我等了有一年多。但當幾種菌同時培養的時候,就不會覺得時間很漫長了。」

拍攝需要耐心

失敗率是成功率的兩倍

周晴烽說拍攝的過程中,心情也會隨著變化。「拍攝之前,我會擔心也會焦躁,就怕哪個環節有疏漏。同時,有些帶回來的附著在樹葉上的菌有很多,我就會出現選擇困難症,不知道要選擇哪個拍,會感覺拍了一個就浪費了剩下的,導致自己的心情很不好。」

「但隨著拍攝一點點按照原計劃進行,我就會慢慢放鬆下來,到快成功的時候我會很緊張,隨之而來的是激動,當終於拍攝完成之後,我又會恢復平靜,感覺一個挑戰完成了,我又要開始拍攝下一個了。」

周晴烽告訴記者,拍攝微觀菌的失敗率大約是成功率的兩倍,硬碟裡有好多好多失敗的素材。一年時間成功拍出來的短視頻也就十幾個。「一般空氣中溼度不合適,就會影響菌類的生長,或者菌附著的木頭太薄了,導致菌生長過程中營養不夠,長著長著就沒了;又或者是菌在生長的過程裡,被忽然而來的蟲子叼走了;也有的菌會長著長著長歪了,長到我鏡頭焦點以外去了。」

周晴烽拍攝的水玉黴

夏天拍攝會比冬天拍攝的成功率高很多,因為空氣溼度比較高。周晴烽說,自己拍出經驗後,遇到比較常見的菌類拍攝,就把拍攝器材架在那邊,不會全程盯著看。而拍攝罕見菌類的時候,自己會在一旁看著。「比如粉瘤菌、水玉黴、髮網菌等,我比較喜歡的,就會一晚上都守著它,每隔半個小時微調下鏡頭的焦距。」

周晴烽拍攝的髮網菌

每年要拍二三十萬張照片

未來還有無數東西可拍

周晴烽告訴記者,以前是一邊上班一邊堅持自己的業餘愛好拍攝微觀菌,後來慢慢地在微博、B站上積累了一定的人氣,就有客戶找過來讓她拍攝紀錄片。「今年活越來越多,我有點忙不過來了,就辭職專職做視頻拍攝了。」

周晴烽說,從2016年開始,每個月大約要拍10次,每次拍2000張左右,一個月就有約兩萬張,一年能拍二三十萬張照片。「因為延時攝影就是由一張張照片組成的,所以一年要拍的照片真的很多。」

周晴烽目前是一名專職視頻拍攝博主

「現在的生活比起朝九晚五上班的時候更為自在,時間可以自己安排,自由度更高,並且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因為熱愛,每完成一個視頻作品,更多的是欣喜與開心。」

對於自己拍攝這些微小菌物的價值以及未來的規劃,周晴烽笑著說:「微小菌物的結構特別精巧,很漂亮。肉眼看不清它們,拍出來卻非常奇特,很多菌物我在拍到之前從來沒有在網絡上看到過,所以它們也很神秘,拍攝微觀菌物就給了我一種探秘的感覺,也讓我收穫了成就感。我在拍攝中也遇到了很多快樂,比如有一次我在山裡看到一個葉片上長了很多菌,我正在拍的時候,旁邊來了一位大爺圍觀,我就拿著葉片解釋說上面有小蘑菇,他看不清,然後我就拍出來給他看,他看到後表情特別生動,一臉的難以置信,這就很有趣。並且我在拍攝過程中,會發現菌類的世界真的很大也很奇妙,我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素材可以拍攝,我相信未來,我能拍到更多大家沒有見過的東西,打開一個更神奇的世界。」

紫牛新聞記者|張冰晶

編輯|萬惠娟

剪輯|萬惠娟

主編|陳迪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