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見過的「地坑式」窯洞

2021-01-08 騎馬打仗lpk

周末天氣涼爽,閒來無事,開車周邊走走。發現一處值得去的好地方,這裡人們住的房屋在全國可能也只有這裡是這樣子的。主要也是因為這裡的土質結構造成的吧。此處位於陝西省三原縣柏社村「地坑式窯洞」地窯最多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窯,也有百十年的古窯,地窯多為七八米深,也有十二米深的,保持著原始古樸之風。

地坑式窯洞外觀

地坑式窯洞

柏社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蘊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並曾成為地區商貿發達的歷史古鎮。

地坑式窯洞煙囪
地坑式窯洞煙囪

地坑式」窯洞的由來。過去由於生活貧困,建築材料少,這兒的村民便根據當地的土層結構緊實, 不易垮塌這一 特點,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然後再向四壁對 稱鑿洞、形成一 個『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真是「聞聲不見人,見樹不見根"。

內部環境
農家小院

窯洞是黃士高原的產物,陝西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創造了陝西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洞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 男人在黃土地上創挖,女人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窯洞內部設施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文性很強的黃士,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 同時 ,氣候乾燥少雨,對於寒冷 木材較少等條件差的地方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道了發展和廷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視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種各樣的樣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最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窯洞大門
不一樣的大門
從裡面拍的大門

這些地窯已經成了景區了,每天都會有人來參觀、遊覽。以後也不會再鑿這種窯洞了,這種窯洞每家每戶需要4到5畝的地。在當下這種建築實在太浪費地方了。

相關焦點

  • 陝州地坑院,許你一個浪漫古典婚禮
    寶寶,你不是一直喜歡中式婚禮嘛!我家豫西這邊的婚禮特別有特色,你一定會喜歡的!而且我給你安排了陝州地坑院景區的古民居窯洞,從窯洞出嫁很有古韻味哦!贊!豫西婚禮?古民居窯洞?謝謝親愛的貼心安排。我好期待呀!
  • 三天大雨過後,實拍河南農村,看地坑人家生活成啥樣
    一個地坑院子的出入口已經用磚頭做過加固,兩位農民大叔坐在上邊聊天,身後的樹幹之間繩子上晾曬著孩子剛剛洗過的衣服和床單,雨後放晴時間不長,地坑上邊能通風透光適合晾曬。這位7旬大叔家的地坑在連續3天大雨過後,下邊的窯洞已經坍塌,為了杜絕安全隱患,他雨後抓緊時間加固塌陷地方,儘管地坑院子已經廢棄好多年,但是塌陷會影響到地面的牛棚安全。村子西邊的一對7旬老人住在這裡,大雨過後打工兒子和兒媳從市裡趕了回來,他們不放心老人的生活,今天回家幫著父母幹點家務,兒子在打掃院子前的積水,兒媳在幫著老人蒸饅頭。
  • 地坑院「躍」出地平線 「泥腿子」吃上文化飯
    「要不是政府把我們的老窯洞開發成地坑院景區,我們這些『泥腿子』哪能搬上地面,過上這樣的好生活?」北營村是陝州地坑院景區的所在地,2012年景區開發之前,僅有274戶974口人的北營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3800餘元。土裡刨不到金,許多人紛紛外出打工。溫飽問題解決了,可住房一直得不到改善。
  • 寧夏這個冷門景點,一代偉人曾在此夜宿,如今窯洞依然保存完好
    直到後來才發現,「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詩和北京其實沒有一毛錢關係,詩中的長城指的也不是北京的長城,而是寧夏固原的秦長城(圖上欄杆後)。寧夏的秦長城遺址有一段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彭陽縣境內。說到彭陽縣,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也沒來過,我也是在一次重走長徵路的活動中才有幸來到這個縣城的。
  • 9洞相連的百年地坑院,老兩口種7畝地養30窩蜂,自封「洞主」
    如今,隨著窯洞群坍塌損壞,剩餘6座地坑院由7個窯洞通道相連,仍然不失為窯洞建造史上的一大奇觀。70多歲的滑大叔就住在較為中間的窯院裡面。滑大叔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是個大車司機,常年奔波在甘肅、內蒙,二兒子在新疆打工,老三兒子已經在外定居,他們老兩口還居住在曾經的百年地坑院裡面。
  • 坐火車逛逛窯洞村落,看看詩人韓愈住過的窯洞,關鍵是沒有門票
    走進老家莫溝,你的目光一定會被一座微型火車站所吸引,車站旁邊停著一列長長的小火車。工作人員說,火車能繞整個村子一圈,很多遊客慕名前來。坐上小火車,穿梭在冬日的鄉村間,看著溝上崖下的如畫風光,鄉愁蔓延開去。莫溝的大街別具一格,大塊的青磚和條石錯落有致,街兩邊店鋪林立,招牌幌子隨風搖動。
  • 河南8旬老夫妻下雪天在地坑院裡做午飯,大爺連吃三大碗,吃的啥
    我們在陝縣拍攝地坑院的時候,看到了我們的老熟人蔡大爺,沒等雪停就在地坑院上開始清理積雪。蔡大爺已年近8旬,如今還和老伴沿襲著十分傳統的農耕生活,養著一頭騾子耕種著近二十畝地,居住在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地坑院裡。正在清理積雪的蔡大爺看見我們的時候,感到十分的突然,怔了一下才笑著說:下這麼的雪你們咋還過來拍照了,真是辛苦。
  • 8旬大爺地坑院裡養頭27歲「大寵物」,冒雪給它找吃的,養的啥
    蔡大爺爽快的邀請我們進到窯洞裡看看他說的張嘴貨,窯洞裡光線不是太好,剛進去烏漆嘛黑的,只見地上躺著一個大傢伙,它看到有人進來,騰的從地上站了起來,把人嚇了一大跳,蔡大爺笑著說,不要怕,它乖的狠,是我的老夥計,一個影友打開手機上的手電筒,看到老人家和一頭大牲畜站在一起。
  • 這就是田小娥的窯洞,很多人只是在電視上見過!
    這白鹿原中比較生動的展現了那個時期女性的色彩,前幾天去了一趟白鹿原影視城,剛好看到了一個田小娥窯洞,挺有意思的。聽說當時電影電視就是在這裡地方拍攝的。這黃土高原窯洞是一個非常大的特色,這陝西和甘肅都有很多,包括現在還有很多人居住在窯洞裡面。
  • 窯洞與門窗,陝北人的阪依之所,獨特的藝術神秘窯洞
    專家學者談論窯洞院落的複雜和奢華時,少有以陝北為例的。陝北窯洞莊園有常氏莊園、姜氏莊園、馬氏莊園等。然與晉地大院相比,這些莊園無論是規模、結構、組合、用料、工期、造價,還是裝飾、雕刻、工藝等方面都相差千裡,更無法與徽商大宅相比。而諸如姜氏莊園般的宅院在陝北地區也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這種情況並非是戰爭破壞所致而是本就如此。由此可見陝北社會之貧弱,財富積累之匱乏。
  • 山西70歲大爺給老夥計推頭髮,用的推子很稀罕,90後沒有見過
    冬日暖陽,風和日麗,在山西運城農村一處地坑院上面看到兩位大叔正在理頭髮,邊上有好幾個村民在排隊等候,就湊上前去,發現理髮師大叔用的工具非常少見。操作工具的大叔姓鄭今年72歲,正在理髮的是他的髮小71歲的張大叔,鄭大叔看到我們拿著相機,笑著說,你們是不是沒有見過這樣理頭髮的。
  • 老照片:八路軍真實生活,住窯洞、穿皺巴巴衣服,又打仗又種地
    八路軍將領,你認識他們嗎?哈裡森攝 這幾位運籌帷幄的將領,髮型簡單,無須使用髮膠、髮蠟;沒有筆挺的制服,衣著簡樸,甚至有些皺巴巴;腳上穿的是布鞋,而非皮鞋。
  • 窯洞電影廠
    原標題:窯洞電影廠觀看紀錄片《南泥灣》 掃描二維碼1938年秋天,黨中央決定成立電影團,隸屬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設在延安北門外鳳凰山北頭的窯洞裡。大家想方設法,因地制宜,精心布置,居然井井有條地布置起一個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的工場,把幾孔窯洞變成了一座「窯洞電影廠」。這樣的電影製片廠,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延安沒有電,夜晚大家只能點個小煤油燈照明。在這種情況下製作電影,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只能從太陽光上打主意,拍攝字幕、動畫、印放照片等,都是利用照射到窯洞前的陽光來進行。
  • 峰峰礦區大峪鎮:石頭窯洞裡的鄉愁
    一條通道連接著九座石頭窯洞,遠遠看去仿佛是一座迷宮。半圓的房頂、石頭和黃土相間的牆壁給人一種古樸但又和諧的感覺。7月17日,記者走進窯洞,感覺涼風撲面而來。「九條洞並沒有被拆掉改作他用,而是被保護起來作為仁義村的紅色傳承之地。即使山路並不好走,總有村民來這裡緬懷故人,尋找這座『石頭城』的記憶。」守山人高大爺望著「九條洞」說道。
  • 地埋式壓縮垃圾站
    地埋式壓縮垃圾站 地埋式壓縮垃圾站(第二代)具有投資少、佔地小、不用建造房屋、施工期短等優點箱體採用合金鋼板全封閉置於地坑中、具有防臭、消毒、殺菌等功能。垃圾壓縮後汙水由排汙泵統一排放到下水道中、減少了垃圾水汙染、臭氣散發、及細菌擴散等具有清潔方面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