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天氣涼爽,閒來無事,開車周邊走走。發現一處值得去的好地方,這裡人們住的房屋在全國可能也只有這裡是這樣子的。主要也是因為這裡的土質結構造成的吧。此處位於陝西省三原縣柏社村「地坑式窯洞」地窯最多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窯,也有百十年的古窯,地窯多為七八米深,也有十二米深的,保持著原始古樸之風。
地坑式窯洞外觀
地坑式窯洞
柏社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發展歷史。蘊含有古老的人居文化基因,並曾成為地區商貿發達的歷史古鎮。
地坑式窯洞煙囪
地坑式窯洞煙囪
地坑式」窯洞的由來。過去由於生活貧困,建築材料少,這兒的村民便根據當地的土層結構緊實, 不易垮塌這一 特點,先就地挖下一個方形地坑。然後再向四壁對 稱鑿洞、形成一 個『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房屋,真是「聞聲不見人,見樹不見根"。
內部環境
農家小院
窯洞是黃士高原的產物,陝西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創造了陝西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洞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 男人在黃土地上創挖,女人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窯洞內部設施
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文性很強的黃士,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 同時 ,氣候乾燥少雨,對於寒冷 木材較少等條件差的地方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道了發展和廷續的契機。由於自然環境、地視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種各樣的樣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最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形式。
窯洞大門
不一樣的大門
從裡面拍的大門
這些地窯已經成了景區了,每天都會有人來參觀、遊覽。以後也不會再鑿這種窯洞了,這種窯洞每家每戶需要4到5畝的地。在當下這種建築實在太浪費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