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困惑,孩子學習古詩詞有何用?
最近常常被家長朋友們問及的一個問題便是「孩子學習古詩詞有何作用?」中國的小孩從小就被要求背誦古詩文,從唐詩300首到宋詞再到後期的文言文學習,一直學一直背,自己從小也是這樣被逼著學過來,結果現在又開始逼著孩子去記憶背誦,這樣做有何意義?
可能大多數家長覺得根本沒有必要把那麼多的時間浪費在古詩詞學習背誦上,畢竟考試的分值與閱讀和作文相比,真的算不了什麼,但是掌握好古詩詞所需要的時間卻不比閱讀和作文少,不如多花點時間去攻克其他內容,但這樣想就真的錯了。
就從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材變化來看:
近幾年隨著教育的改革,小學階段課本上有128首,增幅達到了87%。
而初中有122首,增幅51%,從課本上來看,古詩詞篇幅增加了不少。
從具體的考試來看,對於古詩詞部分的考察可以說逢考必有,從小學階段簡單的默寫,到初中階段的詩歌鑑賞,再到高中階段的文言文閱讀。
考試分值上從小學階段的5-6分,增加到了初中階段的15-25分,再到高中階段30-35分,可以說這部分內容也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語文學科要想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就必須要把古詩詞學好。
而從個人的發展來說,學習古詩詞是一種文學素養的提升和文化薰陶,學習古詩詞能造就和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能陶冶一個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
當有人問你,民間值得讓人高興的喜事有什麼,你會怎樣說?
古人又會怎樣說?古人會說: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就這樣簡簡單單幾個字就概括了,這不是一種智慧和文化的體現嗎?
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去懷疑學習古詩詞究竟有何用,它的作用遠不止默寫填空那麼簡單,它將會體現在你的學識淵博和深度上,在今後的生活中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相信很多同學不是從一開始就放棄學習古詩詞內容的,而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接觸學習的知識內容越來越多,但由於沒有學習方法,只能死記硬背,因此想要掌握古詩詞記憶背誦,一定要找準正確高效的方法。
古詩詞這麼重要,又該如何學好呢?
首先,我認為在學習學習一篇古詩文或一篇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對作者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很多語文老師講古詩文,就是讓學習讀和記,並不會把學生帶入到作者經歷的時代背景中,導致學生是完全脫離於詩詞內容的,無法產生共鳴,自然也無法提起興趣。
比如我們學習文學大家陶淵明的詩詞內容:
《飲酒·其五》作者: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只會簡單提及一下陶淵明是我國的山水田園詩人,詩歌風格平淡自然,而對於陶淵明一生的經歷已經生活的時代背景都提及很少,因此對於陶淵明作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全面。
可古詩文的考察越來越靈活,考試不再是單純的考默寫填空,只需要背誦記憶下來就可以。現在的古詩文考察都是考察整首詩的意義已經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如果將這些內容分離出來,只學習古詩本身,那麼在應對考試的時候也很難回答出正確的答案。
所以我在課堂中,講解名家詩詞和作品的時候,都會先把作者生平以及生活的時代背景,家中變故等等,先給學生做一個全面的梳理,然後才會正式進入文章內容的學習。
其次,在進入正式課文的學習以後呢,我也不著急讓學習通篇學習,而是把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和一些比較難理解的實詞、虛詞等詞語,先給學習做一個講解,然後然把文章中所描寫的情景和故事曲線理清楚,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了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以後,再拉通學習,讓學習學習完成以後們便能夠對文章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
就如這首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會讓學生把這首詩的內容用關鍵詞畫成圖,然後通過故事情節發展,把這些關鍵圖文聯繫起來進行記憶,通過看圖就能夠把內容回顧一遍,比死記硬背要強很多。
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於圖畫的記憶力肯定是勝過文字的,所以把這幅圖畫背下來了,就可以通過圖畫將課本原文背下來。並且只要腦子有了這麼一幅圖畫, 不管過了多久都不會忘記!
最後就是會讓學生將一篇古詩文的重點知識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去記錄下來,加深自己的印象,用思維導圖去構建屬於自己的一個知識網絡體系。一般來說,很多同學跟著這樣的方式走兩三遍就可以背誦全文了,效果非常明顯,深奧難懂的古詩詞記憶背誦也變得簡單起來。
篇幅關係,關於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和一些學習的方法技巧,老師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當然更多細節問題,老師這裡不能一一講解,但後期老師會逐步完善,讓孩子不僅學習背誦古詩詞高效快速,在解答古詩詞問題時也能夠對答如流。
我是「一心為學君」,每天分享學習乾貨和提分技巧,家長朋友若是還有其他問題,都可以留言與老師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