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熱線訊,日前,"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何雪松教授和吳開澤副教授領銜的"新時代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暨百強榜(2020)"在華東理工大學發布,報告根據"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標體系",利用可獲得的2019年各類統計年鑑數據,對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了排名,得出了中國城市社會發展指數綜合排名前十強城市排名,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杭州、南京、天津、武漢和成都。
其中,上海市在多個一級指標排名表現優異,其中"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一級指標得分名列前茅,"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社會治理與公益慈善"和"公共醫療與居民健康"三個一級指標得分僅次於北京位居榜眼,"公共教育與科技文化"得分位列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社會發展還存在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數、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在校大學生規模優勢不明顯等現象。因此,報告建議,應考慮建立更加有效的生育保障機制,以及更加全面的幼託和基礎教育體系,切實降低中小學家長的課後輔導負擔和課外輔導支出負擔,從而提升上海女性的生育意願。此外,還應適當擴大高等教育規模,降低落戶門檻,從而有效地吸引有才華、有夢想、有衝勁的青年人。
報告指出,在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人口發展與社會潛力、生態文明與環境治理、社會治理與公益慈善、公共教育與科技文化、公共醫療與居民健康、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這7個一級指標分項排名中,一些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由於特殊的環境條件和資源稟賦,或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投入,排名靠前。
在"人口發展與社會潛力"領域,東莞、鄭州、佛山、青島和合肥等城市表現優異,這些城市人口吸引能力顯著增強,青壯年人口比重高,城市老齡化程度低,社會發展潛力大。
在"公共教育和科技文化"領域,北京深圳上海實力最強,珠海和克拉瑪依等科教或產業強市,以及拉薩和太原等省會城市集聚了大量教育和科技資源,排名靠前。
在"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領域,上海、北京、深圳、珠海和廣州等城市得分最高,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青壯年勞動人口,他們在為城市經濟發展貢獻智慧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增強了社會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
在"生態文明與環境治理"領域,十強城市大多為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中小城市,包括麗江、黃山、威海、海口和珠海等著名旅遊城市。這充分說明城市社會發展不完全等同於經濟發展,而良好的社會發展能夠使城市居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有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有更好的舒適度和健康度。